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氮离子束注入对燕麦M1-M2代幼苗耐盐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能量为25keV的不同剂量(4×1016N /cm2、6×1016N /cm2、8×1016N /cm2、12×1016N /cm2)N 注入燕麦种胚,研究N 离子束注入后,盐胁迫对燕麦M1和M2代幼苗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脯氨酸含量、丙二醛(MDA)含量、可溶性糖及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对M1代,以6×1016N /cm2剂量处理燕麦较合适,能提高燕麦受盐胁迫影响后幼苗SOD活性和可溶性糖含量。而对M2代,4×1016N /cm2处理剂量能降低MDA含量,提高可溶性糖含量,这都有利于盐胁迫后燕麦幼苗的生长。  相似文献   
2.
氮离子束注入燕麦种子对M1-M2代幼苗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能量为25keV的不同剂量(4×1016N /cm2、6×1016N /cm2、8×1016N /cm2、12×1016N /cm2)N 束注入燕麦种胚,研究了N 离子束注入后,燕麦M1代和M2代种子的发芽率,幼苗体内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叶绿素含量、丙二醛(MDA)含量、可溶性糖及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以12×1016N /cm2剂量处理燕麦较合适,能提高燕麦M1和M2代种子的发芽率,幼苗POD、CAT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有利于幼苗生长。  相似文献   
3.
亚麻耐盐性愈伤组织的生理生化特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亚麻(双亚5号)耐盐愈伤组织为材,以同种亚麻普通愈伤组织为对照,分别经含0~250 mmol·L-1 NaC1的培养基培养20 d后,比较含水量、MDA含量、POD酶活、SOD酶活、EST同工酶谱、POD同工酶谱及SOD同工酶谱。结果表明:亚麻耐盐组愈伤组织与对照组愈伤组织在多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前者含水量均高于后者;丙二醛含量也高于后者,但变化幅度不大;POD酶活均高于对照组;酯酶同工酶谱不同于对照组,酯酶酶活量均高于对照组;POD同工酶谱比对照组多一条带,且酶活均高于对照组;SOD同工酶谱与对照组一样多,但酶活均高于对照组,且平稳。这为进一步筛选亚麻耐盐突变细胞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盐胁迫下胡杨愈伤组织生理生化特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胡杨愈伤组织的耐盐性与生理生化指标的关系。方法:不同浓度NaCl胁迫下,对胡杨愈伤组织的丙二醛(MDA)含量、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以及酯酶同工酶、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同工酶酶谱进行研究。结果:随着盐浓度的增加,丙二醛(MDA)含量逐渐升高;从三种保护酶活性来看,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70mmol/L NaCl胁迫下达到最高值,POD、CAT酶活分别为2748u/g.min和152u/g.min,分别比对照高104%和72%;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则呈先降低后稍上升的趋势,总体均比对照低。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第2、3条酶带在70mmol/L NaCl胁迫下颜色最深,且酶带较宽;超氧化物歧化酶同工酶的第1条酶带仅在未经盐胁迫时存在,说明该酶带所代表的酶对盐很敏感;第4条酶带随盐胁迫浓度加大先消失后出现,可能是愈伤组织逐渐适应盐胁迫的结果。结论:经盐胁迫的胡杨愈伤组织中,POD和CAT酶主要起保护作用;结合同浓度盐胁迫下愈伤组织的形态观察,总体上看,胡杨愈伤组织能较好地耐受70mmol/L NaCl。  相似文献   
5.
