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中国斑蚜科物种多样性及地理分布格局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从分类群的多样性、寄主植物多样性和地理分布多样性3个方面系统研究了中国斑蚜科蚜虫的物种多样性。分类群的多样性从亚科、属和种3个不同阶元进行了描述。寄主植物的多样性体现在:不同蚜虫类群寄主植物的丰富度,其中角斑蚜亚科的寄主最为丰富,包括14个科的植物;同类寄主植物上取食蚜虫的多样性,其中桦木科植物上有15个属的蚜虫取食。在地理分布上,斑蚜科在中国主要分布在古北界的4个区和东洋界的3个区,以古北界的成分占优势;而且华北区种类最为丰富,其次为东北区、华中区、华南区和蒙新区。属的分布类型可分为12种,分别为中国特有分布型、东亚特有分布型、古北界特有分布型、东洋界特有分布型、全北界分布型、全北界和澳洲界共有分布型、古北界和东洋界共有分布型、全北界和东洋界共有分布型、全北界和非洲界共有分布型、古北界、东洋界和非洲界共有分布型、东洋界和澳洲界共有分布型及东洋界、非洲界和澳洲界共有分布型,其中以东亚特有分布型为最丰富,有10个属;其次为全北界分布型,有7个属,同时中国的特有成分也相当高,涉及6个属。纵观整个中国斑蚜科属级阶元的分布类型,中国的斑蚜科以全北界成分为主,其次为东洋界成分。斑蚜科在中国的地理分布,由东向西,种类越来越贫乏,特别是青藏高原,种类很少;从南北向来看,以华北区为中心,向两边扩散,东北区、华南区和华中区种类都有所减少。  相似文献   

2.
中国夜蛾科昆虫区系初步研究(鳞翅目:双孔亚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我国分布记载较详细的1410种夜蛾科昆虫区系分析结果表明:1)在世界昆虫区系中,可分为17个分布型,以东洋界种类最多,占35.6%;古北界种类居第二,占33.0%;古北界和东洋界共有种类居第三,占23.0%。2)中国夜蛾科昆虫主要由古北界种类、东洋界种类、古北界和东洋界共有种类组成,占总数的91.7%;与澳洲界共有67种,占4.8%;与非洲界共有51种,占3.6%;与新北界共有23种,占1.6%  相似文献   

3.
本文列出江西产跳蛛科蜘蛛30属63种的名录、地理分布以及区系特征。63种跳蛛属古北界的物种仅占6.2%,属东洋界以及东洋界、古北界共有物种分别占42.8%和51.0%。国内分布已基本查清的27种跳蛛区系分析表明:江西种类属华中区,与华南区、西南区共有种最多,其后依次为华北区、东北区、蒙新区,与青藏区共有种最少;江西跳蛛与邻省湖南共有种最多,其后依次为广东、福建、浙江、湖北、安徽,与江苏共有种最少。  相似文献   

4.
古北界在中国及其邻近国家的南部界线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Robert S.Hoffmann 《动物学报》2001,47(2):121-131,T001
论述了一种客观地划分生物地理区域界线的方法。根据物种分布范围和系统发生或生态渊源关系等概念,在过去所提出的分界线附近选择一些地点,确定在这些地区中是否有某个物种分布,从而确定这些物种可能所隶属的生物地理区。依此方法,作者在46°N,128°E和24°N,76°E之间选择了12个地点,通过兽类的区系成份分析,并结合植被特征,探讨了中国及其邻近国家的古北界南界。结果表明,古北界和东洋界兽类区系成份在各地区的分布(百分率)分别如下:东北部的吉林省(100、0)、东部的山东省(90、10)、江苏和安徽省(59、41)、浙江(54、46,沿海分别为44、56)、南部的海南岛(19、81)、四川邛崃山(87、13)、四川大雪山(79、21)、云南云岭(90、10)、缅甸东北部(52、48)、泰国(7、93)、尼泊尔、锡金和不丹以及中国的喜马拉雅山南麓(45、55)和巴基斯坦(63、37)。作者认为古北界和东洋界之间存在过渡区,过渡区东段在中国东部地区的中心约在30°N,南缘约在28°N,北缘约在33°N;中段山地的海拔高度在1500~2500m之间,过渡区中心的海拔高度为2000m;西段的印度河区作为东洋和古北两界的过渡区比作为东洋界向西的延伸更为合适。  相似文献   

