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合欢皮提取物抑制血管生成的体内药效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合欢皮提取物体内对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本文采用MTT法和Matrigel plug方法考察合欢皮提取物对人血管内皮细胞(HMEC)增殖和体内Matrigel胶小管形成的影响,运用Lewis肺癌转移小鼠模型,观察合欢皮提取物对小鼠Lewis肺癌的疗效。结果表明合欢皮提取物可明显抑制HMEC细胞的体外增殖(IC50为30μg/mL),并且呈明显的剂量依赖性,同时具有抑制Matrigel plug中的血管新生的作用。合欢皮提取物还能够明显抑制Lewis肺癌肿瘤细胞生长,减少转移病灶。提示合欢皮提取物具有明显抑制血管生成的作用,有可能成为有效的血管生成抑制剂。  相似文献   

2.
从中药王不留行中筛选具有抑制内皮细胞增殖的有效单一组分.大孔树脂吸附法进行总皂甙的分离纯化,分别收集不同浓度乙醇溶液洗脱液用SRB法进行细胞活性检测,选择有效部分用AKTA Resource柱分离,按紫外吸收峰收集洗脱液并进行活性验证,通过蒸发光散射检测组分复杂程度,选择活性高、丰度大、成份简单的峰进行C18柱分离.结果表明,王不留行提取液经大孔树脂分离和细胞活性检测发现50%~90%醇浓度洗脱液具有细胞活性,经AKTAResource柱分离得7种组份群(0~6),细胞活性测得3~6号组分有活性,选择4号组分过C18柱得5组分(A~E),B组分为有紫外吸收的主峰,但无细胞活性,其活性分布于D和E组分中,其IC50值为3.75 ug/ml,D组分经蒸发光散射检测为单峰.经上述方法分离纯化获得抑制人微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单一组分群,其单一化合物具有潜在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究天麻蜜环菌粉正己烷提取物抗炎作用的物质基础及抗炎机制,本文首先对天麻蜜环菌粉正己烷提取物进行薄层层析和中低压柱层析分离,获得了具有显著抗炎活性的组分5(Fr.5),进一步通过硅胶柱分离,得到主成分较为集中的组分5-1(Fr.5-1),液质联用(LC-MS)及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推测Fr.5-1的主成分为大豆黄素;其次,通过脂多糖(LPS)诱导小胶质细胞(BV2)炎症模型考察Fr.5-1不同剂量(10、30、100μg/m L)对炎症因子一氧化氮(NO)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表达的影响,发现中高剂量(30、100μg/m L)的Fr.5-1能显著抑制LPS诱导的BV2细胞炎症因子NO及TNF-α的分泌。研究表明天麻蜜环菌粉提取物Fr.5-1具有抗炎活性,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炎症因子的表达和分泌。  相似文献   

4.
以棘托竹荪(Dictyophora echinovolvata)菌托为研究对象,提纯菌托提取物有效抑菌天然产物,分析其抑菌活性组成。选择最佳提取溶剂及指示菌,采用色谱层析法分离纯化,GC-MS检测分析活性组分。结果表明:乙酸乙酯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大肠杆菌、蜡状芽孢杆菌、标准摩根氏菌、肠炎沙门氏菌均有较好的抑制效果;以金色葡萄球菌为指示菌,乙酸乙酯提取物的抑菌作用对温度、紫外线均有较好的稳定性;对提取物进行分离,获得2个有抑菌活性组分DEVⅠ、DEVⅡ,采用GC-MS分析DEVⅠ、DEVⅡ中的化学组分,DEVⅠ中相对含量1%以上的成分有20个;DEVⅡ中相对含量在1%以上成分6个,其中具有抑菌活性的成分为2-呋喃甲酸和肉桂酸,相对含量分别为25.6%和54.2%,推测可能为棘托竹荪菌托抑菌物质的主要组成成分。  相似文献   

5.
在一次多菌株的生物活性测定中,发现一株被毛孢菌株RCEF0851菌丝体提取物具有较强的抗肿瘤CHO细胞的活性。本研究用不同溶剂对活性组分进行了提取试验,发现乙酸乙酯能最大程度地提取出该活性成分。分离试验表明该提取物较适于用反相柱Synergi Hydro进行分离。活性指导下的分离得到一活性组分的纯品Hh-1。该组分在40μg/mL时对CHO细胞的抑制率达到83.61%。高分辨质谱分析表明该活性化合物的可能分子式是C30H22O10。该分子为首次从虫生真菌中发现。  相似文献   

