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B型烟粉虱和温室白粉虱在温度逆境下的生存特性比较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崔旭红  陈艳华  谢明  万方浩 《昆虫学报》2007,50(12):1232-1238
为了明确B型烟粉虱和温室白粉虱在温度逆境下的生存特性对其种群发展的影响,通过进行高温和低温暴露试验,研究了B型烟粉虱和温室白粉虱卵、伪蛹、成虫在37℃,39℃,41℃,43℃,45℃下暴露1~2 h后的存活率,以及这两种粉虱卵、2~3龄若虫、伪蛹和成虫在2℃下暴露1~12 d后的存活率。结果表明:两种粉虱的卵、伪蛹和成虫在37℃~45℃下暴露1~2 h,其存活率均随着温度的上升而降低;但在相同处理条件下B型烟粉虱3种供试虫态的存活率要高于温室白粉虱。B型烟粉虱在2℃下暴露2~12 d,各供试虫态的存活率迅速下降,卵、2~3龄若虫、伪蛹在2℃下暴露12 d后均不能存活,成虫在2℃下暴露4 d后也全部死亡;而温室白粉虱卵、伪蛹在2℃下暴露12 d后其存活率还能超过45%,成虫在2℃下暴露7 d后仍有80.9%能够存活。结果说明,B型烟粉虱和温室白粉虱对温度逆境的适应性存在差异,B型烟粉虱对高温的适应性要高于温室白粉虱;温室白粉虱对高温敏感,但对低温的适应性要显著高于B型烟粉虱。据此推测,两种粉虱对温度逆境适应性的差异是导致其种群发生存在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目的】葡萄穴粉虱是近年来入侵新疆吐鲁番地区的一种新害虫,明确其在新疆吐鲁番地区的生物学特性及发生危害情况,可为防治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室内观察和田间调查,了解葡萄穴粉虱的形态学特征及生物学特性。【结果】葡萄穴粉虱属过渐变态。成虫复眼红棕色,翅膀表面覆盖白色蜡粉。卵倒锥形。若虫共4龄,扁椭圆形,体缘有蜡丝,末龄若虫在体壳内化蛹。4龄若虫(拟蛹)有半透明和黑色2型,越冬型4龄若虫(拟蛹)为黑色且有金属光泽。该虫在吐鲁番1年发生3~4代。越冬代成虫于4月上中旬破蛹羽化,开始在葡萄园危害,5月中旬第1代若虫孵化,5月下旬为孵化高峰;6月中旬2代若虫开始孵化,6月下旬—7月初为孵化高峰,世代重叠严重,10月中下旬之后以越冬代蛹在枯叶和枯枝上越冬。除为害葡萄外,葡萄穴粉虱还危害五叶地锦等葡萄科植物。【结论】在葡萄冬季埋土前或春季上架时,清除枯枝落叶可以大量减少越冬虫源,减轻防治压力。5月中旬第一代若虫孵化高峰期是化学防治的关键时期。在重点开展葡萄园防治的同时,应加强对五叶地锦等园林植物的防治。  相似文献   

3.
【目的】明确硫激肽(sulfakinin, SK)及硫激肽受体(sulfakinin receptor, SKR)在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取食行为中的作用。【方法】PCR克隆褐飞虱硫激肽基因Nlsk及其受体基因Nlskr cDNA全长序列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qRT-PCR检测Nlsk及Nlskr在褐飞虱不同发育阶段(卵、1-5龄若虫、雄成虫和雌成虫)和雌成虫不同组织(头、触角、翅、口针、足、肠道和马氏管)中的表达量;褐飞虱3龄若虫注射dsNlskr进行基因沉默,qRT-PCR检测4龄若虫中Nlskr的表达量,测定4龄若虫的取食量;基于已构建的Nlskr RNAi后的4龄若虫转录组数据库进行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 DEGs)的GO和KEGG分析以及取食相关基因的qRT-PCR验证。【结果】PCR克隆得到了褐飞虱Nlsk(GenBank登录号:AB817281)及Nlskr(GenBank登录号:BAO01059.1)的cDNA全长序列。序列比对结果显示,褐飞虱NlSK成熟肽具有与其他物种保守的C端FMRFam...  相似文献   

