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高如玥  谭新  马迎飞  余加林 《微生物学报》2022,62(10):3971-3980
【目的】通过两种给药方式观察噬菌体鸡尾酒制剂对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肺部感染小鼠的疗效。【方法】将小鼠行气管切开术,经气管灌注2×108CFU/mL的铜绿假单胞菌悬液50μL,0.5 h后分别给予噬菌体鸡尾酒滴鼻和腹腔注射,同时建立PBS滴鼻和腹腔注射对照组。待感染24 h后,观察小鼠的生理状态,并行细菌学、病理学与炎症因子水平等检查。【结果】噬菌体鸡尾酒制剂的治疗组小鼠,肺内的铜绿假单胞菌被清除;病理结果显示,治疗组小鼠肺部组织结构较完好、炎症程度较轻。【结论】该铜绿假单胞菌噬菌体鸡尾酒制剂在小鼠体内具有很强的抗菌作用,对肺部细菌感染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铜绿假单胞菌(PA,又名绿脓杆菌)肺部感染动物模型,并从病理学及细菌学、影像学等方面进行评价,研究铜绿假单胞菌对肺组织的致病作用。方法:24只健康清洁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2组,实验组采用经皮气管穿刺法,隔日注入铜绿假单胞菌反复感染家兔,对照组施以生理盐水。接种后隔日一次行胸部CT扫描。比较二组家兔的体温、血象及肺组织匀浆菌落计数;观察病理组织改变及胸部CT影像学变化。结果:注菌组家兔白细胞总数显著升高,肺组织匀浆菌落计数显著高于对照组。CT表现为双侧多发斑片状模糊影,部分可见实变及脓肿灶。大体标本可见家兔肺部结节、脓肿及出血灶,病理学镜下观察发现注菌组家兔肺组织内多个脓肿灶形成,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肺泡腔内大量渗出,部分出血,肺泡壁充血及肺水肿。随着注菌次数增多及时间推移,逐渐出现如肺泡间隔增厚、肉芽肿形成、实变等慢性肺部炎症的病理表现。结论:使用经皮气道穿刺法接种铜绿假单胞菌至新西兰兔肺部,可成功建立兔铜绿假单胞菌肺部感染模型。  相似文献   

3.
铜绿假单胞菌是医院获得性感染和肺部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之一,能够引发患者烧伤部位、呼吸道和泌尿道的慢性和急性感染,导致严重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由于抗生素的滥用,铜绿假单胞菌已经对多种抗生素表现出耐药性,严重限制了可用于治疗感染患者的治疗方案。噬菌体依靠内寄生活的细菌进行生存和繁殖,其结构简单,分布广泛,被发现能够用于治疗人类细菌感染疾病,是治疗由铜绿假单胞菌引发的感染的可能方案之一。本研究构建了铜绿假单胞菌诱导的肺炎小鼠模型,对模型小鼠进行噬菌体和美罗培南的单独和联合给药处理,采用ELISA和Western blotting等方法检测了小鼠血清,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和肺组织中的细菌负荷、常规生化指标和炎症因子水平。表明经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后的小鼠,肺组织的细菌负荷显著增加,血清CRP和乳酸升高,TNF-α、IL-1β、IL-6和透明质酸水平也都显著上升。噬菌体和美罗培南的单独或联合处理能显著下调这些上升,其中噬菌体单独使用对乳酸的下调作用最为显著,而联合用药则对下调血清IL-1β水平具有协同优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铜绿假单胞菌致大鼠肺炎模型的制备方法,为后续研究奠定实验基础。方法将Sprague-Dawley(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4组:A对照组、B气管注射组、C气管插管感染组和D滴鼻感染组。适应饲喂3 d后,分别给予不同造模干预,分别于干预后5、10和15 d动态监测各亚组大鼠体重、体温、白细胞数、肺组织病理学变化等。结果各模型组大鼠行为学表现、体重、体温、白细胞、肺组织炎症病理学表现均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2)各模型组均证实为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对照组则阴性。结论经滴鼻途径以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大鼠,可得到合格大鼠肺炎模型;此感染途径可避免手术创口带来的炎症反应干扰,简便易行,可推广。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旨在探讨A类Ⅰ型清道夫受体(scavenger receptor class A type Ⅰ,SR-AI)在呼吸道感染常见病原体肺炎克雷伯菌及铜绿假单胞菌感染过程中的免疫调节功能。以肺炎克雷伯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与野生型小鼠和SR-AI~(-/-)小鼠腹腔原代巨噬细胞互作,研究SR-AI在吞噬和炎症反应中的作用。荧光染料染色菌体及检测胞内荧光强度,数据显示SR-AI敲除后巨噬细胞对肺炎克雷伯菌的吞噬能力下降,但对铜绿假单胞菌的吞噬能力升高。采用实时定量荧光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相关炎症因子mRNA水平,发现SRAI敲除后肺炎克雷伯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刺激巨噬细胞引发的炎症反应均增强。