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生命科学研究》2016,(6):542-547
胶原是哺乳动物体内含量最多的蛋白质,占体内总蛋白质含量的25%~35%。作为动物体内重要的结构蛋白,胶原不仅是细胞外基质的主要构成成分,还在细胞增殖和分化、组织发育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胶原纤维分布广泛,主要分布于动物的骨骼、皮肤、角膜、肌腱、软骨、韧带、内脏等组织和器官中。骨骼肌胶原纤维的含量约占总重的1%~2%。骨骼肌胶原含量及交联方式是肉产品嫩度的重要决定因素。通过对胶原结构、功能、合成调控及测定方法进行综述,旨在为提高肉类产品品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哺乳动物经过长期进化,使其基因组在结构和功能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构成了表型进化的基础。随着人类、部分哺乳动物基因组测序的完成,以比较基因组学为主要研究手段的哺乳动物进化研究应运而生,从而为在基因组水平上深入认识哺乳动物进化关系、揭示生命的起源和进化提供依据。对比较基因组学的主要研究方法进行了综述,进而探讨其在哺乳动物进化研究中的应用,并对哺乳动物比较基因组学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引起腰腿痛常见的原因。胶原作为椎间盘结构的主要成分,构成椎间盘的纤维框架,其类型与分布直接决定着椎间盘结构的强度和功能的稳定。本文利用溴化氰消化椎间盘胶原产生多肽,借助于梯度层析。SDS-PAGE及光密度定量扫描等对正常人椎间盘胶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正常人椎间盘含Ⅰ型及Ⅱ型两种胶原,它们的分布呈明显而特征性的移行性变化:纤维环外层边缘以Ⅰ型胶原为主(83%),由外向内Ⅰ型胶原逐渐移行为Ⅱ型胶原,靠近髓核处以Ⅱ型胶原为主(72%);髓核中心含有Ⅱ型胶原。此为椎间盘的一个结构特性,以满足椎间盘的特殊功能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胶原蛋白质(Ⅰ~ⅩⅧ型)景沛(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上海,200031)关键词胶原(Ⅰ~ⅩⅧ型)细胞外基质(ECM)胶原是哺乳动物体内含量最多的蛋白质,占蛋白质总量的25%~30%,相当于体重的6%。胶原的英文名Collagen,源自希腊文,...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牙根部有机质破坏的机制。方法 :将健康恒牙根颈 1/ 3牙体硬组织 ,磨制成 38.5~149m组织粉粒作样本 ,乳酸 (p H 4.0和 p H5 .5 )及醋酸 (p H 4.5和 p H5 .5 )溶液预处理后 ,测定钙、总蛋白和胶原含量 ;再经胰酶、胶原酶处理后分析释出的胶原量。结果 :乳酸和醋酸预处理不能降解人牙根部的胶原 ,但采用 p H4.0的乳酸处理牙齿后可以使酶对牙本质胶原的降解量明显增高 ,达 (4 4.0 5± 4.5 0 ) μl/ mg;随 p H升高 ,胰酶和胶原酶对根部牙体组织胶原的降解量明显下降 ,脱矿程度减弱 ,钙释出减少。结论 :酸和酶有协同降解胶原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藤茶总黄酮(Tengcha flavonoids,TCF)对大鼠实验性肝纤维化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采用四氯化碳(CCL4)皮下注射制备大鼠肝纤维化模型,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藤茶总黄酮(TCF)治疗组和秋水仙碱(CLC)治疗组.各组以灌胃的形式给药,采用蛋白免疫印迹分析和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各组大鼠肝组织Ⅰ、Ⅲ型胶原表达情况.结果:藤茶总黄酮能明显降低实验性大鼠肝组织中Ⅰ、Ⅲ型胶原的含量,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藤茶总黄酮可通过减少肝组织Ⅰ、Ⅲ型胶原的生成,发挥抗肝纤维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成年贵州小型猪淋巴结进行形态学观察及免疫组化研究,为其用于建立人类免疫相关疾病模型提供参考。方法分别取24只成年贵州小型猪淋巴结组织进行固定、切片、HE染色,光镜下观察组织形态,免疫组化SP法检测CD3、CD4、CD8及CD20阳性细胞的比例和分布。结果成年贵州小型猪淋巴结皮质、髓质分布不规则,皮质、髓质并非完全倒置。皮质由淋巴小结和弥散性淋巴组织构成,髓质内可见髓索和髓窦。