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虎门医院消化器科的熊田博光领导的小组用白细胞介素和甘草甜素的并用疗法治疗非甲非乙型肝炎取得显著效果。在10月召开的日布消化器病学会上发表。对非甲非乙型肝炎的IFN疗法现正在进行几种临床试验。使用时肝指标转氨酶(GPT)值降到正常。但是一中止,就回到原来的水平。熊田等的方法是连日投予甘草甜素,每周投予2次IFN(α及β)。用这种方法进行3个月的并用疗法。15例中13例GPT正常了。  相似文献   

2.
Biogen公司发表:该公司研制的γ干扰素(γIFN)在西德获得了作为风湿性关节炎治疗药使用的专利权。另外,Schering Plough公司(新泽西州,麦迪逊)发表:加拿大的专家认为该公司销售的Biogen公司研制的α干扰素(αIFN)“Intron A”对至今不能治愈的hairy细胞白血病有治疗效果。还有,M.D.Anderson医院癌症研究所(得克萨斯州,休斯敦)报告。给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CML)患者17人投与重组αIFN时,发现13人“从血液学的角度看也是有完全的抑制效果”。在M.D.Anderson医院指导白血病治疗的Jordan U.Gutterman建议两种IFN同时投与。为了增加治疗效果,他对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患者投与了αIFN和重组γIFN。关于已使α和γ  相似文献   

3.
由中国微生物学会病毒学会及中华医学会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学会联合举办的第二次全国干扰素-病毒性肝炎学术会议于1990年10月11~13日在河南省焦作市召开,来自全国16个省市自治区的58名代表出席了会议。会议共收到学术论文55篇,在会议上报告的有34篇。其中4篇专题报告是:1.细胞因子网络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进展(杜平);2.干扰素治疗乙型慢性肝炎的现状(崔振宇);3.抗病毒药物及抗肝炎病毒疗法研究进展(熊开钧);4.乙型肝炎病毒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吴章琦)。我国的乙型肝炎患病率占世界之首,其治疗方法尚未解决,应用干扰素治疗该病已成为国内外医学界关注的问题。从收到的论文看,国内目前应用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方法主要有3种:一是  相似文献   

4.
<正>目前,对干扰素(interferon,IFN)的产生、生物学性状及作用机理已基本阐明。干扰素已进入临床应用阶段,但临床疗效是目前IFN研究的一项重点课题。本文就干扰素的临床应用、副作用及应用前景作一综述。 一、干扰素的临床应用 (一)在病毒性疾病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病毒感染与干扰素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晓英  林影 《生命的化学》2004,24(6):463-465
对于病毒感染,干扰素(IFN)的作用机制可分为2个步骤,首先是IFN的产生,第二步是已产生的IFN诱导抗病毒状态.在第一步,病毒由于阻碍IRF-3的活化而抑制初期IFN-β的产生,在第二步,病毒由于抑制IFN信号通路,进而抑制IFN的大量产生和抗病毒蛋白质的诱导产生.  相似文献   

