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4 毫秒
1.
骆鑫  曾江宁  徐晓群  杜萍  廖一波  刘晶晶 《生态学报》2016,36(24):8194-8204
为更好地了解舟山海域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生物量和丰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主要环境因子的关系,分别于2014年7月和10月进行了夏季、秋季两次生态综合调查,并用多维尺度分析法、典范对应分析法对浮游动物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夏季舟山海域调查的浮游动物有13类,64种,优势种为背针胸刺水蚤(Centropages dorsispinatus)、圆唇角水蚤(Labidocera rotunda)、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精致真刺水蚤(Euchaeta concinna)、百陶带箭虫(Zonosagitta bedoti)和真刺唇角水蚤(Labidocera euchaeta);秋季鉴定到浮游动物12类,45种,优势种为背针胸刺水蚤(Centropages dorsispinatus)、百陶带箭虫(Zonosagitta bedoti)、双生水母(Diphyes chamissonis)、瓜水母(Beroёcucumis)和中华哲水蚤。夏季浮游动物平均丰度及平均生物量(144.0 ind/m3和176.3 mg/m~3)都分别高于秋季(21.4个/m3和86.3 mg/m3);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夏季(3.03)高于秋季(2.82),Pielou均匀度指数则是秋季(0.83)高于夏季(0.64);夏季不同区域浮游动物群落之间具有明显的差异,而秋季大部分站位群落之间差异不显著;温度、盐度、叶绿素a浓度和营养盐含量是影响舟山海域浮游动物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与历史资料相比,舟山海域浮游动物丰度及生物量呈下降趋势,其优势种保持较稳定。  相似文献   

2.
根据2015年冬(3月)、春(5月)、夏(8月)、秋(11月)季4个航次对海州湾海域的浮游动物进行的调查采样,分析了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丰度、生物量、优势种、生物多样性以及不同季节的变化特点。结果表明:本次调查共鉴定到浮游动物47种(不含浮游幼体17种),种类数夏季(31种)秋季(29种)春季(27种)冬季(17种);平均丰度为117.31ind·m~(-3),春季(256.24 ind·m~(-3))秋季(89.81 ind·m~(-3))冬季(74.93 ind·m~(-3))夏季(48.26 ind·m~(-3));平均生物量为249 mg·m~(-3),秋季(369 mg·m~(-3))冬季(274 mg·m~(-3))春季(214 mg·m~(-3))夏季(140 mg·m~(-3));主要优势种为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真刺唇角水蚤(Labidocera euchaeta)和强壮箭虫(Sagitta crassa);生物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J)和丰富度(d)都是夏季最高,分别为2.81、0.73、3.21;中华哲水蚤对海州湾海域浮游动物丰度贡献最大;本海域浮游动物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南北过渡性;温度在大尺度范围内影响浮游动物时空分布,下行效应在小尺度范围内直接控制浮游动物的空间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3.
根据2008年6月在吕泗渔场(31.90°N-32.10°N、121.70°E-121.95°E)海域生态环境调查资料,分析了该区饵料浮游动物种类分布、优势种、数量分布、多样性等特征。结果表明:该区共出现饵料浮游动物31种(不含浮游幼体和腔肠动物),种类数和丰度均以桡足类占据优势;该区总生物量均值为845.54mg.m-3,其中大潮时为895.58mg.m-3,分布趋势为北部高于南部,小潮时为795.49mg.m-3,分布趋势为中部较高;6月吕泗渔场饵料浮游动物优势种分别是真刺唇角水蚤(Labidocera euchaeta)、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太平洋纺锤水蚤(Acartia pacifica)、火腿许水蚤(Schmackeria poplesia)、长轴螺(Peraclis reticulata)、长额刺糠虾(Acanthomysis longirostris);大潮时真刺唇角水蚤和中华哲水蚤优势度最高均为0.19,小潮时真刺唇角水蚤优势度最高为0.40;在吕泗渔场,6月饵料浮游动物生物量较高,优势种数较多,反映出该渔场小黄鱼饵料环境的稳定性,为小黄鱼幼体生长提供了良好的饵料条件。  相似文献   

4.
