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研究了Q热立克次体Grita株在鸡胚细胞等5种原代细胞及FL细胞等3种传代细胞中的繁殖特征。对其在某些细胞中的生长、繁殖性状作了比较研究和讨论。并提示了把这一方法应用于实际工作中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恙虫病立克次体补体结合抗原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应用兔睾丸单层细胞制备恙虫病立克次体补体结合抗原的方法,并初步探讨了影响鸡胚卵黄囊膜抗原效价的一些因紊。鸡胚卵黄囊膜抗原产量大、效价高、特异性较好。但有些恙虫病立克次体株在鸡胚中不易繁殖。而在组织培养中很易繁殖,第一代即能获得大量立克次体,有利于同时制备多株恙虫病立克次体抗原。本文同时介绍了制备豚鼠及家兔免疫血清的简便方法。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告了用含有10%牛血清的#199综合培养基,培养了经垃胰蛋白酶分散的鼠胚肺组织细胞。 用普氏立克麦氏体鼠啼毒株感染了单层细胞,不加抗菌素在340C培养,立克次氏体的繁殖开始于48—96小时,高举在4--7天,约有80%的细胞受到感染。立克次氏体的发育过程是:丝状体一链状体一长杆状一短杆状。有时在丝状体的前一阶段时间内先有始体出现。在油浸接物镜下看到的细胞病变是:1)梭形及多边形上皮细胞被极端增殖的立克次氏体所胀破;2)这两种上皮细胞的退化和碎解;3)游离到细胞外的立克次氏体。至于星状上皮细胞内立克灾氏体的培殖较其他类型的上皮细胞中的增殖为早。巢形细胞在感染的早期出现室泡性变化,后期细胞脱落,立克夹氏体寄生于鏖泡之间的间隙中。组织培养收获物(细胞)经鼻腔感染小白鼠证明有致病力,且可在鼠肺涂片上找到大量的立克我氏体。据估计,普氏立克六氏体在鼠胚肺组织培养中的增殖量至少为原接种量的十几倍。因此,可以考虑用本法制备立克交氏体抗原和进行疫苗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斑点热群新疆立克次体对宿主细胞感染过程的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新疆立克次体(精河株,下同)感染体外培养的人胚肾传代细胞(简写MERN)和体内鸡胚卵黄囊膜细胞的标本进行了电镜观察。发现立克次体以宿主细胞膜内翻形式进入宿主细胞,在胞浆和胞核内寄生,以二分裂方式增殖;并能察见多个立克次体的链状结构;胞浆内的菌体以核膜内翻方式进入核内,以密集成丛或散在方式生长;在感染后第5—8天的MERN中,立克次体以出芽方式释放,在第8天后通过宿主细胞解体方式释放。文中讨论了新疆立克次体感染宿主细胞过程中的有关机制。我们还发现在宿主细胞内立克次体的附近有直径为20—23nm的微管结构,其功能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组织培养技术进展很快,自Dulbecco,Youngner等氏(1952,1954)以胰酶消化组织获得单层细胞,培养脊髓灰质炎病毒获得成功以来,许多学者都证实多种病毒能于各种单层细胞培养中繁殖,并引起细胞病变,便于观察病毒的繁殖。故目前单层细胞培养技术不但广泛应用于病毒分离培养及鉴定,同时也是研究病毒与宿主细胞间关系及病毒变异等问题的重要工具之一。立克次体一般繁殖较慢,除Q热立克次体外。  相似文献   

