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山西柳林孙家沟组锯齿龙类新材料及其分类学意义(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记述了产自山西柳林县薛村镇附近上二叠统孙家沟组的锯齿龙类新材料,包括两个单独的上颌齿和一个保存有牙齿的不完整齿骨。这两颗上颌齿与柳林黄河龙(Huanghesaurus liulinensis)正型标本来自同一地点同一层位且大小相当,由于同一地点没发现过其他的锯齿龙类,推测它们是同种甚至可能是同一个体而且应归入黄河龙;然而在形态特征上这两颗牙齿与矮小三川龙(Sanchuansaurus pygmaeus)正型标本上的牙齿完全相同,可以归入三川龙。新发现的齿骨与矮小三川龙和薛村山西龙(Shansisaurus xuecunensis)正型标本产自同一地点,层位与三川龙相同,低于山西龙的层位,推测很可能也属于三川龙,但是也不排除属于山西龙的可能性;在形态特征上与黄河龙正型标本在齿骨及其下颌齿的形态特征上未见明显差异,可以归入黄河龙。由于柳林黄河龙与薛村山西龙头后骨骼特征也基本一致,认为柳林薛村仅有一个属种的锯齿龙,矮小三川龙和柳林黄河龙应为薛村山西龙的晚出同义名。  相似文献   

2.
重新研究了产于辽西义县组下部的带羽毛小型兽脚类恐龙长掌义县龙(Yixianosaurus longimanus) 的不完整骨架。系统发育分析得出义县龙属于手盗龙类基干类群,与阿尔瓦雷斯龙( Alvarezsaurus) 、镰刀龙类、除阿尔瓦雷斯龙之外的其他阿尔瓦雷斯龙类以及由窃蛋龙类和副鸟龙类等进步手盗龙类组成的一个类群形成多分支状态。义县龙既有原始特征,如臂指数低,第三指强壮; 也有进步特征,如乌喙骨近长方形,表明在手盗龙类当中,前肢演化呈现出比以前认为的更加复杂的镶嵌现象。强壮的前肢骨骼以及厚重、弯曲而尖利的手爪表明义县龙是捕食者,尽管这一认识尚待该属种更完整化石的发现来证实。义县龙在手盗龙类系统发育中的基部位置暗示,在虚骨龙类演化的这一节点上,前肢形态的变异范围更大。在许多方面,义县龙强壮的前肢和过度增大的弯曲爪子与长臂猎龙(Tanycolagreus) 和虚骨龙(Coelurus) 的相似,可能代表了这些属种与基干镰刀龙类和窃蛋龙类之间的过渡形态。义县龙保存了大的片状体羽,表明这些皮肤衍生物在虚骨龙类中的起源可能比以前报道的要早。最后,强壮而伸长的前肢暗示了其生态功能与根据同一区域的其他小型兽脚类推测的不同,支持了热河生物群的小型非鸟兽脚类中存在小生境划分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离龙是一类生活在中侏罗世至中新世的半水生掠食性动物。白垩纪早期,部分离龙类演化为与现生鳄鱼形态类似的大型长吻爬行动物,称为新离龙类。报道了来自山东省下白垩统蒙阴组的一长吻型离龙新种——袖珍蒙山龙(Mengshanosaurus minimus),正型标本头骨全长仅35 mm,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小新离龙类个体。根据未完全骨化的颅腔和额骨-顶骨间尚存未愈合的圆孔,推测蒙山龙正型标本为一幼年个体。系统发育分析显示,蒙山龙属于新离龙类,具有单个外鼻孔,单一鼻骨和下颞孔开放等新离龙类的共有衍征。在新离龙类内部,蒙山龙分类位置较为基干,为伊克昭龙属(Ikechosaurus)、车尔龙属(Tchoiria)、西莫多龙属(Simoedosaurus)和鳄龙属(Champsosaurus)组成的支系的姐妹群。蒙山龙区别于其他新离龙类的特征包括泪孔位于前额骨与泪骨之间,以及增大的腭面齿(宽度超过上颌齿的1/3)。蒙山龙具有长吻和紧密排列的尖利牙齿,推测离龙类幼体与现生鳄类幼体食性类似,以水生昆虫和无脊椎动物为食。现生鳄类在发育过程中,吻部的形态常发生改变,牙齿也会从尖细的形状转向圆钝;而蒙山龙的吻部和牙齿的形态与已知大体型的成体新离龙类没有明显区别,这说明相较于现生鳄类,新离龙类在发育过程中生态位的变化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柳郭里阳 《化石》2012,(1):44-45
1921年,在德国特罗辛根的三叠纪晚期地层里,人们发现了9具板龙的完整骨架化石,从埋藏情况分析,这些板龙是同时被埋葬在这里的。古生物学家称其为板龙“群葬墓”。 人们对板龙并不陌生,产于我困云南的有名的禄丰龙就是一种板龙。板龙足早期的植食性恐龙,被认为是后来出现在侏罗纪、白垩纪的那些恐龙大汉蜥脚类恐龙(梁龙、腕龙、马门溪龙)的祖先类型,因此被称为“原蜥脚类恐龙”。  相似文献   

