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糖尿病心肌病相关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尹茂山  牟艳玲 《生命科学》2014,(10):1084-1089
糖尿病心肌病是一种独立、特异的心肌病,与糖尿病患者发生心力衰竭和死亡率升高密切相关。高血糖引起的心血管并发症涉及心肌病变和血管病变、心肌细胞结构的改变、信号通路和炎症因子的改变等,导致心肌纤维化、心肌肥厚、心脏肥大、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综述了糖尿病心肌病发病机制中研究较多的几条信号通路,探究各信号通路在糖尿病心肌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对心脏的保护(损伤)作用的相关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
糖尿病心肌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糖尿病心肌病是一种特异性心肌病,病理表现为心肌肥厚和心肌纤维化。其发病机制复杂,可能涉及代谢紊乱(如葡萄糖转运子活性下降、游离脂肪酸增加、钙平衡调节异常、铜代谢紊乱、胰岛素抵抗)、心肌纤维化(与高血糖、心肌细胞凋亡、血管紧张素Ⅱ、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炎性细胞因子和基质金属蛋白酶等有关)、心脏自主神经病变和干细胞等多种因素。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糖尿病心肌病机制研究的进展予以综述,以期为临床有效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糖尿病心肌病是一种特异性心肌病,发病特点是独立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等明确原因的心脏疾病之外的原因。糖尿病心肌病发病机制复杂,研究发现包括胰岛素抵抗、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心肌能量代谢障碍、钙稳态失衡、自噬等多种机制参与其中。目前临床上尚无特殊治疗药物能有效改善与逆转其发生发展。对近年来糖尿病心肌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4.
心血管并发症是糖尿病人的重要死因,近年发现,相当部分糖尿病人并发的心肌病与血管病变无关,故认为这是一种“糖尿病性心肌病”,但其机制尚未阐明。 考虑到心肌收缩性能是心脏泵血功能的基础,心肌细胞电活动是心肌各项牛理特性的基础。本实验拟观察糖尿病动物模型的心肌收缩功能与心肌细胞电活  相似文献   

5.
高血糖诱发心肌代谢紊乱,引起心肌肥大和纤维化,使心脏舒张和收缩功能发生异常,诱发心衰,造成糖尿病心肌病。其病理过程可能与心肌中激活NADPH氧化酶、内质网应激、内皮素和活性氧通路等炎症因子有关。本文综述糖尿病心肌病的主要机制,相关靶点及中药治疗,为中药治疗糖尿病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随着糖尿病患病率日趋增加,糖尿病性心肌病(diabetic cardiomyopathy, DCM)也越来越受到关注。糖尿病性心肌病的致病因素很多,氧化应激是DCM的重要风险因素,慢性高血糖通过产生大量活性氧(ROS)损伤抗氧化防御系统和增加氧化应激导致心肌病理异常。已有研究证实运动可以降低糖尿病活性氧簇生成、增强抗氧化应激能力,有利于心肌保护。该文就运动调节DCM模型鼠和患者氧化应激水平以及不同运动方式改善DCM的相关机制进行综述,为运动缓解糖尿病性心肌病的发病进程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肥厚型和扩张型心肌病中,基因缺陷分别占发病的50%和35%,其病理生理机制,主要包括肌小节蛋白基因突变引起的收缩力产生缺陷,细胞骨架蛋白基因突变引起的收缩力传递缺陷等。心肌肌钙蛋白T将肌钙蛋白C和肌钙蛋白I连接到肌动蛋白和原肌球蛋白上,在心肌细胞收缩和舒张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在肥厚型和扩张型心肌病中发现了多种心肌肌钙蛋白T的基因突变,围绕心肌肌钙蛋白T的研究有助于阐明心肌病的发病机制。本文总结了心肌肌钙蛋白T基因突变在心肌病发病机制中的研究情况。  相似文献   

8.