5.
北洛河流域食蚜蝇科区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世界动物地理区划及中国动物地理区划,对北洛河流域的食蚜蝇科昆虫进行区系分析。北洛河流域在动物地理区划上隶属于古北界的华北亚区,该区分布有食蚜蝇科昆虫52种,隶属于2亚科11族29属,其中包括2个中国新纪录种和7个陕西新纪录种。其区系组成特点是:古北界有17种,占总数的32.70%,古北界和东洋界共有种有35种,占总数的67.31%。  相似文献   

6.
陕西农田蜘蛛有32科104属236种,古北界120种,东洋界89种,除上2界外,尚有广泛分布的27种。黄土高原分布区有蜘蛛56种,古北界36种,东洋界3种,广泛分布的17种;关中平原区有蜘蛛135种,古北界78种,东洋界44种,广泛分布的13种;秦岭山区有蜘蛛122种,古北界55种,东洋界50种,广泛分布的17种;汉中、安康盆地区有蜘蛛103种,东洋界66种,古北界26种,广泛分布的11种;大巴山区有蜘蛛16种,东洋界9种,广泛分布的7种。秦岭为2界的分界线,即北纬33°~34°之间分界,此界与陕西等积温(日均温≥10℃)3600℃线吻合,秦岭北为古北界,以南为东洋界,关中平原和汉中、安康盆地区为古北界与东洋界的过渡区。  相似文献   

7.
天祝夏玛林区蝶类区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雄  马怀义  刘汉成  马正学 《昆虫知识》2011,48(6):1798-1805
2008-2010年每年7-9月,在天祝夏玛林区按照不同海拔高度及不同植被类型的自然环境,对蝶类进行了系统的采集,共获得蝶类标本2000号,经整理、鉴定出71种蝶类,隶属于8科50属。其中粉蝶科9属20种,占总种数的28.2%,为优势类群;蛱蝶科15属15种,眼蝶科13属14种,分别占总种数的21.1%和19.7%,为次优势类群;绢蝶科(1属9种)和灰蝶科(8属8种)为常见类群;弄蝶科(2属2种)、凤蝶科(1属2种)和蚬蝶科(1属1种)为罕见类群。区系成分分析结果是,属于古北界的种类有51种,占总种数的71.8%;属于东洋界与古北界兼有种类有14种,占总种数的19.7%;广布种6种,占总种数的8.5%;完全属于东洋界的种类无分布。结果表明,该地区分布的蝶类区系成分以古北界的种类为主。  相似文献   

8.
对新疆蛾类标本鉴定和资料整理,共得到蛾类12科245属549种。其中种类最多的是夜蛾科Noctuidae136属364种,物种数量超过20种的分别有卷蛾科Tortricidae 24属36种,天蛾科Sphingidae 13属30种,灯蛾科Arctiidae 19属25种和木蠹蛾科Cossidae 8属25种;物种数超过10种的有尺蛾科Geometridae 13属18种,螟蛾科Pyralidae 14属17种和舟蛾科Notodontidae 8属17种;其余几个科种类均少于10种。在世界动物地理中,新疆蛾类以古北界为主,种数占到了434种(79.05%),其他动物地理区划组成类型仅115种(20.95%)。属级区系类型与种级基本一致,古北界162种,占总数的66.12%;古北界+东洋界共有58属,占23.67%,两种分布型占总数的89.79%。在中国动物地理中,新疆蛾类与蒙新区关系最为密切,共计245种(44.63%),其次是蒙新与华北共有56种(10.20%),蒙新与青藏共有52种(9.47%),其他动物区系组成较少。属级的区系类型以蒙新区为主,与同处古北界的东北区、华北区和青藏区关系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9.
福建高海拔山区啮齿动物的调查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88-1995年于福建高海拔山区不同景观进行啮齿动物区系组成与分布调查。共捕获啮齿动物标本4079只,经鉴定属2科5属12种。以古北界种类(黑线姬鼠、黑腹绒鼠、东方田鼠)3种占25%,东洋界种(针毛鼠、社鼠、青毛鼠、黄胸鼠、黄毛鼠、田小鼠)6种占50%,广布2种(小家鼠、褐家鼠)占167%,外来种1种(黑家鼠)占83%。  相似文献   