结果表明,SR-AI参与巨噬细胞对肺炎克雷伯菌的吞噬,但不参与对铜绿假单胞菌的吞噬,且可能抑制了肺炎克雷伯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引发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反复铜绿假单胞菌(PA)感染能否诱导大鼠产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病理生理及病理学改变。方法将12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组(PA组)和对照组(NS组)。PA组通过气管穿刺,多次注入一定剂量铜绿假单胞菌菌液,建立大鼠慢性肺部感染模型,测定大鼠动脉血气,观察肺组织病理改变,测量气管壁厚度和血管壁厚度。结果自感染第4周开始,PA组大鼠体重较NS组显著减轻(P<0.05);自第12周开始,PA组大鼠血气PaO2显著低于NS组(0.01相似文献   

7.
为研究皮下注射铜绿假单胞菌甘露糖敏感血凝菌毛株(Pseudomonas aeruginosa mannose sensitive hemagglutinin,PA-MSHA)注射液后局部组织的病理学改变及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 17,IL-17)、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 4,TLR4)表达情况,将30只小鼠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皮下注射PA-MSHA和生理盐水,在注射后6、12、24、48及72h取注射局部组织,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后观察病理形态改变,并用免疫组化染色和图像分析检测IL-17、TNF-α和TLR4表达水平。结果显示,小鼠皮下注射PA-MSHA后,在给药部位引起以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的急性炎症;局部炎症灶中IL-17、TNF-α和TLR4表达在注射后6h升高,24h达到高峰,然后逐渐减低,至72h实验组与对照组无差异;3种炎症因子的表达与炎症反应程度相平行。结果表明,皮下注射PA-MSHA能引起局部组织急性炎症反应,且能改变局部免疫状态。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对比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与头孢哌酮钠舒巴坦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我院呼吸科住院治疗的60例COPD合并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患者纳入研究,通过抽签法分为A组和B组,各30例。A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哌拉西林他唑巴坦,B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头孢哌酮钠舒巴坦,均持续治疗7 d。比较A组和B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一般治疗情况、血清实验室指标、血气指标的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7 d,A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细菌清除率结果分别为93.33%、83.33%,B组为90.00%、76.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体温正常时间、白细胞计数(WBC)正常时间、肺部炎症病灶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2.68±0.47)d、(5.05±0.53)d、(9.21±1.30)d、(10.02±1.94)d,均明显短于B组的(3.31±0.51)d、(6.52±0.60)d、(10.37±1.88)d、(11.69±1.61)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 d时,A组患者的WBC、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分别为(10.38±1.75)×109/L、(9.75±1.55)mg/L、(1.94±0.31)μg/L,均明显低于B组的(12.10±2.18)×109/L、(11.18±1.64)mg/L、(2.26±0.29)μg/L,治疗后7 d时,A组患者的WBC、CRP、PCT分别为(6.29±1.40)×109/L、(5.91±0.77)mg/L、(0.86±0.20)μg/L,均明显低于B组的(7.55±1.37)×109/L、(7.04±1.29)mg/L、(1.17±0.34)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的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血氧分压(PaO2)分别为(92.11±3.06)%、(68.37±5.13)mmHg,均明显高于B组的(88.64±3.18)%、(62.84±3.20)mmHg,二氧化碳分压(PaCO2)为(44.12±3.03)mmHg,明显低于B组的(48.49±4.21)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