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1 毫秒
1.
目的:比较探究全膝关节置换术应用连续股神经阻滞与关节周围注射镇痛对全膝关节置换术镇痛疗效及对早期膝关节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行单侧膝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连续股神经阻滞(CFNB)组和关节周围注射镇痛(LIA)组。CFNB组予以股神经周围泵入罗哌卡因镇痛,LIA组予以关节腔注射罗哌卡因+吗啡镇痛。分别于手术前后记录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VAS)、股四头肌肌力评分,并评价患者的膝关节功能。结果:术后6 h、12 h,两组患者静息与活动状态下,VAS评分无明显差异;术后24 h、48 h,CFNB组患者在静息与活动状态下VAS评分均明显低于LIA组患者(P0.05);第2 d-5 d,两组患者膝关节活动度比较,CFNB组明显优于LIA组(P0.05),第6 d、7 d,两组膝关节活动度无明显差异(P0.05);与LIA组比较,CFNB组患者完成主动直腿抬高实验时间明显较短(P0.05)。两组患者股四头肌肌力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连续股神经阻滞对全膝关节置换术的镇痛效果更明显,有助于早期膝关节功能恢复,且不影响股四头肌肌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帕瑞昔布联合股神经阻滞用于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的效果及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我院骨科住院部收治并行单侧膝关节置换的患者108例,按镇痛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股神经阻滞,观察组采用股神经阻滞联合帕瑞昔布。比较两组静息及活动状态下术后VAS评分、术后膝关节HSS评分、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及免疫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静息及活动状态下,观察组术后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膝关节HS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结束时,两组CD4~+较麻醉前均显著下降(P均0.05);术后72 h,两组CD4~+、CD8~+及CD4~+/CD8~+较麻醉前均无显著差异(P均0.05)。观察组术后72 h CD4~+比对照组高(P0.05),而CD4~+/CD8~+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帕瑞昔布联合股神经阻滞对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临床效果好,利于保护和改善患者免疫功能,促进膝关节功能的康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连续股神经阻滞(continuous femoral nerve block,CFNB)联合关节周围注射和单纯连续股神经阻滞对全膝关节置换(TKA)术后疼痛及早期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将2012年1月~2012年9月于我院初次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的40例患者随机分为CFNB联合关节周围注射组(n=20例)和CFNB治疗组(n=20例).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疼痛评分、CPM度数、被动屈伸活动度、围术期CRP水平及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结果:术后8h、12h,CFNB联合关节周围注射组的疼痛评分分别为2.45±0.2562和2.40±0.3026,明显低于CFNB组(5.25±0.3470和4.90±0.369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2、3天,CFNB联合关节周围注射组的CPM锻炼度数(72.75± 2.750、89.00±2.283)分别明显高于CFNB组(57.95±1.724、79.00± 2.19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膝关节被动活动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CFNB联合关节周围注射组术后患者血清CRP水平低于CFNB组,均在术后第3天达到峰值,但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连续股神经阻滞联合关节周围注射较单纯连续股神经阻滞可更加有效降低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的疼痛评分,并促进早期功能康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连续股神经阻滞在膝关节置换术后中的镇痛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间收治的92例行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数字随机分组法原则为依据,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给予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对照组给予静脉止痛泵镇痛,分析两组患者术后2h、24h、36h、72h的VAS疼痛评分情况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1观察组术后2h、24h、36h、72h的VAS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3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22%,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连续股神经阻滞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中应用效果显著,有着良好的安全性能,可有效控制不良反应率,对患者术后功能恢复有促进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连续股神经阻滞(CFNB)与静脉自控镇痛(PCIA)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效果及对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间我院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CFNB组和PCIA组,每组各40例,两组患者分别接受CFNB和PCIA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术后6 h、12 h、24 h、48 h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两组患者分别于麻醉前(T1)、术毕(T2)、术后1 d(T3)、术后2 d(T4)进行血栓弹力图检查,观察两组凝血功能变化。并于术后随访1年,比较两组患者膝关节功能。结果:术后6 h、12 h、24 h、48 h CFNB组患者VAS评分显著低于PCIA组患者(P0.05)。T2、T3、T4时点CFNB组患者凝血反应时间(R)、血凝块形成时间(K)较T1升高,血凝块聚合形成速率(α角)、血凝块最大振幅(MA)较T1降低,PCIA组患者R、K较T1降低,α角、MA较T1升高,T2、T3、T4时点CFNB组患者R、K高于PCIA组患者,α角、MA低于PCIA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完成1年的随访,两组患者KSS评分、膝关节最大屈曲度、膝关节最大伸直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CFNB对于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后患者镇痛效果优于PCIA,有利于改善患者凝血功能,不影响术后患者膝关节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超声引导下外周神经阻滞麻醉对老年单膝关节置换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和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9年3月在我院进行单膝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82例,根据麻醉方式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1例。研究组采用超声引导下外周神经阻滞麻醉,对照组采用全身麻醉,对比两组的麻醉诱导时间、麻醉维持时间、手术时间等指标,两组入室麻醉前(T0)、气管插管时(T1)、切皮(T2)、止血带60 min(T3)、松止血带5 min(T4)、拔除气管导管时(T5)、术后6 h(T6)、术后24 h(T7)的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心率(Heart rate,HR)等指标,两组术前、术后6 h、术后12 h、术后24 h的认知功能评分及术后镇痛药物的使用量。