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氮离子束注入对燕麦M1-M2代幼苗耐盐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能量为25keV的不同剂量(4×1016N /cm2、6×1016N /cm2、8×1016N /cm2、12×1016N /cm2)N 注入燕麦种胚,研究N 离子束注入后,盐胁迫对燕麦M1和M2代幼苗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脯氨酸含量、丙二醛(MDA)含量、可溶性糖及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对M1代,以6×1016N /cm2剂量处理燕麦较合适,能提高燕麦受盐胁迫影响后幼苗SOD活性和可溶性糖含量。而对M2代,4×1016N /cm2处理剂量能降低MDA含量,提高可溶性糖含量,这都有利于盐胁迫后燕麦幼苗的生长。  相似文献   

2.
N+离子注入对大豆种子活力及其幼苗的抗氧化酶活性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研究了用25keV N+注入丰豆103的种子后,N+离子对其种子的活力及子叶伸展后48小时和96小时的幼苗内蛋白质含量、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GSH-Ts)、谷胱甘肽过氧化酶(GSH-Px)、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SA-POD)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N+注量在2.6×1016N+/cm2~5.2×1016N+/cm2时,种子的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都明显提高;幼苗的可溶性蛋白含量高于对照.在6.5×1016N+/cm2~10.4×1016N+/cm2注量时,幼苗的可溶性蛋白含量低于对照,96小时幼苗可溶性蛋白的含量高于48小时,说明辐射引起的损伤可随生长时间的增加而有所恢复.高注量可引起幼苗内一些抗氧化酶活性的升高,且随注量的增加酶的活性升高也越明显,96小时幼苗的GSH-Px和ASA-POD活性高于48小时幼苗,GSH-Ts活性略有下降.而低注量(1.3×1016N+/cm2~5.2×1016N+/cm2)的上述酶指标升幅不大.说明经N+离子处理后可通过诱导这些抗氧化酶活性的升高起到减轻伤害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低能离子注入对小麦种子发芽及幼苗生理生化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采用能量为25keV的N 不同剂量(2×1016 N /cm2、4×1016 N /cm2、6×1016 N /cm2、8×1016 N /cm2、12×1016 N /cm2)注入新疆小麦种子,研究了N 离子束注入新疆春小麦种子后对小麦种子的发芽率、幼苗体内的丙二醛(MDA)、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叶绿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以2×1016 N /cm2 剂量处理小麦较合适,可提高小麦种子的活力,促进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2×1016 N /cm2、4×1016 N /cm2 剂量处理对新春2号、新春11号幼苗生长有利,在这两种剂量处理下新春2号三种保护酶较新春11号敏感。  相似文献   

4.
以2份水稻二倍体及其相应的同源四倍体为试验材料,采用3种不同剂量的低能N+离子束对其种胚进行注入处理,对其出芽率、成苗率以及幼苗期5种主要生理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丙二醛(MDA)和可溶性糖进行初步测定。结果表明:随着辐射剂量的增加,试验材料的出芽率和成苗率均呈下降趋势,在最高剂量处理条件下(5.0×1017N+/cm2)试验材料的出芽率、成苗率与对照相比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二倍体材料幼苗SOD、POD、CAT的活性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并在3.0×1017N+/cm2的剂量下达到最高,而四倍体材料幼苗SOD、POD、CAT的活性则呈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趋势,并在1.0×1017N+/cm2的剂量下达到最高。二倍体材料幼苗MDA含量的变化呈先下降再上升的趋势;四倍体材料幼苗MDA含量的变化呈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趋势。两种染色体组倍性水稻材料中可溶性糖含量在各处理组间差异不是特别显著,但均低于空白对照组。由此可见,不同剂量的低能N+离子束会对试验材料的出芽率、成苗率以及幼苗期的主要生理特性产生显著的影响,且不同染色体组倍性材料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氮离子束注入燕麦种子对M1-M2代幼苗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能量为25keV的不同剂量(4×1016N /cm2、6×1016N /cm2、8×1016N /cm2、12×1016N /cm2)N 束注入燕麦种胚,研究了N 离子束注入后,燕麦M1代和M2代种子的发芽率,幼苗体内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叶绿素含量、丙二醛(MDA)含量、可溶性糖及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以12×1016N /cm2剂量处理燕麦较合适,能提高燕麦M1和M2代种子的发芽率,幼苗POD、CAT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有利于幼苗生长。  相似文献   

