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Q:病毒性肝炎是由哪些病毒引起的该如何预防A:引起病毒性肝炎的病毒种类很多,除主要感染肝脏引起肝炎与肝细胞坏死的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外,一些全身性病毒也可感染肝脏,引起肝炎。例如疱疹病毒科的巨细胞病毒、EB病毒、单纯疱  相似文献   

2.
病毒性肝炎是由肝炎病毒引起的肝脏疾病。在我国,病毒性肝炎高度流行,其中又以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危害较大。动物模型是研究疾病感染与发病机制,进行药物与疫苗研究的必要工具。目前病毒性肝炎实验动物模型的研究已取得长足的发展,主要集中于病毒在动物体内的感染特性及发病规律方面。本文仅就病毒性肝炎动物模型,尤其乙型、丙型肝炎树鼩动物模型的研究及建模策略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干扰素治疗各型病毒性肝炎的进展@李家斌@吴锐¥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干扰素治疗各型病毒性肝炎的进展李家斌吴锐综述余鑫之审校(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合肥市230022)干扰素(IFN)一种强有力的抗病毒、抗增殖和具有免疫调节功能的淋巴因子,在抗病毒抗感染方面起...  相似文献   

4.
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我国医学病毒获得迅速发展,由弱到强,由小到大,由个别地区到全国许多地方开展医学病毒工作,取得一个又一个的成就。过去危害人类健康的天花、麻疹、小儿麻痹、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肺炎、病毒性脑炎、病毒性腹泻、流感等病毒性疾病得到不同程度的控制,有的  相似文献   

5.
张轶停  曲梅 《微生物学杂志》1996,16(4):41-42,50
249名献血员血清病毒性肝炎检测与分析张轶停,曲梅,吴玲,鲁爱华(齐齐哈尔市传染病防治院,161008)(齐齐哈尔市卫生防疫站,161006)病毒性肝炎是我国常见病、多发病之一,该病传染性很强,特别是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以血...  相似文献   

6.
病毒性肝炎是一种古老的传染病。在六十年代以前,我们依据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对病毒性肝炎进行大致分型。从六十年代以后,逐步建立了特异性的诊断手段,将病毒性肝炎主要分为五个类型: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和戊型肝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经抗病毒治疗仍发生原发性肝癌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兰州大学第一医院东岗院区肝病中心在2012年10月-2013年6月收治的7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在规范抗病毒治疗期间新发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资料、抗病毒治疗情况。结果:7例患者中有HBV感染6例,HCV感染1例;慢性肝炎2例,肝硬化5例;HBeAg阴性5例;3例合并糖尿病;经抗病毒治疗后病毒载量均处于低度复制或不可测状态。结论: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经抗病毒治疗不能完全消除原发性肝癌发生的风险,病毒载量、HBeAg阴性、糖尿病、肝硬化等可能是肝癌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不同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要表现,具有广泛流行性和严重传染性的一类疾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是我国目前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迄今鉴定出的具有明确致病性的肝炎病毒主要是甲型肝炎病毒(HA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丁型肝炎病毒(HDV)和戊型肝炎病毒(HEV),分别引起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性肝炎按传播途径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经肠道外传播的病毒性肝炎,包括乙、丙、丁型肝炎;另一类是经肠道(即消化道)传播的肝炎病毒,包括甲肝和戊肝,其发病有季节性,可呈暴发流行。本文旨在对经消化道传播的病毒型肝炎(甲肝、戊肝)的病原学、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控制和预防作一综述,以期对其流行和科学防控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苦黄注射液与门冬氨酸钾镁对照治疗病毒性肝炎60例临床观察浙江医科大学附属一院传染科杭州310003盛吉芳,赵秋衢,干梦九杭州市铁路医院传染科田雪丽1临床资料及观察方法本文报告60例病毒性肝炎患者,均为住院病人,符合1990年第六次全国病毒性肝炎会议修...  相似文献   

10.
《病毒学报》2008,24(3):243
2008年4月15日-17日,“病毒性肝炎:成就与挑战国际研讨会”在厦门召开,科技部刘燕华副部长、福建省李川副省长出席开幕式并做重要讲话。“病毒性肝炎:成就与挑战国际研讨会”由科技部、卫生部、福建省人民政府和厦门市人民政府特别指导,由厦门大学、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福建  相似文献   

11.
1984~1987年,在黑龙江、河北、河南、湖南、上海五个省市城乡10.08855人口中进行急性肝炎发病率、慢性肝炎患病率、与病毒性肝炎有关的肝病死亡率的研究。急性肝炎标化发病率为152.19/10万,主要发生在20~50岁组人群;因无甲肝暴发流行,除上海外各点季节发病率分布均衡。慢性肝炎标化患病率为158.25/10万(诊断标准为6个月前有明确急性肝炎病史,现有明显的临床症状或体征,肝功能异常,故实际慢肝患病率要高于此数字);与病毒性肝炎有关的肝病死亡(包括肝癌)标化率为22.65/10万,其中肝病为 13.14/10万。男性死亡率显著高于女性。  相似文献   