飞云江口附近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10—2011年在飞云江附近海域(27°46'N—27°75'N,120°66'E—121°01'E)秋、冬、春3个季节的调查资料,分析了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及多样性分布、总丰度的平面分布和季节变化及其与水团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飞云江口附近水域秋、冬、春三季共鉴定出浮游动物60种,分属于11大类;秋季检出浮游动物9大类42种,冬季检出5大类20种,春季检出8大类34种;调查水域浮游动物丰度在秋、冬之间和冬、春之间有较大变化,秋、冬、春三季浮游动物平均丰度分别为221.69、19.52和137.50 ind·m-3;秋、冬、春季种类数近岸较少,外海较多;三季中,秋季浮游动物Shannon多样性指数最高,高值区位于调查水域的东南部,其次为春季,最高值出现在飞云江口外海域,冬季为三季最低,最高值出现在调查水域北侧岛群之间;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是冬、春季影响总丰度变化最主要的种类,秋季总丰度变化主要受针刺拟哲水蚤(Paracalanus aculeatus)和百陶箭虫(Sagitta bedoti)影响;各水团随季节变化此消彼长共同作用于研究水域,对该水域浮游动物数量分布和群落组成产生相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根据2015—2016年在福建北部近海水域(120.10°E—120.65°E, 26.35°N—27.07°N)夏、秋、冬、春4个季节的海洋生态调查资料, 探讨了该水域浮游动物的数量分布、季节变化及其与水团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 调查水域浮游动物的平均生物量依次是: 夏季(479.51 mg/m3)>秋季(257.37 mg/m3)>春季(241.86 mg/m3)>冬季(84.05 mg/m3), 平均丰度依次是: 夏季(156.36 ind./m3)>春季(91.57 ind./m3)>秋季(40.34 ind./m3)>冬季(21.82 ind./m3), 生物量和丰度均值都呈现出夏季、秋季到冬季依次减少, 春季增多的趋势, 不同的是秋季生物量均值高于春季, 而丰度均值低于春季。在夏、冬和春三季, 浮游动物的总生物量和总丰度的分布总体较为一致; 而在秋季, 浮游动物的总生物量和总丰度的分布几乎相反。百陶箭虫(Sagitta bedoti)和微剌哲水蚤(Canthocalanus pauper)是影响夏季总丰度分布最主要的种类; 链钟水母(Desmophyes annectens)是影响秋季总丰度分布最主要的种类; 驼背隆哲水蚤(Acrocalanus gibber)、亚强真哲水蚤(Eucalanus subcrassus)和百陶箭虫对冬季总丰度的分布起到了重要影响; 五角水母(Muggiaea atlantica)和微剌哲水蚤是春季占总丰度比例较高的种类。浮游动物数量各季不同分布模式的根本原因是台湾暖流和浙闽沿岸流水团的季节性变化所致。研究结果不仅对了解与评价区域海洋生态系统动态和生物多样性变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而且还可以丰富我国近海水域浮游动物的生态特征与水团变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大亚湾海域浮游动物生态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方良  李纯厚  杜飞雁  贾晓平  张伟 《生态学报》2010,30(11):2981-2991
2004年3月(春季)、5月(夏季)、9月(秋季)和12月(冬季)4个航次对大亚湾海域浮游动物进行了调查。共计鉴定浮游动物128个种类,浮游幼体14个类群。浮游动物出现的种类数依次是:夏季(90种),秋季(81种),冬季(71种),春季(47种)。浮游动物的丰度以夏季最高,平均1013.38 ind.m-3;其次是秋季,平均913.30 ind.m-3;春季最低,平均162.37 ind.m-3。浮游动物生物量的季节变化:秋季(773.89 mg.m-3),夏季(472.82 mg.m-3),冬季(286.44 mg.m-3),春季(164.11 mg.m-3),生物量高低与种类组成关系密切,秋季优势类群为水母类和毛颚类等大型浮游动物,所以生物量较高。4个季节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值、物种均匀度指数J值和物种丰富度指数D值的变化趋势十分相似:春季的3项指数值均最低,冬季最高,夏、秋季节相差不大。