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1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双滴虫类是迄今所知的现存最原始的真核生物类群。以蓝氏贾第虫作为双滴虫类的代表,对其细胞核进行了电镜观察。除了未见有核仁外,还发现其核被膜的横切面上存在有缺口。在缺口的边缘处,核内膜与校外膜是相互连接着的,表明并非切片时所造成的假象。核被膜缺口处常有一核纤层样的薄层分隔核质与细胞质。用高锰酸钾固定细胞以求只保存膜结构时,核被膜缺口仍然可见,上述的薄层即未见到。核被膜缺口的发现证实了李靖炎(1979)的核被膜起源假说所作出的推断。  相似文献   
2.
以血红蛋白和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为模型,联用双偏振光干涉分析仪(DPI)和原子力显微镜(AFM)研究在固-液界面上的吸附行为.结果发现:当溶液环境中血红蛋白的质量浓度为1.08 mg/mL时,测得在硅羟基表面吸附的平均厚度为3.54 nm,蛋白颗粒直径达60~ 150 nm,远高于血红蛋白的分子尺寸,说明血红蛋白在固-液界面上发生团聚.当HBsAg质量浓度为0.67 mg/mL时,测得在硅羟基表面及DEAE琼脂糖表面吸附的平均厚度分别为1.06和23.69 nm,表面吸附的蛋白颗粒直径分别为288~401和520 ~ 971 nm,是单分子HBsAg尺寸的13.1~44.1倍,表明在模型蛋白表面都形成了大的团聚体.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NS5蛋白在西尼罗病毒的特异性检测方面的应用及NS5在黄病毒复制中的作用机理。采用RT.PCR方法扩增了西尼罗病毒株的NS5基因片段,将其克隆至真核表达载体pVAX1,构建真核表达质粒。以重组质粒免疫BALB/c小鼠后取脾脏进行杂交瘤细胞融合,建立能稳定分泌西尼罗NS5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构建了真核表达质粒pVAX1-WNV—NS5,免疫动物后获得了28289等4株稳定分泌特异性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均为IgM型。真核表达质粒免疫后成功地诱导了针对NS5蛋白的体液免疫应答,单抗特异性分析显示4株单抗与其他黄病毒存在一定交叉反应。  相似文献   
4.
菌群在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附近的动力学过程是抗生素药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建立一种能确定精确的MIC且又能准确分离抗药性菌株的方法,是目前临床对药敏实验新的要求.根据Fick扩散定律制备了线性梯度平板:将15mL含适当浓度恩诺沙星的琼脂培养基在9cm培养皿中倾斜凝固,刚好覆盖整个平板底面,然后水平放置,再在其上层加入同样体积的无药琼脂培养基,凝固12h后,药物浓度达到扩散平衡而呈均匀连续线性梯度.通过实测验证药物浓度在平板表面呈线性梯度分布.将待检E.coli菌群均匀涂布在梯度平板上,培养12h后,随恩诺沙星浓度提高依次形成连续密集小菌落区和离散大菌落区,根据两区域的分界线可以确定菌群自然形成的真实的MIC,与常规药敏实验方法测定结果一致.大菌落重新涂布高梯度平板,分界线显著上升,并检测出抗药性基因突变,表明该方法很容易筛选出菌群中的抗药性菌株.梯度平板可以方便地呈现整个菌群在MIC附近的动力学过程和遗传生理变化,并预警该抗生素使用后可能出现的抗药性,从而指导临床抗菌药物的选择和使用.  相似文献   
5.
针对日光温室冬春季生产CO_2匮缺严重的现象,以不增施CO_2[(400±25)μmol·mol~(-1)(C0)]为对照,研究增施不同浓度CO_2[(600±25)μmol·mol~(-1)(C_1)、(800±25)μmol·mol~(-1)(C_2)、(1000±25)μmol·mol~(-1)(C_3)]对番茄‘兴海12号’结果期光合色素、净光合速率(P_n)、气孔导度(G_s)、蒸腾速率(T_r)、胞间CO_2浓度(C_i)以及水分利用率(WUE)等光合特性的影响,旨在明确北方地区日光温室番茄结果期适宜的CO_2浓度,为番茄的生产实践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增施不同浓度CO_2后,番茄结果期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均明显增加;P_n、C_i和WUE显著提高;G_s和T_r显著下降;且CO_2浓度为(1000±25)μmol·mol~(-1)时效果最佳。增施(1000±25)μmol·mol~(-1)CO_2能有效改善番茄结果期叶片光系统、增强其光合作用,有利于番茄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6.