6.
一、甲型流戚病毒各代表栋均能良好地在鸡胚肾组织培养氅殖:PR8、FMl、洛57—4、兰生60—2等株EID∞一般可达到5.0—6.0个对数,但沪防60一l梢低;多数毒株均能产生明显的细胞病变;病毒在戚染鸡胚肾组织培养后32—48小时为繁殖高壅。 二、甲型流戚病毒各代表株均能良好地在端胚肾组织培养中传代适应,在最初几代EID,。及血凝湔虔逐渐增高,以后维持在一定的水平。 三、利用血球吸附试验测定流戚病毒在鸡胚肾组织培养的繁殖滴度,是一种比较敏感和可靠的方法。 四、在鸡胚肾组织培养传代适应的病毒株与原株之同的抗原性及对非特异性抑制素的敏感性无显著的差别。 五、关于鸡胚肾组织培养与人胚肾、猴肾组织培养之间对流成病毒的敏感性的差异及鸡胚肾组织培养的实用价值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小白鼠经鼻腔感染普氏立克次氏体后,在肺组织的上清液体中能够获得一种干扰素。它对乙醚有抵抗力且不能透析;每分钟16,ooo转的离心速度尚不能使它沉淀。酸透析和碱透析以及60~C 30分钟均不能使其受到破坏。但可受到0.01%胰蛋白酶的破坏。这种干扰素对于普氏立克夹氏体和牛痘苗病毒有干扰作用,例如它能使普氏立克次氏体在家觅皮内所引起的反应推迟、减轻和反应过程的缩短;在鼠肺中的繁殖受到一定的抑制;受到普氏立克次氏体感染的脉鼠的发烧期略短,体重减轻略少,而血清中的补体结合抗体却低于对照组(未经过干扰素处理)豚鼠血清的4倍。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告1963年3—4月份重庆市某单位斑疹伤寒流行当中,从4例典型病人分离出3株立克次体。该3株立克次体不适应于鸡胚而能使豚鼠产生典型的发热反应,发烧期间多数感染豚鼠出现轻微的暂时性阴囊反应,并在睾丸涂片中查到少量的典型立克次体,感染豚鼠的血清补体结合试验,普氏滴度高于莫氏2倍以上,证明这3株病原系普氏立克次体。除此,由病人体虱戚染豚鼠试验,亦证明体虱确携带了普氏立克灰体。由此说明重庆市此次所发生的斑疹伤寒确系流行性斑疹伤寒。  相似文献   

9.
恙虫病立克次体毒力变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沟鼠分离的“49”株恙虫病立克次体,经30℃培养,于兔睾丸单层细胞中传代及加入氰化钾等综合处理,获得弱毒变异株。经多次测定对小白鼠的ILD50≤10-1.00。但转种于鸡胚或小白鼠后毒力回升。用谷酰胺、癌敌处理,或以同一方法处理其他恙虫病立克次体株,均未获得对小白鼠不致病的弱毒变异株。  相似文献   

10.
立克次体是一类严格细胞内寄生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已被列入生物战剂名录。立克次体病是一类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人兽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立克次体严格的细胞寄生性决定了立克次体病的诊断不同于传统方法,需根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症状和体征及实验室检测进行综合判断,通常实验室检测是明确诊断的主要依据。从病原体的分离和培养到目前的基因水平比对,立克次体的检测技术虽发展了100多年,但人类尚未实现早期快速诊断立克次体病的目标。本文主要综述了立克次体与立克次体病检测与鉴定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1.
麻疹病毒     
<正>分类学 根据病毒分类学国际委员会(ICVT)的推荐,麻疹病毒属于麻疹病毒属(分类),它与副粘液病毒属及肝炎病毒属一起组成副粘液病毒科。 麻疹病毒的分馏与纯化 病毒在猴细胞(早期恒河猴肾培养基,Vero,CV—1,BSC—1及其它传代细胞系)或人细胞(原代人胚肾组织培养,HEp—2及其它传代细胞系)的单层细胞中于72~96小时内繁殖,旋转组织培养法同样亦可以使用。病毒培养物须经低速离心澄清,然后将  相似文献   

12.
立克次体(除战壕热外)是专性细胞内寄生的微生物,具有自身的酶系统和一定的合成生物大分子的能力,但不能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随着分子遗传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近几年来有关立克次体的遗传变异本质的研究有了明显进展,本文就该领域的研究现况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道CBSF是一种运用于骨髓瘤细胞、淋巴细胞杂交瘤细胞的无血清培养液。我们成功地培养了几株骨髓瘤和杂交瘤细胞,它们能长期在其中生长繁殖传代,并保持杂交瘤细胞能持续分泌抗原特异的抗体。  相似文献   

14.
甘蔗体细胞培养中的胚状体发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甘蔗体细胞组织培养中,发现胚状体的发生较普遍,我们已从六个甘蔗品种的体细胞培养诱导出胚状体。 选出一号、八号、九号三个胚性细胞无性繁殖系,经1年10个月16次继代培养,仍能保持旺盛的繁殖能力,并能正常分化成植株。 高浓度的 2,4-D(2~3毫克/升)能促进胚性细胞团的繁殖和抑制绿芽的产生,低浓度或除去2,4-D,则有利胚性细胞团产生绿芽。  相似文献   