此外,分析结果表明:毛颚类作为优势种且4个季节均有出现,是对大亚湾海域水体较20a前水温上升的响应;浮游动物近岸生物量高于湾中部;从丰度的平面分布看,大亚湾海域浮游动物栖息环境已经不同程度受到大型建设工程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本文比较了杭州湾湾外海域(122.10°-122.58° E, 30.54°-30.93° N)和湾内不同海域(北岸东侧: 121.67°- 121.87° E, 30.68°-30.83° N; 南岸东侧: 121.60°-121.85° E, 29.95°-30.24° N; 北岸西侧: 121.31°-121.56° E, 30.58°- 30.77° N)秋季浮游动物的群落组成、累积优势度曲线以及多样性指数(H')等群落结构特征, 并进行了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 湾外海域的群落组成与湾内海域的3个群落之间均有较大的差异。湾外海域的群落I是以中华假磷虾(Pseudeuphausia sinica)等近海种、背针胸刺水蚤(Centropages dorsispinatus)等沿岸低盐种为主, 其次是外海种。湾内南岸东侧海域的群落II主要以左突唇角水蚤(Labidocera sinilobata)等沿岸低盐种为主, 近海种次之。湾内北岸东侧海域的群落III是以真刺唇角水蚤(Labidocera euchaeta)等沿岸低盐种、虫肢歪水蚤(Tortanus vermiculus)等河口半咸水种组成的混合群落。湾内北岸西侧海域群落IV是以虫肢歪水蚤为代表的河口半咸水种为主的群落。总的说来, 这一水域向西和向北方向出现更低盐度适应性的群落。从累积优势度曲线来看, 湾外海域群落I与湾内北岸东侧群落III的累积优势度上升趋势均相对平缓, 但群落III的初始累积优势度略高于群落I; 而与群落I相比, 湾内南岸东侧的群落II与北岸西侧的群落IV的初始累积优势度均很高。湾外海域群落I的初始累积优势度较低, 显示出群落I的优势种较多, 而单一优势种优势度低于湾内3个群落。方差分析结果表明: 湾外海域的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与湾内3个海域均有极显著差异(P < 0.01), 而湾内各海域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 > 0.05)。说明湾外浮游动物群落的多样性高于湾内海域。湾内外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特征之间有较大差异, 其主要原因是影响各自群落的主导水团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8.
黄海南部大型水母暴发区中小型浮游动物生态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2007年5-9月黄海南部(121°15'E-122°09'E、31°53'N-32°53'N)大型水母暴发区调查数据,对该区6个站点中小型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群落特征及优势种等进行了分析.共鉴定出调查区浮游动物58种(不含鱼卵和仔鱼),隶属于5门11大类58种,其中桡足类为优势种,占80.86%;浮游动物总丰度均值为783.17 ind·m-3(452.23~1241.86 ind·m-3),最高密集区位于St.4;多样性指数(H')均值为2.76(2.44~2.95),调查区南部(St.4~St.6)比北部(St.1~St.3)的物种更为丰富;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为最主要优势种,丰度为263.76 ind·m-3(152.23~451.89 ind·m-3),集中分布在St.4,浮游动物总丰度和总生物量大小取决于优势种小拟哲水蚤的丰度.线性回归分析揭示,浮游动物总生物量,总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正相关性显著,而水母CPUE-总CPUE、水母CPUE-小黄鱼CPUE均存在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
舟山渔场及邻近海域浮游动物数量分布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依据2006年8月(夏)、2007年1月(冬)、5月(春)和11月(秋)在舟山渔场及其邻近海域(29°30′-31°30′N,124°30′E以西)开展海洋生态系统综合调查时,用浅水Ⅰ型浮游生物网采集的浮游动物样本资料,分析了浮游动物总丰度及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精致真刺水蚤(Euchaeta concinna)、百陶箭虫(Sagitta bedoti)、肥胖箭虫(Sagitta enflata)等主要种类的数量分布和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调查海域浮游动物平均丰度季节变化明显,春季(555.87ind./m3)夏季(270.87ind./m3)秋季(138.39ind./m3)冬季(127.70ind./m3);其水平分布呈现南部高、北部低的特点。