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以纯化浓缩的HN-7株牛轮状病毒(牛RV,从河南腹泻犊黄牛粪样中分离)作为免疫原,免疫Balb/c小鼠,取其脾细胞与同系小鼠骨髓瘤细胞SP2/0融合,经克隆化筛选出2株(2C_7和3C_9)具群特异性的单克隆杂交瘤细胞株。2C_7与3C_9的小鼠腹水单克隆抗体(McAb)与牛HN-7、BRV007、BRV014及NCDV,猪Na86,猴SA-11和人Wa株RV细胞培养物的间接ELISA反应效价均达1∶10~5,但它们的HI和NT滴度分别≤1∶8和≤1∶100。McAb的Ig类别和IgC亚类检测结果2C_7为IgG1,3C_9为IgG2b。分别用3C_9 McAb和多克隆抗血清(PcAb)包被微量反应板进行粪样中RV抗原检测,共检测犊黄牛腹泻粪样36份、婴幼儿腹泻粪样40份,McAb和PcAb两系统检测结果的符合率分别达到97.2%(35/36)和100%(40/40)。  相似文献   

2.
【背景】伪狂犬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是养猪生产中的一类重要病原,自2011年以来,我国接种了Bartha-K61疫苗的养殖场暴发了大规模的伪狂犬病疫情。【目的】调查目前四川省PRV的流行病学以及毒株的遗传进化,对2018?2019年从86个猪场收集的384份疑似PRV感染样本进行病原学检测。【方法】根据PRV-gE基因检测引物对采集的384份样品进行PCR扩增,并对不同季节、不同地区的PRV阳性率进行统计,将PRV感染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学分析。选择部分PRV阳性样本在BHK-21细胞上进行病毒的分离,随后进行分离毒株的gC、gE、TK基因的遗传进化分析。【结果】PRV阳性猪只的比率为9.9% (38/384);阳性猪场比率为16.3% (14/86);流产母猪的PRV阳性率为32.1% (27/84);种公猪阳性率为2.0% (4/198);神经症状猪的PRV阳性率为11.4% (4/35);呼吸症状猪的PRV阳性率为4.5% (3/67)。统计学分析表明,PRV感染与母猪和公猪繁殖障碍症状相关(P<0.01)。其中,冬季(12月、1月、2月) PRV阳性率最高,约为33.0% (31/94);春季(3月、4月、5月)的阳性率为9.1% (3/33);夏季和秋季的阳性率分别约为1.5% (2/130)和1.6% (2/127)。在2018?2019年共分离出3株PRV毒株,分别命名为PRV-SN、PRV-DJY、PRV-CD。PRV-XJ为本实验室2016年在四川省分离的一株毒株,为了了解毒株的遗传进化信息,先后扩增了这4个毒株的gC、gE、TK基因。序列比对表明四川分离株与国内株相似,存在额外的零星性突变和缺失。【结论】养殖场仍应加强对种猪群中伪狂犬病的净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制备伪狂犬病病毒(PRV)单克隆抗体,为PVR防控奠定基础。方法:用PRV疫苗毒株Bartha-k61免疫小鼠,取免疫小鼠脾脏B淋巴细胞与SP2/0细胞融合,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筛选阳性杂交瘤细胞并制备腹水,用病毒中和实验检测单克隆抗体(腹水)对PRV的中和作用。结果:通过细胞融合,共得到11株针对PRV的杂交瘤细胞。中和实验结果显示,无论是对于PRV弱毒株Bartha-k61还是强毒株AV25,2株杂交瘤细胞产生的腹水都表现为明显的中和效应;但2株单抗的中和能力不同,其中1株杂交瘤细胞腹水的中和效价为1∶16~1∶32,另1株的效价为1∶4。交叉反应显示,11株单克隆抗体中,2株与单纯性疱疹病毒存在明显的免疫反应,1株与猴B病毒的gD蛋白存在明显交叉反应。结论:制备了PRV的单克隆抗体,并获得了对PRV具有中和作用的单克隆抗体,以及能与其他疱疹病毒交叉反应的单克隆抗体。  相似文献   

