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命·神奇     
海洋里的服装专家——鹦鹉鱼鹦鹉鱼拥有亮丽的蓝、绿、红及黑色的身体颜色,是色彩艳丽的鱼类之一。它的嘴巴与身体融合在一起,形状有如鹦鹉的嘴,因此得名。每当夜幕降临时,鹦鹉鱼便首先钻到石头底下,然后从嘴里吐出一种晶莹透亮的丝状黏液,迅速地形成一件透明睡衣,将自己周身上下严严实实地包裹起来;每到  相似文献   

2.
<正>我家养了一缸热带鱼。活跃在最上层的是银龙鱼,最底层的是蓝鲨,全鱼缸乱窜的则是鹦鹉鱼。银龙鱼是金龙鱼的亲戚,名气大,长得美,身份还高贵,一向不搭理其他鱼;蓝鲨虽然名字里有个"鲨"字,但其实属于鲶科,它们身体小巧,眼睛大大,长得很萌,而且爱好和平。鹦鹉鱼全身血红,嘴巴很厚,眼神呆呆,看起来非常憨厚和老实。但是,越是老实的鱼越是让人出乎意料。一开始,一缸鱼只是在抢食时会出现推挤现象,其他时候大家都相安无事,勉强可以称为"鱼缸好邻居"。后来,一些身体孱弱适应性不强的鱼被生活淘汰,一缸鱼剩下半缸,尤其是鹦鹉鱼,  相似文献   

3.
笼养大紫胸鹦鹉的活动时间分配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杨晓君  杨岚 《动物学报》1998,44(3):277-285
研究了笼养大紫胸鹦鹉的行为活动和时间分配。结果表明:笼养大紫胸鹦鹉一天中除静栖外,其余各行为所占时间比例在中午较小,而在早晚较大;在一年中不同月份间各种行为活动所占时间比例也有变化,呈明显的年周期和日节律;节律变化与日出、日落时间、季节、温度等变化有关。大紫胸鹦鹉各种行为活动所占比例分别为静栖45.55%、身体护理16.66%、取食14.51%、运动10.60%、在巢8.98%、繁殖2.55%、社  相似文献   

4.
<正>咔嚓嚓,咔嚓嚓……哎哟喂,这是谁在娇贵的珊瑚上磨牙呢?不知道全世界的珊瑚礁正处于危险之中吗?身体又扁又厚,罩着一件花外套,一口白花花的龅牙龇在嘴巴外面,正中间还有个大豁口——咳,原来是住在附近的鹦鹉鱼憨妞!  相似文献   

5.
洞穴盲鱼     
不少人以为,山洞准是寒冷、潮湿、阴暗的地方,没有什么生命存在。事实上并非如此。近几年来,在我国西南地区的石灰岩洞穴中,相继发现了一种罕见的鱼。这种鱼身体较小,最长的不到十厘米,细条,粉红色,身体半透明,脊椎和内脏清晰可见。当地人把它叫作无眼鱼,正式的名字叫做盲鱼或洞穴盲鱼。当然,按盲鱼的形态差别,还能区分出不同的种或地理亚种。像我国云南的盲鱼与广西的盲鱼就不一样,前一种叫云南盲盘(鱼句),身体长形,前部略平扁;吻须两对位于口前;颌须一对位于口角;尾鳍圆形。后一种叫广西无眼平鳅,身体长形,前部高;吻须一对,颌须一对;尾鳍分叉。盲鱼在世界上的分布比较普遍,美洲、非洲和欧洲都有,但类似我国云、贵高原和四川、广西等地发现的盲鱼,除了伊朗曾有过报道外,其他国家还未有过这方面的记载。  相似文献   