5.
湖北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的层位及时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化石点的实地调查证实 ,湖北南漳、远安发现的海生爬行类除孙氏南漳龙 (大冶组顶部或嘉陵江组底部 )外都产自嘉陵江组 ,它们的时代同为早三叠世奥伦尼克期。由孙氏南漳龙、南漳湖北鳄、湖北汉江蜥和远安贵州龙形成的这一海生爬行动物组合 ,是上扬子地区层位最低的 ,生存时代早于其他海生爬行动物组合。与产自欧洲的肿肋龙类有密切亲缘关系的贵州龙和汉江蜥 ,是该科最早的代表 ,也是鳍龙类最早的代表之一 ,为探讨鳍龙类和肿肋龙类的起源及传播提供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6.
辽宁西部早白垩世义县组一新驰龙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辽西早白垩世义县组底部陆家屯层近年来产出大量恐龙和其他脊椎动物化石 ,其中包括兽脚类恐龙当中的伤齿龙类和窃蛋龙类 (Xu ,2 0 0 2 )。本文报道该层位产出的一件驰龙类化石标本。通过对比研究 ,我们确认这一标本不同于热河群已知的其他 3种驰龙类 ,并建立了驰龙类的一个新属种 :陆家屯纤细盗龙 (Graciliraptorlujiatunensisgen .etsp .nov .)。驰龙类最初发现于北美晚白垩世地层中 (MatthewandBrown ,1 92 2 ) ,随后在蒙古晚白垩世地层中也有发现 (Osborn ,1 92 4 ) ;现在已知驰龙类的化石记录主要集中在北美和中亚地区的白垩纪地层中 (Xu ,2 0 0 2 )。千禧中国鸟龙 (Sinornithosaurusmillenii)曾代表最早的确定无疑的驰龙属种 (Xuetal.,1 999) ,其生存时代大约为 1 2 5Ma (Swisheretal.,1 999)。陆家屯纤细盗龙正型标本产于义县组底部陆家屯层 ,其上覆和下伏岩层的同位素年代分别为 1 2 8Ma和 1 39Ma (Swisheretal.,2 0 0 1 )。因此 ,陆家屯纤细盗龙代表已知最早的驰龙属种。陆家屯纤细盗龙和其他驰龙类共享以下近裔特征 :尾椎前关节突和脉弧极度加长、上颌齿后缘锯齿明显大于前缘锯齿和指节III- 2明显缩短。陆家屯纤细盗龙的以下近裔特征区别于其他驰龙类 :中部尾椎有一板状结构连接左右后关节  相似文献   

7.
邓沫南 《生命世界》2013,(11):86-91
龙,在中国文化里历来是吉祥的象征。龙作为十二生肖中唯一一个具有神异色彩的动物,自古以来占有着极为重要的文化地位。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里这样描绘龙:“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而在《管子·水地篇》中有关于龙的习性和本领的进一步描绘:  相似文献   

