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为了解种间关系对沉水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在不同光照(20%自然光和50%自然光)和不同物种组合下,研究了长江中下游常见优势沉水植物苦草(Vallisneria natans)与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和穗状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在低光下,苦草与穗状狐尾藻混种时,苦草生物量、株高和叶数均没有明显变化,当穗状狐尾藻的比例较高时,苦草根长生长受到抑制,根叶比呈下降趋势;在高光下,穗状狐尾藻比例的增加会促进苦草单株生物量和叶生物量的增加,而对苦草株高、根长和叶数无显著影响;与黑藻混种相比,苦草与穗状狐尾藻混种时,苦草的株高、根长和叶数均无显著差异,而苦草的单株生物量和叶生物量均呈降低趋势。因此,物种组合和混种比例均会影响苦草与其他物种的相互作用关系,进而影响沉水植被的群落动态。  相似文献   

2.
周洁  王东 《水生生物学报》2012,36(2):316-322
对比研究了广布种穗花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 L.)和狭域种扬子狐尾藻(M. oguraense Mikisubsp. yangtzense Wang)不同长度(5、10 和15 cm)和不同位置(顶枝、中枝和底枝)断枝的生长和再生能力。研究结果显示, 两物种由断枝生长所形成植株的总生物量、分枝生物量、分枝数均随断枝长度的增加而增大;在由不同位置的断枝生长所形成的植株中, 顶枝所形成植株的总生物量最大, 中枝所形成植株的分枝生物量、分枝数和平均分枝长最大。由断枝所形成植株的总生物量、分枝生物量、分枝数、平均分枝长和新分枝所处位置在种间均存在显著差异, 穗花狐尾藻顶枝和中枝的生物量较大, 顶枝所产生的分枝位于断枝基部; 扬子狐尾藻的分枝生物量、分枝数及平均分枝长较大, 新产生的分枝多位于断枝顶端附近。研究结果表明穗花狐尾藻和扬子狐尾藻断枝的再生对策不同, 前者是增加对断枝总生物量的投资, 而后者是增加对断枝产生新分枝的投资。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开展水生植物广布种与狭域种的生活史对策研究提供资料, 也为湿地物种多样性保护与管理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3.
沉水植物分布格局对湖泊水环境N、P因子影响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16  
利用实地调查数据模拟保安湖沉水植物分布及水环境生态因子场。应用GIS空间分析功能 ,分别空间选取四种优势沉水植物 (金鱼藻CeratophyllumdemersumL .,穗状狐尾藻MyriophyllumspicatumL .,微齿眼子菜PotamogetonmaackianusA .Benn .,及苦草VallisneriaspiralisL .)的分布水域及无沉水植物分布水域的局部生态因子场。根据得到的局部因子场特征 ,比较分析不同水生植物分布格局对水环境中N、P因子的影响。结果显示四种沉水植物的分布对水环境中N、P因子均有显著影响 ,但效果和强度有所差异。四种植物各自分布水域内的N、P因子的平均浓度分别为 ,总氮 (TN) :穗状狐尾藻 (0 .774mg·L- 1 ) >苦草 (0 .71 4mg·L- 1 ) >金鱼藻 (0 .70 1mg·L- 1 ) >微齿眼子菜(0 .695mg·L- 1 ) ;总磷 (TP)平均含量 :穗状狐尾藻 (0 .1 2 3mg·L- 1 ) >微齿眼子菜 (0 .1 1 8mg·L- 1 ) >金鱼藻 (0 .1 0 7mg·L- 1 ) >苦草 (0 .0 79mg·L- 1 )。结果同时表明金鱼藻、微齿眼子菜和苦草对水中TN含量无显著影响 ,而穗状狐尾藻则明显可以提高水中TN水平。四种沉水植物均能有效吸收水中的P ,从而降低水中的TP含量。综合比较发现 ,穗状狐尾藻分布可以加重水体的营养程度  相似文献   