心血管并发症是糖尿病患者死亡的首要原因。其中,糖尿病心肌病是排除了高血压、冠心病所致的心肌损伤后的一类特异性心肌病,其特征在于心肌细胞的代谢异常和心脏功能的逐渐衰退,临床表现为早期心肌舒张功能受损,晚期心肌收缩功能受损,最终发展为心力衰竭。线粒体是心肌细胞内提供能量的主要细胞器,线粒体动力学是指线粒体进行融合和分裂的动态过程,是线粒体质量控制的重要途径,线粒体动力学在维持线粒体稳态与心脏功能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调节线粒体分裂的蛋白主要是Drp1及其受体Fis1、MFF、MiD49和MiD51,执行线粒体外膜融合的蛋白为Mfn1/2,内膜融合蛋白为Opa1。本文综述了近期在糖尿病心肌病线粒体动力学方面的系列研究成果:1型与2型糖尿病心肌病的线粒体动力学失衡均表现为分裂增加与融合受阻,前者的分子机制主要是Drp1上调与Opa1下调,后者的分子机制主要为Drp1上调与Mfn1/2下调,线粒体分裂增加和融合受阻可导致线粒体功能障碍,促进糖尿病心肌病的发生、发展。中药单体安石榴苷、丹皮酚和内源性物质褪黑素等活性成分可通过抑制线粒体分裂或促进线粒体融合,改善线粒体功能,减轻糖尿病心肌病症状。本文...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递增,心血管方面的并发症是其主要死亡原因,在没有明显心肌缺血和高血压的情况下,糖尿病发生心衰的风险也明显增高,这些与糖尿病相关的心肌功能和结构的变化称为糖尿病心肌病(diabetic cardiomyopathy,DCM)。目前有关DCM发病机制的学说众多,而巨噬细胞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巨噬细胞的胞葬作用(Efferocytosis)下降、极化的改变等,最终可引起心肌的纤维化和心力衰竭。我们总结了目前DCM中巨噬细胞的参与机制,从而探讨潜在的预防和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0.
心肌肌钙蛋白Ⅰ基因突变与心肌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肌肌钙蛋白I(cTnI)是心肌肌钙蛋白复合物的亚单位之一,与心肌肌钙蛋白T和C相互作用,与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结合从而抑制肌动蛋白-肌球蛋白的收缩作用。在肥厚型、扩张型和限制型心肌病中发现30多种cTnI基因的突变,cTnI基因突变转基因小鼠也反映了心肌病的特征。本文总结了cTnI基因突变在心肌病发病机制中的研究情况。  相似文献   

11.
糖尿病性心肌病(diabetic cardiomyopathy,DCM)是一种由长期糖尿病引起的心肌病,其发病不伴随高血压、冠心病等其他心脏危险因素,是糖尿病的一种常见临床并发症,由代谢紊乱引起,可产生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严重时可导致死亡,并伴有微血管病变的广泛局灶性心肌细胞死亡。Ferroptosis是一种细胞程序性死亡方式,主要由氧化应激、铁代谢和脂质代谢异常等因素诱发。在DCM发病过程中,存在心肌细胞糖脂代谢异常,并伴随着氧化应激导致心肌细胞Ferroptosis。本文针对近些年来DCM Ferroptosis相关的研究,综述了Ferroptosis和DCM之间的关系以及可能的机制,为探究DCM发生机制和干预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观察心肌营养素-1(CT—1)mRNA和结缔组织增长因子(CTGF)在糖尿病大鼠心肌中的动态表达以及厄贝沙坦干预的影响,探讨CT—1和CTGF在糖尿病心肌病(DMCM)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SD雄性大鼠78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糖尿病组。用链脲佐菌素(STZ)一次性腹腔注射建立糖尿病模型后,糖尿病组再为厄贝沙坦治疗组及糖尿病未治疗组。治疗组以厄贝沙坦灌服12周。分别在病程2、4、6、8、10、12周处死各组大鼠。称量体重(BW)、全心重量(HW)、左室重量(LVW),计算心体比(HW/BW)和左室重量指数(LVWI)。检测心肌CT—1 mRNA和CTGF的表达水平;心肌胶原(Col)和心肌血管紧张素(AngⅡ)含量。观察心肌超微结构病理改变。结果糖尿病组大鼠的HW/BW、LVWI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厄贝沙坦治疗组大鼠的HW/BW、LVWI明显低于糖尿病组(P〈0.01),但仍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厄贝沙坦组心肌细胞变性、坏死程度和范围较糖尿病组明显减轻。糖尿病组大鼠CT—1 mRNA、CTGF表达明显卜调,随病程延长呈升高趋势(P〈0.01),心肌col、AngⅡ含量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而厄贝沙坦治疗组大鼠的CTI mRNA、CTGF表达与糖尿病组相比较下调(P〈0.01);心肌Col、AngⅡ含量明显低于糖尿病组(P〈0.05)。糖尿病组大鼠心室CT—1mRNA、CTGF和心室局部Col、AngⅡ含量呈明显正相关。结论糖尿病大鼠心肌CT—1mRNA、CTGF表达上调与心肌肥大、间质纤化密切相关,在糖尿病心肌病的心室重构中起重要作用。厄贝沙坦町减轻糖尿病心肌病的心室重构,其心肌保护作用机制可能与其下调CT—1和CTGF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阐明糖尿病性心肌病的形成机制。