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阴沟肠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机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阴沟肠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日益严重的耐药引起人们的重视,其耐药机制主要有:外膜微孔蛋白的缺失或减少;细菌产生β-内酰胺酶(bla);细菌的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改变导致其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亲和力下降,其中以细菌产生bla为最主要的机制。近年来的研究在阴沟肠杆菌I型bla(即可诱导的染色体介导的bla)的基因调控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相似文献   

2.
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郭庆兰 《微生物与感染》2000,23(6):19-21,24
β内酰胺酶是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原因。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是其中重要的一种,其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在世界各地多次引起医院内感染的暴发流行,而在临床常被漏检。本文综述了ESBLs的特性、流行病学、分子结构、耐药机制及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肠杆菌属细菌诱导型β-内酰胺酶及药敏情况。方法:应用双纸片扩散法-分别采用亚胺培南和头孢西丁两种诱导剂以及头孢他啶和头孢噻肟两种目标物-测定90株肠杆菌属细菌的诱导型β-内酰胺酶,并用VITEK32-AMS测定该90株细菌对14种抗生素的耐药性。结果:亚胺培南组和头孢西丁组分别有51株和25株细菌产生诱导型β-内酰胺酶,头孢他啶组和头孢噻肟组分别有50株和30株细菌的诱导型β-内酰胺酶阳性,以头孢西丁,头孢噻吩,氨苄西林的耐药率最高,亚胺培南的耐药率最低。结论:亚胺培南优于头孢西丁,头孢他啶优于头孢噻肟,51株产酶组与39株非产酶组细菌的耐药差异无显著性。临床用药时应注意亚胺培南的高诱导性和体外药敏试验的局限性,提倡微生物实验室注重诱导型β-内酰胺酶的测定。  相似文献   

4.
程玉林  陈民均 《微生物与感染》1994,17(5):214-216,224
几乎所有的革兰氏阴性杆菌染色体上都有β-内酰胺酶基因ampC,它通常表达水平很低,受ampR,ampD,ampE和ampG等多基因产物的调控,一些细菌有ampR,(如阴沟肠杆菌),使ampC基因的表达成为可诱导。它经诱导或突变激活后可高水平表达,从而在此类菌的外质间隙中出现大量的β-内酰胺酶,酶再通过水解或捕获进入到外质间隙中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从而引起耐药。  相似文献   

5.
大鼠βB2—晶体蛋白的克隆,高效表达及纯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β-晶体蛋白是含量最高的一组晶状体结构蛋白。它的正常结构对维持晶状体的高折射系数和透明至关重要,而其结构的改变与白内障的形成密切相关。为了获得大量纯的βB2-晶体蛋白并用定点突变的方法研究其聚合的机制,建立了大鼠βB2-晶体蛋白的细菌表达系统及纯化方法。用RT-PCR的方法克隆了β-晶体蛋白中含量最高的βB2-晶体蛋白的cDNA。用苯啶酮酸诱导recA启动子后,蛋白质在大肠杆菌中得到了高效表达。β  相似文献   