6.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能抑制宿主Ⅰ型干扰素及其诱导的细胞抗病毒免疫应答,但是PEDV抑制Ⅰ型干扰素应答的分子机制尚不明了,尤其是PEDV非结构蛋白(Nonstructural proteins,nsps)在Ⅰ型干扰素应答中的调控作用研究不多。为研究PEDV非结构蛋白1(nsp1)对细胞Ⅰ型干扰素应答的影响,构建了真核表达载体p CAGGS-nsp1,采用Western blotting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确定nsp1在细胞中的表达。通过报告基因法、ELISA以及病毒复制抑制试验评估nsp1对Ⅰ型IFN的影响。结果显示,nsp1在转染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中均高效表达。双荧光报告基因试验结果表明,nsp1能显著抑制IFN-β启动子活性,且具有剂量依赖性。ELISA结果显示,nsp1能显著抑制IFN-β蛋白的表达。水泡性口炎病毒(VSV)复制抑制试验结果显示,nsp1明显抑制poly(I:C)介导的Ⅰ型IFN的抗病毒作用。结果提示,nsp1作为PEDV的保守蛋白,具有拮抗Ⅰ型干扰素启动子活性和应答的功能,为揭示PEDV逃逸宿主天然免疫应答的机制和研发新型高效抗PEDV疫苗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 (PEDV) 能抑制宿主Ⅰ型干扰素及其诱导的细胞抗病毒免疫应答,但是PEDV抑制Ⅰ型干扰素应答的分子机制尚不明了,尤其是PEDV非结构蛋白 (Nonstructural proteins,nsps) 在Ⅰ型干扰素应答中的调控作用研究不多。为研究PEDV非结构蛋白1 (nsp1) 对细胞Ⅰ型干扰素应答的影响,构建了真核表达载体pCAGGS-nsp1,采用Western blotting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确定nsp1在细胞中的表达。通过报告基因法、ELISA以及病毒复制抑制试验评估nsp1对Ⅰ型IFN的影响。结果显示,nsp1在转染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中均高效表达;双荧光报告基因试验结果表明,nsp1能显著抑制IFN-β启动子活性,且具有剂量依赖性。ELISA结果显示,nsp1能显著抑制IFN-β蛋白的表达。水泡性口炎病毒 (VSV) 复制抑制试验结果显示,nsp1明显抑制poly(I:C)介导的Ⅰ型IFN的抗病毒作用。结果提示,nsp1作为PEDV的保守蛋白,具有拮抗Ⅰ型干扰素启动子活性和应答的功能,为揭示PEDV逃逸宿主天然免疫应答的机制和研发新型高效抗PEDV疫苗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s, lncRNAs)是长度超过200nt的非编码RNA分子的总称。作为一类重要的基因调控因子,lncRNAs在表观遗传学、转录及转录后等多个水平调控靶基因的表达。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许多lncRNAs可被病毒或干扰素(interferon, IFN)诱导表达,并作为调控因子在IFN介导的抗病毒天然免疫应答中调节抗病毒相关基因的表达。本文重点阐述了lncRNAs在IFN介导的抗病毒天然免疫应答中的调控作用,尤其是对干扰素刺激基因(interferon-stimulated genes, ISGs)转录的调控作用,并归纳了lncRNAs、IFN和ISGs形成的调控网络,以期为从事lncRNAs调控IFN介导的抗病毒天然免疫应答机制研究的相关科研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探讨替诺福韦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注射液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e Ag血清学转换率和阴转率的影响。方法:2018年2月到2020年8月选择在我院联合汀州医院诊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04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把患者分为联合组与对照组各52例。对照组给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注射液治疗,联合组给予替诺福韦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注射液治疗,两组都治疗观察48 w。对比两组治疗前后患者的HBeAg血清学转换情况及HBV-DNA的转阴情况,血清谷丙转氨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含量。结果:治疗后联合组的HBe Ag血清学转换率为11.54 %,高于对照组的3.85 %(P>0.05)。治疗后联合组的HBV DNA 转阴率为100 %,高于对照组的71.17 %(P<0.05)。两组治疗后的血清ALT与AST值低于治疗前(P<0.05),联合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替诺福韦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注射液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能提高HBe Ag血清学转换率和阴转率,改善患者的肝功能。  相似文献   

10.
古巴生物研究中心已把α2干扰素(IFN)基因克隆到啤酒酵母(S.cerevisiae)中,用的两种载体:第一种pyCB115,带有杂种基因,控制α-杂交型启动子;第二种pyCB129,带有甘油脱水磷酸脱氢酶启动子。  相似文献   

11.
东雷(东)公司宣布干扰素β(IFNβ)制剂“酶蛋白()”作为老年性盘状黄斑变性的治疗药正在进行试验(扩大适应范围)。方法为全身使用,现在正进行第二阶段的试验。在日本以这种疾病患者为对象进行临床试验的只有东雷公司。这种治疗可能成为完善现在使用的激光治疗老年性盘状黄斑变性的治疗法。 在日本,老年性盘状黄斑变性患者数最多,它是导致成人失明的主要原因,仅次于糖尿病位居第二。可以说在欧美也是最多的疾病,在日本这种患者也有逐年增加的倾向。估计全国有约1万名患者。黄斑是  相似文献   

12.
干扰素(interferons,IFNs)是一类能够诱导细胞进入抗病毒状态的分泌蛋白,是脊椎动物抵抗病毒入侵的第一道屏障。本实验以青鳉(Oryzias latipes)为实验材料,通过polyⅠ:C诱导处理,克隆得到一个Ⅰ型干扰素c DNA序列,命名为Ol IFNβ。Ol IFNβ基因含有4个外显子和3个内含子,具有典型的Ⅰ型干扰素的结构特点,如含有2个半胱氨酸残基和m RNA非稳定序列。氨基酸序列比对分析显示,Ol IFNβ与三刺鱼IFN1同源性最高,达54%。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Ol IFNβ与三刺鱼干扰素的亲缘关系最近,且和其它鱼类Ⅰ型干扰素聚成一个分支。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Ol IFNβ表达具有时间和组织特异性。PolyⅠ:C诱导处理后,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Ol IFNβ表达量逐渐上调,6 h后达到最高,随后逐渐下调。其中脾脏变化最为显著,鳃和肠次之。本研究显示,Ol IFNβ在青鳉先天免疫应答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为将来进一步探索Ol IFNβ的功能提供了帮助。  相似文献   