中华哲水蚤为广温广盐种,春季数量最大且分布均匀,大部分海域丰度≥100.00ind./m3;夏季丰度急剧下降,主要分布在30°00′N以南海域;秋、冬季丰度较低,无明显高密集区。精致真刺水蚤为热带种,以夏、冬季丰度较高,主要分布在沿岸水与外海高盐水交汇区和调查海域的南北两端;春、秋季丰度较低且分布均匀。百陶箭虫、肥胖箭虫分别属于暖水种和热带大洋性种,冬、春季丰度都很低,无明显密集区,夏、秋季丰度较大。百陶箭虫主要分布在盐度梯度较大、外海高盐水与沿岸水的交汇区,肥胖箭虫则主要分布在外海高盐水与沿岸水交汇区的靠高温高盐水一侧,其分布与外海高温高盐水的消长有密切关系,可作为暖流指示种。温盐和水系消长变化是影响舟山渔场及邻近海域浮游动物丰度水平分布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长江口海域真刺唇角水蚤的分布及其对全球变暖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兆礼  高倩 《应用生态学报》2009,20(5):1196-1201
基于1959和2002年在长江口28°00′—32°00′N、122°00′—123°30′ E海域4个季节8个航次的海洋调查资料,分析了长江口海域真刺唇角水蚤的水平分布和季节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暖的响应.结果表明:长江口海域真刺唇角水蚤平均丰度在夏秋季较低、冬春季较高,冬季真刺唇角水蚤的出现率最高,春、夏季具明显的集群性;盐度是影响真刺唇角水蚤水平分布的主要因素,该种分布的最适温度约16 ℃,最适盐度在12~20,属暖温性咸淡水种;与1959年相比,2002年长江口海域真刺唇角水蚤丰度明显降低,这可能与全球变暖有关,可作为长江口海洋变暖的一个重要指示种.春季真刺唇角水蚤的高丰度值出现在长江口最大浑浊带水域,这对于维持该水域渔场功能和生态系统的其他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依据2009、2011和2012年秋季在杭州湾北岸东侧水域(30.68°—30.83° N,121.67°—121.87° E)、杭州湾南岸东侧水域(29.95°—30.24° N,121.60°—121.85° E)和杭州湾北岸西侧水域(30.58°—30.77° N,121.31°—121.56° E)的海洋综合调查资料,分析了杭州湾不同水域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生态类群及相似性等群落结构特征,以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 杭州湾北岸西侧水域浮游动物有14种,虫肢歪水蚤为绝对优势种,钱塘江径流是影响该水域浮游动物的主要水团,生态类群以亚热带河口半咸水种为主,占浮游动物总丰度的79.8%.杭州湾北岸东侧水域浮游动物有19种,主要受长江冲淡水和东海外海水水团的影响,生态类群主要为暖温带沿岸低盐种和亚热带沿岸低盐种,分别占该水域总丰度的43.5%和31.1%.杭州湾南岸东侧水域浮游动物有25种,主要受东海外海水的影响,亚热带沿岸低盐种的丰度占总丰度的72.3%,为最主要的生态类群,其次是亚热带近海种,占总丰度的18.3%,其中亚热带沿岸低盐种左突唇角水蚤占总丰度的65.3%.聚类、排序结果表明,杭州湾不同水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空间异质性分布比较明显,与各自水域受到不同水团的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12.
渤海浮游动物群落生态特点 Ⅱ.桡足类数量分布及变动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用1959年全国海洋普查浮游动物中网样品分析渤海浮游动物。尤其是中小型浮游动物的数量分布及变动特点。结果表明,渤海浮游动物全年平均丰度为3841ind/m^3,最大33756ind/m^3,最小6.5ind/m^3。其中桡足类年平均密度为3413ind/m^3,是数量的主要构成者。渤海浮游动物主要的高峰期出现在夏季,此外春、秋两季各自有一个小的高峰。春季峰主要是由双毛纺锤水蚤(Acartia bifilosa)的大量繁殖造成,秋季峰主要是由拟长腹剑水蚤(Oithona similis)构成。夏季峰是由于小拟哲水蚤(Paraclanus parvus)、强额拟哲水蚤(Paracalanus crassirostris)、拟长腹剑水蚤等多种桡足类和一些幼虫大量繁殖造成。渤海浮游动物季节演替比较明显。双毛纺锤水蚤、墨氏胸刺水蚤(Centropages mcmmurrichi)和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是春季的优势种;小拟哲水蚤、拟长腹剑水蚤、近缘大眼剑水蚤(Corycaeus affinis)和太平洋纺锤水蚤(Acartia pacifica)是夏季的优势种;拟长腹剑水蚤、真刺唇角水蚤(Lubidocera euchaeta)等是秋季的优势种。数量的水平分布同温度的水平分布趋势基本一致。同盐度趋势相反。  相似文献   

13.
