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春化过程中小麦胚中核酸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核酸及核朊物質在生物有机体的代谢、分化、发育和适应上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植物发育阶段的变化上核酸物質含量的探讨,也是很有兴趣的问题。所以在1953—1954年,便进行了春化过程中小麦胚中核酸含量的测定。以了解在春化阶段核酸物变化的情况。现在将实验方法及结果简单介绍於下。一.实验方法实验材料是采用冬小麦“小红芒”及“北系3号”两品种。种子经过消毒後,分别补足水分  相似文献   

2.
小麦胚胎发育过程中蛋白质、核酸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麦每胚总核酸、RNA 和每细胞 RNA 含量均随胚的发育而增加,直到开花后21天达到高峰。每胚蛋白质和每细胞蛋白质含量也相应增加,但每胚蛋白质含量的增加持续到开花后24天。每毫克胚干重为单位的 RNA 含量在胚发育早期有下降,在后期有增加,每毫克胚干重的蛋白质含量也相应变化。每胚 DNA 含量在胚发育早期有增加,但之后即相对稳定。作者对 RNA 含量的变化与细胞蛋白质的合成和胚胎发育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 ZEN)是Stob等于1962年首先从玉米赤霉菌培养物中分离出的次生代谢产物,它具有动物雌性激素的作用,也能促进某些真菌形成子实体,被认为是真菌的一种性激素,80年代初发现亦存在于高等植物体内。多年的研究结果表明,ZEN与植物的许多发育过程,包括春化作用、光周期诱导以及授粉受精过程均有密切的关系,可能ZEN参与了小麦成花诱导过程的调控,但其调控机制不明。为进一步研究小麦春化过程中茎尖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与ZEN的相关性,我们以春化过程中的冬小麦幼芽为材料,对茎尖细胞超微结构以及与之相应的ZEN含量变化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体细胞胚发生的生化基础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在胚性细胞分化和分裂过程中ATP酶活性和分布的动态变化表明,这些胚性细胞进行着旺盛的主动物质吸收和活跃的新陈代谢过程。在多种植物的体细胞胚发生中过氧化物酶的活性与同工酶的种类都高于对照,而且在大麦中发现过氧化物酶、酯酶和酸性磷酸酶同工酶的结合应用可以作为体细胞胚发生的标志酶。胚性愈伤组织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与组分远高于或多于非胚性愈伤组织。大多数材料中都存在45kD-55kD的胚胎发生特异性蛋白质组分。而且在体细胞胚发生中蛋白质和核酸代谢动态呈规律性变化,首先是RNA合成速率增加,继而是蛋白质的迅速合成,并在胚性细胞分化和发育过程中一直保持相对较高水平,其中mRNA种类丰富,不同发育时期mRNA种类不同,因此转译形成多种蛋白质。DNA的代谢相对较稳定,但在胚性细胞系中DNA合成量仍高于非胚性细胞系。加入蛋白质或核酸合成抑制剂,不仅抑制了蛋白质和核酸的合成,同时也抑制了体细胞胚的发生与发育,而且抑制剂加和时间愈早,影响愈严重。由此表明,蛋白质与核酸的合成为体细胞胚的分化和发育奠定了分子基础。  相似文献   

5.
应用微量生化分析的方法测定了开花后6~30天水稻幼胚分化过程中的DNA、RNA,蛋白质、类脂和干重的动态变化。在人工气候室条件下(25℃,10小时光照)培养的水稻,在开花后第6~15天,即从第一叶原基形成至胚分化完成期间,每胚总核酸含量不断增加。尤其是在胚发育的早期阶段,DNA、RNA含量迅速增加。此后,在开花后18~30天,核酸含量的增加逐趋减缓。在此过程中,每胚蛋白质、类脂含量和干重也相应增加。然而,以胚干重为单位的DNA、RNA含量却随胚的发育而减少。同时,蛋白质含量仍不断增加。所以,DNA、RNA相对含量的减少,可能是由于细胞内含物和结构物质的增加而引起的。至于平均每个细胞的DNA含量,在整个胚发育过程中几乎稳定;而RNA含量,在胚发育的早期阶段有所增加,以后则基本保持同样水平。在胚发育早期RNA的强烈合成可能与细胞的分化和器官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6.
鉴测了粳稻胚的发育进程及不同分化发育时期中DNA、RNA、蛋白质、淀粉含量和鲜重、干重、细胞数的变化。 开花后6~13天(胚分化第一到第四叶原基期间)胚细胞数增加时,DNA、RNA含量迅速上升。此后细胞数和DNA、RNA含量都趋于稳定,但RNA在18~25天再次增长。每胚蛋白质和干重基本上随RNA含量相应地变化。 每毫克胚于重的核酸和蛋白质含量在13天出现明显的转折。平均每细胞的DNA含量在整个发育期保持稳定,RNA第一阶段的增长只持续到分化完成的前夕,而蛋白质在25天以前一直增加。 胚内淀粉的累积在整个胚形成期呈现三段斜率不同的直线。以单位干重表示时则在8天左右和21天出现两个高峰,先于RNA和蛋白质两次积累的高峰。 在大分子物质的变化与胚胎发育进程相互关系并与籼稻比较的基础上,将稻胚发育划分为原胚期、分化期、成熟期和休止期。  相似文献   