方法:将40只大鼠分为对照组和对照+他莫昔芬组(n=8)、糖尿病组与糖尿病+他莫昔芬组(n=12)。采用链脲佐菌素诱导的糖尿病大鼠模型,观测心肌CD147表达与糖基化程度的变化,以及对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表达与活性的影响,同时观测他莫昔芬(tamoxifen)的作用。结果:在成功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基础上,观测到分布于心肌细胞膜的CD147,在糖尿病大鼠心肌表达与糖基化程度明显增高。糖尿病大鼠心肌MMP-2蛋白表达增加,MMP-2与MMP-9活性均明显增加。他莫昔芬对糖尿病大鼠心肌CD147的表达与糖基化均有抑制作用,且对糖基化的抑制明显强于对表达的作用。心肌CD147糖基化程度与MMPs的活性呈正相关。他莫昔芬对对照组与糖尿病大鼠心肌MMP-2与MMP-9的活性均具有抑制作用。结论:糖尿病大鼠心肌CD147表达特别是糖基化程度增加,导致MMPs活性增加,加速心肌病理性重塑而诱发心肌病。而他莫昔芬通过抑制心肌CD147糖基化的增加,进而抑制MMPs活性,减缓心肌的病理性重塑,对糖尿病心肌产生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组蛋白甲基化是一种非常关键的翻译后修饰,在包括糖尿病心肌病在内的各种心脏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大量的证据显示,组蛋白甲基化修饰与高糖血症、胰岛素抵抗、脂质与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沉积、炎症免疫和氧化应激、内质网应激、自噬与细胞凋亡等密切相关,而这些病理因素在糖尿心肌病的发病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就组蛋白甲基化修饰与糖尿心肌病发病机制进行详细的探讨和阐述,以期从表观遗传学角度为糖尿病心肌病的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靶点。  相似文献   

15.
糖尿病心肌病是极度危险的糖尿病并发症之一.它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明确.本研究采用30只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2组:糖尿病大鼠组(15只),尾静脉注射链脲佐茵素造模,正常组大鼠(15只),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成模4周后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及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两组大鼠心肌细胞纤维显微结构和超微结构的病理改变,同时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对糖尿病大鼠与正常大鼠心肌细胞中凝血酶1(TSP-1)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的表达进行观察.糖尿病大鼠成模前,两组动物的体重、血糖和尿糖检测结果间无显著差异(P>0.05).成模四周后,糖尿病大鼠与正常大鼠体重、血糖和尿糖检测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1).光镜和电子显微镜观察显示糖尿病大鼠心肌组织结构有明显改变.糖尿病大鼠心肌细胞内TSP-1和TGF-β的表达显著增强(P<0.01).本研究结果表明TSP-1和TGF-β在糖尿痛大鼠的表达增加可能是糖尿病心肌病发病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心肌病(cardiomyopathy)是由心脏心室的结构改变和心肌壁功能受损导致的心脏病变,具体表现为心脏肌小节蛋白结构和功能的改变、离子通道结构和功能的改变、能量供给和调控受到影响、细胞膜成分的改变等。原发性心肌病是心肌病的主要种类,病变部位主要局限于心肌,包括肥厚型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限制型心肌病、致心律失常型右心室心肌病和无类别心肌病5大类。心肌病的发生主要与多种基因的变异有关,这些基因主要编码肌节蛋白、桥粒蛋白、膜蛋白、钙结合蛋白和与线粒体氧化磷酸化有关的蛋白等。对原发性心肌病的分子遗传学特性的研究进行概述,为该病的诊断、筛查、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严重影响了患者生活质量,是患者致死致残主要原因。微血管病变主要表现在视网膜、肾、神经、心肌组织。微血管病变的机制尚未完全清楚,近年越来越多研究发现血管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是该病发病重要原因。EPCs有分化为成熟的内皮细胞并且参与新血管形成和新生的能力。正常情况下内皮损失和EPCs对内皮的修复作用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一旦EPCs受损,内皮损害和修复之间的平衡被打破,内皮层的完整性遭到破坏,必然参与糖尿病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国内外大量研究证明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EPCs数目功能改变,而糖尿病合并微血管病变EPCs的怎样变化?本文就EPCs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关系进行系统综述。  相似文献   

18.