滨海电厂温排水对浮游动物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为了评估滨海电厂温排水对浮游动物的影响程度,选择了运营多年的浙江嘉兴电厂邻近海域,于2006年5月大、小潮期间进行了浮游动物分布现状调查,并选取东海近海常见浮游动物优势种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细巧华哲水蚤(Sinocalanus tenellus)、中华异水蚤(Acartiella sinensis)和近缘大眼剑水蚤(Corycaeus affinis)进行了24h半致死温度的耐热性实验.结果表明:调查海域共鉴定出浮游动物26种,其中大潮期间22种,小潮期间23种,主要为近岸低盐类群,优势种为虫肢歪水蚤(Tortanus vermiculus)、真刺唇角水蚤(Labidorcera euchaeta)等;浮游动物生物量虽呈近岸低、离岸高的分布状态,但密度相对均匀;长额刺糠虾(Acanthomysis longirostris)和仔鱼决定着调查海域生物量的分布特征,虫肢歪水蚤和真刺唇角水蚤则决定着密度的分布特征;实验结果证明,浮游动物有较高的热耐受力,7℃温升范围内4种实验物种均无个体死亡;滨海电厂温排水对排水口附近活动能力强、质量大的浮游动物种类的分布有较大影响,对活动能力弱的中、小型浮游动物种类分布几乎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4.
长江口南支、北支、北港及口外水域浮游动物群聚相似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殷晓龙  徐兆礼 《生态学报》2016,36(18):5621-5631
依据2009—2010年春、秋季在长江口南支、北支、北港以及口外水域的海洋综合调查资料,基于聚类、排序等多元分析方法,对长江口不同水域的浮游动物群聚进行相似性分析。春季,长江口水域的浮游动物群聚在40%相似性程度上可以明显分为口外和口内两组,分别记为Ⅰ、Ⅱ组。位于口外水域的I组受外海水团和长江径流的影响,浮游动物以近海种、沿岸种和河口种为主,如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35.30ind/m~3)、真刺唇角水蚤(Labidocera euchaeta,34.59 ind/m~3)、虫肢歪水蚤(Tortanus vermiculus,42.46 ind/m~3)。位于长江口内的Ⅱ组可以进一步分为Ⅱ-1、Ⅱ-2和Ⅱ-3三个组。受长江径流的影响,口内水域的的浮游动物群聚以河口种为主,主要优势种为中华华哲水蚤(Sinocalanus sinensis)。秋季,长江口水域可明显分为Ⅲ、Ⅳ、Ⅴ、Ⅵ4个组,由于外海势力和长江径流都增大,导致不同水域的水环境差异更大,浮游动物群聚的差异也相对增大。其中,Ⅲ组(北港水域)以河口种为主,主要种类为虫肢歪水蚤,丰度为3.08个/m~3;Ⅳ组(北支水域)因受长江径流影响较小,盐度较高,以沿岸种为主,主要种类为针刺拟哲水蚤(Euconchoecia aculeata),丰度为4.97个/m~3;Ⅴ组(口外水域)受外海水团和台湾暖流的影响,以外海种和近海种为主,外海种主要有亚强次真哲水蚤(Subeucalanus subcrassus)等,近海种主要有中华哲水蚤等;受长江径流的强烈影响,Ⅵ组(南支水域)以淡水种为主,主要种类为汤匙华哲水蚤(Sinocalanus dorrii),其优势度高达0.93,是该水域的关键种。可以看出,盐度和水团是导致长江口浮游动物群聚在不同水域产生差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海南岛西北沿岸海域浮游桡足类的分布及群落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解昌江沿岸海域生态系统的现状, 探讨海域环境因素对浮游动物的生存环境造成的影响。本文根据2008年11月至2009年7月在海南西部昌江沿岸水域21个测站、4个季度月调查所获的浮游桡足类样品数据, 对该海域浮游桡足类群落结构、分布、季节变化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本调查共鉴定出桡足类44种, 隶属4目17科24属, 其中秋季25种, 冬季23种, 春季22种, 夏季23种。