6.
肖强  陈启盛 《生理学报》1994,46(1):72-77
本工作采用微量注射法向大鼠杏仁中央核注射β-End对大鼠血压和心率的影响,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初步分析。实验结果表明:(1)β-End(100,250pg/1μl)可引起血压降低和心率减慢,(2)纳洛酮及β-End抗血清均可拮抗β-End的效应。(3)酚妥拉明及心得安均可翻转β-End的降低血压和减慢心率的效应。结果提示;杏仁中央核注射β-End引起的心血管效应是通过阿片受体内介的,并且与肾素能神经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了分叉双歧杆菌及其脂磷壁酸、细胞壁肽聚糖对小鼠粪便中肠内细菌酶-β-葡萄糖醛酸酶、偶氮还原酶和硝酸盐还原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鼠摄入双歧杆菌活菌、死菌、脂磷壁酸、细胞壁肽聚糖3周期间,肠内细菌偶氮还原酶、β-葡萄糖醛酸酶、硝酸盐还原酶活性降低,以活菌、死菌作用更为显著,二者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8.
本工作采用微量注射法向大鼠杏仁中央核注射β-End,观察β-End对大鼠血压和心率的影响,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初步分析。实验结果表明:(1)β-End(100,250pg/1μl)可引起血压降低和心率减慢,(2)纳洛酮及β-End抗血清均可拮抗β-End的效应。(3)酚妥拉明及心得安均可翻转β-End的降低血压和减慢心率的效应。结果提示:杏仁中央核注射β-End引起的心血管效应是通过阿片受体中介的,并且与肾上腺素能神经元的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9.
临床分离的革兰阴性细菌的耐药谱及耐药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了解前临床上分离G^-细菌的药敏状况和耐药机制及提供合理使用抗生素的依据。方法 主要使用MICROSCAN WALKAWAY/-40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对1999年3月-2000年3月全院住院病人的尿、痰、腹水、脓液、创面、前列腺液、血液等培养呈阳性的标本进行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共检出G^-菌1152株包括27个菌属80个菌种,觉细菌是大肠埃希菌(16.1%)、铜绿假单胞菌(6.5%)、肺炎克雷伯菌(5.3%)等。G^-杆菌(除不动杆菌外)对第三代头孢霉素敏感率已降到(3.0%-76.1%)、对亚胺培南(80.7%-92%)、头孢哌酮/舒巴坦(58.8%-100%)、阿米卡星(41.4%-93.2%)、环丙沙星(30.5%-67.3%)较敏感;对第三代头孢霉素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肺炎克雷伯菌高达35.0%-36.9%,大肠5埃希菌达21.8%-23%。对常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产诱导酶(IB),铜绿假单胸菌高达51%-60.9%,弗劳地枸橼酸菌达4.5%-63.6%,阴沟肠杆菌达8.7%-35.3%。结论 目前G^-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药的主要机制是产生ESBLs和IB0G^-杆菌引起的感染首选亚胺培南单用或第三代浆孢霉素复合制剂(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阿米卡星或氟喹酮类,第三代头孢霉素除非药敏提示否则不宜选用。  相似文献   

10.
通过酶学手段在β-内酰胺酶启动子间隔序列中造成C-17的缺失突变,以氨苄青霉素为底物,检测突变前后β-内酰胺酶活力变化,并作了细菌的Amp耐受性试验,实验结果表明,C-17的缺失突变使启动子强度增加约60%,含有突变启动子的细菌对Amp的抗性明显增强,突变体生长的半抑制浓度为280μg/ml,而在此浓度下野生型菌体吸光度只有突变体的50%左右,对启动子强度增加的原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改良的Fishman法对胆石症、胆系感染者的胆汁标本中分离出的20株大肠杆菌及其L型进行β-葡萄糖酸酶活性测定。结果显示20株大肠杆菌及其L型均可产生β-葡萄糖醛酸酶,但大肠杆菌L型产此酶的能力仅为其细菌型的58.69%。胆汁中的细菌主要以L型的形式存在,所以,大肠杆菌L型与胆红素钙结石的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12.
肠杆菌科细菌是革兰阴性杆菌中最常见的一类细菌,在一定条件下可引起医院和社区感染。临床首选β-内酰胺类抗生素来抗感染,但由于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导致肠杆菌科细菌产生相应的灭活酶及水解酶或菌株细胞结构改变,从而破坏β-内酰胺环使其对抗生素作用的敏感性下降甚至耐药,给临床抗感染治疗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为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拟就肠杆菌科细菌的耐药表型、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β—内酰胺抗生素与葡萄球菌青霉素结合蛋白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谷良 《微生物与感染》1993,16(6):264-265,244
β-内酰胺抗生素攻击的目标是细菌中的青霉素结合蛋白(PBP)。葡萄球菌中有4种PBP(PBP1~4),只要有1种存在即能合成细胞壁。葡萄球菌的耐药机理有多种:由于β-内酰胺酶的产生,PBP的改变,对耐甲氧苯青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则由于另一种PBP2a的产生。PBP2a有合成细胞壁的功能,但对β-内酰胺抗生素亲和力低。此PBP由mecA基因编码,有认为这是一个外基因与自身β-内酰胺酶基因重  相似文献   