CD3、CD4、CD8阳性细胞主要分布在副皮质区,CD20阳性细胞主要分布在淋巴小结和髓质内。结论成年贵州小型猪淋巴结组织结构与其他哺乳动物有所不同,淋巴结内可见皮质、髓质倒置分布,但并非完全倒置。淋巴结中T、B细胞分布与人和其它哺乳动物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PHB/PLLA组织工程前交叉韧带支架材料改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索体外构建组织工程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的三维支架材料。方法:以聚羟基丁酸已酯/聚左旋乳酸(PHB/PLLA1:1)制备"三明治"样结构共聚物并测量其孔隙率等指标。以I型胶原对制备的PHB/PLLA支架进行杂化,获得PHB/PLLA胶原杂化支架。扫描电镜观察其表面结构。将兔皮肤成纤维细胞(SF)接种于PHB/PLLA支架与PHB/PLLA胶原杂化支架,观察其在材料上生长情况。结果:PHB/PLLA支架杂化后胶原填充于纤维空隙,分布比较均匀。体外培养的胶原杂化支架材料上要比PHB/PLLA支架有更多的皮肤成纤维细胞生长。结论:胶原杂化有利于细胞种植和生长,PHB/PLLA胶原杂化支架具有良好的三维构型和生物相容性,有望为前交叉韧带损伤的修复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藏红花对实验性大鼠肝纤维化的防治效果,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清洁级雄性大鼠6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复方丹参组、藏红花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3组均予四氯化碳腹腔注射,复方丹参组、藏红花组分别予复方丹参、藏红花溶液灌胃,第8周末处死动物,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透明质酸、层粘连蛋白、Ⅲ型前胶原和Ⅳ型胶原.肝组织切片HE、MASSON染色,显微镜下观察结果.结果:藏红花组大鼠肝纤维化病理改变较轻,血清透明质酸、层粘连蛋白、Ⅲ型前胶原和Ⅳ型胶原水平下降,与模型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藏红花具有减少肝纤维化大鼠的胶原沉积,抗肝纤维维化作用.  相似文献   

10.
昆虫杆状病毒应用于哺乳动物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杆状病毒是一类宿主特异性的昆虫病毒。昆虫杆状病毒表达系统是一个高效的真核表达系统,被广泛用于在昆虫细胞或昆虫幼虫中生产外源蛋白质。杆状病毒不能感染哺乳动物,却可以进入不同物种和组织来源的多种哺乳动物细胞,并在合适的哺乳动物启动子控制下表达外源基因。杆状病毒在哺乳动物细胞中不能复制,对细胞没有毒性,加上杆状病毒本身具有基因组大、可操作性好等优点,作为哺乳动物基因治疗的载体,将治疗基因传递给哺乳动物细胞已受到了广泛关注。在此就杆状病毒作为基因治疗载体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阐述并探讨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茶多酚对NASH 大鼠肝脏组织VEGF 及氧化应激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茶多酚对NASH大鼠肝脏组织VEGF及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茶多酚治疗组。正常组普通饲料喂养,模型组喂高脂饮食,茶多酚治疗组在高脂饮食12周后茶多酚(150mg(/kg.d)灌胃治疗,16周末处死各组大鼠,留取肝脏组织,观察各组大鼠肝组织病理改变,测定其肝脏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Ⅰ、Ⅲ型胶原的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肝组织中SOD活性降低而MDA含量以及VEGF、Ⅰ、Ⅲ型胶原表达均明显高于正常组。茶多酚治疗可减轻肝纤维化程度,显著升高肝组织中SOD活性、降低MDA含量以及VEGF、Ⅰ、Ⅲ型胶原表达水平。结论:茶多酚可通过抑制肝纤维化组织VEGF表达,降低肝组织氧化应激水平而发挥抗肝纤维化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聚乳酸聚乙醇酸膜、聚β羟基丁酯膜和胶原膜的结构、生物相容性及其在组织工程血管中的应用前景.方法 HE、胶原染色,扫描电镜观察材料的结构.新西兰兔15只皮下植入材料,于4、6、8和12周取出观察其组织反应和降解情况.