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2 毫秒
1.
应用花粉通量测定新技术,于1992~1994年在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玉米(Zea mays L.)传粉期间,应用库尔式收集仪收集和测定空气中的花粉,记录气象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确定小麦、玉米产量与它们最大传粉期空气中花粉浓度的相对应数据,根据这些数据,试图建立禹城实验区小麦和玉米产量预报图式。  相似文献   

2.
滇西北马先蒿属传粉生物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云南西北部的中甸和德钦高山地区4种马先蒿属(PedicularisL.)植物的传粉生物学进行了观察。晚夏开花的马先蒿与传粉熊蜂(BombusLatr.)的出现在物候上有一定的相关性。其中短管、无喙、无蜜腺的肉根马先蒿(P.royleiMaxim.)和茨口马先蒿(P.tsekouensisBonati)是由熊蜂工蜂震动花粉、背触式传粉,这与其花冠类型的较原始性有关;长管、具喙、无蜜腺的斑唇马先蒿(P.longifloravar.tubiformis(Klotz.)Tsoong)和云南长管马先蒿(P.siphonanthaDon.var.delavayi(Franch.)Tsoong)通过熊蜂工蜂震动花粉、腹触式传粉。长管类马先蒿在植株相对矮小的情况下,通过较长的花冠管具喙向外伸出以实现授粉,这可能是与其传粉熊蜂协同进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大王马先蒿的传粉综合征状及其生物地理学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云南西北部中甸和昆明黑龙潭的大王马先蒿(PedicularisrexClarkeC.B)的不同居群进行了传粉生物学观察。大王马先蒿花为黄色,花冠短管、无喙、具二齿、无蜜腺,是一种原始的花冠类型。该种由红腹熊蜂(BombusfriseanusSkorikov)和明亮熊蜂(BombuslucorumL.)的工蜂在直立的位置上,通过震动花粉背触式传粉;同时也观察到红腹熊蜂的工蜂在倒悬的位置上,通过震动花粉腹触式传粉。熊蜂的工蜂在大王马先蒿上的这两种传粉综合征状的发现,可能是仅存在于马先蒿原始类型中的一种特殊现象。  相似文献   

4.
由小麦*玉米获得的普通小麦加倍单倍体后代的RFLP变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小麦(TriticumaestivumL.)的rDNA克隆pTa71和与小麦基因组有部分同源性的玉米(ZeamaysL.)DNA克隆作探针,对由小麦*玉米获得的普通小麦加倍单倍体后工群体进行RFLP分析。  相似文献   

5.
红豆杉的胚珠发育,传粉滴形成和传粉过程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观察了红豆杉(Taxus chinensis (Pilg.)Rehd)的花粉形态和水合特性及胚珠发育、传粉滴形成与传粉过程。成熟花粉为单细胞,无气吓,形状不规则,外壁表面具大量乌氏体。花粉水合时,内壁膨胀,外壁开裂。通常情况下,外壁保留在水滴或传粉滴的表面,而花粉的其他部分进入水滴或传粉滴内。在8月下旬,可观察到下弯的雌性生殖芽。下弯这一特性是雌性生殖芽区别于营养芽的重要特征。这一时期的雌性生殖芽  相似文献   

6.
莜麦与玉米的远缘杂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莜麦(Avena nuda L.)和玉米(Zea m aysL.)杂交有一定的受精率和成胚率。人工传粉后玉米花粉能很快在莜麦柱头上萌发并长入莜麦花柱中,在68% 的莜麦花柱中可观察到不只一条玉米花粉管。对授粉后的163 个莜麦子房进行制片观察,发现受精率可达11.04% ,其中只形成胚而无胚乳的卵细胞单受精占3.07% ,只形成胚乳而无胚的中央细胞单受精占1.84% ,既形成胚又形成胚乳的双受精占6.13% 。从授过玉米花粉的大约2200 朵莜麦小花中收获18 粒种子,对12 株实生苗根尖染色体计数表明,其中9 株为单倍体(2n= 21),3 株为二倍体(2n= 42)。结果证明,通过莜麦和玉米杂交后玉米染色体的消除可以获得莜麦单倍体  相似文献   

7.
利用超速离心沂淀及紫外分光光度测定等技术,研究了不同比例的玉米(Zea nays L.)花粉内泊前纤维蛋白对玉米(Zea mays L.)花烩肌动蛋白(前纤维蛋白与肌动蛋白摩尔数比分别为2:1,1.5:1,1:1,0.5:1,0.1:1)聚合与解聚的影响。初步实验结果显示,前纤维蛋白在各种比例下均可与Mg=ATP肌动蛋白结合并抑制肌动蛋白的聚实验条件下尚水见玻有前纤维蛋白促进植物肌动蛋白聚合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作者曾报道了一个玉米(Zea mays L.)基因组特异的重复序列DNA(克隆MR64)通过小麦(Triticum persicum Vav.ex Zhuk.)与玉米杂交导入一个小麦加倍单倍体(DH)植株中。利用分析主宰该重复DNA序列可以稳定地传递到小麦DH3代植株。通过Intermet在DNA数据库中进行序列相似性搜寻和同源性比较,结果显示,MR64的DNA序列和玉米的最近报道的两个逆转座子P  相似文献   