6.
根据采自辽宁省北票市四合屯义县组下部的一乌臀类恐龙新材料的形态学特征,鉴定其为一鹦鹉嘴龙未定种,这是迄今为止产出层位最低的鹦鹉嘴龙材料.鹦鹉嘴龙材料在义县组的发现,对于确定义县组的时代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采用常规石蜡切片以及AB-PAS染色方法研究了葛氏鲈塘鳢(Perccottus glenii)、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以及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3种底栖淡水鱼类的皮肤黏液细胞类型以及分布,计数10个视野下(视野面积为43.5 μm × 32.6 μm)3种鱼类头部、背部、腹以及尾部皮肤的黏液细胞数量,并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比较鱼体4种黏液细胞数量差异。结果表明:(1)3种鱼类的主要黏液细胞不同,葛氏鲈塘鳢鱼体黏液细胞中Ⅲ型细胞居多,较Ⅰ型细胞多61.5%,较Ⅱ型细胞多85.8%,较Ⅳ型细胞多85.7%;在黄颡鱼体表,Ⅰ型黏液细胞分布数量最多,较Ⅱ型细胞多9.9%,较Ⅲ型细胞多15.1%,较Ⅳ型细胞多53.5%;而在泥鳅体表以Ⅱ型细胞数量最为丰富,较Ⅰ型细胞多88.3%,较Ⅲ型细胞多33.1%,较Ⅳ型细胞多83.5%。(2)对于葛氏鲈塘鳢,黏液细胞集中分布在头部,比背部黏液细胞数量多15.4%,比腹部黏液细胞数量多出38.0%,比尾部黏液细胞数量多56.7%;黄颡鱼以背部黏液细胞数量为多,比头部黏液细胞数量多42.5%,比腹部黏液细胞数量多46.6%,比尾部黏液细胞数量多51.4%;泥鳅也在背部具有丰富的黏液细胞,比头部黏液细胞数量多49.9%,比腹部黏液细胞数量50.6%。(3)3种鱼类之间的黏液细胞总数不同,泥鳅体表的平均黏液细胞数量最多,相较于葛氏鲈塘鳢多38.9%,较黄颡鱼多39.1%。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鱼类的鱼体表面黏液细胞种类不同,可能与其生活环境和鱼体本身的特性有关。  相似文献   

8.
不同水生脊椎动物的血清与黏液蛋白图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因脊椎动物的血清与黏液中含有大量蛋白质及其他生物活性物质, 而具有多种生理、生化与抗病防御功能。为了解水生脊椎动物血清与黏液中所含主要蛋白成分及其异同, 我们分别从中华鲟(Chinese sturgeonAclpenser sinensis grdy)、鲫鱼(Crucian carp Carassius auratus)、草鱼(Grass carp Ctenopharyngodonidellus)、赤点石斑鱼(Red-spotted grouper Epinephelus akaara)、青石斑鱼(Banded grouper Epinephelusawoara)、狗鱼(Pikes Esox reicherti)、江豚(Finless porpoise Neophocaena phocaenoides)、黄颡鱼(Yellow catfishPelteobagrus fulvidraco)、鳜鱼(Mandarin fish Siniperca chuatsi) 这9 种水生脊椎动物中, 采集血清和皮肤黏液样本。利用考马斯亮蓝G-250 法, 测定了不同水生脊椎动物的血清和黏液样品中总蛋白的含量; 经SDS-PAGE 蛋白电泳, 分别获得不同水生脊椎动物血清及黏液蛋白图谱; 比较和分析了同种动物血清和黏液、不同动物之间血清与血清或黏液与黏液之间蛋白图谱的差异。结果表明:这些动物的血清蛋白组分有显著相似性, 在分子量45—120 kD 之间, 蛋白条带大量集中分布; 除青石斑鱼外, 其他8 种水生脊椎动物都有分子量约为 28 kD 和 14 kD 相同或相近的两条蛋白带。草鱼、鲫鱼、鳜鱼、狗鱼、黄颡鱼和江豚的黏液蛋白, 除了都含有分子量大小约为45 kD 的蛋白条带外, 其他无显著相似性。对同种水生脊椎动物的血清与黏液蛋白比较, 虽然黄颡鱼的血清与黏液中分子量相近的蛋白带最多, 也仅约为38%, 可见其蛋白带的种类和含量都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淡水鱼消化道黏液细胞的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利用阿利新蓝和过碘酸雪夫试剂染色对鲶鱼(Silurus aso-tus)、鲢鱼(Hypophthalmichthys molirtix)、鲫鱼(Carassius auratus)消化道黏液细胞的类型与分布进行了观察,结果:AB-PAS(Alcian blue and periodic acid schiff’s reation)染色后动物消化管黏液细胞表现为4个类型:Ⅰ型玫瑰红色、Ⅱ型蓝绿色、Ⅲ型紫红色、Ⅳ型蓝紫色。除鲫鱼外动物食管始部黏液细胞多为圆形或椭圆形,食管中部黏液细胞主要是Ⅱ型和Ⅳ型杯状细胞。除鲫鱼动物胃体柱状黏膜上皮细胞与胃腺颈部细胞主要为Ⅰ型和Ⅲ型,黏液颗粒主要集中在细胞的核上区。链鱼、鲶鱼胃腺黏液细胞为Ⅰ型和Ⅲ型。链鱼、鲶鱼小肠的杯状细胞主要为Ⅲ型和Ⅳ型。鲫鱼小肠杯状细胞主要有Ⅱ型和Ⅳ型。这三种动物大肠杯状细胞主要为Ⅱ型和Ⅳ型。  相似文献   

