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探讨改良球囊蕈行管在低位直肠癌末段回肠造口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20例低位直肠癌经前切除吻合后,用改良球囊蕈行管用可吸收线缝合固定于末段回肠,以防治吻合口漏。结果未发生吻合口漏,术后二周均拔除改良球囊蕈行管,未出现并发症。结论改良球囊蕈行管制作简单,可有效防治直肠癌术后吻合口漏,可避免再次行回肠回纳手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灵长类动物胫神经和腓总神经再生能力差异。方法:健康成年恒河猴16只,分为A、B两组,每组8只,使用刀片切割完全损伤胫神经和腓总神经,后立即予神经外膜缝合,在术后3周、8周分别取A、B组胫神经和腓总神经吻合口远、近端神经组织行Luxol Fast Blue染色,观察胫神经和腓总神经远端、近端轴突数目,计算轴突密度,远端轴突密度/近端轴突密度为神经再生通过率。结果:术后3周和8周时,胫神经和腓总神经相比,胫神经在远端轴突密度、神经通过率等指标上,胫神经愈后优于腓总神经(P0.05)。结论:坐骨神经神经损伤修复后,胫神经轴突通过吻合口的通过率较腓总神经高,吻合口远端有更多的神经轴突,其靶器官有更多的神经纤维支配,这是导致坐骨神经损伤修复后胫神经功能恢复较腓总神经功能恢复好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是壶腹部周围癌根治性手术。手术难度大而复杂,并发症也多,尤其在胰肠吻合、胆肠吻合和胃肠吻合口中。一旦发生胰瘘,其死亡率可达50%。为了防止胰瘘的发生,国内外专家对此手术方法均做了不少改进,但仍有胰瘘发生。我院自1985~1993年对胰头及壶腹部周围癌行胰十二指肠切除13例,均采用胰管空肠内置管的方法进行手术,无1例发生吻合口胰瘘,均全愈出院,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与施万细胞(SCs)联合移植对大鼠周围神经损伤端侧吻合的修复效果。方法:选取SD雌性大鼠60只均制作成坐骨神经损伤端侧吻合模型,并将其随机分为联合移植组、MSCs组和SCs组,分别对吻合端进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SCs联合移植、MSCs移植、SCs移植。观察分析三组大鼠的神经电生理学指标和腓神经功能指数(PFI)和神经传导速度(NCV)。结果:三组大鼠的PFI和NCV均有所改善,且联合移植组的PFI和NCV均优于其他两组,并随着时间推移损伤坐骨神经功能恢复越来越好。结论:MSCs与SCs均具有促进大鼠周围神经身上修复的功能,且两种细胞联合移植效果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胃镜引导下置入十二指肠营养管治疗食管癌术后并发吻合口瘘的临床效果及其应用体会。方法:在2008年1月至2011年9月入我科治疗的3126例食管癌手术患者中,49例术后并发吻合口瘘,患者经胃镜引导下置营养管于十二指肠降部,给予肠内营养治疗。术前1天、术后第5天、第7天、出院时分别测定患者体重,术后第1天起逐日观察患者肛门排气、排便等胃肠功能恢复情况。结果:49例患者中首次置管成功47例,成功率96%,置管时间10~20min,平均12min,置管及术后未发生严重并发症;鼻肠营养管肠内营养术后第7天体重下降≤2kg;肠道功能恢复快,术后肛门排气时间≤3d。结论:置入营养管的长度要较胃镜观察长约20cm并妥善固定可提高首次置管成功率。胃镜引导下置入十二指肠营养管对食管癌术后并发吻合口瘘的患者是一种安全、方便、有效的肠内营养途径,对此类患者的营养治疗起重要支持作用,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膝内侧游离皮瓣修复足跟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07-2009应用膝内侧游离皮瓣移植修复足跟皮肤软组织缺损12例.将膝降动脉和其伴行静脉与胫后动静脉吻合,皮瓣大隐静脉与受区大隐静脉吻合,将股内侧皮神经、隐神经与受区腓肠神经或隐神经吻合,使皮瓣具有良好的血运和感觉功能;将缝匠肌腱和股薄肌腱重建跟腱缺损修复跟腱功能.结果:移植皮瓣全部成活,创面一期愈合,经6周-18个月随诊,皮瓣感觉恢复良好,足跟外形及稳定性良好.结论:膝内侧游离皮瓣血管口径粗,蒂长,带有两根知名感觉神经,皮瓣较薄,修复足跟外形美观,耐磨,稳定好,特别是带有缝匠肌腱和股薄肌腱修复跟腱缺损,是足跟部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良好供区.  相似文献   

7.