14.
红酵母产生类胡萝卜素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徐海  钱卫 《工业微生物》1997,27(3):24-26,31
本文对红酵母色素的形成,细菌破碎及色素提取的方法和色素性质的分析作了初步研究,通过生长曲线的测定,发现色素产生主要集中在对数期的后期。用薄层层析和吸收光谱分析,可以认为红酵母色素中β-胡萝卜素的含量很低,而大多是其它类胡萝卜素的组份,它们在极性和光吸收等方面同β-胡萝卜素相似。  相似文献   

15.
白细胞介素1与惊厥性脑损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ao HY  Jiang YW  Wu XR 《生理科学进展》2002,33(4):367-369
白细胞介素1(IL-1)是重要的神经免疫介质。研究发现,惊厥后白细胞介素1β(IL-1β),内源性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IL-1ra)在脑内迅速增加,体内注射IL-1β可加重惊厥及神经元的损伤,而抑制β的作用,则惊厥及神经元损伤明显减轻,本文就近年来的研究进展,简要概括IL-1与惊厥性脑损伤及其神经保护作用的关系,IL-1在惊厥引起的脑损伤过程中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6.
黄单胞菌属的分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起植物病害的细菌约有300多种,广义的细菌是原核生物界中引起各种植物病害的一类最大的群体。黄单胞菌属的所有种都是植物病原细菌,引起植物病害症状多为叶斑、叶枯,少数为萎蔫、溃疡。黄单胞菌属(Xanthomonas)属于薄壁菌门、假单胞菌科,菌体短杯状,0.4-1.0×1.2-3.0μm,根极生鞭毛,严格好气性,革兰氏染色阴性,DNA中的G+C含量为63-71mol%。细菌的分类地位和分类系统曾有过多次变动,迄今仍不完善。过去,黄单胞菌属的分类单一利用奇主的专化性划分种,即从一株寄主植物上分离到新的黄单胞菌菌株,使定为一个种,由…  相似文献   

17.
紫色非硫细菌光合基因表达调控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紫色非硫细菌光合基因表达调控研究进展吴大庆,钱新民(山东大学微生物所,济南250100)紫色非硫细菌purplenonsulfurbacteria,以下简称PNS菌,即红螺菌科(Rhodosp-irillaceae),属于光合细菌的α和β亚门,具有较...  相似文献   

18.
Gao BB  Han QD 《生理科学进展》1997,28(3):271-273
去甲肾上腺素(NA)可引起棕色脂肪组织(BAT)的产热作用,也是BAT募集反应主要的调节物质。BAT中存在的肾上腺素受体(AR)至少包括α1,α2,β1和β2四型。BAT的产热作用主要由β3-AR介导;其细胞增殖和细胞分化分别由β1-AR和β3-AR介导。与BAT募集有关的几种转录因子的表达也受NA的调控,例如c-fos和非成熟细胞C/EBPα基因的表达受β-和α1-AR的调节;C/EBPβ和成熟  相似文献   

19.
细菌内毒素以血管内皮细胞的激活损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菌内毒素可激活、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引起机体产生局部炎症反应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等病理反庆,甚至导致机休我、死亡。内毒素激活血管内皮细胞有两条途径:其一是与LPS结合蛋白、LPS/LPS结合蛋白复合物受体结合后,直接激活血管内皮细胞;其二是先激活单核细胞、T细胞等免疫活性细胞,使其释放TNF-α、IFN和IL-1β等细胞因子,间接激活血管内皮细胞。两条激活途径关系密切,以间接激活途径为主。  相似文献   

20.
家蝇抗菌肽对细菌细胞表面特性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微生物对十六烷吸附的方法(MATS方法)、微电泳方法与测定细菌质膜上β-半乳糖苷酶活性的方法,探讨了家蝇抗菌肽对大肠杆菌等6种细菌细胞表面特性及其细胞膜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抗菌肽使细菌表面电负性增强,对G 细菌细胞表面电荷的改变大于对G-的改变,使细菌细胞表面疏水性不同程度的下降。抗菌肽引起细菌细胞膜通透性迅速增加,不同细菌β-半乳糖苷酶释放的最大速度VP在3.86pmol/min~6.92pmol/min,相应的时间TP为0,由此推测抗菌肽对细胞膜的作用机制是“形成孔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