与头孢哌酮钠舒巴坦对COPD合并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患者均具有较好的抗菌效果及安全性,但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可缩短恢复时间,临床应用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铜绿假单胞菌脂多糖(LPS)对阿萨希毛孢子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方法将不同浓度(100~0.1μg/mL)铜绿假单胞菌脂多糖与阿萨希毛孢子菌共培养后,利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生物膜的形态学变化,并利用甲基四氮盐(XTT)减低法检测不同时间点生物膜生成量的变化。结果与生长对照组相比,实验组铜绿假单胞菌LPS对阿萨希毛孢子菌生物膜的生成具有菌株差异性和LPS浓度依赖性。其中,黏附阶段(2h),各浓度组铜绿假单胞菌LPS对生物膜形成的影响没有统计学差异。生物膜形成阶段(24h),与生长对照比,100μg/mL、10μg/mL、1μg/mL的铜绿假单胞菌LPS对阿萨希毛孢子菌的生物膜形成的抑制作用均有统计学意义作用。而在生物膜成熟阶段(48h),只有100μg/mL的铜绿假单胞菌LPS对阿萨希毛孢子菌的生物膜形成的抑制作用具有统计学意义。倒置显微镜下,实验组菌丝形成明显受到抑制,以孢子相为主。结论铜绿假单胞菌脂多糖可以通过抑制阿萨希毛孢子菌菌丝的形成来减少生物膜的形成,并且抑制作用具有时间和浓度依赖性,以24h时,100μg/mL作用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对巨噬细胞的免疫逃逸作用以及相关机制。方法用PMA刺激THP-1细胞获得巨噬细胞模型。用6孔板建膜法获得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菌。分别用铜绿假单胞菌的生物被膜菌和浮游菌感染巨噬细胞,观察巨噬细胞形态的变化,并检测巨噬细胞的细胞毒性和吞噬功能的变化。进一步用ELISA试剂盒检测感染的巨噬细胞培养上清中炎症细胞因子IL-1β的变化。结果成功构建巨噬细胞模型和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菌模型。与感染了浮游菌的细胞相比,感染了生物被膜菌的巨噬细胞形态变化小,释放的LDH降低,吞噬功能减弱,IL-1β的表达量减少。结论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菌可以逃逸巨噬细胞的免疫防御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降低巨噬细胞的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我国葫芦科植物离体培养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葫芦科植物包括多种瓜类蔬菜,对其进行离体培养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综述了国内在葫芦科植物器官培养、体细胞胚胎发生、花药培养、原生质体培养和体细胞杂交及离体遗传转化等方面取得的研究进展,并对葫芦科植物离体培养、遗传转化与育种的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16.
葫芦科植物包括多种瓜类蔬菜,对其进行离体培养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综述了国内在葫芦科植物器官培养、体细胞胚胎发生、花药培养、原生质体培养和体细胞杂交及离体遗传转化等方面取得的研究进展,并对葫芦科植物离体培养、遗传转化与育种的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系统评价国内双歧杆菌制剂临床预防小儿继发性腹泻的效果。方法按照系统评价的要求检索CBMd isc、VIP、CNK I以及万方数据库等,获得18篇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共计患儿4050例,对其进行M eta分析,并评价M eta分析结果的稳定性和发表偏倚。结果异质性检验χ^2=34.60,P=0.007〈0.05,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 eta分析,合并RR=0.41,95%C I为0.35~0.49,总体效应检验,Z=10.39,P〈0.00001,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固定效应模型RR值和95%C I与随机效应模型完全一致,剔除小样本报道后的合并RR=0.42,95%C I为0.35~0.50,与剔除前的结果基本一致,且本研究的发表偏倚得到了很好地控制。结论从现有的临床证据来看,双歧杆菌制剂能降低小儿继发性腹泻的发生率,对预防小儿继发性腹泻起到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我国蝴蝶产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简略介绍了我国目前蝴蝶产业的背景情况和发展现状,着重阐述了该产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目标与思路、政策与法律、科研与技术、人才与培养等一系列问题,并针地性提出了相应解决意见。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