10.
山西历山地区的两栖爬行动物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樊龙锁  郭萃文 《四川动物》1999,18(3):130-131
1993- 1997 年在山西历山地区对两栖和爬行动物进行了调查。此区共有两栖动物11 种, 隶2 目5 科8属, 其中, 古北界种3 种、东洋界种3 种、广布种5 种; 爬行动物24 种, 隶3 目7 科14 属, 其中, 古北界种7种、东洋界种12 种、广布种4 种、特有种1 种。  相似文献   

11.
纳塔尔实蝇Ceratitis rosa Karsch属双翅目实蝇科腊实蝇属,为害30余种经济植物,被我国列为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本研究运用CLIMEX 3.0及ArcGIS 9.3对纳塔尔实蝇在我国目前及未来的潜在地理分布进行了预测。结果显示:在目前的气候条件下,纳塔尔实蝇在我国的潜在地理分布区为18.250°N-30.250°N,其中,华南和东南地区为高度潜在地理分布区,包括四川、重庆、云南、福建、广东、广西、海南以及台湾等地。在未来的气候条件下,2020和2050年潜在地理分布区的北界分别移至31.250°N和32.250°N,且中度潜在地理分布区北移明显;2100年潜在地理分布区的北界移至33.750°N,且高度适生区北移明显。因此建议目前应加强纳塔尔实蝇检疫措施,完善监测体系,监测网点主要设在我国的南方地区,尤其应对云南、广西、广东、福建和海南等地进行长期监测;同时,应对湖南、贵州、江西、湖北、江苏、安徽等省进行定期监测,严防该虫入侵。  相似文献   

12.
湖南八角科植物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林祁   《广西植物》1998,18(2):139-145
湖南八角科植物有10种1亚种,分布于44个县,多生长于海拔600~1600m的山地湿润常绿阔叶林中。本文依据湖南八角科植物的分类学研究,结合地理分布、植物区系、地理、气候和土壤资料,经分析和推论得知:(1)湖南八角科植物种质资源丰富,以中国特有成分为主,它们与毗邻省区的种类关系密切。(2)在湖南省内,大多数种类呈地理替代分布。(3)湖南八角科植物区系表现为多种区系成分的过度与汇集,即华中—华东—华南—滇黔桂四个区系成分的交汇、混杂和过度。(4)新生代的冰期和间冰期、湖南的地形和土壤、植物的遗传与变异和对环境的适应性选择是影响湖南八角科植物现代分布格局形成的原因。(5)湖南八角科植物的多数种类是从湖南西南以外地区迁移扩散而来,一些次生种类是在本省周边地区和周边省区分化形成。(6)湘西南地区是湖南八角科植物的现代分布中心、现代分化中心和现代原始类群的分布中心。  相似文献   

13.
2008年桂北地区稻飞虱特大迁入事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8年5月下旬—6月中旬,桂北地区出现了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l)和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áth)特大迁入峰,单晚单灯虫量超百万。如此大量的迁入虫源究竟来自何方?利用HYSPLIT轨迹分析平台、地理信息系统ArcGIS和气象图形软件GrADS,对稻飞虱的特大迁入峰及其大气背景场的个例分析表明:(1)西南方向的低空急流为广西稻飞虱大规模迁入提供了运载气流,降雨是迫使稻飞虱集中降落的主要原因;(2)5月下旬,虫源地主要分布在越南北部地区(20°~22°N),6月上旬,虫源地主要分布在越南东北部地区(21°~23°N),6月中旬桂西北地区大规模迁入的虫源地位于越南东北部、广西西南部,桂东北虫源地分布在广西东南部;(3)虫源地的空间分布和虫源基数的差异直接导致了6月中旬桂东北和桂西北地区降虫量的巨大差异。  相似文献   