本次调查共发现优势种6种, 分别是微刺哲水蚤(Canthocalanus pauper)、亚强次真哲水蚤(Subeucalanus subcrassus)、锥形宽水蚤(Temora turbinata)、刺尾纺锤水蚤(Acartia spinicauda)、椭形长足水蚤(Calanopia elliptica)和精致真刺水蚤(Euchaeta concinna), 优势种以近岸暖水种居多。浮游桡足类丰度季节变化明显: 冬季最高, 达409 ind./m3; 秋季次之, 为144 ind./m3, 春季为55 ind./m3, 夏季最低仅为17 ind./m3。其丰度的平面分布显示: 秋、冬季节分别在海区中部和南部形成明显密集区, 春、夏季节则大致呈现由外海向近岸逐渐递减的趋势。浮游桡足类的多样性指数(H')表现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 春、夏季的均匀度指数(J')明显高于秋、冬季。本调查反映出该海区的桡足类群落具有热带—亚热带区系特征, 种类组成季节更替明显, 桡足类种群受海域水温和硅藻的影响明显, 受盐度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黄河口邻近海域浮游动物群落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利用2012年12月—2013年9月4个季度的现场调查资料研究了黄河口邻近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表明,黄河口邻近海域共鉴定出浮游动物70种,包括浮游幼虫19类。浮游动物优势种主要由夜光虫(Noctiluca scintillans)、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双刺纺锤水蚤(Acartia bifilosa)、拟长腹剑水蚤(Oithona similis)、强额拟哲水蚤(Paracalanus crassirostris)、近缘大眼剑水蚤(Corycaeus affinis)、强壮箭虫(Sagitta crassa)、双壳类幼体(Bivalvia larvae)、多毛类幼体(Polychaeta larvae)等种类。黄河口邻近海域浮游动物丰度夏季最高(60620个/m~3),春季(31228个/m~3)和秋季(21540个/m~3)次之,冬季最低(7594个/m~3)。不同季节浮游动物丰度的空间分布具有差异性,春季浮游动物丰度呈现出从近岸到外海降低的趋势;夏季浮游动物形成两个高丰度区,分别位于河口邻近海区和河口东部海区;秋季和冬季浮游动物丰度高值区均位于河口东部海区。浮游动物生物多样性指数均呈现从河口到外海升高的趋势,低值区位于黄河口入海口附近海区。相关性分析显示,黄河口邻近海域浮游动物丰度与海水温度显著正相关(r=0.212,P0.05),表明温度为影响黄河口邻近海域浮游动物丰度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东海水母类丰度的动力学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徐兆礼 《动物学报》2006,52(5):854-861
本文根据1997-2000年东海23°30′-33°N、118°30′-128°E海域4个季节海洋调查资料,探讨了东海水母类数量变化特征和相应的动力学。结果表明:水母类是东海浮游动物的第三大类群,其丰度仅次于桡足类和海樽类;其数量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春季丰度最高(5·37ind·/m3),秋季次之(2·23ind·/m3),冬季(1·82ind·/m3),夏季最低(0·88ind·/m3);其平面分布特征为近海高于外海;其数量变化首先来自优势种大西洋五角水母(Muggiaeaatlantica)和双生水母(Diphyeschamissonis)的贡献,前者是近岸暖温种,后者是近岸暖水种;春季丰度变化与表层和底层盐度二元线性相关,夏季与底层水温相关,秋季与底层盐度相关,冬季与表层盐度相关,4季总丰度与10m层盐度相关。盐度是影响水母类数量变化的主要环境动力学因子,水温是次要因子;水母类高丰度区往往位于台湾暖流与长江径流交汇处偏冲淡水水团一侧。长江冲淡水在不同季节入海后的流向是决定高丰度分布区位置重要的动力学因子。该类浮游动物对沿海海域生物安全、生态安全和环境安全都有重要的影响,引起全球的普遍关注。  相似文献   

18.