10.
我国一种鹦鹉新病毒的分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一种鹦鹉新病毒的分离冯烽,夏苇,赵林,陈绳亮(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武汉430071)龚少宇(湖北省云梦县畜牧局,湖北云梦432500)关键词鹦鹉病毒,病毒分离,长尾小鹦鹉国外有关鹦鹉病毒的研究不少,1981年Perry从澳大利亚鹦鹉体内分离...  相似文献   

11.
黄斑篮子鱼和金钱鱼鳃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两种鲈形目鱼类黄斑篮子鱼(Siganus oramin)和金钱鱼(Scatophagus argus)的鳃结构进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黄斑篮子鱼和金钱鱼鳃的表面结构及微细结构与其他硬骨鱼类基本相似,鳃丝表面都具有规则或不规则分布的环形微嵴、沟、坑、孔等结构。黄斑篮子鱼的鳃片中部鳃丝表皮有大量凸起,而端部鳃丝表皮的凹凸程度明显较低,黄斑篮子鱼的鳃小片高度较金钱鱼鳃小片高。黄斑篮子鱼和金钱鱼鳃上皮的扁平上皮细胞、氯细胞和黏液细胞的形态结构及数量分布存在细微的差异。黄斑篮子鱼鳃片鳃丝的端部和中部表面有黏液细胞,金钱鱼鳃丝表面的黏液细胞很难观察到,与大多数淡水鱼类相似。黄斑篮子鱼鳃丝表面分布的氯细胞数量多于金钱鱼,这可能与两种鱼生活环境、生活习性的长期演变相关。  相似文献   

12.
关于鱼蛭属及其一新种的记述(蛭纲:鱼蛭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鱼蛭科鱼蛭属Piscicola是主要寄生在淡水或半咸水鱼体上的一类水蛭,据Soós(1965)记载,全世界共有10种,其中美洲5种,欧洲2种,亚洲2种,另外还有一世界性种。其后(1976)又将分布欧洲的Cystobranchus fasciatus和C. respirans划归本属。这一属的身体呈圆柱形,颈部和躯干部的区分不明显,完全体节为14环,身体两侧的搏动囊甚小。  相似文献   

13.
根据采自辽宁省北票市四合屯义县组下部的一鸟臀类恐龙新的形态学特征,鉴定其为一鹦鹉嘴龙未定种,这是迄今为止产出层位最低的鹦鹉嘴龙材料。鹦鹉嘴龙材料在义县组的发现,对于确定义县组的时代具有一定的意义 。  相似文献   

14.
鸟凤考     
庞秉璋 《化石》1997,(1):30-31
1.鸟凤南宋·范成大(1126—1175)《桂海虞衡志》第六篇志禽载有一种珍禽,曰:“鸟凤,出桂海左、右两江峒中,大如喜鹊,给碧色,项毛似雄鸡,头上有冠,尾垂二弱骨。长一尺四五寸,至杪始有毛,其形略似凤。音声清越如笙萧,能度小曲合宫商,又能为百鸟之音,被处亦自难得”。鸟凤究属何鸟?前人有说。Read定为长尾鹦鹉PsittaculaLong icauda:朱建霞译述为鸡尾鹦鹉Nymphicushollandicus。f二者仅列种名,均无考释。按:长尾鹦鹉在我国为西南山地亚区可疑种,分布在四川、云南…  相似文献   