9.
AFLP标记与玉米杂种产量,产量杂种优势的预测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以17个玉米(Zea mays L.)自交系及其按双列杂效配制的136个单交种为材料,研究AFLP分子标记与玉米杂效种产量、产量杂种优势的关系。结果表明,基于AFLP数据计算的遗传距离与1997年杂种产量、产量中优势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4503、0.3714,与1998年杂种产量、产量杂种优势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4352、0.3253,均达到显水平,但决定系数(r^2)都很小。当亲本材料改  相似文献   

10.
小麦与赖草远缘杂交的受精和胚胎发育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对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和赖草(Leym ussecalinusTzrel.)杂交的受精和胚胎发育进行了观察.赖草花粉在小麦柱头上萌发良好,花粉管可顺利长入花柱和胚囊,在检查过的319个小麦子房中,62个(19.44% )发生了双受精,产生了胚和胚乳,但胚乳的发育往往落后于胚的发育;49个(15.36% )发生了单卵受精,只产生胚而无胚乳;7个(2.19% )发生了单极核受精,只产生胚乳而无胚.小麦×赖草虽然总受精率可高达36.99% ,然而由于胚乳的缺乏或发育不完全,致使最后结实率很低.从150朵授过赖草花粉的小麦颖花中,只得到1粒种子.表明利用胚培养技术对杂种胚进行早期离体培养,可望提高杂种植株的获得率  相似文献   

11.
武汉市武昌地区气传致敏花粉调查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应用曝片法连续365d收集武昌地区3个调查点的气传花粉,全年共检同花粉48643粒,分属28个科,属。一年中出现2次花粉高峰,即3~4月份,8~9月份,其中优势花粉为悬铃木属(Platanus)柏科(Cupressaceae),松属(Pinus)蒿属(Artemisia)等;最主要的致敏花粉为蒿属,豚草属(Ambrosia)对影响本地区空气中花粉飘散的因素,几种优势花粉的致敏特点及其临床意义作了初  相似文献   

12.
侧柏[Platycladusorienalis(L.)Franco]初生造孢细胞在8月下旬(1992年)形成,11月上旬形成小孢子母细胞,1993年2月中旬形成四分体,2月下旬从四分体内释放出来,3月中旬成成熟花粉并开始传粉,4月上旬花粉粒在珠心上萌发,5月上旬生殖细胞分裂,6月上旬精原细胞分理解。  相似文献   

13.
濒危植物南川升麻传粉生物学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南川升麻(CimicifugananchuanensisHsiso)的繁育系统以异交为主,传粉昆虫主要为蝇类,盛花时的访花频率平均每花每天11次,雄蕊脱落后约06次;单穗升麻(C.simplexWormsk)以虫媒为主,风也可以帮助其花粉在近距离传播。单穗升麻的传粉昆虫有蝇类和蜂类,盛花时的访花频率蝇类为1.4次,蜂类为1.2次。南川升麻和单穗升麻都是靠大的花序和气味来吸引传粉昆虫,报酬是退化雄蕊基部分泌的蜜液。自然条件下南川升麻每个柱头上平均有4枚花粉,结籽率平均为64%,而单穗升麻每个柱头上平均有17枚花粉,结籽率平均为459%。南川升麻有性生殖中传粉的限制是其致濒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4.
通过和玉米杂交诱导硬粒小麦单倍体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硬粒小麦(Triticum durum Desf.)DR147授以超甜玉米(Zea m ays L.) ss 7700的花粉后,在83.4% 的柱头上观察到花粉萌发及花粉管长入胚囊,有9.9% 的子房发生了卵细胞的单受精,1.9% 的子房发生了中央细胞的单受精,32.7% 的子房发生了双受精。尽管双受精后可同时形成胚和胚乳,但胚乳往往发育迟缓,甚至败育。硬粒小麦×玉米形成的杂合子核型高度不稳定,在最初的几次细胞分裂中,来自父本玉米的染色体逐步被排除,最后形成硬粒小麦单倍体胚。在授以玉米花粉4 h 后用100 ppm 2,4-D溶液浸蘸硬粒小麦穗部,可以有效地促进幼胚在缺乏胚乳或胚乳败育情况下的生长和发育。授粉9—13 d 后由533个硬粒小麦子房解剖出25个胚,得胚率为4.7% 。通过幼胚拯救获得11棵正常植株,植株获得率为2.1% 。根尖细胞染色体计数表明,它们为单倍体(2n= 2x= 14)。  相似文献   