6.
以药用植物甘草种子和幼苗为材料,在20%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条件下,测定了不同浓度外源5-氨基乙酰丙酸(ALA)处理甘草种子的发芽势(Gv)、发芽率(Gr)、发芽指数(Gi)和活力指数(Vi)的变化,以及ALA处理幼苗叶片的质膜透性、丙二醛(MDA)含量、可溶性糖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结果显示:(1)在20%PEG-6000胁迫下,甘草种子萌发受到显著抑制,而各项萌发指标经过不同浓度的ALA进行恢复处理后均有明显提高,且均以10 mg.L-1ALA处理的各项指标值最大,其种子发芽势(75%)、发芽率(91%)比干旱胁迫对照显著提高了35%和30%,发芽指数(36.2)和活力指数(709.7)分别提高至干旱胁迫的2.6和3.5倍。(2)各ALA处理较对照均显著提高了干旱胁迫下甘草幼苗总生物量、可溶性糖的含量及脯氨酸含量,却显著降低了甘草叶片的MDA含量和质膜透性,同时显著提高了干旱胁迫下甘草叶片中的SOD、POD和CAT的活性,且以10 mg.L-1ALA处理后的酶活性最强。研究表明,适宜浓度(10 mg.L-1)的ALA能显著提高干旱胁迫下甘草种子的萌发能力,通过调节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和保护酶活性来有效减缓干旱胁迫对甘草幼苗的伤害,提高甘草种子及幼苗的抗旱能力。  相似文献   

7.
氮离子束注入对小麦苗期耐盐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能量为25keV的不同剂量的N 注入新疆春小麦种胚后,研究盐胁迫对小麦幼苗体内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6×1016N /cm2剂量注入新春11号时,盐胁迫后小麦幼苗的SOD活性、脯氨酸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均增加,幼苗生长良好,说明该剂量处理新春11号有利盐胁迫下小麦幼苗的生长。  相似文献   

8.
N+注入选育产蛋白酶益生菌及其生物学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验研究了N+注入选育产蛋白酶益生菌及其生物学效应.经N+反复注入诱变筛选,突变高产菌株的酶活由出发菌株的75.8IU.g-1提高到631.6IU.g-1;利用中心组合设计原理摸索出了突变菌株最佳产酶条件即麸皮24.83%,豆粕23.68%,水50%,硫酸铵1.49%,发酵温度30℃,发酵时间66h,培养基pH 5.5.生物学效应研究发现真空处理对活细胞有明显伤害;孢子存活率先是随着注入剂量加大而迅速降低,当注入剂量加大到50×2.6×1013 ions/cm2时存活率出现平缓回升,注入剂量超过100×2.6×1013ions/cm2时存活率又再次开始下降;注入剂量越大,孢子突变率越高,中等注入剂量30×2.6×1013N+/cm3~80×2.6×1013N+/cm2可引起较高的正突变率;ESR谱研究结果表明,N+注入前和注入后都有自由基ESR波谱单一峰,随着注入剂量的增大,孢子内的自由基ESR波谱的强度也逐渐增大;SEM观察发现,未经N+注入的孢子较为完整、饱满且表面光滑,而经注入后的孢子表面粗糙,可见明显的刻蚀损伤和破壁现象,并且注入剂量越大,伤痕也越深宽.试验结果提示N+注入是一种有效的动物益生菌选育方法.  相似文献   

9.
离子注入麦角甾醇酵母选育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用10 keV、剂量为2.6×1013N+/cm2~8.0×1014N+/cm2的氮离子注入产麦角甾醇酵母,可产生可遗传的变异.离子注入产麦角甾醇酵母的存活率与注入剂量呈负相关,在存活率为25%~45%,即注入剂量为1.3~2.3×1014N+/cm2时菌种有较高的正变率.最终筛选到的高产菌株YA1和YA2,麦角甾醇得率较出发菌株分别提高了60%和55%.经复筛及传代实验表明高产菌株遗传性能稳定.  相似文献   

10.
Ca—GA合剂浸种对水稻萌发及幼苗期抗旱性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研究在模拟干旱胁迫下,钙赤合剂(Ca-GA)浸种后对水稻种子萌发及幼苗抗旱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经Ca-GA处理后的水稻种子萌发时α-淀粉酶活性显著升高,发芽势、发芽率均高于对照。幼苗的根冠比增大,可溶性糖、Pro含量升高。叶片中SOD、CAT保持较高活性,膜透性较低,MDA、O2^-积累较少,叶片保持较高的PSⅡ光化学活性和光合速率。表明Ca-GA合剂浸种能促进水稻种子的萌发和提高幼苗的抗旱性。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析了能量为25kev的不同剂量N^+对麻疯树种子萌发和幼苗的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N^+注入降低了麻疯树种子的发芽率和成苗率以及幼苗的SOD和APX活性和MDA含量,增强了CAT活性。6×10^16-9×10^16N^+·cm^2的剂量增加了还原型抗坏血酸含量,12×10^16-15×10^16N^+·cm^2的剂量降低了总抗氧化能力,但增强了POD活性。18×10^16N^+·cm^2可能是能量为25kev的N^+诱变麻疯树干种子的合适剂量。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氮离子注入对耐辐射异常球菌(Deinococcusradiodurans)细胞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及其对MnSOD的诱导。结果表明,当20keV氮离子的注入剂量低于8×1014ions/cm2时,D.radiodurans中SOD活性变化不大,当剂量在8×1014~60×1014ions/cm2范围内时,SOD的活性随着注入剂量的增大逐渐提高,但大于60×1014ions/cm2时,则逐渐下降;加入对不同金属辅基的SOD同工酶活性抑制剂H2O2和氯仿乙醇的研究表明,中高剂量下氮离子注入诱导的是D.radiodurans中MnSOD活性的提高,在正常生理条件及小于8×1014ions/cm2的剂量下,D.radiodurans中SOD总活性主要由FeSOD构成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离子束技术的注入工艺和在不同能量下的不同注入剂量下黑曲霉的存活率和突变率进行了研究,目的是为了找到恰当的注入工艺和良好的注入参数,使诱变达到较好的效果。结果发现:当注入离子为氮离子时,在10keV的能量下注入剂量为5.2×1014ions/cm2和1.56×1015ions/cm2时,诱变效果较好。在这注入条件下,通过培养基优化,使木聚糖酶酶活达到600IU/ml。  相似文献   