15.
鹦鹉嘴龙(Psittacosaurus)是一种小型的植食性恐龙,因生有一张酷似鹦鹉的嘴而得名。成年的鹦鹉嘴龙最长可达1.5米,一般体长在1米左右。这种恐龙主要分布在早白垩世的东北亚地区,与热河生物群的分布范围大致相当,另外在泰国也有发现。最早发掘到的鹦鹉嘴龙是1922年在蒙古南部戈壁沙漠 Artsa Bogdo 山脉北方约50公里的 Oshih 盆地,美国自然史博物馆第三次亚洲考察探险时发现  相似文献   

16.
美国犹他州大学研究人员从一种名叫沙塔虫的海洋生物那里获得启发的,研制成功可修复粉碎性骨折的新型医用粘合剂。沙塔虫生活在海洋泥沙和礁石空隙里,能分泌出一种黏液,将沙子或贝壳黏在一起筑成巢穴并使其牢牢固定在礁石上。研究人员分析沙塔虫黏液成分,并研发成功这种新型医用粘合剂。该粘合刘最大特点是可以在潮湿环境下将物体有力地黏合在一起。可以有效修复因车祸等原因造成的粉碎性骨折。  相似文献   

17.
在与英国鸟类学家Dr.Roger Wilkinson,Dr.Simon Dowell,Ms.Mary Richardson对云南思茅鸟类进行考察期间,于2005年5月4日上午9时30分左右在思茅菜阳河保护区内距“树上人家”约3km处的高大乔木顶部,发现1只雄性蓝腰短尾鹦鹉(Psittinus cyanurus),为我国鸟类物种新记录。通过单筒望远镜观察,该鸟体长约为200mm,头顶淡蓝色,嘴红色,翅上覆羽绿色,尾短,胸、腹部在阳光的照射下色彩显得甚浅。据以往报道,蓝腰短尾鹦鹉分布于缅甸南部、泰国南部和西部、马来半岛、新加坡、苏门答腊和婆罗洲等地。蓝腰短尾鹦鹉迄今所知有3个亚种,指名亚种cyanurus分布广泛,而亚种pontius和abbotti则仅见于苏门答腊西部海面的零星岛屿。思茅所处位置与指名亚种的分布区相距甚远。鉴于只见到1只雄鸟,故有关蓝腰短尾鹦鹉野生种群在中国云南思茅地区的状况,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异育银鲫上皮瘤中黏液细胞类型、分布和分泌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苏木精.伊红(H.E)和阿利新蓝.过碘酸雪夫试剂(AB-PAS,AB染液pH 2.6)染色方法对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Cyprinus carpio var.singuonensis♂)上皮瘤组织中黏液细胞的类型、分布、大小和分泌方式进行了研究.根据AB-PAS的染色结果,上皮瘤组织中黏液细胞分为4种类型:染成红色的I型黏液细胞,只含有PAS阳性的中性黏多糖;染成蓝色的Ⅱ型黏液细胞,只含有AB阳性的酸性黏多糖;染成紫红色的Ⅲ型黏液细胞,主要含有PAS阳性的中性黏多糖,同时含有少量AB阳性的酸性黏多糖;染成蓝紫色的Ⅳ型黏液细胞,主要含有AB阳性的酸性黏多糖.同时含有少量PAS阳性的中性黏多糖.Ⅰ型和Ⅱ型黏液细胞的数量相对较少,以分散状态分布于上皮瘤组织的上皮细胞之间,以其整个细胞破坏的全浆分泌方式进行分泌.Ⅲ型和Ⅳ型黏液细胞的数量较多,成团的形式分布在上皮瘤组织小叶中央,同样以整个细胞崩解死亡而消失的全浆分泌方式进行分泌.当患病鱼受到刺激时,Ⅲ型和Ⅳ型黏液细胞分泌十分旺盛,分泌物排出后覆盖在上皮瘤组织表面,形成白色的黏液层,黏液细胞崩解死亡消失后在上皮瘤组织中留下许多空洞.患病鱼黏液细胞中.Ⅲ型黏液细胞最大,大小为(19.02±3.21)μm×(14.42±2.69)μm;其次是Ⅳ型黏液细胞,大小为(15.97±3.31)μm×(12.96±2.81)μn;Ⅱ型黏液细胞较小,大小为(13.35±3.81)μm×(11.05±3.00)μm;Ⅰ型黏液细胞最小,大小为(11.73±2.45)μm×(7.71±0.97)μm.各类型黏液细胞的长轴之间及短轴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9.
波纹唇鱼消化系统的组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组织切片技术,研究了波纹唇鱼消化系统的组织结构,并描述了该鱼消化系统的形态构造。波纹唇鱼隶属隆头鱼科,为肉食性无胃鱼类。波纹唇鱼消化道包括口咽腔、食道、小肠、直肠和肛门。口咽腔内具有发达的颌齿和咽齿。肠道短而粗,在体腔内形成一个弯曲,比肠长0.43±0.02;食道的黏膜褶皱、黏膜下层、环肌层和纵肌层发达。小肠的黏膜下层、环肌层、纵肌层、浆膜层比直肠更薄。小肠前部的黏膜下层、浆膜层比小肠后部更厚。小肠黏膜层中的吸收细胞密度少于直肠,杯状细胞密度高于直肠。波纹唇鱼的口腔和舌的黏膜上皮为复层扁平上皮,有大量圆形黏液细胞存在。口腔和舌上有味蕾。食道黏膜层发达,基部有一种"凹"型结构,大量的巨型黏液细胞分布其中,该结构具有外分泌腺的结构特征,其"凹"型结构的开口在食道腔。小肠和直肠的微绒毛为单层柱状上皮组织,其间分布有3种杯状细胞,黏膜下层还分布有许多细胞质被染成红色的嗜酸性颗粒细胞。小肠前部黏膜上皮下含有脂肪颗粒,直肠上皮层中也含有被伊红染成红色的嗜酸性颗粒细胞。食道与小肠,小肠与直肠交界处存在瓣膜,瓣膜内的肌肉层均为横纹肌组成。肛门的黏膜层含有大量的椭圆形黏液细胞。波纹唇鱼的消化腺由肝胰脏和胆囊组成,肝脏分三叶,呈枫叶状,比肝胰脏重为1.5%±0.2%;胰脏沿肝血管弥散性分布在肝脏内,胆囊呈椭圆形,体积较大。并讨论了波纹唇鱼肠道的分段、消化道的组织特点与食性的关系等问题。    相似文献   