14.
Large scale heterogeneous distribution of biodiversity has become a hot topic for ecologists and conservationists. A threat status assessment combined with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threatened plants in China has been conducted at a national scale in this study based upon a distribution database that refers to both specimen records and published references. Currently, 302 threatened plant species are cataloged in the “National Protected Key Wild Plants” in China belonging to 92 families and 194 genera. Results of the assessment according to the Categories and Criteria system of The World Conservation Union (IUCN) Red List indicate that three species have been assessed as Extinct in Wild (EW) while a further 79, 99 and 112 species have been assessed as Critically Endangered (CR), Endangered (EN), and Vulnerable (VU), respectively.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threatened plants were analyzed with GIS to identify areas of high species diversity. It was found that threatened plant species occur unevenly within counties and are concentrated in the following eight hotspots: the central and southern Hengduanshan mountain area; the southeast regions of Yunnan as well as Xishuangbanna and southwestern Guangxi; the southern Hainan island; the border mountainous regions of Guizhou, Hunan and Guangxi provinces; the mountainous regions of southwestern Hubei and northern Hunan; southwestern Zhejiang and western Fujian; central Sichuan and southern Gansu; and the western mountains of Guangdong. Moreover, the 12 counties with the greatest number of threatened plant species represent cumulatively more than 50% of the total listed species and, therefore, are the regions in China that should be prioritized for conservation efforts. By overlapping the map of threatened plant species with the distribution of national nature reserves, a gap was identified in protected areas. This research will ultimately provide insights for prioritizing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as well as processing the mechanisms of distribution patterns.  相似文献   

15.
皖西南的潜山地处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áth)南北往返迁飞的转折点,既是北迁种群的迁入区,又是后期回迁种群形成的重要虫源区。解析此地白背飞虱种群发生的全过程,可为白背飞虱的异地预测和源头治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本研究利用HYSPLIT轨迹分析平台和MICAPS天气分析系统模拟分析了潜山白背飞虱2009年6个迁入峰次的虫源地和迁入代种群的形成,又通过田间系统调查与雌虫卵巢系统解剖研究了2009年潜山白背飞虱田间发生动态和世代种群性质及回迁种群的形成。结果表明:(1)2009年潜山白背飞虱的迁入虫源6月上旬来自赣西及湘赣交界地区(27.2°N~28.7°N),6月中下旬来自湘南和湘东南地区(25.1°N~26.7°N),7月上旬和下旬来自湘东和赣西地区(27.1°N~28.5°N),7月中旬来自湘东南和赣南地区(25.5°N~26.8°N),7月底8月初来自赣北和赣西北(28.1°N~29.4°N)。(2)2009年潜山白背飞虱在中稻田和晚稻田滞留危害,发生危害期延长,为后期回迁提供了大量的虫源。(3)确定了潜山稻区的中稻田和双季晚稻田各发生世代的虫源性质。2009年,白背飞虱迁入种群在中稻上繁殖一个世代后,新羽化的成虫(第3代,7月下旬至8月中旬)因连续降雨而大量滞留本地继续为害中稻田,其后再迁入晚稻田危害并大量增殖,形成第4代(8月下旬至9月中旬)回迁种群大量南迁。此期仍有部分个体滞留,所形成的第5代为无效虫源。  相似文献   

16.
华溪蟹属Sinopotamon是中国淡水蟹类的特有属。在构建种群数据库的基础上,对华溪蟹属的分布格局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结果显示:迄今,华溪蟹属已报告75种和9亚种,占中国淡水蟹总数的29.68%(84/283),系中国淡水蟹36个属中所含种及亚种最多的一个类群,广泛分布于赣、鲁、苏、皖、浙、闽、湘、鄂、粤、桂、川、黔、豫、晋、陕、陇、冀计17个省区。华溪蟹属的分布格局与中国自然地理环境区域分异密切相关,自然地理的阻限等因素是导致华溪蟹属在中国高度分化的主要原因,表现出该属下物种对现代自然条件的适应及其遗传与分化至现阶段的结果。依照中国淡水蟹类地理区划的划分,华溪蟹属分属于西南区、华中区、华南区、华北区及其各亚区的东部季风区内,以东洋界物种成分为绝对优势,其地理分布约以24°N为其南限,37°N为北限,经度则为103°E以东直至东南沿海地区。在垂直分布上,该属物种多分布在海拔200~1000m。又以长江中下游一带物种最为丰富,而黄河与淮河流域则相对贫乏。秦岭及其淮河一线成为华溪蟹属东洋界和古北界物种的明显分野地域,但二界之间存在广泛过渡与渗透。据此,华溪蟹属的地理分布,均受制于中国第2级阶梯和第3级阶梯内的秦岭、雪峰山、巫山、太行山、南岭、武夷山等主要山脉及其低岗丘陵与平原地域。  相似文献   

