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三门湾浮游动物的季节变动及微型浮游动物摄食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2年8月、11月、2003年2月和5月,在三门湾进行了4个航次生物、化学和水文等专业综合调查。根据采集的浮游动物样品的分析鉴定及海上现场实验结果,对浮游动物的群落组成、生物量、丰度、多样性指数的分布和季节变动及其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三门湾浮游动物有67属,89种,16类浮游幼体,主要可划分为4个生态类群:以近岸低盐类群为主,其优势种为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真刺唇角水蚤Labidocera etwhaeta、捷氏歪水蚤Tortanus derjugini、太平洋纺锤水蚤Acartiapacifica、中华假磷虾Pseudeuphausia sinica和百陶箭虫Sagitta bedoti等。半咸水河口类群、暖水性外海类群和广布种相对较少。浮游动物生物量和丰度的平面分布趋势除了夏季有所差异外,其它季节基本一致。2月份和5月份,浮游动物生物量和丰度,从湾顶向湾口呈逐渐增加趋势;8月份,湾口区生物量最高,而丰度高值区出现在湾顶部;11月份,生物量和丰度的平面分布相对均匀。浮游动物种类多样性指数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其动态变化与浮游动物种数和丰度的变化一致。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存在摄食压力,且有季节变化,摄食率的变化在0.18.0.68d^-1,微型浮游动物的摄食率低于相同季节的浮游植物生长率。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摄食压力的变化范围为16.1%-49.1%d^-1,对初级生产力摄食压力的变化在58.3%-83.6%d^-1。11月份,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和初级生产力的摄食压力均出现最高值。  相似文献   
2.
于2011年春季(5月)和秋季(11月)在东海陆架区进行浮游纤毛虫丰度和生物量的调查.春季和秋季纤毛虫的平均丰度分别为(614±861)和(934±809) ind·L-1,平均生物量分别为(1.70±3.91)和(0.93±0.99) μg C·L-1.表层纤毛虫丰度和生物量的高值区春季主要分布在近岸及远岸海区,秋季主要分布在远岸海区.春季纤毛虫的丰度和生物量在水体上层较高;秋季纤毛虫主要分布在水体上层,有时在水体底层也会出现丰度和生物量的高值.春季无壳纤毛虫群落的粒级较大,秋季较小.砂壳纤毛虫占纤毛虫丰度的平均比例春季和秋季分别为(26.9±34.3)%和(44.9±25.2)%.两个季节共鉴定出砂壳纤毛虫27属52种,春季丰度较大的种为原始筒壳虫、橄榄领细壳虫及筒状拟铃虫,秋季丰度较大的种为原始筒壳虫、小领细壳虫及矮小拟铃虫.纤毛虫丰度与温度、叶绿素a(Chl a)浓度呈显著正相关.砂壳纤毛虫丰度与盐度呈显著负相关,群落结构变化与温度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3.
乐凤凤  宁修仁  刘诚刚  郝锵  蔡昱明 《生态学报》2008,28(11):5775-5784
通过2006年2月在南海北部现场调查所获得的数据分析研究了海域的浮游植物现存量和生产力,结果表明冬季浮游植物的分布特征与东北季风引起的环流场的变化关系密切。调查海域水柱平均Chla浓度的变化范围为0.03~1.21mg·m-3(平均(0.33±0.33)mg·m^-3),高值区出现在广东沿岸及海南岛东部附近海域;初级生产力的分布范围为41.3~1040.0mgC·m^-2d^-1。由于东北季风引起近岸水体混合剧烈,不利于浮游植物生长,因此虽然沿岸带Chla浓度((0.53±0.50)mg·m^-3)较高,但初级生产力却是最低的,只有41.3mgC·m^-2d^-1,同时冬季反气旋涡强度下降和底层富营养水的涌升,营养盐充足,因此开阔海的Chla浓度((0.31±0.30)mg·m^-3)和初级生产力((631.3±578.0)mgC·m^-·2d^-1)均高。浮游植物粒度级份测定表明,Pico级份对冬季南海北部浮游植物现存量和生产力的贡献很大,特别是在开阔海区,分别占47%和66%。  相似文献   
4.
付翔  翟红昌  刘诚刚  郝锵  吕振波 《生态学报》2014,34(14):3859-3865
在非光化学淬灭(Non-Photochemical Quenching,NPQ)荧光诱导的早期(1 min),NPQ随时间的变化率(NPQ/t)可作为衡量浮游植物光保护能力的指标,与常用的传统指标NPQm(最大NPQ)相比,这一新指标具有更易标准化、测量效率更高且包含的信息更丰富的优点。通过实验测量和理论推导证明了NPQ/t的常数性质,并通过可控光照条件下的室内培养实验证明了应用NPQ/t反映浮游植物光保护能力的合理性和有效性:NPQ/t和NPQm、光保护色素浓度呈线性相关,高光强下培养的藻类其NPQ/t高于低光强下培养的藻类,不同藻种之间的NPQ/t:扁藻(Tetraselmis chui)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s mulleri)叉鞭金藻(Dicrateria inornata)。这一方法解决了野外实测研究中传统指标难以满足结果标准化和快速测量等要求的问题,对于推动浮游植物光保护生态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蔡昱明  宁修仁  刘诚刚 《生态学报》2006,26(7):2237-2246
2004年首次在南海北部海域使用选择性代谢抑制剂技术进行了SynechococcusProchlorococcus生长率和被摄食消亡率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Synechococcus高丰度值出现在次表层 (15 m或20 m),位于温跃层之上,高生长率往往出现在丰度最大值水层上方;Prochlorococcus丰度在夏季出现次表层最大值,与温跃层深度基本一致,表层生长率高于真光层底部。Synechococcus真光层平均生长率为0.11~1.18 d-1,被摄食消亡率为0.11~0.76 d-1,分布格局均为从沿岸向外海方向升高。Prochlorococcus真光层平均生长率为0.23~0.49 d-1,存在较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季近岸略高于外海,而冬季的趋势正好相反;真光层平均被摄食消亡率为0.12~0.33 d-1,冬夏两季均是近岸高于外海。温度、营养盐和光是影响Synechococcus生长率变化的重要因子。SynechococcusProchlorococcus丰度与群落生长率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而与被摄食消亡率之间则存在显著的指数相关。根据SynechococcusProchlorococcus的生长率估算了它们的生产力及其对Pico-生产力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蔡昱明  宁修仁  刘诚刚 《生态学报》2006,26(7):2237-2246
2004年首次在南海北部海域使用选择性代谢抑制剂技术进行了Synechococcus和Prochlorococcus生长率和被摄食消亡率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ynechococcus高丰度值出现在次表层(15 m或20m),位于温跃层之上,高生长率往往出现在丰度最大值水层上方;Prochlorococcus丰度在夏季出现次表层最大值,与温跃层深度基本一致,表层生长率高于真光层底部.Synechococcus真光层平均生长率为0.11~1.18 d^-1,被摄食消亡率为0.11~0.76 d^-1,分布格局均为从沿岸向外海方向升高.Prochlorococcus真光层平均生长率为0.23~0.49 d^-1,存在较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季近岸略高于外海,而冬季的趋势正好相反;真光层平均被摄食消亡率为0.12~0.33 d^-1,冬夏两季均是近岸高于外海。温度、营养盐和光是影响Synechococcus生长率变化的重要因子.Synechococcus和Prochlorococcus丰度与群落生长率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而与被摄食消亡率之间则存在显著的指数相关.根据Synechococcus和Prochlorococcus的生长率估算了它们的生产力及其对Pico-生产力的贡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