将犬股动脉间质细胞种植于聚乳酸聚乙醇酸膜、胶原膜上,观察其形态.结果 聚乳酸聚乙醇酸膜、聚β羟基...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扶正化瘀胶囊对实验性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影响,探讨其相关作用机制。方法:70只昆明小鼠分为正常对照组(A)、模型组(B)、吡喹酮组(C)、INF-γ组(D)、扶正化瘀胶囊低剂量组(E)、中剂量组(F)、高剂量组(G),采用日本血吸虫尾蚴30条/只攻击感染小鼠建立血吸虫性肝纤维化模型。第6周用吡喹酮驱虫治疗后予扶正化瘀胶囊干预,第14周末观察血清透明质酸、层粘连蛋白、III型前胶原、IV型胶原水平,HE染色观察肝脏病理改变及虫卵结节变化,免疫组化检测PDGF-BB和I、III型胶原的表达。结果:扶正化瘀胶囊各剂量组肝脏病理损伤减轻,虫卵肉芽肿面积和数量明显减小;血清HA、LN、PC-III、C-IV水平显著下降(P<0.05);肝组织I、III型胶原和PDGF-BB表达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扶正化瘀胶囊具有抗血吸虫性肝纤维化作用,降低肝组织PDGF-BB的表达可能是其抗纤维化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4.
生物钟作为哺乳动物进化过程中产生的一种适应机体内外环境昼夜变化的内在机制,控制着机体的睡眠-觉醒及进食等生理活动,使生物体在每个昼夜周期的能量需求和营养供给呈现出与环境相适应的节律性变化。哺乳动物的肝脏、骨骼肌、胰腺、心血管等组织的葡萄糖代谢、脂质代谢和激素分泌等都受到生物钟的调控。作为宿主特殊的“器官”,肠道菌群在共同进化过程中与宿主微环境(组织、细胞、代谢产物)构成了一个微生态系统,在宿主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的一些研究证据表明,肠道菌群的构成、数量、定植以及功能活动均具有显著的昼夜节律性变化,而这与生物钟调控下的各种生理功能变化是密切相关的。此外,有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可通过分解宿主无法消化的膳食纤维等营养物质产生短链脂肪酸等代谢产物,部分代谢产物具有调节宿主生物钟并影响代谢的功能。本文将重点阐述生物钟与肠道菌群的互作及其对哺乳动物能量代谢的影响,以期为代谢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线索和思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Sox9用于治疗椎间盘退变的效果及调控机制。方法:将Ad-sox9和Ad-GFP各20μL分别转染至椎间盘退变兔的髓核组织中,转染后3、7、30、60天取材,采用免疫组化、免疫荧光和MRI等研究方法检测椎间盘髓核组织中II型胶原、蛋白多糖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对椎间盘退变的改善情况。结果:免疫组化染色显示sox9组中椎间盘髓核组织中II型胶原、蛋白多糖的表达明显升高,MRI显示sox9组椎间盘T2像信号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体内转染腺病毒介导的sox9基因能够增加椎间盘内II型胶原和蛋白多糖的表达,并抑制椎间盘的退变进程。  相似文献   

16.
揭示物种共存的发生和维持机制对于群落生态学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生物多样性和保护生物学研究的热点之一。生态位分化是同域分布物种实现共存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了解同域分布的多种小型哺乳动物的共存机制,本研究采用DNA宏条形码技术对四川老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6种小型哺乳动物胃内容物进行分子食性分析,解析其夏季食物组成特征,并计算和比较种间食物的多样性、生态位宽度和重叠指数。结果表明:(1)鳞翅目(相对丰度:3.76%–42.33%)和双翅目(2.59%–62.63%)是6种小型哺乳动物的主要动物性食物,禾本目(0.02%–45.33%)和豆目(0.19%–38.95%)为其主要植物性食物。6种小型哺乳动物取食主要动植物性食物的相对丰度存在种间差异。(2)黄胸鼠(Rattus tanezumi)和淡灰黑齿鼩鼱(Blarinella griselda)的属水平动物性食物显著重叠(Ojk=0.63);其余物种间的营养生态位存在一定程度重叠,但在主要食物的构成和组成比例上存在明显差异;(3) 6种小型哺乳动物的动物性食物α多样性存在明显种间差异,而植物性食物α多样性...  相似文献   

17.