4.
【背景】猪流行性腹泻、猪轮状病毒病与猪伪狂犬病是严重危害全球养猪业的3种重要传染病,混合感染往往导致猪场更严重的损失。【目的】利用同源重组技术构建共表达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PEDV) S蛋白和猪轮状病毒(Rotavirus,PoRV) VP7蛋白的猪伪狂犬三联基因工程疫苗株,并研究其部分生物学特性。【方法】通过序列比对、蛋白结构分析筛选s基因的475?804 aa和vp7基因的17?339 aa作为毒株构建的目的片段,依次构建了pMD-S、pMD-VP7、pMD-VP7.S克隆载体和pEGFP-VP7.S转移载体。将质粒pEGFP-VP7.S和PRV XJ亲本株同源重组,空斑纯化得到重组毒株PRV (CM),对其稳定性和增殖特性进行研究。【结果】构建了共表达S蛋白和VP7蛋白的伪狂犬基因工程病毒,连续传代20次,均能检测到vp7和s基因,而gE基因阴性;Western blotting证实2种外源基因在重组病毒中均能实现良好的表达;测定亲本毒株和重组毒株的TCID50分别是10?7.59/0.1 mL和10?7.25/0.1 mL。【结论】获得了伪狂犬基因工程重组弱毒株PRV (CM),外源基因稳定存在,毒力基因稳定缺失,增殖特性差异不大,为PRV、PEDV和PoRV基因工程三联苗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猪伪狂犬病病毒流行株HLJ-01的分离鉴定及致病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背景】自2011年以来,猪伪狂犬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发生变异,经典的疫苗株已不能完全抵抗PRV变异株的感染,国内多个猪场出现伪狂犬病的暴发,PRV变异毒株开始在我国大规模流行。【目的】通过分离PRV流行变异毒株,并对其进行遗传进化和致病性分析,为PRV流行病学调查及疫苗研制提供实验数据。【方法】采集黑龙江某猪场感染PRV的脑组织病料,根据GenBank PRV gEgB保守序列设计引物,进行PCR鉴定。通过对gEgC基因进行序列测定和遗传进化分析。利用BHK-21细胞分离病毒,采用噬斑纯化方法对病毒进行纯化。通过电镜、间接免疫荧光对病毒进行鉴定,测定病毒生长曲线并进行致病性研究。【结果】经PCR和测序鉴定分离株为PRV流行株,将其命名为HLJ-01。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该分离毒株与我国近几年分离的流行变异株位于同一分支;氨基酸序列分析结果显示,gE和gC存在国内流行变异株的特征序列,表明该分离毒株为流行变异株。生长曲线显示,分离株HLJ-01在感染48h时滴度最高(108.5TCID50/mL)。电镜观察结果显示,病毒颗粒直径约150nm,呈球形,有囊膜,囊膜外有放射状纤突,呈现典型PRV病毒特征。动物感染实验结果显示,107.0TCID50剂量感染组死亡率为100%;106.0TCID50剂量感染组死亡率为80%;105.0TCID50剂量感染组死亡率为60%。仔猪在接种病毒后均出现PRV感染的典型症状和病理变化,证实分离毒株对仔猪有较强致病力。【结论】分离获得一株猪伪狂犬病毒,经鉴定该分离株为流行变异株,而且具有较强的致病力,这为PRV流行病学分析及疫苗候选株的筛选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研究了枯草芽孢杆菌fmbJ株产生的抗微生物脂肽(Antimicrobiallipopeptide,AMI)的体外抗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virus,PRV)、猪细小病毒(Porcineparvovirus,PPV)南京株活性并对其可能的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该抗微生物脂肽对猪肾(PorcineKidney,PK-15)细胞的半数中毒浓度(MedianToxicosisDose,TD50)和最大无毒浓度(TD0)分别为47.57mg/L、18.9mg/L;对PRV株、PPV南京株所致细胞病变效应(CytopathicEffects,CPE)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使细胞存活率显著升高;但不能抑制PRV株、PPV南京株在PK-15细胞上的感染和复制。由此可知,该抗微生物脂肽可以直接作用于PRV株、PPV南京株,从而抑制其对PK-15细胞的感染作用,其作用效果显著低于抗病毒药物阿昔洛韦(Acyclovir,ACV),但由于其对PK-15细胞毒性较弱,可作为一种抗病毒药物进行进一步开发研究。  相似文献   

