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目的 了解某部官兵平时和野外武装泅渡时浅部真菌病的发病率及病原真菌分布情况,探讨其发病原因,为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在野外武装泅渡训练前及野外武装泅渡训练2周后,均对参训官兵进行全面筛查,再取患者浅部真菌感染可能性较大的皮屑,进行真菌学的镜检及培养鉴定。结果 在896名官兵中,平时已有98例存在浅部真菌病,发病率为10.94%。其中足癣56例(57.1%);股癣30例(36.1%);体癣12例(12.2%)。武装泅渡时有208例发生浅部真菌病,发病率为23.21%。其中足癣有90例(43.2%),股癣92例(44.2%),体癣有26例(12.5%)。致病真菌主要为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白念珠菌等。结论 部队野外武装泅渡时参训官兵浅部真菌病的发病率较平时显著上升,可直接影响部队的训练和战斗力。  相似文献   

2.
201例浅部真菌病及其病原菌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浅部真菌病(Superficial mycosis)是指皮肤、趾甲和毛发发生的真菌感染,浅部真菌病主要的致病真菌包括皮肤癣菌、马拉色菌和念珠菌。随着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生活水平及诊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浅部真菌病的发病率有逐年增加趋势。目前各地区有关浅部真菌病及其病原菌种的报道不  相似文献   

3.
甲真菌病是真菌引起的指(趾)甲感染,病原菌包括皮肤癣菌、酵母菌(主要是念珠菌)和霉菌,在2002~2004年对中国部分地区甲真菌病的致病菌调查研究表明,皮肤癣菌感染占甲真菌病的66.4%-67.9%,多数为红色毛癣菌和须癣毛癣菌 。甲真菌病约占浅部真菌病的30%,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皮肤浅部真菌病致病真菌菌种的构成.方法 对297例真菌涂片阳性和培养阳性的浅部真菌病患者,取标本进行分离培养及菌种鉴定,培养阳性标本在形态学上不能准确鉴定的,进行梅里埃API 20C AUX酵母菌鉴定试剂盒或核糖体DNA (rDNA) ITS区序列测定,确切鉴定菌种.使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于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分离培养出致病菌13种,其中红色毛癣菌86株(29.0%),须癣毛癣菌68株(22.9%),念珠菌属59株(19.9%),暗色真菌属13株(4.4%),曲霉菌属13株(4.4%),红酵母菌12株(4.0%),青霉菌属9株(3.0%),毛霉菌9株(3.0%),犬小孢子菌5株(1.7%),浅白隐球菌3株(1.0%),毛孢子菌属2株(0.7%),絮状表皮癣菌1株(0.3%),混合感染17株(5.7%).结论 本地区浅部真菌病以甲癣为主,主要致病真菌是红色毛癣菌,但其他种类真菌感染尤其是念珠菌属有明显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5.
东南沿海部队皮肤浅部真菌病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了解东南沿海部队官兵近年真菌菌种构成情况及调查浅部真菌病非高发季节的患病率。方法于11月对浙江地区和福建地区某部队官兵共324人进行浅部真菌病患病情况调查,通过临床检查确定皮肤病种类和感染人(次),对于临床诊断为浅部真菌病的官兵进行真菌镜检证实后明确诊断,并留菌种进行真菌培养。结果真菌感染性疾病患病率为55.2%(324人中179人发病),其中手足癣158人次(48.8%),体股癣35人次(10.8%),花斑癣24人次(7.4%),马拉色菌毛囊炎18人次(5.6%),甲癣5人次(1.5%)。真菌镜检阳性率为76.36%,首位致病菌为红色毛癣菌71株,占84.5%。结论部队尤其是亚热带地区部队,浅部真菌病的患病率较高,不同驻地官兵患皮肤浅部真菌病有差异,而服役年限及兵源与患皮肤浅部真菌病之间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6.