4.
利用水下饱和脉冲荧光仪(DIVING-PAM),原位观测洪湖5种优势沉水植物——苦草[Vallisneria natans(Lour.)Hara]、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L.f.)Royle]、狐尾藻(Myriophyllum verticillatum L.)、菹草(Potamogeton crispus L.)和马来眼子菜(Potamogeton wrightii Morong)的量子产量及快速光曲线。结果显示:5种沉水植物苦草、黑藻、狐尾藻、菹草和马来眼子菜最大量子产量(Fv/Fm)分别为0.603、0.723、0.751、0.778和0.646。各物种的开放PSⅡ反应中心原初光能捕获效率(Fv′/Fm′)的大小依次为菹草狐尾藻黑藻马来眼子菜苦草,且除黑藻与狐尾藻间差异不显著外,其他物种间差异均显著;各物种光能利用能力(α)的大小依次为菹草黑藻狐尾藻马来眼子菜苦草,且除黑藻与狐尾藻间差异不显著外,其他物种间差异均显著;各物种无光抑制的最大潜在相对电子传递速率(rETRm)的大小依次为菹草狐尾藻黑藻马来眼子菜苦草,且各物种间差异显著;半饱和光强(Ek)的大小依次为狐尾藻菹草黑藻苦草马来眼子菜,且除狐尾藻与菹草间差异不显著外,其他物种间差异均显著。研究表明:洪湖5种优势沉水植物中,菹草和狐尾藻较耐强光,光合速率较高,而苦草则有较强的耐弱光能力。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明沉水植物群落构建对新建水源地湖泊水环境的作用效果,于2019年5—11月在常熟新建应急水源地湖泊比较研究了轮叶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和穗状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两种沉水植物在人工栽种条件下的生长及对水质和叶绿素a(Chl.a)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沉水植物在试验湖泊均可正常生长,二者的生物量在5月至9月均呈上升趋势,但轮叶黑藻在5—7月处于快速生长期,而穗状狐尾藻在7—9月处于快速生长期;轮叶黑藻的衰亡期较穗状狐尾藻早,且衰亡过程持续时间短, 11月轮叶黑藻完全衰亡,而穗状狐尾藻仍处于衰亡中期。两种沉水植物在生长期均可有效降低水体Chl.a浓度,对藻类生长起到抑制作用,但是在衰亡期会造成水体营养水平上升, Chl.a浓度升高。由总磷(TP)、总氮(TN)、高锰酸盐指数(CODMn)、Chl.a、溶解氧(DO)和透明度(SD)计算综合隶属函数值表明在两种沉水植物生长的高峰期,沉水植物组的水质状况优于对照组,衰亡期水质趋于恶化。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轮叶黑藻生物量与Chl.a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轮叶...  相似文献   

6.
拉鲁湿地主要植物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春  周刊社  李晖 《西北植物学报》2008,28(12):2514-2520
2002年6~9月对拉鲁湿地植物种类、群落结构、生物量以及物种多样性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拉鲁湿地共有植物30科52属85种,主要有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Cav.)Trin.ex Steud.](A)、尼伯尔酸模(RumexnepalensisSpreng)(B)、水葱(Scirpus validusVahl)(C)、穗状狐尾藻(MyriophyllumspicatumL.)(D)、灯芯草(Juncus effususL.)(E)、针叶苔草(CarexonoeiFranch.et Sav.)和黑褐苔草(CarexatrofuscaSchkuhr)(F)、藏北嵩草(KobresialittledaleiC.B.Clarke)(G)、藏蓟[Cirsiumlanatum(Roxb.ex Willd.)Spreng.](H)等8个主要植物群落.(2)在8个主要植物群落中,嵩草群落所含物种数最多,为44种,穗状狐尾藻群落最少,仅8种;芦苇群落生物量最高,为124.5~1 027.0 g/m2,藏蓟群落生物量最低,为124.5~220.5 g/m2;优势种芦苇的生物量最高,为183.5~660.0 g/m2,藏蓟生物量最低,为43.1~76.3 g/m2.(3)各群落的垂直结构特点是:芦苇群落、水葱群落、穗状狐尾藻群落具有挺水层、浮叶层和沉水层,其他群落只具有可分为高、低两层的草本层.(4)在各群落的相似性方面,嵩草群落与藏蓟群落、水葱群落与芦苇群落和尼伯尔酸模群落的相似性要明显高于其他群落,其Jaccard系数分别为0.549 0、0.538 5、0.500 0;芦苇群落、尼伯尔酸模群落、水葱群落、穗状狐尾藻群落与藏蓟群落以及芦苇群落、穗状狐尾藻群落与嵩草群落在建群种上没有相似之处,Jaccard系数为0.  相似文献   

