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皮肤癣菌表型及分子生物学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皮肤癣菌(Dermatophytes)是浅部真菌病的主要致病菌种,是一群浅在寄生性真菌,侵犯皮肤、毛发和指(趾)甲,寄生或腐生于表皮角质、毛发和甲板的角蛋白组织中。在生物分类学上,皮肤癣菌的有性时代属于子囊菌亚门,其无性阶段属于半知菌亚门、丝孢菌纲、丝孢菌目、丛梗孢科,根据大分生孢子的特征可将皮肤癣菌的3个属加以区分。  相似文献   

2.
马拉色菌作为一种嗜脂性的条件致病菌引起人的感染逐渐增多,其与多种疾病的相关性也日益受到临床上的关注。现就其形态学、生理生化学及分子生物学的鉴定方法、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RAPD分析快速鉴定双歧杆菌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应用RAPD技术,选用11种引物,以嗜酸乳杆菌为对照,对6种13珠双歧杆菌菌株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分析其DNA指纹图谱,并计算其相似性指数。结果表明,双歧杆菌和非双歧杆菌之间,其相似性指数有显著差异;选择合适的引物进行扩增,双歧杆菌不同种间和同种不同株间可表现不同的DNA指纹图谱。本文还对RAPD技术应用于双歧杆菌分类鉴定的可能性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4.
敌敌畏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降解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从受有机磷农药污染的土壤中分离能降解DDVP的菌株,对其进行鉴定和降解特性研究.方法:采用DDVP为惟一碳源和能源的无机盐培养基,通过富集培养、平板划线分离得到一株优势菌,编号为DDW-1,采用形态学、生理生化和16S-rDNA序列分析对其进行鉴定,采用气相色谱测定菌株DDW-1对DDVP的降解能力,并进行底物广谱性测试和降解酶定位实验.结果:该菌株鉴定为甲基杆菌属(Methylobacterium sp.).降解特性试验结果表明,其最佳生长条件为温度28℃,初始pH为7.0,在该条件下,500mg·L-> DDVP经过DDW-1菌株代谢3d后,降解率达63.7%.结论:菌株DDW-1能降解DDVP,该菌株产胞内酶.  相似文献   

5.
临床常见皮肤癣菌的特征和鉴定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皮肤癣菌又称皮肤丝状真菌,有下列三属(见表1),都只侵犯体表角化组织(皮肤、毛发、指甲和染菌物体而感染。 1 毛癣菌属 1.1 红色毛癣菌 直接镜检皮屑及甲屑,分支、分隔的菌丝有时可断裂或关节孢子状。毛发:发外型感染表现为发外孢子排列成串;少数为发内型感染,孢子在发内排列成链状。毛发穿孔试验阴性。  相似文献   

6.
冬虫夏草菌无性阶段的分离和鉴定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相似文献   

7.
改良的KANE/FISHER系统对常见皮肤癣菌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以改良的KANE/FISHER系统对常见皮肤癣菌进行鉴定,探索建立一个临床实用的标准化皮肤癣菌鉴定系统.方法 选取KANE/FISHER鉴定系统中的6种主要培养基对皮肤癣菌ATCC株和经初步鉴定的临床株共63株进行培养鉴定.结果 改良的KANE/FISHER鉴定系统基本可以将实验菌株鉴定到种的水平.结论 改良的KANE/FISHER鉴定系统对常见皮肤癣菌能做到种的鉴定,可作为标准化鉴定方法在实验室中应用.  相似文献   

8.
镰刀菌研究概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概述镰刀菌分类进展、鉴定方法、危害情况和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9.
10.
从药用盾叶薯蓣地下茎组织中分离内生菌。选取盾叶薯蓣地下茎核心组织,32℃恒温孵育,分离菌株;依据形态学、分子生物学特征鉴定菌株;通过纸片扩散法检测分离株与同种植物内生Bcillus subtilis SWB8菌株的拮抗作用。结果显示,孵育48 h后,培养基表面呈现扁平、白色或深绿色绒毛状菌落,显微镜下见孢子囊和圆形分生孢子;ITS序列分析显示,分离株ITS基因序列与GenBank数据库中烟曲霉菌同源性为100%,鉴定为烟曲霉菌(A.fumigatus YHY01)。拮抗实验显示,其与B.subtilis SWB8菌没有明显相互抑制现象。首次从盾叶薯蓣植物中分离出A.fumigatus,推测其与B.subtilis SWB8菌株间存在共生关系。  相似文献   

11.
报道中国黑痣菌属3个新记录种,即小黑痣菌Phyllachora minutissima、宽椭圆黑痣菌Phyllachora platyelliptica和相邻黑痣菌Phyllachora contigua,寄主分别是白草,苞子草和崖豆藤,对其进行了描述;标本保藏于云南农业大学真菌标本室(MHYAU).  相似文献   