4.
螺旋粉虱Aleurodicus dispersus是广泛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重要入侵害虫。为了揭示其在海南对低温的耐性,通过测定低温致死中温度、致死中时间分析各个虫态的耐寒性。低温致死中温度由低到高的顺序为3龄若虫、1龄若虫、卵、2龄若虫、成虫和4龄若虫,分别为5.33℃、5.43℃、7.38℃、7.96℃、10.69℃和13.75℃;在3℃低温下卵至4龄若虫的致死中时间从长到短的顺序为3.74 d(卵)、2.11 d(3龄)、1.74 d(2龄)、1.21 d(1龄)和1.16 d(4龄)。在3℃时螺旋粉虱成虫大量快速死亡,其在12℃时的致死中时间为1.02 d。螺旋粉虱卵对低温的忍受能力较强,成虫对低温的忍耐力最弱。低温暴露下的死亡率用于评价螺旋粉虱的耐寒性更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为了测定七星瓢虫成虫对枸杞木虱4种虫态的捕食作用,分别在室内测定七星瓢虫的捕食功能反应、种内干扰、自身密度干扰、捕食偏好性以及在田间七星瓢虫对枸杞木虱的捕食效果.结果表明: 七星瓢虫对枸杞木虱的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 Ⅱ型方程,其中对卵的最大捕食量为112.6粒,对1~2龄若虫、3~5龄若虫、成虫的最大捕食量分别为536、415和113.9头;田间罩笼试验结果证明,七星瓢虫成虫在其生长周期30 d内能使枸杞木虱总虫口密度下降80.1%;七星瓢虫对1~2龄枸杞木虱若虫的搜寻效率参数a=0.9451,处理时间参数Th=0.001865,整体优于卵、3~5龄若虫与成虫,且在每皿100头的猎物密度下七星瓢虫的最大捕食率能达80.2%,益害比参考值为1∶100.七星瓢虫对枸杞木虱的捕食作用受自身密度的影响显著大于种内干扰.在混合猎物密度为每皿100头下,七星瓢虫更偏好木虱成虫,在密度为每皿300头下,七星瓢虫更偏向于木虱若虫.表明七星瓢虫是很有控制潜力的捕食性天敌,人工释放七星瓢虫成虫可有效取食枸杞木虱初孵若虫,降低木虱为害.  相似文献   

6.
烟粉虱天敌日本刀角瓢虫的捕食行为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研究了日本刀角瓢虫雌成虫和幼虫捕食粉虱时的各种行为时间分配.结果表明,日本刀角瓢虫成虫的捕食行为可分为爬行、取食、清洁、静息、整翅和排泄6个部分.饥饿后的日本刀角瓢虫幼虫捕食烟粉虱卵时,幼虫各龄期间的取食和爬行时间无显著差异,对烟粉虱卵的处置时间随瓢虫幼虫虫龄的增大而缩短.日本刀角瓢虫雌成虫捕食烟粉虱卵时,饥饿后的雌成虫用于取食的时间显著长于非饥饿的雌成虫,而用于清洁、静息和爬行的时间显著短于非饥饿的雌成虫;饥饿后的瓢虫雌成虫对卵的处置时间显著长于非饥饿的雌成虫.饥饿后的日本刀角瓢虫雌成虫捕食烟粉虱若虫时,瓢虫雌成虫的取食时间随烟粉虱若虫虫龄的增大而增加,清洁和静息时间随烟粉虱若虫虫龄的增大而缩短,对若虫的处置时间随烟粉虱若虫虫龄的增大而增加.  相似文献   

7.
烟粉虱捕食性天敌淡色斧瓢虫的形态特征及生活习性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黄振  任顺祥  姚松林 《昆虫知识》2003,40(5):450-452,F004
对淡色斧瓢虫Axinoscymnuscadilobus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进行了观察。在 ( 2 5± 1 7)℃条件下 ,以烟粉虱为食料 ,淡色斧瓢虫完成 1个世代平均历期为 49 5 9d ,成虫的平均寿命为 64 45d ,平均产卵量为 95 4粒 ;淡色斧瓢虫可捕食烟粉虱的卵、若虫、蛹及成虫 ,是烟粉虱的有效天敌 ,具有很好的保护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亚洲柑橘木虱Diaphorina citri Kuwayama和柚喀木虱Cacopsylla citrisuga YangLi均为柑桔上的重要害虫,前者为黄龙病的主要媒介昆虫,后者也已证实为黄龙病菌的携带者。本文对这两种木虱各龄若虫和成虫的过冷却点和体液结冰点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柑橘木虱过冷却点和冰点均以1龄若虫最低,平均值分别为-26.32℃和-26.22℃;成虫的过冷却点和冰点最高,分别为-19.60℃和-18.71℃;其它虫态过冷却点和冰点由低到高依次为2龄若虫、4龄若虫、5龄若虫、3龄若虫。柚喀木虱过冷却点和冰点也均以1龄若虫最低,平均值分别为-25.30℃和-25.08℃;5龄若虫的过冷却点和冰点最高,平均分别为-19.50℃和-17.69℃;其它虫态过冷却点和冰点由低到高依次为2龄若虫、3龄若虫、4龄若虫、成虫。两种木虱的比较结果表明,各发育阶段的表现不一致,柚喀木虱的3龄若虫和成虫过冷却点显著低于柑桔木虱,而4龄、5龄若虫则显著高于柑桔木虱;3龄若虫体液结冰点也显著低于柑桔木虱,但1龄、4龄却显著高于柑桔木虱。柑桔木虱雌雄成虫的过冷却点和体液结冰点差异不显著。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木虱的过冷却点、体液结冰点都较低,因而可能具有较强的耐寒能力。  相似文献   