17.
利安德水鼩很长时间被认为是喜马拉雅水鼩的亚种,但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利安德水鼩是进化关系上与日本水鼩更加接近的独立物种。而喜马拉雅水鼩一直被认为是分布区横跨古北界和东洋界广域分布的物种,但基于Cyt b基因序列测定和系统进化关系的构建,我们确定最近在四川、浙江和湖南等地采集的水鼩标本均为利安德水鼩。基于基因序列和对馆藏标本的比对,我们修订喜马拉雅水鼩和利安德水鼩在中国的分布。四川、湖北、湖南、陕西、贵州、广西、福建、台湾、浙江等地区都是利安德水鼩的分布区,而喜马拉雅水鼩在中国确定的分布区仅在云南。这一分布格局很可能是由于在地形地貌的影响下产生隔离分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探索我国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Hübner)间歇性大暴发频度的大尺度地理差异及其成因,作者研究和分析了我国1956—2008年52年间共发生的121次甜菜夜蛾大暴发频次地理分布的行政区域特征、纬度特征和经度特征。【方法】首先查阅和整理我国历代以来有关甜菜夜蛾记载和研究的文献,并按时间序列方式进行归纳和总结,得出中国1956—2008年52年间共发生甜菜夜蛾大暴发频次为121年次,然后分别按中国省级行政区域、纬度分级区域和经度分级区域进行重新整理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细分出中国不同省区及不同经纬度地区甜菜夜蛾有暴发记录的历年总频次数,然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分析结果表明:按省级行政区域进行统计,中国有17省(直辖市)有甜菜夜蛾暴发的记录;按暴发频次多少可分为低频暴发区(记录1~4次的共有8省市,即天津1、北京1、海南1、湖南1、云南2、广西3、辽宁3、福建3)、中频暴发区(记录5~9次的共有5省市,即湖北5、安徽7、上海8、江西8、陕西8,占总频次的29.8%)和高频暴发区(记录10次以上的4省市,即山东10、河南13、浙江13、江苏34,占总频次的58%)。按经纬度值进行统计,中国甜菜夜蛾有暴发记录的纬度范围为21.44°~41.97°N,即从中国南部的福建莆田至北部的辽宁抚顺都有甜菜夜蛾暴发的记录,经度范围为107.09°~123.97°E,即从中国西部的陕西关中至东部的辽宁抚顺都有甜菜夜蛾暴发的记录。而暴发最频繁的纬度范围是28°~38°N,约占总频次的89.3%;暴发最频繁的经度范围是113°~121°E,约占总频次的81.8%。【结论】中国甜菜夜蛾间歇性暴发区以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为主,暴发寄主以蔬菜和棉花为主,暴发季节以7—10月为主。甜菜夜蛾间歇性高频暴发区,其地理特征主要为低海拔地区,即平均海拔低于500 m(也有极少部分发生在平均海拔为1 000~2 000 m之间的盆地);其气候特征主要为暖温带3 400℃≤活动积温≤4 500℃及亚热带地区4 500℃≤活动积温≤8 000℃、湿润(年降水量≥800 mm)及半湿润地区(400≤年降水量≤800 mm)和亚热带及温带季风气候区(该两个气候区的共同特点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或寒冷干燥)。  相似文献   

19.
2008年11月和2010年3月,在湖南省凤凰县水打田乡马脚通洞和吉首市寨阳乡堂乐洞进行翼手类调查时,分别采到4号和2号菊头蝠标本.通过将其外形及头骨的测量数据与文献记载的重庆万县和贵州开阳大耳菊头蝠标本的特征比较,鉴定为大耳菊头蝠四川亚种Rhinolophus macrotis episcopus,属湖南省翼手目新纪录.标本保存于吉首大学动物标本室.  相似文献   

20.
记述中国大基叶蜂亚科3新种:宽斑大基叶蜂Beleses latimaculatus Wei et Niu,sp.nov.,黑毛大基叶蜂Beleses nigropilosus Wei et Niu,sp.nov.和黄褐凹跗叶蜂Eusunoxa fulvitarsis Wei et Xue,sp.nov.。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