结果:研究组的麻醉诱导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麻醉维持时间、手术时间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T1、T3、T5时点HR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T2、T3时点SBP、DB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T3、T4、T5、T6时点SBP、DB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前、术后24 h的认知功能评分对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研究组术后6 h、术后12 h的认知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24 h、术后48 h、术后72 h的镇痛药物使用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老年单膝关节置换术中,超声引导下外周神经阻滞麻醉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和认知功能的影响较小,且术后镇痛药物使用量更少。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连续股神经阻滞(CFNB)联合帕瑞昔布对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患者术后镇痛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间我院行择期单侧TKA治疗的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50例。两组患者术后分别接受CFNB和CFNB联合帕瑞昔布镇痛,镇痛时间2 d。观察两组患者术后6 h、12 h、24 h、48 h静息状态和运动状态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以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并于术前1 d、术后1 d、2 d、3 d应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表(HSS)评定两组患者膝关节功能。结果:术后6 h、12 h、24 h、48 h研究组患者静息状态VAS评分和运动状态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两组恶心/呕吐、呼吸抑制、导管相关问题、尿潴留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前1d HS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 d、术后2 d、术后3 d两组患者HSS评分均较术前1 d显著升高,且研究组患者HS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CFNB联合帕瑞昔布具有镇痛效果好、安全可靠的优点,应用TKA术后镇痛有利于患者早期进行膝关节功能锻炼,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双侧股神经阻滞术用于双膝关节置换术患者麻醉效果和对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0月~2018年10月在我院进行双膝关节置换术的110例患者,按照其入院顺序经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55例。对照组采用全身麻醉,研究组采用双侧股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比较两组的麻醉情况,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白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舒张压(DBP)、收缩压(SBP)、心率(HR)水平的变化。结果:两组麻醉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拔管、恢复室停留和苏醒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24 h、48 h血清炎性因子IL-6、CRP水平均高于术前,但研究组以上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中DBP、SBP、HR水平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但研究组DBP、SBP、HR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DBP、SBP、HR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纯采用全身麻醉相比,双侧股神经阻滞可有效改善双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麻醉效果,并降低其血清炎症因子和稳定其血流动力学。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超声引导下外周神经阻滞对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截肢术患者循环系统和疼痛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2月~2019年11月收治的82例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下肢截肢术治疗,对照组采用硬膜外麻醉,研究组采用超声引导下外周神经阻滞。对比两组感觉神经、运动神经阻滞情况、阻滞效果,循环功能,疼痛指标和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感觉神经及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较对照组短,感觉神经及运动神经阻滞维持时间较对照组长,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优良率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开始30 min时,对照组心率、平均动脉压均下降,研究组无明显改变,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h时,两组疼痛指标浓度均较入室时增加,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截肢术患者予以超声引导下外周神经阻滞的起效时间更快,能够减轻围术期疼痛,保持术中循环功能的稳定。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股神经阻滞麻醉联合伤口局部浸润麻醉对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疼痛程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髋关节置换术的85例患者,据患者入院的编号的奇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的42例采用伤口浸润麻醉方法,观察组的43例采用股神经阻滞麻醉联合伤口浸润麻醉方法。比较两组的麻醉效果、镇痛效果、术后阿片类药物的使用情况、住院时间及下床活动时间。结果:观察组感觉阻滞时间、恢复痛觉时间均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术后12 h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 scales,VA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但两组术后6 h和1 d的VA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1 d的阿片类药物使用剂量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但两组术后2 d的阿片类药物使用剂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及下床活动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结论:股神经阻滞联合伤口浸润麻醉对于进行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具有较好的镇痛效果,且在手术后阿片类镇痛药物的使用剂量减少,住院时间和下床活动时间均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探讨常规肌力康复训练联合血流限制训练对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后患者膝关节功能、股四头肌功能和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9月-2022年7月期间我院收治的ACL重建术患者82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1,接受常规肌力康复训练)和研究组(n=41,接受常规肌力康复训练联合血流限制训练)。比较两组膝关节功能、股四头肌功能、平衡功能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6周后,研究组膝关节Lysholm评分高于对照组,膝关节肿胀程度、大腿周径差值小于对照组,膝关节最大屈曲角度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6周后,研究组股四头肌厚度薄于对照组,平均功率、峰力矩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6周后,研究组站立平衡平均压力峰值差、缓慢弯膝平均压力峰值差、向下蹲位平均压力峰值差小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4.88%)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24.39%)(P<0.05)。