7.
沉水植物化感作用对西湖湿地浮游植物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微宇宙实验,在控制光照和营养盐浓度的条件下分别研究了苦草(Vallisneria spiralis)、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和穗花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的化感作用对采集于杭州西湖湖西湿地的藻类密度、叶绿素a浓度、群落结构、多样性指数等的影响。其结果表明,3种沉水植物对微宇宙系统中的藻类都具有明显影响,藻类密度与叶绿素a浓度受到显著抑制,3个草-藻研究系统中藻类群落结构都发生了变化。在实验末期苦草组、金鱼藻组和穗花狐尾藻组中藻类总生物量(以细胞密度计)分别较初始值降低了37.06%、78.37%和83.40%。栅藻对3种沉水植物的化感作用敏感性较弱。藻类生物多样性方面,穗花狐尾藻系统中最高,其次是金鱼藻组,最后是苦草组,其Shannon-Wiener指数(H)分别为2.76、2.06和0.72,穗花狐尾藻组中H的显著高于苦草组(P0.05)。  相似文献   

8.
5种沉水植物无性繁殖和定居能力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竹叶眼子菜(Potamogeton malaianus)、微齿眼子菜(Potamogeton maackianus)、苦草(Vallisneria spiralis)、穗花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是长江中下游湖泊主要的沉水植物。在栽培条件下,它们的无性繁殖速率(单位时间内新增个体数)大小顺序为黑藻>微齿眼子菜>竹叶眼子菜>苦草>穗花狐尾藻。同时采用抛掷实验的方法观察研究了这5种沉水植物及其无性繁殖体的存活和生根情况;完整植株存活率为黑藻>穗花狐尾藻>微齿眼子菜>竹叶眼子菜>苦草,无性繁殖体部分存活率为黑藻>苦草>穗花狐尾藻>微齿眼子菜>竹叶眼子菜。生根能力和其存活时间长短相关,而且生根能力与存活率大小基本一致。在实验中,只有穗花狐尾藻的断枝存活率和生根能力存在差异,故无性繁殖体生根能力为黑藻>苦草>微齿眼子菜>竹叶眼子菜>穗花狐尾藻。  相似文献   

9.
光周期对穗花狐尾藻生长、开花与种子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人工补光和遮光处理,初步研究了光周期对狐尾藻生长和开花的影响。研究发现:8h短日照条件不利于狐尾藻的生长和花序形成,导致狐尾藻不能正常开花和结实;与自然日照长度(平均日照14h)条件下相比,16h长光照条件可以增加植株的高度和分枝数,形成更大的生物量;但24h全光照条件对生长有抑制作用。长光照条件下,狐尾藻花序形成时间和开花时间均比自然条件下延迟,形成花序的数目也显著较自然条件下的少,但长光照条件下形成的种子比自然条件下形成的种子具有更高的萌发率。  相似文献   

10.
利用叶绿体DNA三个片段(trnK-matK、trnL-trnF、rpl32-trnL)对中国大陆广布的水生植物穗状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 L.)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初步分析,以探讨其自然居群的遗传结构及具有广泛分布格局的可能机制。AMOVA分析显示,穗状狐尾藻8个居群间的遗传变异为84.97%,而居群内的遗传变异为15.03%,居群遗传分化系数(Fst)为0.85,表明穗状狐尾藻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Hd=0.83)且主要存在于居群间,奠基者效应可能导致了最初的遗传差异,而隔离障碍(Nm=0.09)又进一步导致了居群间的遗传分化。基于17个单倍型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和网络关系图均显示,单倍型H5和H6在居群中的分布范围最广且出现频率最高,表明H5和H6可能为最古老的祖先单倍型。Mantel检验表明居群间的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失配分布检测结果显示穗状狐尾藻在历史上曾发生过扩张事件,而Tajima’s、FuLi’s D*和F*检测发现,该物种不存在明显的谱系地理格局,这可能与穗状狐尾藻种子的长距离扩散有关。  相似文献   