通过检索近10 a国内外期刊发表的资料包括以往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皮肤科报道的临床资料,复习、探讨国内外有关儿童和老年人真菌感染的概况和防治对策。结果发现儿童和老年人真菌感染有上升趋势。儿童浅部真菌病主要是皮肤念珠菌病和头癣,老年人浅部真菌病主要是手、足癣和甲癣;深部真菌病主要是念珠菌病,其他依次为隐球菌病、曲霉病、马尔尼菲青霉病、毛霉病等。由于深部真菌病诊断困难,目前主张对高危人群,应及早给予预防治疗和经验治疗,一旦确诊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和药敏监测等确立具体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新疆乌鲁木齐市浅部真菌病病原菌的流行趋势。方法对2006年1月~2013年12月就诊于我院皮肤科门诊、有典型临床表现、真菌镜检及培养均阳性的822例患者进行致病病种及菌种分析。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于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822例患者包括8个病种:体癣214例(26.0%),足癣131例(15.9%),头癣128例(15.6%),甲真菌病125例(15.2%),股癣119例(14.5%),手癣54例(6.6%),皮肤念珠菌病38例(4.6%),花斑糠疹13例(1.6%)。菌种分布以须癣毛癣菌为首位,336株(40.9%),其次为红色毛癣菌共239株(29.1%),犬小孢子菌68株(8.3%),铁锈色小孢子菌48株(5.8%),念珠菌38株(4.6%),断发毛癣菌33株(4.0%),许兰黄癣菌23株(2.8%),马拉色菌13株(1.6%),疣状毛癣菌9株(1.1%),紫色毛癣菌7株(0.9%),支顶孢霉菌4株(0.5%),曲霉、絮状表皮癣菌各2株(各0.2%)。统计学分析显示:不同性别足癣、股癣、甲真菌病及花斑糠疹构成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体癣及花斑糠疹外,本组其他浅部真菌病的分布在年龄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别(P〈O.05)。结论乌鲁木齐市浅部真菌病发病率排在前3位的依次为体癣、足癣、头癣,致病病原菌以毛癣菌为主,须癣毛癣菌为首位致病菌,其次为红色毛癣菌。足癣及甲真菌病好发于女性,而股癣及花斑糠疹好发于男性。除体癣及花斑糠疹外,不同年龄段浅部真菌病分布有明显差异,其中头癣主要好发于青少年。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浅部真菌病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程度。方法对确诊为浅部真菌病的患者进行现场问卷调查。结果调查显示61.3%患者担心真菌病影响身体健康,63.6%的患者因为真菌病影响到情绪,50.8%的患者担心会影响到与人交往,72.3%患者担心会传染给家里人,47.5%的患者担心别人会疏远自己,70.5%的患者认为影响到平时的生活和社会活动。结论不同部位、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病程的浅部真菌病都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影响。对浅部真菌病要积极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华北某部队院校学员浅部真菌性皮肤病患病影响因素。方法采取浅部真菌病体检筛查、镜检和调查问卷方式,当前或曾经患有浅部真菌病的学员现场填写问卷。卡方检验和二元logistic回归用于浅部真菌病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回收1733份有效问卷,学员入校后浅部真菌病总患病率为10.73%(186例),足癣患病率最高,占比79.0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①人口学特征及家族史:年龄、服役年限、是否有家族真菌病病史、入校前是否曾患真菌性皮肤病4个因素的浅部真菌病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生活习惯因素:是否与他人互换床铺被褥、饭前便后洗手习惯、换洗袜子频率、睡眠质量4个因素的浅部真菌病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③训练因素:患病前是否因训练有其他身体损伤、是否经常大汗淋漓、训练用运动鞋数、运动出汗量4个因素对浅部真菌性皮肤病患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服役年限、家族真菌性疾病病史、入学前浅部真菌性皮肤病病史、是否经常大汗淋漓4个因素是浅部真菌病患病风险因素,换洗袜子频率、睡眠质量2个因素为浅部真菌病的保护因素。建立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用于预测院校学员浅部真菌病患病情况。结论院校学员浅部真菌病发病率较高。了解学员患病影响因素,对于普及防病知识及制定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海军某部长远航官兵浅部真菌病的发病情况,提出针对性预防措施,以降低发病率,提高远航部队战斗力。方法对某部长远航官兵在远航期间浅部真菌病发病情况进行调查,并对其发病原因进行分析。结果在2009年7月16日~2010年3月20日共9个月间该部官兵在执行长远航任务期间的浅部真菌病发病率为62.6%,发病原因主要为不良的环境卫生、生活习惯及诊治因素等。结论应改善环境卫生及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并进行多种形式的健康宣教,从而减少长远航官兵浅部真菌病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延安市某医院2006—2010年皮肤科门诊患者真菌感染的菌群分布、特点及变迁情况,为临床防治真菌感染提供研究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收集5年来该院皮肤科门诊患者的所有真菌检查的病例资料,对标本来源、菌群分布及菌种变迁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5年中真菌感染阳性率为9.98%-44.05%,男性感染率高于女性,浅部真菌感染率高于深部真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5);60岁以上患者占38.18%,感染以白假丝酵母菌为主但所占比例5年间下降了16.86%(P〈0.05),而其他假丝酵母菌所占比例则呈上升趋势。结论5年来该院真菌感染菌群分布发生了变迁;真菌感染以老年男性为主,儿童真菌感染亦不容忽视,临床应加强对这些真菌感染的预防和监测,防止真菌感染。  相似文献   

12.