结论:ACL重建术后患者应用血流限制训练联合常规肌力康复训练进行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股四头肌功能和平衡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星状神经节阻滞对脊柱手术患者的应用效果及对消化功能、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1月到2023年1月收治的60例脊柱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静脉全身麻醉,观察组患者在超声引导下行星状神经节阻滞麻醉后再行静脉全身麻醉诱导,对比两组患者术中不同时间生命体征变化,手术前后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相关应激因子变化,并对比两组患者术后2 h、术后6 h、术后12 h和术后24 h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对比患者消化功能恢复时间及15项恢复质量评分量表(QoR-15)评分。结果:T1到T4时间观察组SPO2、HR、MAP、DBP、SBP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T1到T4时间对照组SPO2、HR、MAP、DBP、SBP对比差异显著(P<0.05),T2和T3时间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SPO2、HR、MAP、DBP、SBP对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手术前GSH-px、MDA、SOD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2h两组患者GSH-px、SOD、MDA均升高,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2 h、术后6 h、术后12 h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24 h的VAS评分对比无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24 h、术后48 h、术后72h的QoR-15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消化功能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星状神经节阻滞可稳定患者生命体征,减轻患者应激反应,改善术后短期疼痛情况,促进消化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研究全身麻醉联合椎旁神经阻滞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患者的应用效果,探讨其对患者术后认知功能和炎 症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2021年在我院接受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治疗的患者100例,根据其麻醉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50例)和研究组(50例),对照组给予全身麻醉,研究组给予全身麻醉联合椎旁神经阻滞。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术中出血量、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用量、术后疼痛情况、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和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水平。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麻醉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而研究组患者舒芬太尼用量和瑞芬太尼用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6、12、24和48小时疼痛评分均较对照组患者低(P<0.05);两组患者术前MMSE评分无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6、12、24和48小时MMSE评分均较对照组高(P<0.05);两组患者术前血清CRP和IL-6水平无显著差异,但研究组患者术后24小时血清CRP和IL-6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全身麻醉联合椎旁神经阻滞用于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患者可有效减少手术中麻醉药物用量,术后镇痛效果更好,对患者认知功能损伤更低,并且术后炎症更低。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分析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中NLR、MPVLR、MPV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于本院2020年10月-2021年10月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中筛选80例开展研究,纳入对象接受手术治疗后3到5日内接受彩色超声下肢DVT检查,依据检查证实是否发生下肢DVT作为分组标准,将结果证实发生下肢DVT患者43例纳入观察组,未发生的37例纳入对照组。两组同时接受血常规检查,汇总平均血小板体积(MPV)、淋巴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并依据结果计算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计数(NLR),平均血小板体积/淋巴细胞计数(MPVLR),对患者临床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判断发生/未发生组别患者各项指标从差异,进而评价MPV、NLR、MPVLR对术后急性下肢DVT形成诊断的诊断价值。结果:发生下肢DVT与未发生下肢DVT患者,在性别、年龄、慢性病史(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史、体质量指数等方面,未见明显差异(P>0.05)。和未发生下肢DVT患者相比,发生下肢DVT患者中心粒细胞相对较低,淋巴细胞和血小板计数相对加高(P<0.05)。两组在白细胞上差异不大(P>0.05)。发生下肢DVT患者MPV、NLR、MPVLR明显高于未发生手术患者(P<0.05);肿胀天数在7天及以上、高于7天患者在NLR指标上差异不大(P>0.05),而在MPVLR上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MPV、NLR、MPVLR指标对于判断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后判断是否发生急性下肢DVT具有较高诊断价值,其中MPVLR可作为下肢DVT早期诊断典型指标,为临床提供疾病判断依据,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探讨虚拟现实平衡训练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ACLR)后患者膝关节功能、腘绳肌肌力和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8月~2021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前交叉韧带(ACL)损伤患者96例,并成功实施ACLR,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8,常规康复训练、虚拟现实平衡训练)和研究组(n=48,常规康复训练、虚拟现实平衡训练联合NMES干预)。对比两组膝关节功能优良率、膝关节功能、腘绳肌肌力和步行功能。结果:研究组的临床膝关节功能优良率93.75%(45/48)高于对照组68.75%(33/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后膝关节功能评分、膝关节活动度对均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干预后患侧腘绳肌等长肌力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干预后健侧腘绳肌等长肌力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干预后步长、步速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患侧摆动相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干预后被动活动察觉阀值、进行被动角度再生试验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虚拟现实平衡训练联合NMES应用于ACLR术后患者的疗效显著,有助于其膝关节功能恢复,提高腘绳肌肌力,改善步行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与单髁置换术对老年膝骨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术后恢复情况。方法:收集我院就诊的94例膝骨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UKA组和TKA组,每组各47例。UKA组采用单髁置换术治疗,TKA组采用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膝关节功能评分(KSS)、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以及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等。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患者KSS评分均升高,VAS评分均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TKA组相比,UKA组VAS评分水平较低,KSS评分水平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TKA组相比,UKA组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掌握适应证的前提下,与全膝关节置换术相比,单髁置换术创伤小、出血量少,关节功能恢复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