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电镜超微结构观察和免疫金标记显示:受蚕豆萎蔫病毒2号(Broad bean wilt virus 2,BBWV 2)中国分离物B935侵染的豌豆(Pisum sativum)和蚕豆(Vicia faba)叶细胞中膜结构增生,形成膜结构增生区,病毒以结晶体和管状体形式存在于细胞质中。在病变早期,叶肉细胞的胞间连丝处连接有小管结构,病毒样颗粒呈纵列排在小管中,穿越胞间连丝的小管能被BBWV 2的金标记抗体特异性标记。维管束组织的薄壁细胞、伴胞及转移细胞内存在膜增生区及病毒管状体,在筛管壁附近存在的病毒样颗粒能被BBWV 2金标记抗体特异性标记。实验结果表明BBWV 2胞间运动形式与豇豆花叶病毒(CPMV)相似,以完整粒子通过在胞间连丝处形成的小管结构穿越胞间连丝;细胞质中存在的直径160nm管状体只是一种病毒聚集体,与胞间运动无直接关系;该病毒在筛管中可能也是以完整粒子形式进行长距离转运的。  相似文献   

2.
蚕豆萎蔫病毒单克隆抗体制备及检测应用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用蚕豆萎蔫病毒(BBWV)免疫的BALB/C鼠脾细胞与SP2/0鼠骨髓瘤细胞融合,经筛选克隆,获得6株能稳定传代并分泌抗BBWV单克隆抗体(Mab)的杂交瘤细胞株,单抗腹水ELISA滴度为1:320000~1:640000,各单抗抗体类型均为IgG1。6株单抗与BBWV不同分离物均有反应,而与其它植物病毒无交叉反应。经Westernblot印迹分析表明,此6株单克隆抗体均是针对BBWV447kD的外壳蛋白大亚基的特异性抗体。这是国内外首次报道获得BBWV单克隆抗体  相似文献   

3.
在新疆番茄斑驳病株上分离出一种球状病毒,回接到番茄上产生斑驳症状。病毒粒体为20面体,平均直径25nm。经汁液摩擦接种可感染昆诺阿藜、苋色藜、蚕豆、番茄等18种植物,不感染菜豆、豇豆、豌豆、六叶茄、黄瓜等。可由桃蚜传毒。在琼脂双扩散试验中,能与蚕豆萎蔫病毒(BBWV)抗血清产生明显的沉淀线,与豇豆花叶病毒(CpMV)、黄瓜花叶病毒(CMV)抗血清均不发生反应。纯化病毒紫外扫描呈典型的核蛋白吸收叫线,病毒衣壳蛋白由两种蛋白亚基构成,其分子量分别为45900和20400道尔顿,由18种氨基酸约255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病毒核酸是双组份的,它们的分子量为1320000和2340000道尔顿。根据上述结果认为该病毒是蚕豆萎蔫病毒侵染番茄的一个株系。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受蚕豆萎蔫病毒2号(Broad bean wilt virus 2,BBWV2)中国分离物B935和欧洲分离物PV131侵染的蚕豆(Vicica faba)叶片光合特性、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参数和叶绿体超微结构变化。感病蚕豆叶绿素含量减少,叶绿素a/b比逐步降低;光合气体交换参数Pn值和Gs值降低,Ci值升高;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参数Fv/Fm、FV'/Fm'、ΦPSII、qP值均有不同程度降低,NPQ值升高;光合器结构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B935侵染后叶绿体发育不良,片层结构疏松,PVl31侵染后叶绿体肿胀变圆,片层结构疏松瓦解。与B935相比,PV131侵染对以上各参数的变化有更大影响,且对叶绿体的破坏更为严重。实验结果表明BBWV2不同分离物对光系统II(PSII)的抑制作用与光合器受损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5.
板蓝根(Isatidis Radix)病毒病害的发生已对其产量和品质造成了严重影响。因此,建立一套灵敏、快速、有效的板蓝根病毒病害检测手段十分重要。本研究利用双链RNA(double-stranded RNA,dsRNA)和非序列依赖PCR扩增(sequence-independent amplification,SIA)等技术对感病板蓝根进行鉴定,确定其被蚕豆萎蔫病毒2号(Broad bean wilt virus 2, BBWV2)所侵染。为明确BBWV2板蓝根分离物(BBWV2-IR)的进化关系,对其全基因组进行序列扩增与分析,获得其RNA1序列全长为5 955 bp,RNA2序列全长为3 602 bp,分别编码由1 870和1 064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聚蛋白质。序列比对发现,BBWV2-IR RNA1与BBWV2-Am分离物的同源性最高,RNA2与BBWV2-SN分离物的同源性最高。全基因组变异情况分析表明,BBWV2-IR RNA1和RNA2分别与其同源性最高的株系存在多个氨基酸变异位点。系统进化分析表明,BBWV2-IR RNA1与BBWV2-Am RNA1聚为一簇,RNA2与BBWV2-SN RNA2聚为一簇,亲缘性最近。本研究获得了BBWV2板蓝根分离株的全基因组序列,并明确其在进化过程中的地位和区域变化情况,为进一步研究BBWV2-IR致病性变异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报道了蚕豆萎蔫病毒2的B935分离物全基因组序列。RNA1和RNA2分别由5956和3601个核苷酸组成[不包括3‘端未知长度的poly(A)尾巴]。RNA1和RNA2均包含单个阅读框,分别编码分子量为210063(210kD)和119002(119kD)的蛋白质。对外壳蛋白N端氨基酸序列测定表明,外壳蛋白大、小亚基(LCP、SCP)为119kD蛋白质在466/467位的Q/C和868/869位的Q/A位点切割形成的中间和C端蛋白,而端蛋白与豇豆花叶病毒58kD/48kD移动蛋白具有一定的同源性,并且包含一个类似病毒移动蛋白特有的rNTP结合域,推断为移动蛋白。通过与豇豆花叶病毒科病毒RNA1编码的多聚蛋白的同源性比较及功能蛋白保守序列的查找,表明210kd蛋白质可切割形成RdRp、蛋白酶、包含NTP结合域蛋白(NTBM)、蛋白酶辅助因子和Vpg等成熟蛋白,并进一步对其切割位 作了分析,根据LCP和SCP氨基酸序列所作的系统关系树充分证明了蚕豆萎蔫病毒(BBWV)两个血清型,确应命名为两个不同的病毒。  相似文献   