不同地区浅部真菌病病原菌流行状况比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了解近半年来华东、华南、华北地区浅部真菌病病原菌的种类、构成情况以及菌种变迁。方法以近半年来在上海、广州、北京3家教学医院皮肤科就诊的浅部真菌病患者为3个地区的代表,对具有典型浅部真菌病临床表现且真菌镜检阳性的患者进行致病真菌的分离培养。结果共分离出致病真菌926株,其中红色毛癣菌544株(58.7%),念珠菌132株(14.3%),犬小孢子菌119株(12.9%),须癣毛癣菌23株(2.5%),石膏小孢子菌16株(1.7%)。华东地区浅部真菌构成比复杂,华南及华北地区相对简单。结论不同地区浅部致病真菌菌种及构成比存在差异;三地红色毛癣菌均仍占优势;而念珠菌和犬小孢子菌所占比例有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3.
浅部真菌感染是致病真菌侵犯皮肤的角质层、毛发和甲板所导致的感染,困扰着世界约25%的人口,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1-3]。浅部真菌感染可由皮肤癣菌、念珠菌属、马拉色菌属等引起,而尤以皮肤癣菌最为常见。临床上以足癣最为常见,其次为体癣、股癣以及甲真菌病[4]。除此之外,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也是常见的由念珠菌属引起的真菌感染,约75%的女性在其育龄期至少经历过一次VVC[5]。  相似文献   

14.
1999~2007年皮肤科门诊浅部真菌发病及镜检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广州地区1999~2007年间皮肤科门诊浅部真菌病发病的种类和构成比及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对临床拟诊为浅部真菌病者,取皮屑行10%KOH涂片进行真菌直接镜检。结果2002年后就诊人数及构成明显增加,近9a发病种类和构成没有明显变化。各种浅部真菌病中发病检出率占前3位的依次为体癣(34.3%)、手足癣(32.6%)、股癣(12.4%)。镜检阳性率排前3位的为马拉色菌毛囊炎74.9%、花斑糠疹55.5%、甲癣45.5%,总阳性率为34.3%。镜检阳性率受病种、性别、年龄、取材部位、疑似鉴别病例数量等因素影响。结论就诊人数与检出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1999~2007年间广州地区浅部真菌发病的种类和构成比无明显变化,目前直接镜检法在临床上仍不失为经济、简便易行的真菌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5.
<正>由真菌引起的疾病统称为"真菌病"。真菌可以感染人体的不同部位,发生在耳鼻咽喉部位的真菌病并不罕见。耳鼻咽喉真菌病包括浅部和深部真菌感染,前者如各种皮肤癣菌病,部分外耳道真菌病,或可将其看作皮肤科诊治范围之疾病;后者如组织胞浆菌病、球孢子菌病、芽生菌病、念珠菌  相似文献   

16.