周围神经损伤是临床常见的疾病。损伤后神经的修复和再生是复杂又漫长的过程。严重的神经损伤其预后效果并不令人满意,相应支配区域的功能难以恢复,这给患者及家人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因此如何更好的对周围神经损伤进行治疗一直是医学界的难题。在神经修复机制的研究中,科学家发现施万细胞对周围神经的修复和再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获取和扩增的困难限制了其临床的应用。随着生物医学的发展,人们把目光投向了干细胞,经实验发现干细胞不仅具有旺盛的增殖能力,而且可以分化为神经系细胞,还能分泌相关的神经营养因子促进神经的修复和再生,这为周围神经损伤后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本文就近些年来应用于修复周围神经的干细胞及促进修复机制的研究做以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间断吻合和连续吻合法建立静脉桥狭窄动物模型的优劣。方法SD大鼠20只,分成两组(间断吻合组和连续吻合组),取颈外静脉与颈总动脉行端端吻合。术后4周取下静脉桥,观察桥管通畅性,分析新生内膜与中膜的厚度、面积比。结果连续组与间断组相比手术时间更短,出血更少,但桥管通畅率低,两组内膜增生程度没有显著差异。结论连续吻合用时短,出血少,对术者要求更高,较易形成吻合口狭窄。两者造模效果一样。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双套管肛管处理方法在中低位直肠癌术后吻合口瘘的防治效果以及发生吻合口瘘的危险因素,本研究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的600例中低位直肠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术后处理方法分为两组,A组286例(术中经腹放置双套管于盆腔腹膜外吻合口旁,同时经肛门放置多侧孔粗胶管于吻合口上方作为肛门减压管)、B组314例(术中经腹放置双套管于盆腔腹膜外吻合口旁),通过比较两组术后相关指标,并根据是否发生吻合口瘘进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显示,A组患者的吻合口瘘发生率(2.45%)显著的低于B组(5.73%)(p0.05),A组患者的引流管放置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吻合口瘘二次手术率均显著低于B组(p0.05);600例患者中,一共有25例患者发生吻合口瘘,数据分析显示,中低位直肠癌患者采用腹腔镜辅助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治疗,其发生吻合口瘘的危险因素为BMI≥25 kg/m~2、术后采用新辅助化疗(p0.05),与患者的性别、年龄、BMI、伴有高血压、糖尿病,肿瘤最大直径、肿瘤分化程度无关(p0.05)。本研究表明采用双套管肛管处理方法在中低位直肠癌术后有助于降低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超重及术后应用辅助化疗是患者发生吻合口瘘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放射直视影像(radiovisiography,RVG)在口腔固定修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拟行口腔固定修复中的全冠及桩核冠修复的患牙术前进行RVG投照,对RVG图像进行分析,分别测量牙冠各部位的厚度以及牙根的长度、角度、根管各部位的直径,从而对活髓牙牙体预备中并发症的预测和预防以及桩间隙制备时器械的选择和桩的设计。结果:67颗活髓牙中7例前牙需要术前进行根管治疗,1例术中发生针尖大小的穿髓点,予dycal垫底后保留活髓。因为术前及早的预测穿髓事件的发生,病人均满意及理解。拟行桩核冠修复的21颗患牙无一例发生根管侧穿,观察3月未发现有一例根折。结论:RVG能快速,经济,直观的给临床口腔修复医师提供牙体全面的信息,有利于并发症的预防及治疗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周围神经损伤是一种由于压迫、牵引、切割、缺血等原因引起的外周神经细胞损伤或坏死的疾病。周围神经损伤病理学变化包括轴浆运输受损、轴突变性、施万细胞损伤、节段性脱髓鞘和完全瓦勒氏变性。神经损伤后修复成为了现代医学研究中的热点与难点。本文对干细胞移植、神经营养因子、新型材料和生物电刺激在周围神经损伤修复中的作用及机制做了综述,并且对其在临床中的应用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食管癌根治术后并发症--颈部吻合口瘘患者的具体护理措施。方法:对2009年1月~2012年1月在我科行食管癌根治术后发生颈部吻合口瘘的患者在康复过程中的护理方法进行探索和总结。结果:16例并发吻合口瘘患者均治愈出院,其中15例患者瘘口在8~20天愈合,1例患者因营养状况较差,身体消瘦,吻合口瘘在45天愈合。结论:术后密切观察,早期诊断,吻合口瘘发生后积极的宣教,有针对性的选择不同方式的瘘口护理、基础护理、营养护理和心理护理有利于患者颈部吻合口瘘的早期愈合和术后身体的顺利康复。  相似文献   

13.