植食性哺乳动物觅食功能反应模型机制的检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陶双伦  刘季科  李俊年 《生态学报》2003,23(11):2239-2245
植食性哺乳动物在食物密集斑块的觅食为 型功能反应。在新鲜苜蓿叶片构成的食物密集斑块上 ,以高原鼠兔作为实验动物 ,检验植食性哺乳动物的觅食功能反应及其模型机制。食物大小可调节高原鼠兔的口量 ,尽而控制其瞬时摄入率 ;高原鼠兔觅食叶片的口量 S与瞬时摄入率 I存在渐近的函数关系 ,为 型功能反应 ;高原鼠兔的食物收获率 B随口量 S的增加呈非线性递减 ;最大处理速率 Rmax的测定值与模型的预测值极为近似 ;瞬时摄入率 I的测定值与模型的预测值线性回归显著 ( P<0 .0 1 )。研究结果充分验证了提出的假设 :植食性哺乳动物 型功能反应模型能有效地预测其摄入率的动态 ;植食性哺乳动物收获与咀嚼间的竞争能调其收获率和摄入率  相似文献   

18.
哺乳动物是动物界最重要的类群,其分类研究也是哺乳动物学研究以及保护方面最基本的问题。随着自然保护工作的发展,包括众多受胁物种在内的哺乳动物类群的受胁程度和保护现状.很值得大家了解和关注。就哺乳动物分类学沿革、最新的哺乳动物分类系统、保护现状和未来哺乳动物分类学的发展作一简介。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姜黄素衍生物B06对2型糖尿病大鼠肾脏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35只,随机均分成5组(n=7):正常对照组、高脂组、高脂治疗组、糖尿病组、糖尿病治疗组。采用高脂饮食结合链脲佐菌素诱导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治疗组给予0.2 mg/kg·d剂量的B06灌胃,维持8周。检测血肌酐、尿素氮、尿酸,光镜和电镜观察大鼠肾组织的形态学改变,Masson染色观察肾组织的胶原纤维,并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肾脏IV型胶原、纤维连接蛋白的表达。结果:糖尿病组大鼠血肌酐、尿素氮水平升高;光镜下见肾小球系膜基质增多,胶原纤维增多,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电镜下足细胞足突肿胀及足突融合;Masson染色示肾小球亮绿色阳性基质增多;免疫组化显示IV型胶原、纤维连接蛋白的表达水平升高。经B06干预后,血肌酐、尿素氮下降;肾小球病变减轻,肾脏组织IV型胶原、纤维连接蛋白的表达水平降低。结论:B06对2型糖尿病大鼠的肾脏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肾脏IV型胶原、纤维连接蛋白的表达,从而抑制细胞外基质的积聚和肾小球系膜增殖,发挥抗肾纤维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知母宁对慢性低O2高CO2大鼠肺小动脉Ⅰ、Ⅲ型胶原代谢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将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4周低O2高CO2组,4周低O2高CO2+知母宁组。采用图像分析、氯胺T法、免疫组化、组织原位杂交技术等方法,监测各组大鼠肺动脉平均压(mPAP)、颈动脉平均压(mCAP)、肺细小动脉显微和超微结构、血CO浓度,血清及肺组织血红素氧合酶-1(HO-1)活性,肺组织羟脯氨酸含量,肺小动脉Ⅰ、Ⅲ型胶原及其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低O2高CO2组mPAP升高,肺细小动脉管壁增厚,管腔变小,中膜平滑肌细胞和外膜胶原纤维增生,肺血管重建形成,肺匀浆羟脯氨酸含量升高,肺小动脉Ⅰ型胶原及其mRNA表达增加;知母宁组上述变化均明显减轻(P均0.01)。此外,低O2高CO2组全血CO含量、血浆及肺组织匀浆HO-1活性升高,知母宁组上述指标较低O2高CO2组进一步升高(P均0.01)。三组间mCAP,Ⅲ型胶原及其mRNA表达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知母宁降低慢性低O2高CO2性肺动脉高压,减轻肺血管结构重建与其抑制肺动脉Ⅰ型胶原增殖有关,上调内源性CO/HO体系的表达为其可能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