浅部真菌病1948份临床标本的真菌学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 通过对浅部真菌病患者临床送检标本的病原真菌菌种进行系统分析,了解感染及病原真菌的分布情况。方法 采用直接镜检、培养及真菌鉴定等方法对临床送验标本进行检验和鉴定,大部分标本鉴定到种。结果 1948份临床送验标本中,直接涂片镜检阳性率53.41%,培养阳性率40.28%,而镜检+培养的阳性率为66.98%。对上述3种方法的真菌检出率进行比较,均存在显著差异(χ^2检验P均〈0.005)。在培养的1944份标本中,共分离出18个属,36种真菌,其中,红色毛癣菌24.52%、须癣毛癣菌16.48%、白念珠菌12.64%。结论 ①镜检结合培养的阳性率显著高于单一的镜检或培养的阳性率。②在患者即时的真菌镜检阴性时,应选择培养方法进一步检测,不轻易排除浅部真菌病感染可能。③皮肤癣菌居患者浅部真菌病致病菌首位,而白念珠菌及酵母类菌也是重要病原菌。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比较合并与未合并浅部真菌感染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对常用变应原的敏感性,综合从皮肤或指(趾)甲中分离出的菌种情况,评估浅部真菌感染在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的病因学中的作用.方法 受试者包括353例慢性荨麻疹、湿疹及特应性皮炎患者.通过真菌直接镜检法将受试者分为两组.实验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合并浅部真菌感染组(n =173);对照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无浅部真菌感染组(n=180).对所有实验组及对照组受试者进行9种真菌变应原和9种非真菌变应原皮内试验.实验组患者进一步进行真菌培养以鉴定菌种.结果 慢性荨麻疹患者实验组须发癣菌、新月弯孢霉,特异青霉、烟曲霉变应原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慢性湿疹患者实验组须发癣菌变应原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01).慢性湿疹、荨麻疹患者其他真菌变应原及粉尘螨、屋尘螨等非真菌变应原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34例患者皮肤或指(趾)甲分离鉴定主要为红色毛癣菌(52.86%)、须癣毛癣菌(14.18%)、絮状表皮癣菌(5.22%)、白念珠菌(6.72%),实验组须发癣菌变应原阳性率及皮肤分离皮肤癣菌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实验结果表明,须发癣菌变应原阳性的慢性荨麻疹、湿疹患者往往合并皮肤癣菌感染,皮肤癣菌感染可能在部分慢性荨麻疹、湿疹的病因学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皮肤癣菌表型及分子生物学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皮肤癣菌(Dermatophytes)是浅部真菌病的主要致病菌种,是一群浅在寄生性真菌,侵犯皮肤、毛发和指(趾)甲,寄生或腐生于表皮角质、毛发和甲板的角蛋白组织中。在生物分类学上,皮肤癣菌的有性时代属于子囊菌亚门,其无性阶段属于半知菌亚门、丝孢菌纲、丝孢菌目、丛梗孢科,根据大分生孢子的特征可将皮肤癣菌的3个属加以区分。  相似文献   

19.
伊曲康唑治疗甲真菌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刘佩莉 《中国真菌学杂志》2006,1(4):233-233,196
本组于2000年3月~2005年6月对128例甲真菌病患者给予口服伊曲康唑胶囊(商品名:斯皮仁诺)治疗,采用间歇冲击疗法,治疗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8例患者均为门诊患者,男性73例,女性55例,年龄17~72岁,平均年龄36.5岁,病程2个月~45年。其中指甲真菌感染者32例(病甲48个),趾甲真菌感染者72例(病甲377个),指甲、趾甲均真菌感染者24例(病指甲35个,病趾甲103个)。近端甲下真菌病37例,远端甲下真菌病61例,白色甲下真菌病30例。其中32例伴有手癣,67例伴发足癣,19例伴发甲沟炎,2例伴有股癣。真菌直接镜检,镜下均可见菌丝及孢子。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华北某部队院校学员浅部真菌性皮肤病患病及诊治情况。方法采取浅部真菌病体检筛查、真菌镜检和问卷调查方式。结果回收1733份有效问卷,结果显示:①学员入校后确诊患浅部真菌性皮肤病186例,发病率为10.73%,足癣(147例)发病率最高,总体发病率低于南方地区。②夏、秋季浅部真菌性皮肤病的发病率显著高于冬、春季。③不同服役年限的浅部真菌性皮肤病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④70.87%患者使用外用药物治疗,6.80%患者使用外用和口服药物联用,咪唑类药物使用率最高。患者对抗真菌药物的治疗效果满意度50.62%,复发率为51.46%。结论院校学员浅部真菌病发病率较高,加强健康宣教、合理用药指导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