7.
侵染白术的蚕豆萎蔫病毒2号的分子检测与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鉴定引起山西绛县白术花叶、黄化等症状的病原,利用生物学接种、非序列依赖性PCR扩增(SIA)和RTPCR的研究方法,对白术病样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接种感病白术病汁液的指示植物昆诺藜表现退绿枯斑,经单斑分离后转接健康白术植株呈现出与病样类似的症状,初步证明白术病害可能为病毒引起的;SIA检测表明感病白术为蚕豆萎蔫病毒2号(Broad bean wilt virus 2,BBWV2)侵染所致;为明确BBWV2白术分离物(BBWV2-Am)的分类地位,进一步克隆了BBWV2-Am RNA2外壳蛋白大亚基基因(LCP)和外壳蛋白小亚基基因(SCP)序列;序列同源性分析表明,LCP基因和SCP基因与已发表的BBWV2其它株系相应基因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79.3%~87.2%和80.1%~89.2%,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1.2%~95.7%和89.4%~95.5%;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BBWV2-Am与BBWV2地黄分离物(BBWV2-Rg)形成一个独立分支,二者亲缘关系最近。这是BBWV2侵染白术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在生物学接种的基础上,利用非序列依赖性PCR扩增(sequence-independent amplification,SIA)对感病青椒(Capsicum annuum)进行了分子鉴定. 序列测定及分析发现,侵染青椒的病毒为蚕豆萎蔫病毒2号(Broad bean wilt virus 2, BBWV2). 为明确BBWV2青椒分离物(BBWV2 Ca)的分类地位,对BBWV2 Ca的全基因组序列进行了分段克隆、序列测定和分析. BBWV2-Ca RNA1全长5 929 bp,含有1个ORF. BBWV2 Ca RNA2全长3 559 bp,含有1个ORF,编码3种蛋白:VP53/VP37、外壳蛋白大亚基(large coat protein, LCP)和外壳蛋白小亚基(small coat protein, SCP). 全序列核苷酸同源性分析显示,BBWV2-Ca RNA1与BBWV2其它分离物核苷酸同源性在77.9%~93.7%之间|RNA2与BBWV2其它分离物核苷酸同源性在80.2%~93.8%之间. 全序列系统进化分析显示,BBWV2-Ca RNA1与BBWV2-XJ14-3以及BBWV2-RP3株系聚为一簇,亲缘关系最近|RNA2与BBWV2-Am形成一个独立分支,亲缘关系最近.  相似文献   