15.
观察了侧柏(Phaycladusorientalis(L.)Franco)和北美香柏(ThujaoccidentalisL.)散粉后花粉进入珠孔的过程。在散粉期,这两种植物的胚珠均分泌出传粉滴。当花粉落到传粉滴上后,引起传粉滴表面的形状发生改变或减弱胚珠的继续分泌,使得该传粉滴蒸腾加快,导致其比未授粉的传粉滴明显收缩。观察结果表明:不同植物的花粉导致侧柏传粉滴的收缩速率不尽相同。其中,与侧柏亲缘关系较近的植物花粉引起传粉滴的收缩速率和侧柏自身花粉引起的传粉滴收缩速率相似;反之,收缩速率变慢。侧柏传粉滴的收缩可能主要是由于花粉减弱胚珠分泌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鹅掌楸花粉败育过程的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花粉败育是限制鹅掌楸〔Liriodendronchinense(Hemsl.)Sarg.〕生殖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败育多数发生在四分体形成之前,少数发生在小孢子形成以后,是由于花粉发育过程中存在异常现象造成的。异常现象有7个方面:(1)造孢组织解体;(2)小孢子形成过程中胼胝质的积累与降解异常;(3)绒毡层发育异常;(4)小孢子母细胞胞质分裂异常;(5)小孢子解体;(6)生殖细胞败育;(7)药隔维管束韧皮部的伴胞解体。这些原因可引起花粉产量和质量降低,从而影响鹅掌楸生殖过程中的传粉受精及结籽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介绍一种测定银杏花粉生活力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银杏是雌雄异株植物,雌花开放一般晚于雄花。依靠自然传粉产量不高,生产上常采用人工授粉方法以提高结果率。这就需要收集和贮藏花粉,检查花粉生活力。但银杏花粉以常规的花粉发芽试验和Brewbackwack配制的培养基均难以前发。我们用改良的测定种子活力的氯化三苯四氮吐还原法(TTC),同样可以测定银杏花粉的生活力,十分方便。其实验程序如下:取99ml0.05mol.L-1、pH为7.5的磷酸缓冲液,加入0.6gTTC和1ml1%吐温-80,从中取3ml加到盛有50mg花粉的IOInl试管中,放在25℃的光照培养箱中sh后,以80Or·Wu一滴心SWn,花粉下沉,…  相似文献   

18.
以烟草和拟南芥中的单拷贝抗病基因myb1和NDR1作探针,利用荧光原位杂交的方法分别对这两个基因在玉米(Zea mays L.)和烟草(Nicotiana tabacum L.)、玉米和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L.)Heynh.)中的同源性做了研究。杂交结果表明myb1和NDR1的同源序列分别位于玉米第8、5染色体,单个信号位置表明0这两个基因的同源序列在玉米基因组中只有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国内首次报道普通小麦(Triticumaestivum,2n=6x=42)和鸭茅状摩擦禾(Tripsacumdactyloides,2n=4x=72)杂交成功。用33个春小麦品种(系)为母本,与鸭茅状摩擦禾杂交,授粉6636朵花,获得3083个颖果。颖果分为有胚和无胚两类。有胚颖果806个,占总颖果数的26.14%。33个母本中30个都能和鸭茅状摩擦禾杂交,14个母本的杂交亲和性(胚数/授粉花数×100)超过10%。4个最高的分别达到59.00%,39.00%,29.50%和22.66%与小麦和玉米(Zeamays,2n=2x=20)的杂交相比,鸭茅状摩擦禾同样对小麦Kr基因的作用不敏感,且与小麦的杂交亲和性要比与玉米杂交时高。加之鸭茅状摩擦禾为野生型,具有多年生、多分枝、花期长等特点,可以克服小麦和玉米杂交时花期不遇的困难。讨论了用它作为花粉给体的优越性及在小麦改良和产生小麦单倍体上的前景。  相似文献   

20.
以小麦族赖草属植物的6个种:赖草(Leymussecalinus)、窄颖赖草(L.angustus)、单小穗赖草(L.aemulans)、多枝赖草(L.multicaulis)、大赖草(L.racemosus)和天山赖草(L.tianshanicus)作试验材料,分别组配成5个种间杂交组合,并与新麦草属(Psathyrostachys)、鹅观草属(Roegneria)以及Thinopyrum属组配成9个属间杂交组合。应用胚胎培养技术,离体培养杂种胚胎,成功地拯救了赖草植物的种间和属间杂种。试验结果表明,杂种胚胎的胚龄、培养基的营养组成以及杂种基因型对离体胚胎的培养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