9.
小黑瓢虫对高氏瘤粉虱捕食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在高氏瘤粉虱不同虫态共存的条件下,小黑标虫对高氏瘤粉虱各虫态的选择次序为卵>1龄若虫>2龄若虫>3龄若虫>4龄若虫和拟蛹,对卵的捕食率均最高,有明显的嗜好选择;小黑瓢虫幼虫捕食粉虱卵的数量,随着龄期的增长而递增,其中4龄幼虫的捕食量最大,4龄期捕食量平均为1565.42粒,占全幼虫期总食卵量的45.42%,整个幼虫期可捕食高氏瘤粉虱的卵数平均为3446.5粒。小黑瓢虫3龄幼虫对粉虱卵的捕食作用率在所给的猎物密度(1500粒/皿)条件下,随着自身密度的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10.
我国桑树五种常见粉虱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环境扫描电镜(ESEM)对我国桑树5种主要粉虱害虫桑粉虱Pealius mori(Takahashi)、杨梅粉虱Parabemisia myricae Kuwana、珊瑚瘤粉虱Aleuroclava aucubae Kuwana、马氏粉虱Aleurdolobus marlatti(Quaintance)和非洲伯粉虱Bemisia afer(Priesner&Hosny)伪蛹的超微形态结构特征进行了系统观察和描述;并对这5种粉虱的主要形态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1.
杨树上云斑天牛种群的空间格局及抽样技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云斑天牛Batocera horsfieldi是我国南方杨树的重要蛀干害虫, 研究云斑天牛种群的空间格局和抽样技术, 可为该虫的危害调查与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应用Taylor的幂法则、Iwao m*-m回归分析法及6个聚集指标, 对云斑天牛种群的卵、幼虫、蛹或成虫的空间分布型和抽样技术进行了研究, 并做了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 云斑天牛的卵、幼虫、蛹或成虫在杨树上均呈聚集分布, 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 其聚集性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大。运用Iwao m*-m回归中的两个参数α和β值, 计算出了在不同精度下以刻槽、排粪孔和羽化孔为防治指标时的理论抽样数据表及序贯抽样数据表,生产中可查阅使用。  相似文献   

12.
美洲斑潜蝇实验种群生命表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15、20、25、30和35℃五种温度下,观察了美洲斑潜蝇Liriomyza sativae Blanchard实验种群的发育历期、存活率、产卵量、寿命等,组建了实验种群生命表,估测了种群参数。结果表明:随温度升高发育历期缩短,在试验的温度范围内,卵、幼虫、蛹的历期变化分别为7.6~2.0天,12.7~2.9天,34.3~6.8天;成虫寿命变化为17.3~6.5天。卵、幼虫、蛹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7.5℃,9.8℃,11.5℃,10.9℃,有效积温为3.9,52.7,128.5,229.9日度。在五种温度下,卵的存活率均在84.2%以上。幼虫除在15℃时存活率为66.7%外,其它温度均在94.6%以上,蛹的存活率变化幅度最大,25℃时为80.3%,35℃时仅为10.0%。30℃时种群的内禀增长力rm最大,加倍时间最短,净生殖率最高。在20~35℃四种温度下种群的稳定年龄组配中未成熟阶段所占比例均在97%以上。  相似文献   