脂蛋白脂酶(lipoprotein lipase,LPL)通过水解血浆中富含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的脂蛋白,为心肌组织提供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FFA)供能。糖尿病期间,由于心肌组织减弱对葡萄糖的利用能力,导致心脏供能不足。此时,机体通过一系列机制上调心肌LPL活性,促进血浆极低密度脂蛋白(very low density lipoprotein,VLDL)和乳糜微粒(chylomicrons,CM)的水解,以增强FFA为心肌组织代偿性供能。糖尿病患者通过上调心肌LPL活性,进而促使血浆FFA浓度显著升高,导致大量活性氧、脂质等在心肌细胞内蓄积,并潜在地诱发糖尿病心肌病(diabetic cardiomyopathy,DCM)。因此,本文主要针对糖尿病对心肌LPL的调控机制及LPL如何潜在地诱发DCM做一综述,以期为DCM提供新的治疗靶点和途径。  相似文献   

19.
糖尿病心肌病是极度危险的糖尿病并发症之一,它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明确。本研究采用30只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2组:糖尿病大鼠组(15只),尾静脉注射链脲佐菌素造模,正常组大鼠(15只),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成模4周后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及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两组大鼠心肌细胞纤维显微结构和超微结构的病理改变.同时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对糖尿病大鼠与正常大鼠心肌细胞中凝血酶1(TSP—1)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的表达进行观察。糖尿病大鼠成模前,两组动物的体重、血糖和尿糖检测结果间无显著差异(P〉0.05)。成模四周后,糖尿痛大鼠与正常大鼠体重、血糖和尿糖检测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1)。光镜和电子显微镜观察显示糖尿病大鼠心肌组织结构有明显改变。糖尿病大鼠心肌细胞内TSP-1和TGF—β的表达显著增强(P〈0.01)。本研究结果表明TSP—1和TGF-β在糖尿病大鼠的表达增加可能是糖尿病心肌病发病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糖尿病心肌病(diabetic cardiomyopathy,DCM)是糖尿病患者的一种慢性并发症,目前已成为糖尿病患者心力衰竭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该病是指糖尿病患者在没有其他心血管疾病如冠状动脉疾病、高血压、瓣膜病和先天性心脏病的情况下发生的心功能障碍,其潜在病因尚不清楚。其特征是早期表现为左心室肥厚和舒张功能受损,晚期呈现心肌纤维化和心肌收缩功能障碍,最终导致心力衰竭。一些致病因素,包括高血糖、脂毒性、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氧化应激、线粒体功能紊乱以及机体钙稳态的改变,在以往的研究中均被证明与加剧糖尿病患者心脏的结构和功能改变密切相关,但这些致病因素的起因和彼此之间的联系并不十分明确。尽管这些因素的性质和作用机制各不相同,但归结起来,其实都源于胰岛素信号受损所导致的代谢功能异常,使葡萄糖的氧化机能受损,机体绝对的依赖脂肪酸合成ATP,从而对心肌细胞造成损伤。基于此,本文将对胰岛素信号损伤与糖尿病心肌病发病和进展的关系作一综述,以求为该病的治疗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