9.
利用非序列依赖性扩增(Sequence-independent amplification,SIA)方法对所采柴胡病样进行分子鉴定。序列测定及分析发现,伴有花叶症状的柴胡受到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和蚕豆萎蔫病毒2号(Broad bean wilt virus 2,BBWV2)的复合侵染。为明确柴胡CMV分离物(CMV-SXCH)和柴胡BBWV2分离物(BBWV2-CH)的分类地位,进一步克隆CMV-SXCH的CP、MP和BBWV2-CH的LCP、SCP;序列比对发现,CMV-SXCH与CMV亚组ⅠB中株系XJ2相似性最高,其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9.1%、99.5%;BBWV2-CH与BBWV2中的K株系相似性最高,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5.4%、99.2%。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CMV-SXCH与大多数CMV中国分离物聚类为一簇,同属于CMV亚组ⅠB;BBWV2-CH与BBWV2韩国K株系聚类为一簇,亲缘关系最近。  相似文献   

10.
蚕豆萎蔫病毒纯化和病毒蛋白质及RNA组份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周雪平  李德葆 《病毒学报》1996,12(4):367-373
属蚕豆萎蔫病毒(BBWV)血清II型的分离物B-934接种昆诺藜,采收的病叶先用含蔗糖的高浓度磷酸钾盐缓冲液,后用TritonX-100处理,成功地提取了大量病毒粒子,提纯病毒得率为134mg/kg病叶,提纯病毒在电镜下可观察到大量球状病毒粒子,直径约25nm,提纯的BBWV经甘油梯度超离心后在可观察到3个组份,分别称T,B和M组份,其中T为空壳蛋白,B和M为核蛋白,各组份经SDS-PAGE测定,  相似文献   

11.
蚕豆种子粗提液经乙醇-氯仿混合物处理、丙酮沉淀、DEAE-纤维素层析和Sepharose6B层析,获得比活性为2852单位mg-1蛋白的超氧物歧化酶.经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证明酶已纯化到均一程度.该酶对KCN和H2O2敏感,说明它为Cu,Zn-SOD.酶分子量和亚基分子量分别为31000和14400,说明它是由两个相同亚基组成。该酶在70℃以下和在pH5—9条件下稳定.紫外区最大吸收峰为273.5nm。  相似文献   

12.
叙述了用显微光度术在亚细胞水平上测量蚕豆子叶细胞中淀粉质体Feulgen-DNA含量,显示了在不同发育时期蚕豆子叶细胞中的淀粉体DNA含量的动态变化。随着发育时期的递增,淀粉体DNA拷贝数不断地增长。生长中期的淀粉体DNA含量平均数为2.14(任意单位),到了成熟期淀粉体DNA平均含量增长到10.12(任意单位)。在成熟期,子叶细胞中的淀粉体DNA含量比生长中期增长了9.6倍。通过生物统计分析,在  相似文献   

13.
正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是我国淡水养殖的重要经济鱼类。生产实践和研究表明,投喂蚕豆可使草鱼肉质变得结实而有韧性,称"脆肉鲩"或"脆化鲩";表现为肌肉硬度、耐咀性、弹性、回复性和黏着性的显著增加~[1—3]。然而到目前为止,尚不清楚究竟是蚕豆中的何种成分使草鱼肉质发生了显著改变。目前已知蚕豆中含有多种活性成分  相似文献   