8.
尽管学者近期在中国龙蜥属Diploderma分类研究上取得了连续进展,我国龙蜥属物种的分布资料中仍有大量的存疑记录,例如多种龙蜥同域分布、记录分布点远离其余已知分布区、记录点与模式产地处于完全不同的生物地理区系等。本文结合形态及分子数据,对龙蜥属部分存疑记录进行了修订。确定了先前报道的云南省、西藏自治区、四川省、甘肃省及湖北省的草绿龙蜥Diploderma flaviceps记录为同属其他物种的误记;其中,四川省北部及甘肃省南部报道的草绿龙蜥为米仓山龙蜥D.micangshanense的误定,云南省中西部的草绿龙蜥为沙坝龙蜥D.chapaense的误定,西藏自治区与湖北省的草绿龙蜥分别为巴塘龙蜥D.batangense及米仓山龙蜥的误定,以上两地的巴塘龙蜥与米仓山龙蜥则分别代表西藏自治区和湖北省的省级爬行动物新记录。此外,确认了昆明龙蜥D.varcoae分布于云南省西双版纳的报道为地点信息的误记,实际标本采于云南省大理市鸡足山。确定了云南省景东彝族自治县先前记录的云南龙蜥D.yunnanense实际为沙坝龙蜥的误定,并拓展了早先认为是狭域分布的沙坝龙蜥的分布范围,将其分布区向西北方向扩大至云南省中西部。最后,更新了我国已知龙蜥属物种的分布及相关文献,并讨论了我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在更新物种分类及分布信息上的滞后及其对后续研究及物种保育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9.
具有牙齿是鸟类的一个原始特征,现代鸟类已全部丧失了牙齿。迄今所知,除了始祖鸟外,具有牙齿的鸟类就只有鱼鸟和黄昏鸟了。人们对始祖鸟并不陌生,但对鱼鸟和黄昏鸟却了解得很少。其实,对这些古老而有趣的鸟类,人类已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知识。鱼鸟和黄昏鸟的生存年代在距今一亿三千五百万年至六千五百万年前的白垩纪,陆地还没有漂移成现在这个样子,现在的很多陆块还隐没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之下。那时的陆地是温暖湿润、植被  相似文献   

10.
长掌义县龙(Yixianosaurus longimanus)是发现于中国辽西下白垩统的一种小型兽脚类恐龙。最初的研究认为它代表一种进步的手盗龙类,但最近的一项研究工作质疑了这一系统发育假说,新的系统发育研究认为长掌义县龙代表一种原始的手盗龙类。鉴于长掌义县龙的系统位置会影响我们对兽脚类前肢和羽毛演化等关键问题的理解,因此需要评估哪一个系统发育假说更为可靠。本文评述了长掌义县龙所有可被用于系统发育研究的形态学特征,证明了这一小型兽脚类恐龙属于基干副鸟类,并很可能属于基干恐爪龙类。这一结论与最初的研究结果相吻合。这一系统位置也与长掌义县龙可能具片状羽毛相吻合,并且否定了手盗龙类前肢演化历史复杂的假说。  相似文献   

11.
正在中关村科技园区昌平园的北京希诺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繁育实验室,一只黑白黄相间,名叫"龙龙"的小狗正吮吸着"母亲"的乳汁。这位"母亲"是一只普通的比格犬,是生下"龙龙"的代孕妈妈。"龙龙"的供体细胞则是来自世界首例人类基因编辑疾病模型犬"苹果"。这条小狗是我国首例完全自主培育的体细胞克隆犬,更是世界首例基因编辑克隆犬。  相似文献   