通过脉冲腐蚀法对硅片进行多孔硅的制备,利用玻片通过对共价法、离子吸附法和APTES修饰的戊二醛交联法3种固定适配子方法的对比,以确定较好的固定青霉素适配子的方法。将适配子固定在多孔硅上后,利用交流阻抗法对加入青霉素前后传感器阻抗值进行测定、对比,构建等效电路并进行阻抗拟合。对多孔硅传感器的Nyqu ist谱图进行分析以确定多孔硅表面成功固定了青霉素适配子,从而证明构建纳米生物传感器成功。传感器的线性检测范围为0.05~0.2 mg/L,检测限为0.05 mg/L。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双吻合器在全直肠系膜切除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并发症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在全直肠系膜切除的基础上,应用双器械吻合技术,对48例中低位直肠癌行低位或超低位吻合的保肛手术方法,观察其术后并发症,以及术后排便功能,局部复发率。结果随访1~4年,低位吻合44例,超低位吻合4例。15例6个月内大便次数每天多于5次,6个月后大便次数均在每天3次以下,无大便失禁。吻合口漏1例,吻合口狭窄1例,吻合口出血3例,吻合口复发1例,全组无手术死亡。结论双吻合器能简化手术操作,维持正常排便功能,提高了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骨骼肌失神经萎缩的细胞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围神经损伤后,骨骼肌因神经的营养作用丧失及自身废用而发生萎缩,出现一系列形态结构、生理生化及代谢功能等方面的改变。而神经损伤后,骨骼肌萎缩的防治一直是周围神经外科的一大难题,当骨骼肌萎缩发展到不可逆阶段将导致神经修复手术的失败。因此,进一步探索不同时段失神经后萎缩肌肉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寻找检测肌肉萎缩程度的方法和更好的防治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一种稳定的大鼠原位肾移植慢性排斥反应模型。方法供体为近交系F344大鼠,受体为Lewis大鼠,供肾采用左肾,在体修整,原位灌注。肾静脉用硬膜外导管做为临时内支架管端-端、六针法吻合,腹主动脉端-侧连续缝合,输尿管带膀胱瓣与膀胱吻合。受体术前3 d开始环孢素A灌胃至术后30 d(5 mg/kg·d),以预防急性排斥反应。结果手术时间120~180 min;手术成功率90.9%(40P44);受体均存活60 d。并发症有吻合口出血、静脉血栓形成、急性排斥反应等。结论供肾原位灌注,在体修整是简单可靠的方法。静脉內支架管端端吻合,腹主动脉端侧吻合能够达到稳定的成功率,值得推广。熟练的外科操作技能和血管吻合技术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采用乙酰胆碱组织化学定位方法,分别对盾盘亚纲两种吸虫Aspidogaster conchicola和Lophotaspis orientalis的神经系统进行染色观察.经比较,两种吸虫的腩神经节及神经联合的位置郁位于咽前部;由脑神经节向前发出的神经干最终会合于围口神经环;脑神经节向后发出3对神经干,其中后腹神经干最为粗大,它通过多对神经与腹吸盘相连.二者存在的差别在于:第一,体前神经干的分支数目及分布位置不同;第二,腹吸盘部神经分布形式不同;第三,Aspidogaster conchicola的两侧排泄管均有明显着色,并显示螺纹状结构.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研究结直肠漏评分(CLS)联合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C反应蛋白与白蛋白比值(CAR)对直肠癌低位前切除(Dixon)术后吻合口漏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4月-2022年3月于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行直肠癌Dixon手术的260例患者,根据术后吻合口漏发生情况分为吻合口漏组与无吻合口漏组。收集患者临床资料,术后评估两组CLS评分,术后第1、3 d检测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和白蛋白,计算NLR、CAR;采用Logistics回归分析术后吻合口漏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CLS、NLR、CAR对吻合口漏的预测价值。结果:260例患者术后发生20例吻合口漏,发生率为7.69%。吻合口漏组CLS评分高于无吻合口漏组(P<0.05);术后第1 d两组NLR、CA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 d吻合口漏组NLR、CAR高于无吻合口漏组(P<0.05)。两组吻合口至肛缘距离、糖尿病史、术前低蛋白血症、术前肠梗阻占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吻合口距肛缘距离、糖尿病史、术前低蛋白血症、术前肠梗阻、CLS、NLR、CAR是患者术后发生吻合口漏的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CLS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51,NLR的AUC为0.861,CAR的AUC为0.859,三者联合的AUC为0.945,高于单独检测。结论:Dixon术后发生吻合口漏患者CLS评分、NLR和CAR升高,CLS评分联合NLR、CAR可有效预测直肠癌Dixon术后吻合口漏发生风险,可作为评估吻合口漏的辅助指标,以降低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周围神经损伤的修复是临床外科中的一个难题。尽管周围神经系统在损伤后具有内在的自我修复能力,但一般很难达到完全功能恢复,特别是近端的损伤或者大段的神经缺损。近年来,基于干细胞的细胞治疗为周围神经再生带来了曙光。大量研究表明干细胞可促进周围神经损伤的再生,然而其作用机制还不明确。为此,本文将对脂肪干细胞在周围神经损伤修复中作用包括向雪旺细胞分化、神经营养、血管形成、神经元保护、靶器官保护和免疫调节等作用进行归纳,并进一步探讨其潜在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20.
切断家兔正中神经后,其支配区域的体感诱发电位消失,皮肤感觉神经末梢退变,正常轴浆转运中断。用桡神经浅支的尺侧分支与正中神经远端吻合后4周痛觉恢复,体感诱发电位重新出现,随修复后时间延长,该电位潜伏期缩短,波幅增高,在修复后3个月潜伏期接近正常,而波幅仅达正常值的1/2。与此同时,皮肤感觉神经末梢长出,辣根过氧化物酶逆行追踪显示,在原正中神经支配的前爪掌侧皮肤神经末梢与其胞体之间形成新的通路。本实验从功能与形态学上证明了损伤后感觉神经的功能重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