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著名生物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应睐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不幸于2001年5月5日晚7时10分和我们永别了.从此,我们党失去了一位为发展我国科学事业奋斗终身并做出卓越贡献的优秀党员,科学界失去了一位享誉世界的杰出科学家,他的同行、同事和学生失去了一位诚挚的良师益友.今天,他虽然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的科学业绩和崇高品德将永远铭记在我们的心里.我最早认识王应睐先生是1946年.当时我有幸考取公费去英国留学,而王先生那时刚从英国回国担任前中央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教授.王先生在英国学习和工作8年,对英国生物化学的教学和科研情况非常熟悉.因此,我求见王先生向他请教,去英国学习生物化学在选择学校和导师等方面请他指点.王先生热情接待了我这个年青的学生,详细地回答了我的问题.他强烈建议我去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他认为,剑桥大学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最活跃的生物化学研究中心之一,不仅在生物化学各个分支领域都有世界知名的科学家,在各相关学科,也都实力雄厚,加以学术空气浓厚,对学习和进行研究工作十分有利,他还建议我师从他自己的导师Keilin教授.他说Keilin教授不仅在学术上有崇高的国际学术地位,并且为人厚道,对中国学生也好.他还给我写了一封推荐信,叫我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去求见Keilin教授,请求帮助.  相似文献   

2.
我最早认识王应睐先生是 194 6年。当时我有幸考取公费去英国留学 ,而王先生那时刚从英国回国担任前中央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教授。王先生在英国学习和工作 8年 ,对英国生物化学的教学和科研情况非常熟悉。因此 ,我求见王先生向他请教 ,去英国学习生物化学在选择学校和导师等方面请他指点。王先生热情接待了我这个年青的学生 ,详细地回答了我的问题。他强烈建议我去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他认为 ,剑桥大学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最活跃的生物化学研究中心之一 ,不仅在生物化学各个分支领域都有世界知名的科学家 ,在各相关学科 ,也都实力雄厚 ,加以…  相似文献   

3.
王先生是我们科大的核酸教授。他上课从不讲废话 ,讲义充满了最新的世界上的新进展 ,非常详细。他虽然显得比较严肃 ,可是我却常常回忆起他的微笑 ,慈祥又可亲。考试到了 ,大家都忙着复习 ,当我们听到核酸开卷考试时都乐了 !这下可不要死背硬记条条了 ,因为可以看书么 !到了考试那天 ,每人都带着王先生的讲义 ,以为天下太平无事。不料 ,没想到王先生的试题是那样详细 ,在鸦雀无声的课堂里只听见沙沙的翻书的声音 ,每个人都在忙碌地在书包里找答案。对我来说 ,困难在于许多问题似乎从没见过 ,这从哪本书里找答案呀 !这下大家才真正领教了王先…  相似文献   

4.
正1997年,我北漂至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标本馆,从事《中国高等植物》的植物科学绘画工作。同年,经过前辈绘画家张春芳老师的介绍之后,有幸认识了王文采先生。当时,张春芳老师负责标本馆的后勤工作,由于我刚接触植物科学绘画,经常有问题向他请教,张老师总是不厌其烦地解答我的问题,对我帮助很大。一天上午,张老师要带我去认识一位权威人士,说有很多图需要绘制,希望我能够接受。我怀着忐忑的心情随他一起来到王先生办公室,王先生当时  相似文献   

5.
杨永 《生命世界》2014,(1):16-17
正《王文采院士论文集》终于出版了,从计划到完成编辑出版2卷,共耗时6年之多,基本收录了王先生的毕生心血之作。当然,正如他的弟子、我的老师傅德志研究员所说,王先生是一部写不完的书。在论文集出版之后,王先生仍然孜孜不倦地致力于分类学研究,最近,又有毛茛科、荨麻科等的一些新分类群描述和发表。特别说明一点,我称呼王文采院士为王文采先生,不同于一般的女士、先生之先生,而是对我  相似文献   

6.
我认识王先生是在 4 0年前 ,那时吴襄教授 (我的生理学启蒙老师 )在与王先生合作编写生理学教科书时邀我去做助手。两年以后 ,王先生借助中央“为专家配助手”的政策 ,通过卫生部 ,把我调入北医。我很惭愧 ,调入北医生理系后只帮王先生带了1~ 2个研究生 ,即应国家号召离开消化研究室从事针麻原理研究。迄今不觉三十余载 ,没有为王先生做好消化生理的科研助手 ,只是在生理学教学上尽了微薄之力。但在学术思想上 ,我亲身领受王先生的教诲 ,对他产生了深深的敬佩之情 ,这在多方面影响了我的一生。东西方哲学的完美结合  王先生为人处世宽以…  相似文献   