6.
以棘托竹荪(Dictyophora echinovolvata)菌托为研究对象,提纯菌托提取物有效抑菌天然产物,分析其抑菌活性组成。选择最佳提取溶剂及指示菌,采用色谱层析法分离纯化,GC-MS检测分析活性组分。结果表明:乙酸乙酯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大肠杆菌、蜡状芽孢杆菌、标准摩根氏菌、肠炎沙门氏菌均有较好的抑制效果;以金色葡萄球菌为指示菌,乙酸乙酯提取物的抑菌作用对温度、紫外线均有较好的稳定性;对提取物进行分离,获得2个有抑菌活性组分DEVⅠ、DEVⅡ,采用GC-MS分析DEVⅠ、DEVⅡ中的化学组分,DEVⅠ中相对含量1%以上的成分有20个;DEVⅡ中相对含量在1%以上成分6个,其中具有抑菌活性的成分为2-呋喃甲酸和肉桂酸,相对含量分别为25.6%和54.2%,推测可能为棘托竹荪菌托抑菌物质的主要组成成分。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究苦荞多肽粗提液抗氧化活性的主要来源,需要进一步对苦荞多肽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结构鉴定来分析抗氧化活性与多肽结构之间的关系。该研究以苦荞功能提取物废渣为原料提取苦荞粗蛋白辅以植物乳杆菌发酵法制备苦荞多肽,采用大孔吸附树脂、葡聚糖凝胶、液相色谱对苦荞多肽粗提液进行分离纯化,并以抗氧化活性为指标,筛选抗氧化活性较强的组分,利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鉴定抗氧化多肽结构。结果表明,纯度不同的苦荞多肽抗氧化能力也不同,经过Sephadex G-15葡聚糖凝胶分离纯化得到的T-3组分ABTS和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最优,清除率分别为96%、94%。纯化后苦荞多肽的抗氧化活性显著高于粗提液(P<0.05),但是抗氧化活性并没有完全与苦荞多肽纯度呈正相关,通过液相色谱进一步分离纯化T-3组分后得到的组分T-3-1,苦荞多肽纯度虽然达到了98%,但是对DPPH和ABTS抑制率不再增强,反而稍有下降,抑制率分别为89%和90%。由质谱鉴定结果得到,主要抗氧化肽的氨基酸序列为苯丙氨酸-脯氨酸-酪氨酸Phe-Pro-Tyr(FPY)和酪氨酸-亮氨酸-脯氨酸-苯丙氨酸Tyr-Leu-Pro-Phe(YLPF)。研究结果以期为苦荞多肽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该研究从大叶山楝根95%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物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经波谱解析分别鉴定为schleicheol 2(1),β-扶桑甾醇(2),fregenedadiol(3),异巴西红厚壳素(4),丁香酯素(5),表丁香酯素(6),graminone A(7),sylvatesmin(8),Z-6-十九烯酸甲酯(9),棕榈酸(10)。其中,化合物1-4、化合物7-9为首次从山楝属植物中分离得到。细胞毒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1和化合物2对人胃癌细胞SGC-7901生长具有一定的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9.
检测五味子不同组分对H2O2诱导的HaCaT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保护作用,筛选得到其活性组分。利用大孔吸附树脂法,对五味子果实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得到不同的组分段。以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和总抗氧化能力(ABTS法)为考察指标,对五味子各组分的抗氧化活性进行评价;采用MTT法筛选五味子各组分对H2O2诱导的HaCaT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保护作用,获得活性组分。结果显示,50%乙醇洗脱物抗氧化活性最强,能提高H2O2处理后的HaCaT细胞存活率,减少MDA的生成,上调SOD酶和GSH酶活性。研究结果证实,50%乙醇洗脱物是五味子保护皮肤细胞免受H2O2诱导氧化应激的活性组分。  相似文献   