植物铜转运蛋白的结构和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铜(Cu)是植物必需的微量营养元素,参与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许多生理生化反应。Cu缺乏或过量都会影响植物的正常新陈代谢过程。因此,植物需要一系列Cu转运蛋白协同作用以保持体内Cu离子的稳态平衡。通常,Cu转运蛋白可分为两类,即吸收型Cu转运蛋白(如COPT、ZIP和YSL蛋白家族)和排出型Cu转运蛋白(如HMA蛋白家族),主要负责Cu离子的跨膜转运及调节Cu离子的吸收和排出。然而,最近有研究表明,有些Cu伴侣蛋白家族可能是从Cu转运蛋白家族进化而来,且它们在维持植物细胞Cu离子稳态平衡中也具重要功能。该文对Cu转运蛋白和Cu伴侣蛋白的表达、结构、定位及功能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改良皮片4℃低温保存方法在创面二次植皮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①动物实验:健康成年豚鼠3只,处死后,取背部皮肤做成32个1 cm×1 cm小皮样,随机分为新鲜皮组、庆大盐水保存组、RPMI保存组,改良RPMI保存组进行4℃保存;1周后测定皮肤活力;②临床实验:观察自2018年10月至2018年12月,二期植皮患者33例,应用改良RPMI 4℃低温保存皮肤二期回植的患者16例,与重新取皮植皮患者17例比较其皮片成活率。结果:动物实验证实:改良RPMI保存组4℃保存组在皮肤储存1周时皮肤平均活力较庆大盐水保存组、RPMI保存组高(P0.05);临床实验证实:改良RPMI保存组与重新植皮的皮片平均成活率没有显著性差别(P0.05)。结论:改良4℃断层皮片低温保存方法可短期内保存皮肤较高的活力,是皮片再利用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中亚热带不同母质发育森林土壤磷组分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以福建三明砂岩和花岗岩发育的米槠林土壤和杉木林土壤为对象,分析土壤磷组分、铁铝氧化物、微生物生物量以及磷酸酶活性等指标,研究母质和森林类型对土壤磷组分的影响程度和机制。结果表明: 母质和森林类型显著影响土壤不同磷组分含量。总体上,砂岩发育土壤全磷含量、活性无机/有机磷、中等活性无机/有机磷以及惰性磷含量均显著高于花岗岩发育土壤,并且砂岩发育米槠林土壤活性有机磷含量、中等活性无机/有机磷以及惰性磷含量显著高于砂岩发育杉木林土壤,而花岗岩发育米槠林与杉木林土壤磷组分的含量差异不显著。花岗岩发育的2种森林土壤酸性磷酸酶(ACP)活性显著高于砂岩,而砂岩发育米槠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和微生物生物量磷(MBP)显著高于砂岩发育杉木林土壤。土壤不同磷组分的含量与土壤不同形态铁铝氧化物含量、MBP、MBC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土壤pH、ACP呈显著负相关,表明土壤母质和森林类型可能主要通过土壤铁铝氧化物赋存形态、ACP、MBP等生物及非生物因子影响中亚热带森林土壤磷组分分配特征。  相似文献   
9.
黄嘴潜鸟(Gavia adamsii)为潜鸟中体型最大、种群数量最少的一种.黄嘴潜鸟成体体长大于80 cm,颈粗,嘴微上扬,上颚中线浅色,头比上体色浅,两胁缺少白色斑块,初级飞羽羽轴白色.繁殖于北极地区,越冬时南迁至约北纬50°至30°的沿海水域(North M R,1993;郑光美,2005).  相似文献   
10.
EV71是导致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之一,其3D聚合酶作为依赖于RNA的RNA聚合酶,在病毒基因组转录及复制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当前,3D与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鲜有研究。酵母双杂交实验是研究蛋白质相互作用成熟有效的方法。本文将3D基因克隆至pGBKT7载体,构建了用于酵母双杂交实验的诱饵质粒,鉴定正确后转化酵母细胞AH109,依次检测了3D蛋白的表达、细胞毒性和自激活能力,结果表明3D基因可在AH109菌株中表达,对后者生长无显著影响,但融合蛋白具有自激活能力。进一步构建一系列含3D蛋白截短体的诱饵质粒,通过自激活实验界定了3D的最小转录激活域(1~94aa),为后续利用酵母双杂交技术研究与3D相互作用的细胞蛋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