7.
太谷核不育小麦,从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期开始,不育株花药的核酸代谢就有明显异常,核糖核酸(RNA)含量很低,仅为可育株花药的22%,而游离单磷酸尿苷(UMP)含量则高于可育花药4倍左右。不同育性花药中RNA聚合酶活力无明显差别。RNA水解酶活力表现异常,如其组成酶中新酶n带的出现和原有各组成酶相对活力不同程度的提高等。可育株和不育株旗叶的核酸含量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8.
我们用[~3H]—Poly(U)饱和杂交的方法分析了水稻种子发育过程中Poly(A)含量和Poly(A)RNA水平的变化。胚乳发育过程中,Poly(A)含量和Poly(A)RNA水平均于开花后11天达到高峰,比蛋白质高峰出现时间约早10天。随着胚乳的成熟,蛋白质水平在开花后6~21天持续增长。但 Poly(A)含量和Poly(A)RNA水平却急剧下降。因此,在胚乳发育早期合成的Poly(A)RNA中,可能有部分不是直接用于蛋白质的合成。在胚的发育过程中,Poly(A)含量和Poly(A)RNA水平分别出现三次高峰。开花后30天,每胚含有5.94ng Poly(A)RNA,约占胚总RNA的0.097%,为稻胚中贮存的mRNA存在提供了一个直接的证据。  相似文献   

9.
甘蓝早熟品种‘8398’长至6片真叶和中熟品种‘京丰’长至7片真叶时进行绿体春化处理,前者处理18d和后者处理23d时用37℃高温进行春化逆转后检测植株体内核酸的结果表明,核酸、DNA和RNA含量以及RNA/DNA比值显著下降,而正常春化的植株则均呈缓慢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0.
在杉木胚胎分化期至成熟期,每个雌配子体总核酸和DNA,RNA含量在初期增加,后期则随着胚的分化发育逐渐下降,而蛋白质和类脂则一直上升。每胚总核酸、DNA,RNA则相应增加,而蛋白质、类脂的含量和干重亦逐渐增加。在胚分化早期RNA的迅速合成与细胞的分化及器官形成有关。但以胚干重为单位的DNA、RNA含量却随着胚的发育而有所减少;蛋白质含量先增加,至成熟后才下降。授粉前的胚珠,以及雌配子体、胚中都发现有凝集素存在。  相似文献   

11.
《遗传》1981,(6)
胚胎发育中核酸的测定是研究胚胎生化的重要方面之一。Davidson等曾报道鸡胚、羊胚各器官核酸的含量及鸡胚胎的心脏体外生长过程中核酸含量的变化。等研究了泥鳅卵发育过程中核酸的变动趋势,等测定了鱼在胚胎过程中的核酸。人胚胎核酸含量只见过零星报道。我们测定了24名胎儿9种脏器核酸的含量,胎儿的胎龄从12—40周,随着胎龄增长,比较了各脏器内核酸含量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2.
阶段发育的基础是生长点和胚组织中发生的新陈代谢的变化,这些变化本性上是细胞和组织的活质受历史条件決定的质变,在这些变化中核朊和核酸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直接参与原生质的建造。为了研究禾谷类在春化处理过程中核酸和核朊的变化和特性而作了下述的工作。  相似文献   

13.
路铁刚  王义琛 《遗传学报》1990,17(6):449-454
继代培养的玉米花粉胚状体的发育过程可划分为6个时期:胚性细胞团时期、球形胚时期、心形胚时期、梨形胚时期、子叶形胚时期以及分化期。我们应用微量生化分析技术以及放射性同位素液体闪烁计数技术研究了玉米花粉胚状体发育过程的DNA、RNA、蛋白质含量及合成动态,发现DNA、RNA和蛋白质含量在胚性细胞团期较高,然后下降,但到了分化期时又有所升高。DNA合成速度在胚性细胞团时期较高,在以后的各时期降低并保持平稳。RNA和蛋白质的合成动态呈相似的变化规律。这个结果说明DNA、RNA和蛋白质在胚状体发育早期的活跃代谢,可能与胚性细胞的快速分裂以及胚性结构的形成有关,而后期的活跃代谢可能与胚状体的分化有关。  相似文献   