14.
离子注入对小麦当代形态生理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能量为30keV的N+不同剂量(8×1017N+/cm2、10×1017N+/cm2、12×1017N+/cm2)注入小麦种子,研究了离子注入后形态生理变化。结果表明:1.离子注入后小麦的出苗率随着剂量的增加而下降,但均大于80%;2.对麦苗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3.离子注入后表皮细胞结构有明显的改变;随着剂量的增加,表皮细胞损伤越来越严重。而且苗期表现和表皮细胞损伤程度是相对应的。  相似文献   

15.
对白腐真菌F4孢子悬液进行紫外、N+离子注入诱变.诱变后待孢子长出单菌落,滴加茴香胺等多酚氧化酶底物,观察其颜色变化;经发酵筛选,获得一株多酚氧化酶高产菌POP5,漆酶活力是原出发菌株的16倍,并且得到一株多酚氧化酶缺失菌株POL1.紫外诱变,孢子浓度为106~108个/ml,照射时间1~2min;N+离子注入,孢子浓度为105~106个/ml,能量20Kev,剂量为5×1014ons/cm2,每个平板上生长30个左右菌落是最佳诱变选育条件.与其它真菌的孢子相比,N+离子注入法对白腐真菌F4孢子的致死率较大.  相似文献   

16.
黄嘌呤氧化酶产生菌的离子注入诱变及其二步发酵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剂量 1.0× 10 1 2 ~ 1.0× 10 1 6ions cm2 的N+注入产黄嘌呤氧化酶的球形节杆菌ATCC80 10 ,研究其诱变效果。结果表明 :细菌的存活曲线呈现特殊的“马鞍形” ,菌落形态和颜色发生了变化 ,且变化与产酶量有关 ,经过筛选获得了遗传性能稳定的高酶活突变株 ,使酶活较出发菌提高了 43.0 %。改进发酵工艺 ,采用二步发酵其酶得率是一步发酵的 4.75倍。  相似文献   

17.
郭群 《应用生态学报》2019,30(10):3285-3291
氮(N)沉降增加带来的土壤酸化问题已经得到广泛的关注,然而土壤酸化是否受到未来降水格局改变的影响研究相对匮乏.本研究基于内蒙古温带典型草原5年(2013—2017年)的N添加(10和40 g N·m-2·a-1)和增雨(增雨量80 mm,分2 mm×40次、5 mm×16次、10 mm×8次、20 mm×4次、40 mm×2次5种处理)控制试验分析了水分对N添加后土壤酸化的影响.结果表明: 40 g N·m-2·a-1 N添加在土壤酸化出现的时间、酸化程度以及酸化随时间的变化速率上均大于10 g N·m-2·a-1 N添加.40 g N·m-2·a-1 N添加一年后即在各层土壤中观测到了显著的土壤pH降低,而10 g N·m-2·a-1 N添加只有土壤表层(0~5 cm)在N添加一年后出现显著的土壤pH降低,5~10和10~20 cm土层显著的土壤pH降低分别出现在氮添加4年和5年后.氮添加后土壤pH的降低幅度随氮添加年限的延长而增加,40 g N·m-2·a-1 N添加土壤pH随时间的降低速率大于10 g N·m-2·a-1 N添加.增雨不改变氮添加后土壤pH降低的结果,但中小强度增雨方式(2~20 mm)在干旱年份有缓解10 g N·m-2·a-1 N添加处理土壤酸化的趋势,而所有增雨方式在湿润年份均有加剧氮添加(10和40 g N·m-2·a-1)后土壤酸化的趋势,尤其是表层土壤,但缓解和加剧的程度均不显著.高强度增雨方式后(10~40 mm)土壤无机氮的淋溶可能是增雨加剧氮添加后土壤酸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本研究将为预测草原生态系统对未来氮沉降和降水格局改变的响应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