14.
雷朝亮  吴肇玉 《动物学报》1989,35(3):318-327
经调查,蚕豆田的昆虫和蜘蛛,计有68种,其中属农作物害虫的有18种,天敌有50种。本文还对蚕豆田节肢类的优势种群、种群动态及其群落特征进行了分析,阐明了保护蚕豆田中的天敌对控制后茬作物害虫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以 pBR322 DNA 为载体,Escherichia coli HB101为受体菌,克隆了含蚕豆叶绿体 rRNA基因的二个 BamHI 片段。应用几种限制性内切酶酶切以及 Southern 印迹法构建了这二个特异片段的物理图谱。重组质粒 pVFB16含有一个4.70kb 的 BamHI 片段,其上含有完整的16S rRNA 基因;重组质粒 pVFB32含有一个5.65kb 的 BamHI 片段,其上含有23S rRNA基因,23S—4.5S/5S rRNA 基因的间隔区及4.5S/5S rRNA 基因。  相似文献   

16.
应用超薄切片和免疫金标记电镜技术,结合体视学分析研究了受蚕豆萎焉病毒2(BBWV2)中国分离物B935侵染的豌豆(Pisumsativum)叶细胞中线粒体的异常变化。结果表明,感病细胞线粒体增生并聚集于细胞质的膜增生区周围。体积增大,形状畸变,一些线粒体内含有类结晶包涵体。病叶细胞与健康对照之间线粒体的体积密度(Vv)、表面积密度(Sv)、数密度(Nv)等参数存在显著差异(P〈0.01),而形状因子(PE)、周长指数(CI)、比表面积(Rsv)等参数随不同病变阶段而有变化。在线粒体周围及线粒体之间的网格结构可被BBWV2金标记抗体特异性标记。推断为正在组装的病毒粒子。子代病毒形成结晶体和管状体,有高密度的免疫金颗粒标记。上述研究结果提示BBWV2引起的细胞线粒体异常变化与病毒复制组装有关。聚集线粒体的外膜粘连面可能是病毒粒子组装部位。一些线粒体内的类结晶包涵体可能代表了某种蛋白质异常积累。  相似文献   

17.
我国蚕豆品种资源对蚕豆锈病的抗性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2000年对241份蚕豆品种(系)进行抗蚕豆锈病鉴定,其中表现高抗(HR)的材料2份,占0.83%;抗病(R)和中抗(MR)的材料131份,占54.36%.中感(MS)和感病(S)材料104份,占43.15%,高感(HS)的材料4份,占1.66%.结果表明,不同地理来源、株高、单株粒数、单株产量及粒重的材料抗性有差异.  相似文献   

18.
应用超薄切片和免疫金标记电镜技术,结合体视学分析研究了受蚕豆萎焉病毒2(BBWV 2) 中国分离物B935侵染的豌豆(Pisum sativum)叶细胞中线粒体的异常变化。结果表明,感病细胞线粒体增生并聚集于细胞质的膜增生区周围,体积增大,形状畸变,一些线粒体内含有类结晶包涵体。病叶细胞与健康对照之间线粒体的体积密度(VV)、表面积密度(SV)、数密度(NV)等参数存在显著差异(P<0.01),而形状因子(PE)、周长指数(CI)、比表面积(RSV)等参数随不同病变阶段而有变化。在线粒体周围及线粒体之间的网格结构可被BBWV 2金标记抗体特异性标记.推断为正在组装的病毒粒子。子代病毒形成结晶体和管状体,有高密度的免疫金颗粒标记。上述研究结果提示BBWV 2 引起的细胞线粒体异常变化与病毒复制组装有关,聚集线粒体的外膜粘连面可能是病毒粒子组装部位,一些线粒体内的类结晶包涵体可能代表了某种蛋白质异常积累。  相似文献   

19.
20.
气生茎中内皮层的缺乏与光照有关。高强度的白光(大于1mW/cm~2)及高强度的红光(0.2mW/cm)可以抑制茎中内皮层的形成,而低强度的白光(小于1mW/~2),低强度的红光(0.03mW/cm~2),远红光(0.01mw/cm~2)及黑暗可以诱导茎中内皮层的产生。但是,茎中内皮层产生与否不受典型的红光/远红光逆转的光敏素调节,它与光强度有更大的依赖性。在低光强及暗中生长的幼苗,茎中内皮层在栓化过程中过氧化物酶活性增高,同时产生新的与栓化有关的阳极同工酶谱带,生长在高光强下的茎不具内皮层也没有阳极带的出现。用组织化学方法研究发现过氧化物酶在组织中普遍分布,但在黑暗及低光强下生长的茎中过氧化物酶在皮层与小柱之间活性更高,而高光强下的茎不具此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