10.
为了给霍山产铁皮石斛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及抗氧化活性物质快速发现提供依据,在预实验基础上,采用鲁米诺-双氧水发光体系作为羟自由基清除活性评价平台,HPLC-UV-CL联用在线测定了铁皮石斛生物碱部位各组分清除自由基活性。以磷钼酸、碘-碘化钾为沉淀试剂敲出总生物碱提取物中生物碱组分,对比敲出前后HPLC图谱变化,确定铁皮石斛的生物碱组分。结果表明,在本实验条件下,霍山产铁皮石斛中检出的5种生物碱中有4种可降低鲁米诺-双氧水发光体系的发光值。HPLC-UV-CL可用于铁皮石斛生物碱清除自由基活性快速测定。实验结果可为铁皮石斛质量控制、抗氧化活性成分定向分离的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荔枝草抗氧化部位的化学成分及单体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方法:采用HP-20大孔树脂、硅胶、Sephadex LH-20及中压制备等手段,对荔枝草抗氧化部位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核磁、质谱数据解析化合物的结构;采用清除DPPH自由基和还原力实验测试总黄酮和单体化合物的抗氧化能力.结果:分离得到5个黄酮类化合物:楔叶泽兰素(1),高车前素(2),高车前苷(3),假荆芥属苷(4),5,7,4’-三羟基-6-甲氧基-二氢黄酮-7-O-β-D-葡萄糖苷(5)和2个苯丙素类化合物:咖啡酸(6)和迷迭香酸(7);抗氧化活性研究表明总黄酮和化合物均具有明显的抗氧化活性.结论:化合物5首次从野生荔枝草中分离得到,化合物7首次从该属分离得到;系统地分析了提取物和组分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12.
采用体外α-葡萄糖苷酶抑制模型对一株球毛壳菌H6的发酵液和菌丝体两种乙酸乙酯提取物进行活性评价,结果表明,发酵液乙酸乙酯提取物对α-葡萄糖苷酶具有较强的抑制活性,其IC50值为(510.76±23.46)μg/mL。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半制备高效液相等色谱技术从其发酵液乙酸乙酯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通过各种光谱分析,依次鉴定为chaetoviridins A-B(1-2),chaetoglobosins A-D(3-6),chaetoglobosin J(7),chaetoglobosin Q(8),prochaetogobosinsⅠ-Ⅲ(9-11),vibratilicin(12),其中化合物12为首次从毛壳属中分离得到。对化合物进行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测定发现,化合物12显示弱的抑制活性,其IC50为(1 182.75±19.14)μg/mL。  相似文献   

13.
采用MTT法观察太子参提取物对人胃癌MGC80-3、人结肠癌RKO和人肝癌HepG2细胞的抑制作用;运用TLC法检识太子参的环肽类化合物;分析太子参有效部位HPLC指纹图谱与细胞毒活性的谱效关系。结果表明,太子参乙酸乙酯部位对MGC80-3、RKO细胞具有抑制作用,进一步分离得到的组分G对三种肿瘤细胞均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并比较两者的TLC和HPLC图谱,可知太子参有效部位的细胞毒活性是各特征峰成分共同作用的结果,并可能与环肽类化合物有关。  相似文献   

14.
本文采用体外细胞培养法和体内鸡胚尿囊绒膜模型、荷瘤模型检测合欢皮提取物抑制人微血管内皮细胞(HMEC-1)的增殖、迁移活性,观察合欢皮提取物的抑制血管生成情况。发现合欢皮提取物能显著抑制HMEC-1的增殖(IC50为30μg/mL)和迁移,并且呈明显的剂量依赖性。在体内同时具有抑制鸡胚尿囊膜和肿瘤组织中血管生成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杨桃根中具备降血糖功能的活性成分,采用色谱分离方法从其水提取物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应用波谱技术对它们的化学结构进行了鉴定,分别命名为prismaconnatoside(1),tarennanosides A(2),(+)-catechin(3),fernandoside(4),7a-[(β-glucopyranosyl) oxy]-lyoniresinol(5),(+)-lyoniresinol 3α-O-β-D-glucopyranoside(6),(-)-lyon-iresinol 3α-O-β-D-glucopyranoside(7),(-)-5’-methoxy-isolariciresinol 3α-O-β-D-glucopyranoside(8)和正辛烷(9)。其中化合物1,2,4,5均为首次从杨桃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为首次从杨桃根中分离得到。对部分单体化合物进行了体外α-葡萄糖苷酶和DPP-IV酶抑制活性测试,化合物1具有较强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旨在筛选出余甘子不同溶剂提取物的最佳抗炎活性部位。试验以水、乙醇、乙酸乙酯和石油醚为提取溶剂得到余甘子不同溶剂提取物(水提取物分成三个组分:水(1)组分分子量小于6000;水(2)组分分子量在6000到10000之间;水(3)组分分子量大于10000),采用LPS诱导RAW264.7巨噬细胞建立炎症模型;以NO分泌量和细胞因子(TNF-α、IL-1β、IL-6)释放量为指标,筛选出余甘子不同溶剂提取物最佳抗炎活性部位。余甘子不同溶剂提取物在浓度25~400μg/m L之间对细胞无明显细胞毒性(P0.05)。与模型组相比,水(1)、水(2)和乙醇提取物能显著抑制LPS诱导巨噬细胞分泌NO(P0.05)。在细胞因子实验中,乙醇提取物极显著抑制LPS诱导RAW264.7巨噬细胞分泌IL-1β和TNF-α(P0.01);乙酸乙酯提取物抑制LPS诱导RAW264.7巨噬细胞分泌IL-6的效果最佳。综合评价得出余甘子乙醇提取物作为筛选出的最佳抗炎活性部位,其极显著抑制LPS诱导RAW264.7巨噬细胞分泌NO和细胞因子(TNF-α、IL-1β、IL-6),可以作为后续分离鉴定抗炎活性物质单体的活性部位。  相似文献   