11.
几种常见沉水植物对砷富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常见的沉水植物(苦草、狐尾藻、金鱼藻、黑藻)对水体中的砷(As)有着较强的富集能力,研究沉水植物对As的富集特征对利用沉水植物控制水体As污染及保护人体健康有着重要意义。沉水植物对As的富集能力与水环境中As的浓度、形态、共存离子如磷酸盐、Zn离子等因素相关,其对As的耐受性及富集能力可以通过合适的化学、生物方法得到增强,从而提高沉水植物对含As污水的修复能力。但由于植物基因多样性及水环境因素复杂性,沉水植物对As的运输和解毒机制,以及沉水植物后期的处理和管理技术,仍是今后该领域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草鱼对不同种类沉水植物的摄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  &#  &#  &#  &#  &#  &#  &#  &#  &#  &#  &#  &#  &#  &# 《水生生物学报》2015,39(5):997-1002
文章研究了草鱼对轮叶黑藻、苦草、菹草、金鱼藻和穗花狐尾藻等不同种类沉水植物的摄食作用, 探讨了不同规格(35, 45, 55, 65, 75 和85 g)和密度(1.20, 2.40, 3.60 和4.80 g/L)的草鱼对沉水植物的摄食选择性及摄食率。结果表明: 草鱼对沉水植物摄食优先选择次序为: 轮叶黑藻 苦草 菹草 金鱼藻 穗花狐尾藻;对不同规格的草鱼而言, 在有轮叶黑藻的情况下, 草鱼会对轮叶黑藻优先摄食, 且摄食率大于苦草、穗花狐尾藻和金鱼藻, 同时小规格草鱼的日均摄食率大于大规格草鱼;对不同放养密度的草鱼而言, 在有轮叶黑藻的情况下, 草鱼对食物的摄食竞争作用明显, 当水质恶化时, 草鱼的摄食率随着密度的增大而减小。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求合适的水体砷污染修复植物及砷在食物链中传递、累积的特点,以常见的沉水植物-苦草为研究对象,对受砷污染的水体进行修复,结果表明:苦草对水环境中砷的富集能在较短的时间内(3 d)达到一个较大值,到第14天,不同砷水平(2 mg/L)处理下的苦草对砷富集系数均超过200;苦草中砷浓度随处理时间及外源砷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且与外源砷浓度之间存在极显著地正相关;苦草在不同浓度砷处理下都生长良好,对砷胁迫表现出较强的耐受性。因此,苦草对于水体的砷污染有着很好的去除效果,同时也能很好地反映出一个地区的砷污染水平。  相似文献   