13.
Ⅲ型干扰素(IFNλs)是干扰素家族中最新的一组成员。他们的很多生物学活性与临床上应用广泛的IFNα/β十分相似,但是他们所结合的受体与IFNα/β迥异。Ⅲ型干扰素的毒副作用显著小于IFNα/β,且抗肿瘤作用明显。本文回顾了近年来对Ⅲ型干扰素抗肿瘤功能研究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14.
观察聚乙二醇化干扰素 (PEG IFNα2b)抗病毒和抗肿瘤的生物学活性 ,并与干扰素 (IFNα2b)进行比较。结果表明 :PEG IFNα2b抗病毒活性约下降 15倍 ,但抗人肿瘤细胞增殖的活性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15.
由中国微生物学会干扰素学会(筹)举办、四川省微生物学会和卫生部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联合承办的第三次全国干扰素-病毒性肝炎学术会议于1992年10月12~14日在四川省成都市召开,来自全国10个省市自治区的48名代表出席了会议。会议共收到学术论文40余篇,在会议上报告的有17篇。在5型病毒性肝炎中,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问题最大、转慢性最多,与原发性肝癌的关系也最密切。对这二种肝炎目前尚无有设的治疗方法,因此应用干扰素或联合干扰素治疗已成为国内外医学界关注的问题。北京地坛医院应用美国先灵公司的重组干扰素-α26(干扰能),每日300万  相似文献   

16.
为了揭示干扰素刺激基因(interferon-stimulated gene, ISG)表达的改变对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治疗效果的影响,本研究检测了干扰素刺激基因STAT1、MX和SOCS3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外周血单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 PBMC)和肝脏样品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采用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治疗后,Peg-IFN应答者的PBMC和肝组织中的STAT1和MX表达水平显著升高,而非应答者的SOCS3表达显著升高。在应答者的活组织检查中,Peg-IFN治疗24 h后细胞核中磷酸化STAT1的染色比例显著增加,而非应答者在治疗前肝细胞核染色比例较高,治疗后染色比例显著减少。此外,治疗前非应答者的肝SOCS3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应答者,并且随着IFN的治疗SOCS3表达继续增加。本研究表明,STAT1和MX是Peg-IFN抗病毒免疫应答的正向调节因子,而SOCS3 (JAK/STAT途径的负调节因子)激活干扰素刺激基因的负调控,并抑制Peg-IFN的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恩替卡韦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治疗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阳性乙肝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对相关标志物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0月至2017年10月我院收治的97例HBeAg阳性乙肝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8例和观察组49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皮下注射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注射剂治疗,观察组采用恩替卡韦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谷草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乙肝病毒的脱氧核糖核酸(HBV-DNA)含量以及ALT复常率、HBeAg血清转换率、HBV-DNA转阴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总治疗有效率为91.8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55%(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ALT、AST、HBV-DNA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ALT复常率、HBeAg血清学转换率、HBV-DNA转阴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0.61%,与对照组的29.1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恩替卡韦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治疗HBeAg阳性乙肝较单用干扰素的抗病毒治疗疗效更高,可降低传染性,用药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8.
浆细胞样树突细胞(plasmacytoid dendritic cell, pDC)又称为自然干扰素(IFN)生成细胞(natural IFN producing cell,NIPC).  相似文献   

19.
目前,对于治疗一些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边缘病例的最佳方法尚存在争议.血清HBV DNA和转氨酶水平、炎性坏死的程度和肝硬变程度决定着治疗的方案.所有转氨酶升高(>正常上限值2倍)和血清HBVDNA>20000 IU/mL的患者都需进行治疗.肝脏活检对于制定转氨酶轻度升高和血清HBV DNA<20000 IU/mL的病例的治疗决策非常重要.慢性HBV患者如未接受治疗则需长期随访.现有7种药物获批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普通和聚乙二醇IFNα、拉米夫定、阿德福韦、恩替卡韦、替比夫定和替诺福韦.应用聚乙二醇IFNα 1年疗程后持续治疗后效应使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缓解率为30%-32%.口服抗病毒药物适用于大部分患者,并被用于长期治疗.然而,病毒耐药是长期口服抗病毒药物的主要缺点.  相似文献   

20.
犬干扰素-γcDNA的克隆及其在鼠骨髓瘤细胞(SP2/O)中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干扰素(IFN)是由脊椎动物细胞产生的一类分泌型糖蛋白,它具有广谱抗病毒和增强免疫应答的作用[1].干扰素可分为Ⅰ型和Ⅱ型,Ⅱ型干扰素又称为干扰素-γ(IFN-γ)或免疫干扰素,主要由抗原刺激CD4+和CD8+T细胞所产生2].IFN-γ可使Mφ功能亢进,诱导产生特异性抗体,在免疫应答中十分重要[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