13.
吴国星  高熹  叶恭银  胡萃  程家安 《昆虫学报》2007,50(10):1042-1048
为了评估取食含重金属铜饲料对棕尾别麻蝇Boettcherisca peregrine亲代及子代的生长发育与繁殖的影响,在室内给棕尾别麻蝇初产幼虫饲喂含不同浓度(200, 400,800和1 600 µg/g)Cu2+的饲料直至化蛹,并对亲代和子代的生长发育和繁殖有关指标进行了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低浓度的Cu2+(200 µg/g)对其体重和体长起促进作用,但对幼虫历期、化蛹率、蛹历期、羽化率、性比、交配率和产仔量无显著作用;较高浓度的Cu2+ 则有抑制作用,且Cu2+处理浓度越高,亲代幼虫、蛹和雌雄成虫的体重越轻,幼虫和蛹的体长越短,化蛹率、羽化率、交配率和产仔量越低,幼虫历期和蛹期越长,成虫寿命越短。但Cu2+处理对成虫性比则无显著的影响。相比之下,经Cu2+处理后雌虫所产的子代若不再经Cu2+处理,其子代生存、生长发育与繁殖则基本不受影响,说明Cu2+对亲代的影响不能遗传至子代。此外,还探讨了该蝇亲代与子代体内Cu2+含量在其变态过程中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橘绵粉虱是一种危险性的入侵生物,已于2018年11月在我国海南文昌的番石榴上发现。本文记述了橘绵粉虱各虫态的形态特征、野外鉴别特征,并列出了其分布及重要寄主植物,附有彩色生态照片。由于橘绵粉虱是柑橘类的重要害虫,具有向中国大陆扩散的可能性,我国南方柑橘产区应密切关注此虫动态。  相似文献   

15.
不同温度下的甜菜夜蛾实验种群生命表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组建了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在5种温度下的实验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在20~32℃,甜菜夜蛾的发育速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加快,并符合Logistic模型;甜菜夜蛾卵、幼虫、蛹、产卵前期及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3.73℃、15.68℃、15.09℃、12.83℃和15.06℃,有效积温分别为37.9、126.3、73.8、29.2和265.6日·度;甜菜夜蛾在26℃时世代存活率和种群增长指数最高,分别为55.2%和205.9,20℃时不利于种群增长;在26℃和29℃时,甜菜夜蛾的平均产卵量最高,分别为604.7和611.4粒/雌,26℃是甜菜夜蛾最适宜交配的温度,交配率为84.9%,平均精包数为2.46个/雌;高温条件下,甜菜夜蛾的成虫寿命、产卵前期和产卵期均缩短;甜菜夜蛾的世代存活率(S)和种群趋势指数(I)与温度(t)的关系均可用二次抛物线表示:S=-0.5056 t2+27.652 t-326.02 (r=0.91),I=-3.2532t2+178.45 t-2 270.40 (r=0.94)。  相似文献   

16.
柑桔爆皮虫幼期各虫态的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田间观察和室内观察相结合的方法,使用Leica MZ 16A研究型体视解剖镜,对柑桔爆皮虫Agrilus auriventris Saunders幼期各虫态的形态进行了系统的观察。结果发现:卵初产时为乳白色,后变为浅褐色并开始皱缩,末期变为黄褐色,孵化前部分卵壳分离为白色蜡质外层和黄褐色内层两层;幼虫孵化的同时直接从卵壳贴近树皮的一侧蛀入韧皮部,同时将大量虫粪排入卵壳;幼虫随着虫龄的增加钳状突的阶数和口上片的宽度发生有规律的变化,末龄幼虫在木质部作一椭圆形蛹室化蛹,身体的头部和尾部以3∶7的比例对折; 化蛹前的幼虫经历一个身体缩短的预蛹状态;刚化的蛹为乳白色,复眼颜色与身体相似,化蛹后蛹的颜色逐渐变为淡黄色,复眼颜色变为浅红褐色,后期复眼变为红褐色,口器变黑,羽化前蛹的复眼、口器和体表全部变黑;羽化过程中,成虫体表的膨胀导致蛹表皮脱裂,前翅变黑和腹部背面变成碧蓝色后羽化成完整的成虫。本结果进一步支持将柑桔爆皮虫幼虫期分为5龄。  相似文献   

17.
白蜡吉丁肿腿蜂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及繁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室内测定并结合林间实地调查的方法,研究了新发现的寄生于蛀干害虫白蜡窄吉丁的外寄生蜂——白蜡吉丁肿腿蜂Sclerodermus pupariae Yang et Yao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人工繁殖技术。结果表明,白蜡吉丁肿腿蜂外寄生于白蜡窄吉丁的幼虫和蛹及预蛹,是自然控制该害虫的一种重要寄生蜂,自然寄生率为13.9%左右。该蜂在天津1年发生5代,世代重叠明显,寿命长。白蜡吉丁肿腿蜂的卵、幼虫、茧蛹期和全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6.89±0.79)℃,(17.03±1.42)℃,(16.90±1.68)℃和(15.31±0.47)℃。有效积温分别为(33.82±4.13)日·度、(49.11±7.93)日·度、(128.88±27.87)日·度和(277.00±14.15)日·度。雌性成蜂易于低温保存,对寄主有较强的搜索力和攻击力。繁蜂寄主容易大量获得,是生物防治白蜡窄吉丁的重要理想天敌之一。  相似文献   