12.
病毒是危害人体健康的主要病原体之一,病毒感染和传播造成的传染性疾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目前,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等发病率高、治愈率低的病毒性疾病仍在全球蔓延,流感病毒、冠状病毒等呼吸道病毒不断发生变异,2019年以来,新冠病毒引起的全球疫情对世界各国产生巨大影响,疫情走向还存在很大不确定性,开发安全有效的抗病毒药物成为应对病毒性疾病的重要手段。拟在总结全球抗病毒药物研发整体现状的基础上,分析抗艾滋病病毒、肝炎病毒、新冠病毒等重点领域的新药研发进展,提出抗病毒药物的发展建议,为未来研发更加高效的抗病毒药物提供指引和参考。  相似文献   

13.
慢性病毒性肝炎小鼠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其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慢性病毒型肝炎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目前尚缺乏理想的实验动物模型来阐明其具体的发病机制,从而使得对其防治的研究受到限制.本研究采用纯化的3型鼠肝炎病毒(MHV-3)经腹腔注入近交系C3H/HeJ小鼠体内,小鼠感染MHV-3后,约63%存活,存活的小鼠一般情况较正常对照组差,肝脏组织呈现持续炎性改变,血清ALT、AST升高而TP、ALB有所下降,与人类慢性病毒性肝炎的发生发展极为相似,可作为研究慢性病毒性肝炎的比较理想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4.
白细胞介素-6(IL-6)是一种具有多效生物活性的炎性细胞因子,参与体内多种炎症反应介导的免疫损伤,在病毒感染性疾病及其进展中影响深远.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宿主后可引起一系列炎性免疫反应,导致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等多种疾病的发生.大量研究表明IL-6与乙型病毒性肝炎发生及进展密切相关.本文旨在对IL...  相似文献   

15.
<正>分别使用FⅧ和FⅨ是治疗甲型和乙型血友病的标准疗法。但与输血浆组分物特别是输凝血因子浓缩物相关的一个不好解决的严重问题是;传播人类致病性病毒。该情况是由血友病人中诱发高感染率(50-90%)的AIDS病毒反映出来的。不仅AIDS能由输血液制品传播,血清性肝炎(乙肝)长期来一直被认为是与输血危险相关。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以来,还遇到一种新型的血清性肝炎一即所谓NANBH。后者只能用象转氨酶(ALT,AST)升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慢性戊型病毒性肝炎合并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机制、诊断、治疗及其预后。方法:回顾我院收治的一例慢性戊型病毒性肝炎合并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探讨戊型病毒性肝炎及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机制,总结其诊断及治疗经验,并评价其预后。结果:该患者戊肝抗体长期阳性,被诊断为慢性戊型病毒性肝炎,但合并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后,经治疗乙肝表面抗原转阴后戊肝抗体Ig M也阴转。结论:慢性戊型病毒性肝炎合并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经治疗后可同时出现乙肝表面抗原转阴,戊肝抗体阴转,预后可较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检测急性甲、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探讨其对疗效和预后意义。方法:采用APAAP桥联酶标法检测115例急性甲、乙型病毒型肝炎患者外周血CD3+、CD4+、CD8+T细胞亚群比例,计算CD4+/CD8+值。并检测了34例患者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结果:115例急性甲、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外周血CD3+、CD4+T细胞比例及CD4+/CD8+值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CD8+T细胞比例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6例无明显疗效者,各亚群比例在治疗前后无显著差异(P>0.05)。28例有明显疗效者,治疗后各亚群比例恢复正常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甲、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外周血CD4+/CD8+T细胞比值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疗效及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戊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特点。方法对浙南地区62例戊型病毒性肝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男女之比为4.17:1。青壮年多发(54.83%).老年人次之(35.48%),冬春季发病率与夏秋季相似。起病急,以乏力、纳差、皮肤眼白黄染为主要表现.其次可有发热、恶心、呕吐、厌油、腹胀等症状及肝区叩痛、肝脾肿大、腹部压痛等体征。肝功能损害明显,可有凝血功能、甲胎蛋白的改变。尤其老年组ALT、TBiL升高显著.白蛋白下降明显。经治疗后。ALT复常较TBiL快,老年组TBiL复常时间长。出院前末次ALT均正常。TBiL仍偏高27例(43.55%),以老年组居多(74.07%)。结论浙南地区戊型病毒性肝炎有较典型的临床表现;老年戊型肝炎患者黄疸发生率高。程度深,消退慢,低蛋白血症多见,更易发生淤胆。  相似文献   

19.
赵锦铭  张霆 《中国病毒学》2004,19(3):293-297
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我国医学病毒获得迅速发展,由弱到强,由小到大,由个别地区到全国许多地方开展医学病毒工作,取得一个又一个的成就.过去危害人类健康的天花、麻疹、小儿麻痹、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肺炎、病毒性脑炎、病毒性腹泻、流感等病毒性疾病得到不同程度的控制,有的已被消灭,为保障人民的健康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自上一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医学病毒研究由经典病毒学时代步入分子病毒学时代.分子病毒学的兴起,在阐明病毒基因及其产物的结构和功能的基础上,有可能揭示病毒感染分子病理的本质,从而为采用新的思路有效诊断、防治和控制病毒感染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病毒性肝炎患者合并心脏并发症及心肌酶谱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在1944年Lucke即证实肝炎可并发心脏损害:Bell报告30例重型肝炎尸检结果,其中24例有心脏病变。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发现病毒性肝炎患者可伴有多种心脏损害,现将近3年来治疗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