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5篇
  免费   76篇
  国内免费   77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11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雷诺嗪缓释片在比格犬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并与参照制剂比较,为其是否具有缓释特征提供依据。方法:首先建立血浆中雷诺嗪浓度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检测方法,并考察方法的专属性、准确度、日内日间精密度、回收率、线性范围等。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将12只比格犬随机分为A、B组,每组6只,分别服用1片雷诺嗪缓释片(500 mg/片)和1片参比制剂雷诺嗪片(500 mg/片),均于给药前和给药后不同时间点采集血样,用已建立的液质联用方法检测血样中雷诺嗪的血药浓度,计算2组比格犬的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受试组和参照组半衰期t1/2分别为13.3±8.3和2.36±0.92 h,峰浓度Cmax分别为923.9±340.5和3205±1314 ng/mL,达峰时间Tmax分别为1.6±0.38和0.88±0.14 h,曲线下面积AUC0~∞分别为6252.1±2860.3和9916±4305(ng·h)/mL,清除率Cl分别为11.3±9.8和6.39±3.95 L/(kg·h)。受试制剂雷诺嗪缓释片和参比制剂雷诺嗪片的药代特征和血药浓度-时间变化趋势明显不同,受试组血药浓度缓慢上升和下降,峰值较低;而参照组血药浓度峰值显著高于受试组,有明显的突释效应。结论:液质联用检测方法准确可靠,适合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与参比制剂雷诺嗪片相比,受试制剂雷诺嗪缓释片符合缓释片的基本药代动力学特点。  相似文献   
2.
唐家河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种群数量及栖息地的移动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本文根据大熊猫季节性活动规律特点,应用海拔高度路线调查法,全面收集唐家河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的比较新鲜粪便,计获124个粪样材料,提取DNA作DNA指纹图,经微机检测,保护区有大熊猫37只,个体数量与粪样采集量之比为1∶33514,有6个家系,雌兽21只,雄兽16只。并搞清了保护区生态环境质量,箭竹遭受病虫害的程度,洪水对栖息地的影响,特别对引起大熊猫数量减少及栖息地移动等原因,作了较为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3.
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中IgG含量的测定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IgG的检测方法———紫外分光光度法和免疫单扩散方法进行比较。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和免疫单扩散法对样品进行IgG含量测定,然后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两种方法测定的结果差异无显著性(P>0.05)。紫外分光法操作更方便、快捷,准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P73蛋白在血管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在血管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分别检测(各20例)增生期血管瘤、退化期血管瘤、正常皮肤组织中P73蛋白的表达,并用HPIAS-2000多媒体彩色病理图像分析系统定量分析、比较P73蛋白在增生期血管瘤、退化期血管瘤和正常皮肤组织中的表达.结果在增生期血管瘤、退化期血管瘤和正常皮肤,P73蛋白免疫组化阳性反应颗粒的平均光密度分别为:6.408±2.151,1.073±0.516,0.953±0.120;阳性面积率分别为:0.184±0.015,0.098±0.014,0.087±0.012.增生期血管瘤与退化期血管瘤、正常皮肤组分别相比,P73蛋白阳性表达的平均光密度和阳性面积率有显著性差异(P<0.001 ) ,消退期血管瘤与正常皮肤组之间,P73蛋白阳性表达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P73蛋白在血管瘤发生发展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异常过度增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采用HPLC-UV和LC-MS方法相结合测定分析了海柯皂苷元在蒺藜总皂苷灌胃Sprague-Dawley(SD)大鼠体内不同器官组织分布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在大鼠胃肠中蒺藜总皂苷中有部分海柯皂苷水解为海柯皂苷元;在从6到32 h灌胃蒺藜总皂苷的大鼠肝脏中可检测到海柯皂苷元的存在,证明有一定量海柯皂苷元从大鼠胃肠道吸收进入体内;对于海柯皂苷元检测,API-MS检测方法较UV方法有更高的灵敏度,且有好的专属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髋关节镜治疗髋关节疾病的方法、疗效及适应证,探讨髋关节镜在髋关节疾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研究对象为86例有明显髋关节疼痛的患者,包括股骨头坏死(osteonecrosis,ON)(43%)、盂唇损伤(20%)、退行性关节病变(degenerative joint disease,DJD)(10%)、股骨头骨骺缺血性坏死(Legg-Calve'-Perthes,LCP)(10%)、髋关节游离体(10%)、髋关节疼痛(100%)、机械性损伤(78%)、运动损伤(56%)。