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保存部分后肢的标本 IVPP V 10597 最初被描述为蒙古蜥鸟龙(Saurornithoides mongoliensis) 的幼年个体,但存在一些疑问。近年来有关伤齿龙科(Troodontidae) 的研究,尤其是有关伤齿龙类分类学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因此有必要对该标本的分类学重新进行评估。通过细致的形态比较和数值化的系统发育分析,确认相对于蒙古蜥鸟龙,V 10597 更加接近于同域的谭氏临河猎龙(Linhevenator tani) ,指示其有可能代表谭氏临河猎龙的幼年个体。但 V 10597 的许多后肢特征,包括许多涉及后肢骨骼间比例的特征,显示出与包括谭氏临河猎龙在内的其他伤齿龙类的明显区别。这些形态差异可能具有分类学意义,表明 V 10597 代表一个新种。通过骨组织学分析,确认该标本不可能代表谭氏临河猎龙或者其他大型伤齿龙类的幼年个体。基于已有的形态学和骨组织学信息,将 V 10597 定为一新属、新种,命名为柯瑞氏菲利猎龙(Philovenator curriei gen. et sp. nov. ) 。这一发现增加了白垩纪晚期伤齿龙类的种群分异度和形态差异度。  相似文献   
2.
驰龙类的精美临河盗龙(Linheraptor exquisitus)于2010年基于一件近完整骨架命名,化石采自内蒙古西部巴彦满达呼大门地点上白垩统乌兰苏海组。然而,最近三项研究认为精美临河盗龙是蒙古乌哈托喀地点上白垩统捷达克赫塔组发现的白魔龙(Tsaagan mangas)的晚出异名。本文依据61个形态学特征区分精美临河盗龙和白魔龙,否认了上述观点。许多特征来自对精美临河盗龙正型标本先前未修理部分,特别是头骨左侧的观察。这些新观察支持和加强了我们先前认为的精美临河盗龙和白魔龙属于两个不同属种的观点。精美临河盗龙具有的一些特征之前被认为是白魔龙或者其他驰龙类的自近裔特征,这表明进步的骨骼特征在驰龙类中的分布异常复杂。认为精美临河盗龙和白魔龙为同物异名的观点实际上忽略了很多微小的形态变异。增加分类取样可以将那些看似显著的鉴定特征转化为更加细微的形态变异,而这些形态变异对于精细的系统发育分析具有潜在的重要意义。在未来的研究中,利用连续数据的严格定量方法,有助于处理类似信息。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了20世纪60年代至今有关臭椿的植物化学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着重介绍臭椿中含有的苦木科植物的特征性成分--苦木苦味素类物质,主要为臭椿内酯和臭椿醇,同时对其生物碱、脂类和脂肪酸组成,以及挥发性组分进行阐述.对臭椿中活性物质在医药和生物农药领域的应用研究现状进行了概述,并对其应Ζ用前景作以简短评述.  相似文献   
4.
记述了一件发现于内蒙古临河巴彦满达呼上白垩统乌兰苏海组的窃蛋龙科新材料并建立了一新属新种——戈壁乌拉特龙(Wulatelong gobiensis gen. et sp. nov.)。新属种具有以下不同于其他窃蛋龙科成员的独特特征:外鼻孔大而细长,腹端低于前上颌骨中部;上颌骨的颧骨支呈带状,并向后延伸至眶前隔之后,叠覆于颧骨外侧面;外侧视,上隅骨的前背突基部收缩。戈壁乌拉特龙具有一些其他窃蛋龙科成员不具有的近祖特征,而与更原始的窃蛋龙类接近,说明戈壁乌拉特龙代表了窃蛋龙科中一个相对原始的属种。这些近祖特征包括:下颞颥孔的背缘较窄,泪骨的前突和后突相对较长,外翼骨和外下颌孔的位置都相对靠后,肩胛骨短而纤细,肠骨的耻骨茎较坐骨茎向腹侧延伸更长并前后向更宽,坐骨较短,以及第三跖骨近端侧扁等。因此戈壁乌拉特龙的系统发育位置可能居于原始窃蛋龙类和其他窃蛋龙科成员之间。对巴彦满达呼恐龙动物群的初步分析支持巴彦满达呼红层代表了蒙古高原戈壁地区上白垩统红层中的最早沉积层位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从台湾海峡天然海鱼共附生微生物群落分离得到29株放线菌,通过抗病毒和抑菌活性筛选,分别得到6株对烟草花叶病毒和植物病原真菌具有较强抑制作用的天然菌株.其中,菌株030603对供试植物病原真菌拮抗作用尤为显著,其发酵产物具有广谱抑菌活性,可以作为广谱性植物病原真菌拮抗菌株进行生防菌产业化开发及发酵产物活性成分的化学研究.该菌株形态特征、培养特性、生理生化特性与微白黄链霉菌基本一致,16 S rDNA序列同源性达99.5 %.实验结果表明,利用天然海洋鱼类共附生微生物群落获取植物病原菌拮抗菌株具有取样便捷和活性菌株检出率高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描述湖北郧县淅川盆地晚白垩世地层中产出的蜥脚类恐龙化石。标本不关联保存于马家村组中段灰绿色含钙泥质粉砂岩中,材料包括牙齿、脊椎和肢骨化石等。从愈合特征(如分离的椎体和椎弓)分析,这些化石至少由2个未成年个体组成。这些化石体现出的特征组合,如股骨近端外侧突出,近端外缘向内侧倾斜,荐前椎气腔构造发育,以及牙齿呈细长的棒状,表明湖北郧县马家村组地层发现的蜥脚类可归入巨龙形类中的多孔椎龙类或者更进步的类群。新材料的发现对于进一步了解中国乃至东亚地区白垩纪晚期的蜥脚类恐龙分布和演化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