长江口北港和北支浮游动物群落比较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高倩  徐兆礼  庄平 《应用生态学报》2008,19(9):2049-2055
根据2004年5、8、11月和2005年2月在长江口4个航次的海洋综合调查,通过物种多样性、累积优势度曲线等群落水平指标和相似性检验分析(ANOSIM),对长江口北港和北支浮游动物群落及其主要优势种的差异,以及主要生态因子对浮游动物群落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北港主要由潮汐影响的淡水和低盐水组成,北支由中、高盐水组成.春季,北港浮游动物丰度和多样性均低于北支,主要优势种为中华华哲水蚤;北支浮游动物优势种数较多,主要优势种为真刺唇角水蚤.夏季,北港和北支的多样性较接近,但种类组成差别较大,北港以中华华哲水蚤为主;北支由火腿许水蚤、虫肢歪水蚤和太平洋纺锤水蚤等构成河口和近岸群落.秋季,北港的丰度和多样性均低于北支,且两个水域的浮游动物群落差异明显,北港以中华华哲水蚤为主,北支则由小拟哲水蚤、针刺拟哲水蚤、真刺唇角水蚤和中华哲水蚤等组成.冬季,两个水域种数和多样性均较低,群落差别在四季中最小,均以中华华哲水蚤占绝对优势.温度和盐度及其相互作用是决定长江口浮游动物群落特征的最主要因素.其中温度是研究水域浮游动物群落季节变化的主要因素,而由径流和外海水之间的消长引起的盐度变化是北港和北支浮游动物群落区域变化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19.
三门湾浮游动物的季节变动及微型浮游动物摄食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2年8月、11月、2003年2月和5月,在三门湾进行了4个航次生物、化学和水文等专业综合调查。根据采集的浮游动物样品的分析鉴定及海上现场实验结果,对浮游动物的群落组成、生物量、丰度、多样性指数的分布和季节变动及其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三门湾浮游动物有67属,89种,16类浮游幼体,主要可划分为4个生态类群:以近岸低盐类群为主,其优势种为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真刺唇角水蚤Labidocera etwhaeta、捷氏歪水蚤Tortanus derjugini、太平洋纺锤水蚤Acartiapacifica、中华假磷虾Pseudeuphausia sinica和百陶箭虫Sagitta bedoti等。半咸水河口类群、暖水性外海类群和广布种相对较少。浮游动物生物量和丰度的平面分布趋势除了夏季有所差异外,其它季节基本一致。2月份和5月份,浮游动物生物量和丰度,从湾顶向湾口呈逐渐增加趋势;8月份,湾口区生物量最高,而丰度高值区出现在湾顶部;11月份,生物量和丰度的平面分布相对均匀。浮游动物种类多样性指数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其动态变化与浮游动物种数和丰度的变化一致。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存在摄食压力,且有季节变化,摄食率的变化在0.18.0.68d^-1,微型浮游动物的摄食率低于相同季节的浮游植物生长率。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摄食压力的变化范围为16.1%-49.1%d^-1,对初级生产力摄食压力的变化在58.3%-83.6%d^-1。11月份,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和初级生产力的摄食压力均出现最高值。  相似文献   

20.
周伟  王丹丽  林勉  徐善良  邹秀 《生态科学》2013,32(4):500-508
根据2009年秋~2010年夏每季采样调查,分析和研究了浙江省宁波港海区浮游动物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的四季变化特征。结果表明: 经鉴定浮游动物共有70种,隶属3门35属。其中桡足类的种类最多,占总种数的73.54%; 优势种主要有中华异水蚤、矩形龟甲轮虫、伪长腹剑水蚤、挪威小星猛水蚤、小星猛水蚤属、驼背隆哲水蚤、短角长腹剑水蚤等。浮游动物群体丰度呈现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的现象,四季平均丰度分别为2.50×103 ind/m3、40.16×103 ind/m3、3.72×103 ind/m3、1.20×103 ind /m3。生物量呈现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的现象,四季平均生物量分别为88.94 mg/m3、931.22 mg/m3、58.74 mg/m3、24.49 mg/m3。与历史资料以及邻近海域比较发现,浮游动物丰度和生物量小于或接近于东海各海域。生物多样性分析显示,夏季与春秋冬三季生物多样性(H')有显著性差异(P<0.05),夏季具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种类丰富度(D)、Pielou均匀度指数(J)、最大多样性指数(H'max)基本呈现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与邻近海域相比,多样性指数(H')、种类丰富度(D)、最大多样性指数(H'max)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