对患者采用仰卧位进行髋关节镜检查,使用牵引床,300或700,前外侧入口。观察不同疾病在治疗后的预后结果。结果:所有患者均无并发症,平均随访时间30个月,有60%的患者疼痛症状得到缓解。盂唇(91%,P0.003)或LCP(89%,P0.05)患者疗效较好,而ON和DJD患者疼痛症状缓解较差,改善率仅为40%和44%。在吻合血管游离腓骨移植(free-vascularized fibular graft,FVEG)的患者中有34%在随访期间得到改善(P=0.003)。其中18名患者(21%)进行了全髋关节置换术。结论:髋关节镜手术对于游离体、盂唇损伤、局灶性软骨病变、晚期LCP后遗症患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对股骨头坏死的治疗效果不佳。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一种灵敏、特异、快速的 ELISA 方法,用猕猴血清中抗死亡受体5(DR5)单克隆抗体的检测.方法:采用双抗夹心 ELISA 法,用猴血清吸附的羊抗人 IgG 包被96孔酶标板,加入待测样品,用 HRP 标记的猴血清吸附的羊抗人 IgG 进行检测,加底物显色,读取 D450nm值.结果:建立了检测抗 DR5单克隆抗体的 ELISA 方法并进行了确证,方法的线性范围为12.5~800 ng/mL,定量下限为12.5 ng/mL,板内和板间精密度均小15%,准确度为±15%,冻融稳定性和稀释稳定性良好.结论:方法学确证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抗 DR5单克隆抗体检测方法符合新生物制品临床前药代动力学研究指导则要求,可用抗 DR5单克隆抗体的检测.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定量检测血清中重组人源化抗狂犬病毒单克隆抗体(HuMabs)NM57的间接ELISA法,为药代动力学研究提供一种简单快速的方法。方法:采用狂犬病毒糖蛋白包被酶标板、HRP标记的IgG-Fc段为标记抗体,建立定量检测HuMabsNM57的间接ELISA法,并对其特异性、灵敏度、精密度及准确度进行检测。结果:间接ELISA法检测HuMabsNM57的灵敏度为5ng/mL,组内及组间精密度分别为2.6%-6.0%、8.5%-11.3%。结论:建立了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的检测HuMabs NM57的间接ELISA法,精密度及准确度均符合药代动力学要求,可用于猕猴及人血清中HuMabsNM57的检测。  相似文献   
9.
长江上游三层流刺网渔业现状的调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997-1999年对长江上游宜宾江段和合江江段的三层流刺网渔业现状进行了调查。合江江段三层流刺网内网目在10-180mm之间,宜宾江段以50mm以下的网目为主。采集到的鱼类有59种,包括17种长江上游特有鱼类;渔获物组成存在区域、季节和年际之间的差异。目前长江上游的捕捞强度比70年代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0.
参与鱼类免疫应答的主要组织和器官有肾(特别是头肾)、脾、胸腺、血液和淋巴等。近30年来,随着鱼类免疫学的迅速发展,国内外许多学者在鱼类免疫相关组织和器官的结构、功能及免疫机理方面作了不少工作,但在鱼类免疫相关器官的发生方面所作工作很少。本文以正常鲤鱼的受精卵及不同发育阶段的幼鱼为材料,以Bouin‘s液固定,常规石蜡包埋,连续切片,然后利用酸性条件下的阿新兰染色和过碘酸——雪夫氏试剂反应相接合的方法(AB—PAS染色)处理切片,对鲤鱼早期发育过程中免疫相关器官的发生作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肾脏是出现最早的免疫器官,孵化前第一天(受精后第五天)就已经发现肾小管(Fig.1),孵化后第二天,在两个大的心窭之上出现网状的头肾组织,两条主要的,肾小管向后延伸在接近肛门处联合。在这个时期,骨小管之间分布有许多未分化的造血干细胞(Fig.2)和成熟的红细胞(Fig.3)。孵化后第五天,肾小管盘绕卷曲,肾小管之间的血细胞数目也有增加,出现体积较小的淋巴细胞(Fig.4)。孵化后第九天,造血组织同发育中的淋巴细胞数量大大增加,至孵化后30天,头肾、中肾、小管已很少,大部分被造血组织所充满。脾脏于孵化当天出现,位于肝胰脏之左后侧的肠背系膜上,含有红细胞和造血干细胞(Fig.5)。孵化三天后,脾脏生长速度加快,出现网状细胞、结缔组织和淋巴组织。肝脏与胰腺几乎同时出现于孵化当天,最初,两个腺体相互独立(Fig.6),孵化两天后,胰腺开始侵入肝组织中(Fig.7)。未发现造血组织和淋巴细胞存在于早期的肝组织中。胸腺于孵化后第三天,在第二鳃弓和第三鳃弓上方出现(Fig.8)。至第五天,胸腺中的细胞开始出现分化(Fig.9)以上结果比Botham等人报道的鲤鱼免疫相关器官的发生时间有所提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