12.
《化石》2014,(1):4-5
正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尤海鲁研究员的研究团队在最近出版的《古脊椎动物学报》第四期报道了发现于兰州-民和盆地下白垩统河口群中的多刺甲龙亚科恐龙一新属种:金城洮河龙(Taohelong jinchengensis)。因此前多刺甲龙类只发现于北美和欧洲,金城洮河龙代表了该类化石在亚洲的首次发现,对于研究甲龙类的演化和分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根据一保存基本完整的骨架建立了始鳍龙类的一新属、种——纤细滇美龙(Dianmeisaurus gracilis gen.et sp.nov.)。标本采自云南省罗平县中三叠统关岭组Ⅱ段,为体态细长的小型物种。新属种与同产于该地区的利齿滇东龙(Diandongosaurus acutidentatus Shang et al.,2011)和丁氏滇肿龙(Dianopachysaurus dingi Liu et al.,2011a)身体各部位比例和个体大小接近,头骨均具有吻部两侧不收缩、眼眶显著大于上颞孔的特征。但新种眼眶间距要明显小于上颞孔间距,下颌关节与枕髁位于同一水平位置,锁骨前外侧缘的锁骨前突粗大而厚实,尺骨近端明显宽于远端,有比后两种更多的荐前椎(三属种荐前椎数分别为41、38、39枚)。此外,与滇东龙相对比,新种眶前区短于眶后区,前额骨和后额骨不相交。同时,新种下颌联合短,夹板骨参与下颌联合构成。新种前颌和下颌前部齿虽然也为獠齿(犬齿状齿),但未呈显著增大。头后骨骼对比,虽然新种和滇东龙均具有标志性的锁骨前外侧突,但后者的锁骨前外侧突尖细。与滇肿龙相对比,新种尾前部尾肋细长且未见明显加宽肿胀、仅具一个骨化的远侧腕骨、距骨为圆形且不具有近端凹入。去除数据不全的清镇龙、广西龙和三桥龙后的鳍龙类分支系统学分析表明,滇美龙与滇东龙互为姊妹群,同时它们与贵州龙、马家山龙和滇肿龙一起构成了一仅由在中国发现的属种组成的单系类群。这一单系类群与幻龙类的亲缘关系近于它们与欧洲肿肋龙类(Dactylosaurus,Anarosaurus,Serpianosaurus和Neusticosaurus)的亲缘关系。三种小型始鳍龙类的发现,指示云南罗平地区在三叠纪安尼期中晚期时鳍龙类是一类有较高分异度的海生爬行动物。  相似文献   

14.
彝族龙图腾服饰杨正权彝族奉龙为图腾,自称龙的传人。龙崇拜在彝族的原始宗教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彝族崇龙历史源远流长,远则始自氐羌系统龙氏族部落炎、黄氏族,近则始自汉晋时期的西南夷哀牢龙氏族。彝族龙图腾崇拜文化习俗对其服饰文化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一、龙...  相似文献   