7.
2012年以来,许多使用gE基因缺失活疫苗免疫过的猪场广泛性出现伪狂犬病毒(PRV)感染,gE抗体阳性率不断升高,伪狂犬典型病例不断增加。2018年3月鲁南地区几个种猪场先后发生疑似伪狂犬病疫情,怀孕母猪流产、产死胎和木乃伊胎,仔猪出现神经症状且死亡率高。通过对病死猪及死胚剖检进行初步诊断,取病料进一步进行病理组织学诊断及病毒分离鉴定。结果显示,病死猪均可见病毒性脑炎、肝细胞变性坏死及淋巴组织坏死等病理变化,在病变的神经元、肝细胞、扁桃体隐窝上皮细胞等细胞核内见红染包涵体。对分离到的4株PRV进行了gE和TK基因的序列测定及遗传变异分析发现,4株PRV的gE和TK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98.8%~99.3%和98.9%~99.6%,与国内流行毒株其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分别99.1%~99.7%和98.6%~99.8%,与匈牙利和美国等流行毒株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97.3%~97.8%和98.8%~99.5%,表明4株分离株高度同源,与国内PRV变异株处在同一分支,而与匈牙利和美国等毒株遗传距离较远。传统疫苗对PRV变异毒株不能提供有效保护,给猪场伪狂犬病的防控和净化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研究了枯草芽孢杆菌fmbJ株产生的抗微生物脂肽(Antimicrobial lipopeptide,AMI)的体外抗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猪细小病毒(Porcine parvovirus, PPV)南京株活性并对其可能的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该抗微生物脂肽对猪肾(Porcine Kidney,PK-15)细胞的半数中毒浓度(Median Toxicosis Dose,TD50)和最大无毒浓度(TD0)分别为47.57 mg/L、18.9 mg/L;对PRV株、PPV南京株所致细胞病变效应(Cytopathic Effects,CPE)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使细胞存活率显著升高;但不能抑制PRV株、PPV南京株在PK-15细胞上的感染和复制.由此可知,该抗微生物脂肽可以直接作用于PRV株、PPV南京株,从而抑制其对PK-15细胞的感染作用,其作用效果显著低于抗病毒药物阿昔洛韦(Acyclovir,ACV),但由于其对PK-15细胞毒性较弱,可作为一种抗病毒药物进行进一步开发研究.  相似文献   

9.
<正>过去许多人试图用细胞培养繁殖高效价的轮状病毒都告失败了。最近,Wyatt等曾将人工适应2型人轮状病毒(Wa株)经既定菌丛的新生小猪传11代后,在非洲绿猴原代细胞培养中得到相当高的效价。本研究中用MA104细胞(一种恒河猴胚肾的细胞系)分离培养,得到三株人轮状病毒。  相似文献   

10.
1985年3月下旬,合肥市某牛奶场发生了一次新生牛非细菌性腹泻流行。用MA104细胞从牛_1粪便标本中分离到一株牛轮状病毒。电镜检查为典型轮状病声形态。在MA104细胞上第三代开始呈现胞浆内颗粒状荧光并产生细胞病变(CPE)。PAGE核酸电泳图型与牛轮状病毒NCDV株完全一致。经ELISA鉴定属A群轮状病毒。  相似文献   

11.
猪和牛轮状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MA-104细胞、胰蛋白酶处理培养物和旋转培养技术,成功地从患腹泻仔猪和犊牛的粪便样品中,分离到6株猪轮状病毒和4株牛轮状病毒。经形态学、血清学和病毒RNA电泳分析等鉴定,确为典型轮状病毒。经MA-104细胞连续传代,这10株轮状病毒均成为细胞适应毒株,并在该细胞上产生明显的细胞病变。  相似文献   