亚麻品种'双亚5号'的种子在MS 1.0 mg·L-1 2,4-D 30 g·L-1蔗糖培养基上可诱导出愈伤组织,将其转入MS 0.5mg·L-1KT 0.5mg·L-1NAA培养基上培养10周后诱导出大量胚性愈伤组织,结构较致密,浅黄色,表面有成团的紧密粘附在一起的小颗粒形态.但其继代周期不宜太长,继代次数不宜多,否则易回到非胚性化状态.胚性愈伤组织转A.MS 1.5 mg·L-1(T 1.0 mg·L-1 2,4-D分化培养基上培养40 d后可获得大量的球形胚状体.少量球形体胚可萌发形成正常的子叶胚初期形态,较多的球形体胚形成次生体胚或仅有单极性的畸形胚状体.组织解剖学观察表明,诱导出的是亚麻胚性愈伤组织和胚状体.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离堆肥中具有产纤维素酶酶活的菌株并进行鉴定,同时进行该菌株纤维素酶酶特性的研究.方法:采用刚果红平板法进行筛选得到菌株,利用16SrDNA通用引物对其基因组DNA进行扩增,测序得到CCH-1的部分16SrDNA序列,经Blastn调出与菌株16SrDNA同源的序列,用软件MEGA 4.0按照Neighbor-Joining方法构建16SrDNA系统发育树,并采用DNS法测定所产纤维素酶酶活.结果:GCH-1的生理生化指标与蜡质芽胞杆菌理化指标相符,与Bacillus cereus IAM 12605(T)处于同一分支,相似性为99.8%.CCH-1菌株发酵48h能达到最大产酶量,所产纤维素酶在40℃有最高酶活力,酶活力分别为0.581μ/mL,GCH-1菌株产生的纤维素酶酶系在pH 7.0~9.0能够保持较高的相对酶活力,超过85%相对活力.结论:GCH-1初步鉴定为蜡质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能够产胞外纤维素酶.  相似文献   
7.
以20a新疆国家灰漠土土壤肥力与肥料效益长期定位试验为平台,采用常规培养法,结合Biolog技术对可培养微生物、生理菌群数量和碳源利用进行测定分析,研究撂荒(CK0)、耕作不施肥(CK)、不同化肥(N、NK、NP、PK、NPK)、化肥配施低量高量有机肥(NPKM1和NPKM2)和秸秆还田(NPKS)等10种处理土壤微生物特征,揭示长期施肥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可培养微生物:与CK处理相比,CK0处理显著提高了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的数量(P0.05),NPKS处理微生物数量则显著降低(P0.05);不同化肥处理的细菌(除PK处理外)、放线菌(除PK和N处理外)数量也有所增加,增幅在8.14%—135.70%和15.30%—44.78%之间;真菌数量(除NK处理外)则有一定幅度的降低;NPKM1和NPKM2处理,微生物数量最高,细菌分别增加了162.20%和173.75%,放线菌增加了34.39%和39.37%,真菌增加了63.33%和488.33%;(2)生理菌群:与CK0相比,CK处理显著提高了自生固氮菌和亚硝化细菌数量(P0.05),显著降低了氨化细菌和纤维素分解菌数量(P0.05);与CK相比,NPKM1和NPKM2处理显著提高土壤中与氮素转化有关的生理菌群数量(P0.05),不同化肥处理和NPKS处理的影响不相同,NPK处理显著高于其余处理(P0.05);(3)微生物碳源利用:微生物活性表现为NK、NPKM1、NPKM2N、NPK、CKPK、NPKSCK0、NP;CK0处理3个多样性指数以及NPKM1、NPKM2和NK处理Shannon(H)指数最高,其余施肥处理差异不显著;糖类、氨基酸类、羧酸类和胺类是微生物利用的主要碳源。(4)聚类分析表明,除NP处理外,施氮处理土壤有较为相似的碳源利用,细菌和真菌与养分之间有较好的相关性,可培养微生物和生理菌群与微生物碳源利用的相关性较差。因此,长期不同施肥对新疆灰漠土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多样性产生了显著的影响,长期耕作不施肥降低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多样性,不同化肥配合施用对微生物群落的影响不同,NPK及NPK配施有机肥可提高土壤微生物多样性。  相似文献   
8.