7.
在位于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一侧的"红庙河农家乐"用餐时,发现有一位戴眼镜、很斯文的小伙子在忙着上菜,对人非常和蔼,很有礼貌。一开始大家都以为是掌柜的儿子在帮忙,就随口和他聊天,没想到他就是此农家乐的掌柜,有一个比较传统的名字——郑传家,在攀谈中,更让我们惊异的是他居然是大学本科毕业生,曾任职于华为公司,2011年初选择回乡接手父母经营了多年的"农家乐"。他的经历吸引了我们,我们邀请他和我们聊聊,小伙子略带腼腆地接受了我们的邀请。  相似文献   

8.
我的导师王德宝院士 ,已不幸在他 84岁时于 2 0 0 2年 11月 1日 12时 32分与我们永别了 ,我的尊师 ,永远离开了我们 ,他的尊容 ,他的品格 ,他的谦虚 ,他的厚道 ,他的谨慎 ,将永远留在我的心中。王德宝先生 ,是国际著名的科学家。在他回国之前 ,与人合作发明了从辅酶Ⅰ转化为辅酶Ⅱ的方法 ,简单方便 ,但王先生当时未申请专利 ,故全世界很多大药厂都能采取他们的方法生产 ,使原来价格很高的辅酶Ⅱ大幅度降价。 195 3年FritzAlbertLipmann因发现辅酶A及其在新陈代谢中的重要作用而获Nobel奖 ,但辅酶A中第三个磷酸根的…  相似文献   

9.
得知王先生逝世的消息 ,实在太突然了 !今年五月份我还去拜访过他老人家 ,并一起拍照留念 ,没想到这竟成了我们最后一次的见面。与王先生一起工作时的往事 ,一幕幕的在脑中回旋。一九六八年八月二十四日 ,周恩来总理曾说“生命起源应该研究”(大概是在出席中科院的一次会议上说的 ,具体不清 )。此后 ,就由生化所为主 ,开始了“人工合成核酸”的项目 ,并以八二四命名此课题。当时 ,协作单位有六个 ,参加人数超过 15 0人。那时 ,我正在东风生化试剂厂下厂劳动 ,被调回所内参加此课题工作。这个课题 ,不但工作量大、困难多 ,而且进行许多年工作…  相似文献   

10.
<正>我敬爱的导师陈孟勤教授突然离我们而去,这不禁令我感到十分悲痛和怅然若失,因为我从此失去了导师的教导和指引,同时我国生理学界也失去了一位有战略眼光的领导者和长辈。春节前我带学生去看望他,当时尽管他身体已很羸弱,但仍能和我们谈笑,并关心和询问我的研究和系里的工作。我们当时还和他的家人商量在今年五一节他生日时给他庆祝90大寿,没有想到他很快就驾鹤西去,节前一晤竟是永别!  相似文献   

11.
一九八六年二月二十二日凌晨,是我一生中最难忘和悲痛的时刻,我的老师,著名的动物学和鱼类学家施白南教授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噩耗传来,我简直不敢相信我是一个还有知觉的人,本能地随着同志们赶到医院,走近床沿掀开被子一看,那慈祥的面孔和昨天见到他时一样,但确实停止了呼吸,当我意识到他再也不会和我讲一句话的时候,我情不自禁地大哭起来。已快三个月了,痛犹在心。他的遗物、字迹还常出现在我的案旁;他的音容笑貌,宛然如在眼前!施老是在1950年,当我还是学生时,从西部博物馆请来省立教育学院生物系当系主任的。事隔两年院系调整,我毕业留校,…  相似文献   

12.
<正>从1981年到1984年末,陈孟勤教授任学会的秘书长,我担任副秘书长。他比我大几岁,而且他对学会的工作有丰富的经验。在工作中,我从他的身上学到了许多办学会有益的知识。我称他是我的学长。孟勤学长作为一位生理学家,一方面要埋头在实验室内静静地与动物打交道,抱着新的思路和目标日以继夜地工作、探索未来、勇于创新;另一方面还要作为一位社会活动家参加生理学界的大家庭活动,为  相似文献   

13.
<正>2018年农历八月的一天,我在临床带教时诊疗完后,刚要休息,一位跟诊的男学生表情痛苦地跟我说:"老师,我能咨询一下您吗?"我说:"怎么了?"他说:"最近总是感觉腰痛,不能弯腰。"我让他趴在诊床上观察了一下他的腰背部,发现腰部色素不均匀,颜色明显地较其他地方深,摸了一下足底也很凉。我说:"您这是肾虚寒,足  相似文献   