15.
辽西下白垩统九佛堂组尾羽龙类—新属(英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记述了一件采自辽西热河群九佛堂组一新的窃蛋龙类:义县似尾羽龙(Similicaudipteryx yixianensis gen.et sp.nov.),并依据其和尾羽龙属的相似特征,及其匕首状的尾综骨,肠骨、踱骨和脚趾的形态等将其归入窃蛋龙类的尾羽龙科,但其所具有的一些特征也不同于该科已建立的尾羽龙属,如尾综骨的形态和较大的个体等。该化石具有许多典型的窃蛋龙类的特征,如短尾、较短的前肢等,有别于其他窃蛋龙类的特征还包括耻骨和肠骨的长度比为1.46,背椎上发育2个大而深的椎体下突、背椎侧部具孔等。义县似尾羽龙是又一类具有真正尾综骨的恐龙,表明尾综骨这一曾经被认为是鸟类特有的结构可能是在恐龙中独自演化的。它具有一些进步的特征如具尾综骨等,但同时也具有一些原始的特征如5个愈合的荐椎,耻骨联合长,表明在窃蛋龙类中存在着特征的镶嵌进化现象。似尾羽龙与驰龙类、其他窃蛋龙类等恐龙一样,脚趾并没有对握,已有的证据说明完全的对握目前还只是出现于鸟类中。根据其短尾、中部收缩的趾骨和灵巧的身体等都表明它是一类适于快速奔跑的动物。目前为止,已知的尾羽龙类化石均发现于北票四合屯地区的义县组下部尖山沟层(段),距今约125Ma。新标本发现于义县西二虎桥地点,属于九佛堂组,距今约120Ma,这也是迄今为止在九佛堂组发现的惟一一件尾羽龙类化石,对研究早白垩世窃蛋龙类的演化和热河生物群恐龙组合的特征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马来甜龙竹和小叶龙竹花序和果实的补充描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在云南采集到的标本,对竹亚科牡竹属马来甜龙竹的花序特征做了较为详细的中文以及拉丁文补充描述,对马来甜龙竹和小叶龙竹的果实特征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17.
驰龙类的精美临河盗龙(Linheraptor exquisitus)于2010年基于一件近完整骨架命名,化石采自内蒙古西部巴彦满达呼大门地点上白垩统乌兰苏海组。然而,最近三项研究认为精美临河盗龙是蒙古乌哈托喀地点上白垩统捷达克赫塔组发现的白魔龙(Tsaagan mangas)的晚出异名。本文依据61个形态学特征区分精美临河盗龙和白魔龙,否认了上述观点。许多特征来自对精美临河盗龙正型标本先前未修理部分,特别是头骨左侧的观察。这些新观察支持和加强了我们先前认为的精美临河盗龙和白魔龙属于两个不同属种的观点。精美临河盗龙具有的一些特征之前被认为是白魔龙或者其他驰龙类的自近裔特征,这表明进步的骨骼特征在驰龙类中的分布异常复杂。认为精美临河盗龙和白魔龙为同物异名的观点实际上忽略了很多微小的形态变异。增加分类取样可以将那些看似显著的鉴定特征转化为更加细微的形态变异,而这些形态变异对于精细的系统发育分析具有潜在的重要意义。在未来的研究中,利用连续数据的严格定量方法,有助于处理类似信息。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龙血素A对白色假丝酵母菌生物膜的抑菌作用,并初步研究龙血素A是否通过影响或干扰白色假丝酵母菌毒力因子的转录和表达实现的。方法建立白色假丝酵母菌生物膜体外模型,MTT法计算龙血素A对白色假丝酵母菌生物膜的抑制率;激光共聚焦观察龙血素A对不同时间白色假丝酵母菌生物膜的抑菌效果;RT-PCR技术检测药物作用下白色假丝酵母菌毒力因子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龙血素A对白色假丝酵母菌生物膜的抑菌作用增强。激光共聚焦观察显示龙血素A使白色假丝酵母菌生物膜内活菌死菌比例下降。RT-PCR结果表明龙血素A抑制了毒力因ALS3、SAP4的表达。结论龙血素A对白色假丝酵母菌生物膜有抑制作用,并在毒力因子ALS3、SAP4的表达过程中起到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9.
我国神话里的“龙”,乃是上能腾云驾雾,下可翻江倒海,时神时仙,千变万化,令人崇敬而又生畏的一种动物。生物学上也有“龙”,其含义乃是多种爬行动物的统称,例如蛇颈龙(Plesiosaurus)、鱼龙(Ichthyosaurus)、翼龙(Pterosaurs)、恐龙(Dinosaurs)……等。神话里“龙”的形态和生物学上的“龙”,在某些特点上却有其相似之处。因此可以认为神话中的“龙”就是生物学上的“龙”,经过人们的艺术升华,再赋于神秘的、超人的能力而成。我国著名古生物学家杨钟键教授,考究了甲骨文“龙”  相似文献   

20.
保存部分后肢的标本 IVPP V 10597 最初被描述为蒙古蜥鸟龙(Saurornithoides mongoliensis) 的幼年个体,但存在一些疑问。近年来有关伤齿龙科(Troodontidae) 的研究,尤其是有关伤齿龙类分类学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因此有必要对该标本的分类学重新进行评估。通过细致的形态比较和数值化的系统发育分析,确认相对于蒙古蜥鸟龙,V 10597 更加接近于同域的谭氏临河猎龙(Linhevenator tani) ,指示其有可能代表谭氏临河猎龙的幼年个体。但 V 10597 的许多后肢特征,包括许多涉及后肢骨骼间比例的特征,显示出与包括谭氏临河猎龙在内的其他伤齿龙类的明显区别。这些形态差异可能具有分类学意义,表明 V 10597 代表一个新种。通过骨组织学分析,确认该标本不可能代表谭氏临河猎龙或者其他大型伤齿龙类的幼年个体。基于已有的形态学和骨组织学信息,将 V 10597 定为一新属、新种,命名为柯瑞氏菲利猎龙(Philovenator curriei gen. et sp. nov. ) 。这一发现增加了白垩纪晚期伤齿龙类的种群分异度和形态差异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