Salkowski比色法评价菌株发酵产吲哚乙酸(IAA)的能力;采用平皿、盆栽方法检测菌株的促生能力;对典型菌株生理生化测定及16S rRNA基因序列系统发育分析,初步确定菌株的分类地位;进一步采用正交设计探索不同碳源、氮源对菌株产IAA的影响。结果表明从黄瓜植株根部分离得到菌株18株,其中8株为产IAA菌株。菌株SGM7产IAA能力最强,产量达23.59 mg/L;1%SGM7菌悬液对盆栽黄瓜幼苗有明显促生效果(P0.05);初步鉴定SGM7为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 pumilus);其最适产IAA发酵培养基配方为:蛋白胨1%、玉米粉2%、麸皮0.25%、硫酸铵0.05%、硝酸钾0.05%;其发酵液IAA产量高达35.87 mg/L。  相似文献   
9.
罗布红麻胚性愈伤组织诱导及其对盐胁迫的生理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寻获得罗布红麻胚性愈伤组织的最佳培养基和条件,并探讨该愈伤组织对盐胁迫的生理反应.方法:设计不同激素配比和浓度培养基,诱导并挑选、扩增胚性愈伤组织.对罗布红麻胚性愈伤组织进行不同浓度的盐胁迫(0、50、70、100和200numl/L),研究其在不同时期不同浓度盐胁迫下的脯氨酸含量、丙二醛含量、超氧化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变化、及超氧化物歧化酶同工酶和过氧化物同工酶的谱带变化.结果:获得了大量罗布红麻胚性愈伤组织及其盐胁迫下的生理生化数据和图谱.结论:罗布红麻胚性愈伤组织的产生主要依赖0.5mg/L2,4-D的作用,此外,转瓶过程中细心观察,不断挑选也很重要.不同浓度的盐胁迫不同时问,从MDA和脯氨酸含量变化上看,经50~70mmol/L.盐胁迫3~5d,罗布红麻胚性愈伤组织进入最敏感期,之后它对盐胁迫有个快速适应过程;根据SOD酶活性变化,盐胁迫第7d时,经70mmoL/L以上的NaCl处理组SOD酶活均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说明此时SOD酶正在发挥重要作用;从SOD同工酶谱看,Rf值为0.46的酶带是盐胁迫组特有的,说明它与盐胁迫密切相关;从POD同工酶谱看,Rf值为0.01的条带为J0、J2、J5组特有,带很窄但色较深,此酶带所代表的酶对盐的敏感性存在特殊性.  相似文献   
10.
以南北疆不同连作年限棉花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Biolog技术,并结合传统平板培养法和土壤酶的测定,研究连作对棉花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Biolog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连作年限棉花根际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和功能多样性差异显著。荒地土壤微生物活性较低;在连作年限较短时(5—10a),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和Shannon指数较高;长期连作(15—20a),则呈明显下降趋势。主成分分析表明,不同连作年限的棉花根际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特征有明显不同。第一、二组开垦与未开垦土壤分别在PC1和PC2上出现差异,未开垦土壤得分均为负值,开垦土壤均为正值;而正茬与连作多年的棉花土壤在PC1上差异显著。其中在PC1上起分异作用的碳源主要是羧酸类和聚合物类,这两类碳源可能是影响连作棉花根际土壤微生物的主要碳源。可培养微生物数量的测定结果表明,荒地细菌数量最少;在连作年限较低时(5—10a左右),细菌数量呈上升趋势;而长期连作(>15a)后,细菌数量呈现下降趋势。真菌数量在连作多年后(10—15a)也开始增加。放线菌变化趋势不明显。四种土壤酶活性在连作的初中期(5—15a),连作障碍表现明显,土壤酶活性呈下降(过氧化氢酶和磷酸酶)或先升高后下降(脲酶和蔗糖酶)趋势,但随着连作年限的延长(15—20a),这4种土壤酶活性均表现出增高趋势。综上所述,棉花长期连作使棉花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降低,发生连作障碍,进而导致棉花产量降低。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