14.
一位好的老师,是会受到学生永恒的爱戴的。徐福均教授是我一生中难忘的几位老师之一。大家都知道徐老师学识渊博,业务精湛,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但我认为,徐老师的高尚品德,更是我们效法的楷模。徐老师为人正直,作风正派,严于律己,宽于待人。他从事教育工作五十六年,潜移默化,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凡是认识他的人,没有不敬重他的为人的。尤为难能可贵的是他的“人梯”精神。徐老师一生勤奋好学,从浩瀚的书海中吸取营养,再以之哺育学生,对学生的付出是毫不吝惜的。回想我在川医教学十二年,从懂得对知识的追求,能在教学法上有点滴改进,以至在科…  相似文献   

15.
新年前夕,收到老朋友石声汉教授家属送来的一本《石声汉教授纪念集》,非常高兴。我和声汉教授虽可称同行,均是从植物生理学开始,并且也可说是同龄(他只比我晚出生四年:1907和1903),但因学习和工作的时间地点上的差异,我们两人虽先后在武汉大学,昆明及北京“共事”过,但实际上在昆明及北京只见过大约三、四次面。  相似文献   

16.
1966年夏天,组织上派我到李四光同志那里做秘书工作。当时,我的心情是很高兴的,能和这样一位著名的科学家在一起,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由于我对李老的学术思想,特别是他亲自倡导和建立起来的地质力学,一无所知,虽然愉快地接受了党交给的任务,但心里还是矛盾。见面时,李四光同志那种平易近人、和蔼可亲、谦逊谨慎的态度,很快就消除了我思想上  相似文献   

17.
敬爱的王德宝先生离开我们走了 ,我心中深感到无比的悲痛。在打倒“四人帮”以后 ,迎来了科学的春天。我作为文革后的第一批研究生来到了生化所 ,成了一名生命科学研究的新兵。二十多年来 ,慈祥、谦和、严谨、睿智的王先生一直指导、关怀着我的成长。王先生对我的教育有许许多多 ,这里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在我当研究生的那段日子里 ,粉碎了种种思想上的禁锢 ,科研工作蓬勃开展。核酸室里 ,“酵母丙氨酸tRNA全合成”已经进入最后攻关时刻 ,其他各个小组的工作也都非常活跃。王先生既要具体领导酵母丙氨酸tRNA全合成 ,作为室主任他还…  相似文献   

18.
尊敬的盛金章院士于今年一月离开了我们。这段时间我时常想起盛老师生前给予的种种教诲和他身体力行的工作作风,感触良多,似乎越来越清晰地感受到了一位真正的学者的高尚品格,一位学风严谨、学术道德高尚的老教授的正直,和一位成果享誉国际学界的科学工作者的质朴。他在我的心目中,永远是一位关心国家和科学事业的爱国者,一位博学、睿智的研究者和学术领军人物,一位热情的良师益友,一位谦虚谨慎淡泊名利的知识分子,一位敢于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勇者,和一位乐于关心人帮助人的贤者。这里借《微体古生物学报》编辑盛金章院士纪念专集的机会,从个…  相似文献   

19.
正1961年秋,从四川大学生物系植物专业毕业后,我被分配到北京,有幸成了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钱崇澍所长的学生。当时钱老公务繁忙,年岁已高,委托当时植物所中年研究骨干王文采先生对我指导培养。从1961至1964年,我就拜到王先生名下,办公桌置与其旁,聆听他细心教导,深感受益匪浅。正是在他的淳淳教导下,我成为一名初具研究工作能力的科研人员,走出了科研百味人生可喜的一步。回想起与王先  相似文献   

20.
《“野人”之谜向科学挑战》一文在本刊1979年第1期发表后,文章作者收到了全国各地读者的许多来信,提出了他们耳闻目睹“野人”的情况。其中有一位目击“野人”的科技工作者的来信,特别引人注意。这封信是太原钢铁公司加工厂技术科樊井泉同志写来的。他以亲身经历,生动逼真地叙述了解放初期他在秦岭搞地质普查时,由当地一位林中老人引导,两次看到“野人”母子的情景,并提出苏联学者获悉秦岭有“野人”存在,很可能与他在北京的一次汇报有关。据我们现在所知,樊井泉同志可能是解放后目击“野人”的科技工作者中之第一位。下面特将他的来信摘登于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