20.
研究采用组织学方法观察和比较了达里诺尔湖瓦氏雅罗鱼(Leuciscus waleckii, 碱水种)和松花江瓦氏雅罗鱼(淡水种)在相同碳酸盐碱度胁迫下(CA0、CA30和CA50)鳃组织结构的差异, 探究瓦氏雅罗鱼碱水种耐高碱特性与鳃组织结构微观调整的适应性关系。结果显示, 随着碱度增加, 碱水种鳃丝变宽、鳃小片变长、鳃小片间距变大(P<0.05); 淡水种鳃丝变宽、鳃小片间距变大(P<0.05), 鳃小片长度在CA30时显著变长(P<0.05), 而在CA50时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碱水种在CA30和CA50的氯细胞数量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增加, CA50的氯细胞排列更加紧密并且有叠加现象, 扁平上皮细胞变大, 细胞表面增厚; 淡水种在CA30时的氯细胞数量明显多于CA50, 但在碱度胁迫下, 鳃小片出现破损, 扁平上皮细胞、柱细胞和血细胞融合、脱落现象严重。另外, 在碱水种和淡水种鳃耙上皮细胞中发现了大量黏液细胞分泌, 随着碱度增加, 黏液细胞由大而稀疏变为小而密集, 其中碱水种的黏液细胞数量较淡水种多, 而且排列更为整齐、密集。鳃组织学研究结果表明, 瓦氏雅罗鱼碱水种通过保持鳃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的完整性达到对高碱环境的长期适应, 而淡水种则因鳃细胞融合、脱落造成生理功能丧失, 不能长期适应高碱环境。研究结果可为淡水鱼类在盐碱水的移植驯化提供依据和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