12.
锦鲤中吉氏库特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从患病锦鲤(Cyprinus carpio L.)肝组织中分离的1株纯培养菌(HC050630C-1)进行了形态特征、主要理化特性、对健康鲤鱼的致病作用、药物敏感性等方面的检验;同时测定了该株菌的16S rRNA基因序列,构建了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被检菌为吉氏库特菌(Kurthia gibsonll),对健康鲤鱼未显示明显的致病作用;所测菌株的16S rRNA基因序列长度1459bp,在GenBank中登录号为EF611423;该菌株16SrRNA基因序列与GenBank数据库中吉氏库特菌的16S rRNA基因序列同源性在99%;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对供试的氨苄青霉素等27种药物呈现高度敏感或敏感,对头孢吡肟等6种呈低度敏感,对苯唑青霉素等4种耐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明确手机触屏的菌群分布,对耐药菌株进行分型鉴定,指导触屏手机的正确清洁、使用方式。方法 对20名在校学生与20名医护人员手机触屏进行采样、增菌培养,以等面积电梯按钮作为对照组。使用药敏试验筛选对普通抗生素有耐药能力的菌株,对其进行克隆测序、PCR耐药位点检测和生化检测,鉴定具有耐药性细菌的种类。结果 医护人员手机触屏菌液浓度和菌落数与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81,P0.05;t=2.185,P0.05),在校学生组与医护人员组以及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校学生组与医护人员组均分离出具有多重耐药的菌株——铜绿假单胞菌。结论 手机屏幕表面存在多种细菌,经鉴定大多为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草绿色链球菌等,同时存在多重耐药性铜绿假单胞菌,定期对手机触屏进行清洁消毒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4.
远海50个站位沉积物中潜在木质素降解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背景】微生物在海洋木质素的降解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来源海洋环境的木质素降解菌的相关研究报道却很少。【目的】从远海沉积物环境分离潜在的木质素降解菌,为木质素的可再生化学物质转化提供菌种资源。【方法】利用以木质素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对50个远海沉积物样品中的木质素降解菌进行富集培养与纯化,并利用含苯胺蓝的脱色培养基筛选潜在木质素降解菌,继而通过16S rRNA基因测序与序列比对初步确定潜在木质素降解菌的分类地位。【结果】从50个沉积物样品中共分离获得菌株283株,其中潜在木质素降解菌263株,它们隶属于α-变形杆菌纲(Alphapreobacteria)、γ-变形杆菌纲(Gamaproteobacteria)、芽孢杆菌纲(Bacilli)、放线杆菌纲(Actinobacteria)和黄杆菌纲(Flavobacteriia)中的32个属。【结论】远海沉积物环境中蕴含着丰富的木质素降解菌,为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新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一株嗜盐菌新种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舟山册子岛船舶压载水泥样中分离到一株细菌S3-22,其与已知细菌的16S rDNA序列相似性低于97%,G+C mol%为54.9 mol%,主要脂肪酸iso-C17:1ω9c(24.99%),细胞醌型为甲基萘醌MK-5。革兰氏染色阴性,最适生长条件为30~37℃、pH7、3%NaCl。嗜盐,氧化酶、接触酶、淀粉酶、酯酶呈阳性,可还原硝酸盐。依据其16S rDNA序列相似性、系统发育学分析及细胞与分子水平的鉴定表明,该菌是Kordiimonas属的一个新种,菌株S3-22的16S rDNA序列登陆号为FJ847942。  相似文献   

16.
我国黑痣菌属三个新记录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中国新记载的黑痣菌属的樟黑痣菌Phyllachora cinnamomi,牡竹黑痣菌P. dendrocalami和莎草黑痣菌P. cyperina,文中提供描述和附图。提供了我国黑痣菌在樟科、禾本科牡竹族和莎草科植物上已知种的检索表。研究标本保存于云南农业大学真菌标本室。  相似文献   

17.
利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对一株绿僵菌进行了分离培养。对不同生长发育天数的菌落特征即颜色、大小、孢子堆的形成等特点进行了描述。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了菌丝的形态,成熟孢子及分生孢子梗的形状、颜色及连接状况。利用扫描电镜观察了分生孢子和孢子梗的超微形态。经培养特征和形态学鉴定,确定该昆虫病原真菌是金龟子绿僵菌。  相似文献   

18.
利用柱层析从亮菌子实体的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亮菌乙素,经波谱分析确定亮菌乙素的最终结构为2-羟基-2-苯基-丙二酰胺.以苯马龙酸为原料经三步反应合成了亮菌乙素.  相似文献   

19.
林含新  谢联辉   《微生物学通报》1996,23(2):98-101
RFLP在植物类菌原体鉴定和分类中的应用林含新,谢联辉(福建农业大学植物病毒研究所,福州350002)植物类菌原体(MycoplasmallkeOrgg-nism,简称MLO)为1967年日本学者土居原二首次发现,现已报道了近600种植物上有这类病害...  相似文献   

20.
两株黄单胞菌欧糖生产菌的鉴定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