14.
冬小麦幼苗春化期间过氧化物酶的变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了冬小麦幼苗在春化过程中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谱、过氧化物酶活性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变化。在冬小麦春化过程的中期,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谱存在着较显著的变化,第二条主要谱带逐渐减弱和接近消失,靠近正极的第四条主要酶带有所加强。而舂小麦正相反,第四条及第五条酶带都因春化处理而减弱。同时观察到春化21天以后冬小麦幼苗可溶性蛋白质含量迅速增加。  相似文献   

15.
春化作用是高等植物发育的重要环节之一,它是受遗传控制的生理过程,人们对此现象已作了生态、生理和生化方面的研究(谭克辉1983)。认为植物茎尖生长点接受低温诱导后,会引起体内许多代谢途径和方式的顺序改变(种康和谭克辉1993),可能导致春化相关基因启动表达。有人(Burn等1993)提出春化相关基因启动表达可能是基因脱甲基化结果的观点。但这一假说尚缺乏直接的强有力证据。违斌和谭克辉(199)系统地研究了冬小麦春化过程中核酸、蛋白质代谢与春化作用的直接相关关系和春化特异蛋白质代谢与特异性rnRNA出现的重要意义,确信春化…  相似文献   

16.
李森科院士(1935)在“春化作用的理论基础”中指出:植物的階段变化发生於茎的生长点中。从这个观点出发,我们就很自然地想到,階段质变是集中在胚的生长点中,那么如果春化分离胚(去掉胚乳的)是否可以正常地通过春化階段呢?胚乳和胚的关系是怎样呢? 关於胚乳对於胚的作用的问题,(1939,1940)曾研究了利用双倍胚乳的方法来增加春小麦胚的养料对F_1植株生长和发育的影响,作者确定由利用早熟品种的胚乳而獲得双倍养料的胚,所长成的植株,比普通种子长成的植株早熟,相反,由獲得晚熟品种的胚乳的胚,所长成的植株,发育比对照延迟。  相似文献   

17.
唐魏  吴绛云 《生物技术》1991,1(1):34-38
在获得比较理想的平贝母体细胞胚胎发生体系的基础上,我们应用放射性同位素液体闪烁计数技术测定了平贝母体细胞胚胎发生过程中球形胚、心形胚、鱼雷胚、子叶胚和成熟胚等时期的DNA、RNA和蛋白质合成动态,实验表明,从球形胚到子叶胚,核酸与蛋白质的合成速度递增。在子叶胚前期RNA合成达到高峰,在子叶胚期蛋白质合成达到高峰,在子叶胚后期DNA合成达到高峰,核酸与蛋白质合成速度的变化与胚体细胞增殖及器官分化相关联。  相似文献   

18.
朱洗教授从国外引进蓖麻蚕,为我国蚕业生产做出了巨大贡献。为了更好的发展蓖麻蚕丝的生产,目前对改善蓖麻蚕经济性状的研究,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我们(1981)曾将家蚕DNA注射给五龄蓖麻蚕,引起了蓖麻蚕某些遗传性状发生了变异。为了探索外源DNA诱导变异的适宜条件,有必要对这一发育时期的核酸代谢情况进行研究。Tashiro等(1968)和Shigematsu等(1978)对家蚕核酸进行研究。辜祥荣等(1981)对蓖麻蚕后部丝腺核酸含量变化进行过研究。本文研究了五龄蓖麻蚕整体和几个主要器官DNA和RNA含量的变化,同时也研究了~3H-胸腺嘧啶及~3H-尿嘧啶在不同时间对不同组织DNA和RNA的参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杉木种子败育过程中形成的涩籽含有较多的单宁类和凝集素类物质。败育前期核酸、蛋白质、类脂及DNA,RNA的含量较少,而有胚种子中此类物质的含量则随着胚的发育不断上升。  相似文献   

20.
《遗传》1981,3(6):1-3
胚胎发育中核酸的测定是研究胚胎生化的 重要方面之一。Davidson等曾报道鸡胚、羊胚 各器官核酸的含量[1]及鸡胚胎的心脏体外生长 过程中核酸含量的变化[2].THMo中eeBa等研究 了泥鳅卵发育过程中核酸的变动趋势[6], A13TXWEM 等测定了鱼在胚胎过程中的核酸[5]。人 胚胎核酸含量只见过零星报道[2]。我们测定了 24名胎儿9种脏器核酸的含量,胎儿的胎龄从 12-40周,随着胎龄增长,比较了各脏器内核 酸含量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