12.
猪轮状病毒JL94中国分离株衣壳蛋白基因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GenBank发表的猪轮状病毒衣壳蛋白vp4基因、vp6基因和vp7基因保守序列,设计合成3对引物,分别扩增猪轮状病毒中国分离株JL94株的此3段基因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JL94株vp4基因与国外分离株CRW-8株、OSU株、Gottfried株、4F株和4S株的VP4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7.16%、95%、71.88%、73.45%和70.88%;JL94株vp6与CRW-8株、OSU株、Gottfried株、4F株和4S株的VP6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6.98%、97.48%、93.20%、97.48%和93%;JL94株vp7基因与CRW-8株、OSU株、Gottfried株、4F株和4S株的VP7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8%、99.90%、75.40%、84.66%和80%。可见JL94株同CRW-8株、OSU株同源性更高些;vp4和vp7基因在同型间高度保守而不同型间差距较大,vp6基因在同群和非同群间差别不是很明显。同时可以判定JL94属于A群Ⅰ亚群G5P7血清型PRV。研究猪轮状病毒中国分离株JL94株衣壳蛋白基因的特征,为研制高效抗病毒疫苗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此次研究从海南省文昌红树林分离到的29株具有抗白色念珠菌和/或细胞毒活性真菌,分别采用核算序列分析、生理生化特征、形态观察对其进行鉴定。研究结果显示,29株真菌中,曲霉属(Aspergillus)7株,青霉属(Penicillium)16株,正青霉属(Eupenicillium)1株、新萨托菌属(Neosartorya)1株、拟青霉属(Paecilomyces Bainier)1株,暂不能定属3株。  相似文献   

14.
为了进一步了解新成人腹泻轮状病毒J19株的基因和蛋白特征,利用一种改良的非依赖核酸序列的单引物扩增方法扩增J19株的11个基因,克隆到pMD18-T载体中并进行测序。在此基础上,将主要抗原蛋白VP4、VP6和VP7的蛋白序列与其它轮状病毒的相关蛋白序列进行比较分析并对VP6蛋白序列做遗传进化分析。结果获得J19株11个基因的全长基因序列。基因序列分析表明J19株的第3、6和第9基因分别长2 512bp、1 287bp和820bp,它们分别预测编码抗原蛋白VP4(823aa)、VP6(396aa)和VP7(258aa)。组成J19株的VP4、VP6和VP7蛋白序列对B组轮状病毒的CAL株、IDIR株以及ADRV株的相关蛋白序列的一致性分别是27.6%、38.5%和22.3%。对分组抗原蛋白VP6的遗传进化分析表明,J19株在进化树上的位置靠近外群蛋白分支以及A、B和C组轮状病毒分支的根部,而且它比较偏向于B组轮状病毒的分支。J19株的VP4、VP6和VP7蛋白序列与其它轮状病毒的相应蛋白序列存在显著差异。VP6蛋白序列的遗传进化分析表明J19株可能是一个新组轮状病毒的代表性毒株;同时,它也可能是一个与B组轮状病毒的起源和进化密切相关的毒株之一。关于新成人腹泻轮状病毒J19株11个基因的克隆及VP4、VP6和VP7基因的序列分析,这是第一次报道。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制出能够同时预防猪细小病毒(Porcine parvovirus,PPV)和猪伪狂犬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的二联活疫苗,本研究将PPV VP2基因克隆到伪狂犬病毒通用转移质粒pG中,构建重组伪狂犬转移质粒pGVP2。利用脂质体转染法将重组质粒pGVP2和PRV HB98弱毒株DNA共转染至猪睾丸(ST)细胞,使其在ST细胞内发生同源重组,经5次绿色荧光空斑纯化重组病毒rPRV-VP2。分别用重组病毒rPRV-VP2、亲本PRV HB98弱毒株、商品化PPV灭活苗和DMEM细胞培养液免疫6周龄雌性昆明小鼠,2周后进行二免。一免后第7周用PRV强毒NY株对小鼠进行攻毒。结果获得表达VP2基因的重组病毒rPRV-VP2,经ELISA试验、血清中和试验(SN)、血凝抑制试验(HI)和流式细胞检测发现,重组病毒rPRV-VP2株可有效刺激小鼠机体产生抗PPV和PRV抗体,同时具有增强小鼠机体细胞免疫反应的能力,且对PRV强毒攻击具有保护作用。结果表明,重组病毒rPRV-VP2可作为同时预防PPV和PRV感染的重组疫苗候选株。  相似文献   