18.
竹类植物叶片上八种蚜虫的形态变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燕  乔格侠  张广学 《昆虫学报》2006,49(6):991-1001
选取寄生于竹类植物叶片上的3科6属共8种蚜虫,即居竹舞蚜Astegopteryx bambusifoliae Takahashi、小舞蚜Astegopteryx minuta (van der Goot)、居竹坚蚜Cerataphis bambusifoliae Takahashi、林栖粉角蚜Ceratovacuna silvestrii (Takahashi)、塔毛角蚜Chaitoregma tattakana (Takahashi)、竹色蚜Melanaphis bambusae (Fullaway)、竹纵斑蚜Takecallis arundinariae (Essig)和竹梢凸唇斑蚜 Takecallis taiwanus (Takahashi),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并测量了34个形态特征;统计比较了28个形态特征在种内的变异。通过主成分分析筛选形态特征,每两两特征对应统计作图,标出每种蚜虫的95%椭圆置信区间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体形、腹管和触角的形态在不同的科间有较大差别,喙末端、跗节Ⅰ、跗节Ⅱ及爪的形态在科间有较高的趋同性;在种内各形态特征存在一定变异,其中喙末端 (CV=3.73%~7.59%)、跗节Ⅰ (CV=4.16%~12.05%)、跗节Ⅱ (CV=3.10%~8.39%)和爪(CV=2.60%~11.68%)的变异都很小。主成分分析筛选的第一主成分为喙末端、跗节Ⅰ、跗节Ⅱ和爪,不同的椭圆区间范围提示这些特征组合基本处于稳定的范围内。与蚜虫的取食行为和附着于植物表面相关的形态特征,如喙末端、跗节Ⅰ、跗节Ⅱ和爪等在不同类群间存在显著的相似性,暗示了寄生于竹类植物叶片的蚜虫在这些形态特征上的趋同适应。最后结合蚜虫的生物学信息,初步探讨了形态适应的机制。  相似文献   

19.
地中海实蝇及其近缘种基因芯片检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选择线粒体DNA (mtDNA) 细胞色素氧化酶Ⅰ基因(COⅠ)为分子标记基因,以双翅目实蝇科昆虫DNA序列为目标,建立了我国进境植物检疫害虫地中海实蝇Ceratitis capitata、芒果小条实蝇C. cosyra和纳塔尔小条实蝇C. rosa等生物芯片检测方法。地中海实蝇及其近缘种检测芯片由检测探针(实蝇科通用探针1条,小条实蝇属通用探针1条,地中海实蝇、芒果小条实蝇和纳塔尔小条实蝇近缘种探针2条和种特异探针4条)、质控探针(定位点探针、阳性质控、阴性质控和空白对照探针各1条)组成。芯片检测结果表明,检测探针特异性强,能实现上述3种实蝇的种类快速区分和准确鉴定; 检测方法稳定性好,地中海实蝇不同虫态(卵、幼虫、蛹和成虫)和不同地理种群检测结果完全一致。地中海实蝇生物芯片检测技术将为我国进口果蔬中检疫性实蝇快速筛查和种类鉴定提供检测方法,同时,还可应用到其他属的实蝇以及相关害虫的检疫中,为有害生物的快速鉴定提供了新方法。  相似文献   

20.
葛思勋  周兴苗 《昆虫学报》2019,62(11):1344-1350
【目的】明确海南紫斑环蝶Thaumantis hainana各龄期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以及寄主植物。【方法】野外采集海南紫斑环蝶雌成虫,通过三角袋内套卵的方式获得受精卵。采用恒温饲养箱,在26℃、相对湿度40%、光周期16L∶8D下利用获得的卵供以美丽针葵Phoenix loureirii,饲养幼虫,并进行形态特征的观察,记录其各龄幼虫的体长与头壳宽,以及其他各龄期的部分形态学数据。【结果】海南紫斑环蝶共经历卵、幼虫、蛹、成虫4个龄期。卵圆球状,光滑,直径2.5~2.8 mm;幼虫5龄, 随着幼虫龄期的增长,体长与头壳宽度逐渐增加;悬蛹;成虫雌雄同型。【结论】本研究基本明确了海南紫斑环蝶各龄期的形态特征,并观察了部分生物学特性,确定了海南紫斑环蝶的一种寄主植物为美丽针葵,完善了该物种的基本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