17.
采用MTT法对海洋放线菌124092正己烷提取物进行细胞毒活性筛选,结果显示对小鼠B16黑色素瘤细胞有一定的生长抑制活性。用硅胶真空柱层析法将正己烷提取物粗分为6个组分(Fr1~Fr6),细胞毒活性追踪显示Fr6组分为活性部分。为确定其中的活性成分,运用GC/MS对Fr6组分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其主要成分为:棕榈酸(Palmitic acid,11.76%)、油酸(Oleic acid,12.16%)、亚油酸(Linoleic acid,14.77%)和乳杆(菌)酸(Lactobacillic  相似文献   

18.
杨树东  包海鹰  王辉 《菌物学报》2019,38(1):127-133
本文研究了粗毛纤孔菌的化学成分及抗肿瘤活性成分。对粗毛纤孔菌的甲醇提取物进行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采用Sephadex LH-20凝胶色谱法,反相C18柱色谱法及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不同萃取组分进行分离纯化。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经鉴定分别为麦角甾醇、齿孔酸、4-(3,4-二羟苯基)-3-丁烯-2-酮、phellibaumin A、3,3?-亚甲基双[6-[2-(3,4-二羟苯基)乙烯基]-4-羟基-2H-吡喃-2-酮](MBP)、肌苷、原儿茶酸和原儿茶醛。其中化合物MBP为首次从自然界中分离得到,对其进行了MTT抗肿瘤筛选和细胞凋亡分析。结果表明此化合物对人肝癌细胞HepG2的细胞增殖具有抑制作用,IC50值为2.3μg/mL,并且可以诱导HepG2细胞凋亡,且呈一定的剂量依赖关系。本研究明确了MBP的提取方法,初步断定该化合物抗肿瘤活性是通过诱导细胞凋亡实现的。  相似文献   

19.
研究羊耳菊提取物的抗炎活性。通过D_(101)大孔树脂吸附法对羊耳菊粗提物进行富集分离,由此制备出不同极性的组分;采用体外抑菌实验对不同组分进行抑菌活性筛选,同时建立LPS刺激RAW 264.7细胞模型和小鼠耳肿胀动物模型,对不同组分进行抗炎活性评价。通过D_(101)大孔吸附树脂对粗提物进行富集分离,制备的五个不同组分:Fr.A、Fr.B、Fr.C、Fr.D和Fr.E。其中Fr.E组(60%乙醇组分)的抗炎效果优于其余各组。抑制NO和TNF-α的释放作用分别为53.32±1.14、56.46±2.02,小鼠耳肿胀实验的肿胀抑制率为54.81%。羊耳菊Fr.E组分(60%乙醇组分)为羊耳菊抗炎的主要有效组分。  相似文献   

20.
为优化土荆芥种子总黄酮提取条件并评价其抗肿瘤活性。选用不同极性有机溶剂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和蒸馏水单独或依次为溶剂,采用微波-超声波辅助法提取土荆芥种子总黄酮,得到7种提取物;HPLC法测定提取物中槲皮素和山奈酚的含量,结果显示,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提取物(S6)中总黄酮含量最高为96.39 mg/g;乙酸乙酯提取物(S2)中槲皮素含量最高为0.602 mg/g,S6中山奈酚含量最高为0.479 mg/g;MTT法评价其抗肿瘤活性,结果显示7种提取物对6种细胞的增殖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P0.05),对人正常肝细胞L02的抑制效果最低,其中S6的抗肿瘤活性最佳,对SMMC-7721细胞的IC_(50)值为0.43 mg/mL,仅为L02细胞的14.98%;S6可诱导SMMC-7721细胞形态结构发生改变,细胞骨架重组。实验表明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提取物的总黄酮含量最高,溶解性最好,且抗肿瘤活性最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