16.
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从婴幼儿急性腹泻粪便中检出轮状病毒RNA电泳阳性293份,发现一株副轮状病毒(青-27株),此株病毒经电泳观察,呈典型的轮状病毒形态,但易破碎。ELISA检测表明不具有一般轮状病毒的特异性群抗原,病毒RNA基因组由11个片段组成,但电泳图型特殊,吴4:3:2:2排列模式,本文证实,此一小儿副轮状病毒与国外报道的,散发罕见的小儿副轮状病毒RNA电泳图型相同,提示此病毒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道从延边地区婴幼儿腹泻病例的粪便所得到的14株轮状病毒,用单克隆抗体对其进行血清型和亚组鉴定的结果。1985年5株和1986年3株均属于血清型1型和亚组Ⅱ;1987年6株中3株属于血清型2型和亚组Ⅰ,3株属于血清型1型和亚组Ⅱ。  相似文献   

18.
从水稻根内分离到两株固氮能力较强的细菌,A-15和 E-26。经鉴定,A-15的表现性状与粪产碱菌的性状相符,但其DNA中GC含量为62.95—63 93克分子%,略高于文献报道的58.9克分子%。 由于缺乏粪产碱菌的模式株,暂将A—15归属于粪产碱菌(Alcaligenesfaecalis)。E-26的表观性状与阴沟肠杆菌属相符,因此将E一26归属于阴沟肠杆菌(Entcroba-cter cloacae)。据报道,在玉米根际曾分离到固氮的阴沟肠杆菌,却未见到有分离出固氮的粪产碱菌者。  相似文献   

19.
对猪伪狂犬病毒鲁A株(PRV LA株)TK基因进行了克隆和序列测定,并分析比较了该序列与PRV NIA-3株、Ea株、SH以及HSV-1和VZV的同源性,结果表明:在全长1048bp的DNA序列中,包括着一个963bp的开放阅读框(ORF),可编码320个氯基酸组成的多肽;在整个TK基因的ORF内,PRV LA株与PRV NIA-3株、PRV Ea株、PRV SH株、HSV-1、VZV的TK基因比较,核苷酸的同源性分别为98.9%、99.5%、99.3%、36.4%、39.1%,氨基酸的同源性分别为98.4%、99.7%、98.7%、36.6%、37.2%.PRV LA株TK具有疱疹病毒胸苷激酶催化结构域的保守氨基酸共有序列和亚结构域特征序列.将PRV-LA TK、人类和小鼠的胸苷酸激酶、人类脱氧胞苷激酶、人类腺苷酸激酶的对应于这两个亚结构域的氨基酸用DNA Star分析的进化树表明,疱疹病毒的TK与人类和小鼠的胸苷酸激酶的亲缘关系比与人类脱氧胞嘧啶激酶的亲缘关系更近,因此疱疹病毒的TK基因在进化上可能起源于宿主细胞的胸苷酸激酶基因.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根据牛轮状病毒(Bovine rotavirus,BRV)的NSP4基因序列,设计并构建了shRNA重组慢病毒载体RNAi-H1-89,利用脂质体介导法,将RNAi-H1-89与辅助质粒共转染293细胞,包装shRNA重组慢病毒;重组慢病毒感染MA104细胞24h后继续接种BRV,以针对LacZ基因的shRNA重组慢病毒为对照,48h后与LacZshR-NA对照比较,RNAi-H1-89明显抑制MA104细胞病变;RT-PCR检测结果表明,针对NSP4基因的shRNA可特异性抑制牛轮状病毒NSP4基因表达;病毒滴度测定表明,在转染50%、75%、95%RNAi-H1-89质粒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病毒滴度分别是对照组的50%、20%和10%。上述实验结果表明,针对NSP4基因的shRNA能高效地沉默NSP4基因,并且能阻断牛轮状病毒增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