14.
由于苦草属(Vallisneria L.)植物的繁殖器官微小,营养器官相似且变异较大,使该属植物的鉴定和命名较混乱。笔者通过对有关文献的考证和长期跟踪观察,对我国记载的苦草属3种植物——苦草(Vallisneria natans(Lour.)Hara)、刺苦草(V.spinulosa Yan)、密刺苦草(V.denseserrulata Makino)的命名历史进行了梳理,并对这3种植物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根据种间形态差异,可为苦草属植物的分类鉴定和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设置扦插法、纱布包裹法、布袋覆土法3种种植方式,研究苦草(Vallisneria natans(Lour.)Hara)在静态水环境下和水体受到持续扰动的动态条件下不同种植方式对植株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种植方式下苦草的生长差异明显。在苦草形态特征方面,布袋覆土法种植方式下苦草的平均株高和叶宽明显高于扦插法和纱布包裹法,但是其分株数和平均根长小于扦插法和纱布包裹法;在苦草的生物量和地下与地上部分之比方面,布袋覆土法种植方式下苦草的地上、地下部分生物量和总生物量明显大于扦插法和纱布包裹法,但是其地下与地上部分生物量之比小于其他2种方法;在苦草叶片叶绿素a含量方面,布袋覆土法明显高于扦插法和纱布包裹法。动静态水环境只对苦草的分株数有显著差异,静态水环境下分株数大于动态水环境,对其他指标无显著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动、静态水环境和不同种植方式对苦草的生长具有显著的影响,布袋覆土法种植方式下单株苦草生长最好;静态水环境下生长的苦草株高、叶宽和生物量等指标均优于动态水环境。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洱海底泥特性对沉水植物生长的影响,采用不同比例洱海底泥与湖岸土壤掺混形成五种基质,并分别移栽苦草、黑藻、微齿眼子菜、马来眼子菜、光叶眼子菜、穿叶眼子菜和狐尾藻,进行为期70d的室外生长实验,结果表明不同基质对几种植物的影响具种间差异。(1)在基质为50%深层底泥+50%湖岸土壤(碳、氮、磷含量分别为31.59、0.334和0.095 mg/g)时,苦草、马来眼子菜和光叶眼子菜的株高最大;基质为100%深层底泥(碳、氮、磷含量分别为37.88、0.803和0.149 mg/g)时,黑藻、微齿眼子菜、穿叶眼子菜和狐尾藻的株高最大;(2)基质为100%深层底泥时,苦草、黑藻、微齿眼子菜、马来眼子菜和光叶眼子菜生物量增加最多且相对生长速率最大;基质为100%浅层底泥(碳、氮、磷含量分别为77.37、5.691和0.136 mg/g)时,穿叶眼子菜生物量增加最多,相对生长速率最大;狐尾藻在基质为50%浅层底泥+50%深层底泥(碳、氮、磷含量分别为49.27、2.005和0.131 mg/g)时生物量增加最多,相对生长速率最大;(3)基质为100%湖岸土壤(碳、氮、磷含量分别为22.06、0.327和0.231 mg/g)时,7种沉水植物均生长缓慢,生物量增加较少。综上所述,中营养底泥(碳、氮、磷含量分别为31.59-49.27、0.334-2.005和0.095-0.131 mg/g)更适合沉水植物生长,底泥中过高或过低营养都不利于沉水植物生长。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不同浓度Cr^3+胁迫对苦草[Vallisneria natarts(Lour.)Hara]叶片活性氧清除系统及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随Cr^3+浓度的提高(0.5-15.0mg·L^-1),苦草叶片中O2^-·和MDA含量、SOD和POD及CAT活性均呈现先上升后显著下降的变化趋势,且在10.0和15.0mg·L^-1 Cr^3+胁迫条件下显著低于对照(P〈0.05)。在1.0mg·L^-1Cr^3+胁迫条件下,O2^-·的含量达到最高(0.96 OD·g^-2);在2.0mg·L^-1Cr^3+胁迫条件下,MDA含量和SOD、POD及CAT活性最高。随Cr^3+胁迫浓度的提高,苦草叶片细胞超微结构受损程度逐渐加深,导致核仁和高尔基体消失;线粒体脊突膨胀,线粒体膜受损并出现囊泡状结构;叶绿体变形、类囊体膨胀受损并最终导致叶绿体破损。表明高浓度Cr^3+胁迫对苦草叶片细胞产生了不可逆的伤害。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我们从事了安徽省植物的调查、研究与植物标本的采集工作,1983年4—11月间,本文作者沈显生、张小平、刘登义三人曾分别到皖鄂边境的本省金寨县白马寨(海拔1729米)、皖浙边境的本省歙县清凉峰(海拔1787米)、皖赣边境的本省休宁县六股尖(海拔1630米),广泛收集资料和采集大量植物标本,并进行整理与鉴定。现将确认为是安徽省地理分布新记录的属共5个(Actaea L., Eutrema R. Br., Aegopodi-  相似文献   

19.
Myriophyllum exalbescens Fernald, hitherto regarded as a North American endemic, has been fund to occur widely as a native plant in northern Europe, where it has occasionally been distinguished as a subspecies or variety of M.spicatum L.under the epithet squamosum Linnacus original concept of M.spicalum appears to have included M.exalbescens (and also M. Alterniflorum DC.) but selection of Burser VII(1)79 at UPS as lectotvpe ensures the continued use of the epithet spicatum for the native Eurasian weed species to which it is customarily applied. .M.verlicillalum L., the name of a morphologically similar species, is also lectotypified in a way that preserves its current usage. Distinguishing features of M.exalbescens and M.spicatum are provided along with details of the synonymy and presently known distribution in Europe of M.exalbescens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