15.
用不同感染材料和方法进行了浓缩纯化恙虫病立克次体的试验。结果证明以0.25%的胰蛋白酶消化感染鸡胚卵黄囊膜,可获得形态完整的立克次体;浓缩纯化的立克次体保持活性;用于补体结合试验,抗原滴度可达1:128。经冰冻干燥保存后,仍能保持其形态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16.
利用三叶橡胶(Hevea brasiliensis)幼苗的茎作外植体业已分化出愈伤组织培养物,并通过在30℃下用每升含有2毫克2,4-D与0.5毫克激动素的MS培养基进行连续再培养能使它得到长期保存。新分化出的愈伤组织培养物能自然地分化了根。但是,在连续再培养过程则丧失了这种特性,且培养物变得具有异质性(即包含着具有繁殖能力颜色很淡的部位和无繁殖能力颜色较深而紧密的部位)。连续繁殖多次的培养物继续分化了同根部乳管相类似的含有颗粒物质的少数而零散的乳管。这种愈伤组织(O愈伤组织)移植到振荡液体培养基并不能产生具有生长能力的悬浮细胞。但是,经在液体培养基两次移植培养而得到恢复的大细胞团,再移到固体培养基培养即产生非常疏松、色淡、生长迅速的同质性愈伤组织(R愈伤组织),这种愈伤组织在再培养过程中仍然保持它特有的特征。将R愈伤组织再移植培养到振荡液体培养基便产生生长很迅速的细胞悬浮培养液,它可以用同样培养基在3℃下连续地繁殖,像一般愈伤组织培养的作法那样。O与R培养物都需要2,4-D,但两者对浓度的反应有差异。它们在连续繁殖过程中都保持二倍特性;而连续繁殖的细胞悬浮液则含有一定比例的多倍细胞。当细胞悬浮培养液不经再培养而保存几个月之后形成的大细胞团便可成胚状结构。促使这些胚状结构进一步发育成小苗的许多尝试尚未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17.
普氏原羚的活动规律与生境选择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19  
普氏原羚生活在沙漠与干旱草原生态交错区(Ecotone)。青海湖畔沙漠中植被盖度较高, 沙地沙蒿群落中普氏原羚活动较多, 而沙地柏群落中普氏原羚活动较少。普氏原羚在沙地和距离沙地2~3 km以内的地域内活动, 利用起伏沙丘作为隐蔽生境。草原中的芨芨草群落、冷蒿—紫花针茅群落是普氏原羚的主要取食场所。普氏原羚具晨昏型活动规律, 在傍晚和清晨取食, 其活动避开牛羊的取食时间。普氏原羚常常聚群活动, 它们在繁殖期、育幼期和交配期形成大小不同的群体。群体的类型包括同性群、混合群和单一个体群。非繁殖季节普氏原羚雌雄分群活动。目前在人为活动影响下, 普氏原羚很难进行季节性迁移。  相似文献   

18.
普氏野马是世界性的的濒危物种。对普氏野马的形态学特征、分布、种群数量、食性、栖息地、繁殖及疾病作了简要的概述。简要介绍了普氏野马的再引入现状和现存的潜在威胁,旨在引起大众对普氏野马的关注。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新疆放归普氏野马的繁殖状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1年8月在新疆卡拉麦里有蹄类自然保护区进行普氏野马在中国的首次再引入放归实验.2002-2006年在野外共繁殖24匹后代.平均繁殖率为38.72%,平均繁殖存活率为69.05%,繁殖季节头马的频繁更替是影响放归普氏野马繁殖率的主要因素.新生幼驹的平均死亡率为25%,其中83.3%死于头马的雄性杀婴.放归普氏野马的繁殖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繁殖特征,其中有70.8%的幼驹集中在5-6月间出生,在4、5月份产驹比例分别占8.3%和37.5%.低于同期圈养18.3%和44.3%的产驹比例,6月份产驹比例占33.3%.高于同期圈养18.3%的产驹比例,结果表明:普氏野马放归后产驹高峰季节明显向后推迟,而放归后生存环境和食物资源供给方式的改变则是其繁殖季节产生推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提高栏养条件下普氏野马繁殖率的一些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野马繁殖中心从1987年开始进行普氏野马的饲养繁殖工作,经过4年的摸索,在栏养条件下,普氏野马的繁殖方面我们取得了可喜的成绩。3年共繁殖14匹,已引起了世界的关注。本文对野马中心在提高繁殖率方面采取的具体措施谈了一些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