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肠道微生物群是人体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宿主共进化、共代谢、共发育,并与宿主之间相互调控,影响宿主健康。近年研究显示,肠道微生物群参与了结直肠癌的发生和发展。了解肠道微生物群的特征性变化及其诱发结直肠癌的机制对于结直肠癌的防治有着重要意义。目前以肠道微生物群为靶点的干预性基础研究也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研究进展。本文主要对结直肠癌患者肠道微生物群的变化、其可能的致病机制及临床相关研究进展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 CRC)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肠道微生态作为人体内最复杂、最庞大的微生态系统,与CRC密切相关。CRC患者的肠道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构成能调节CRC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本综述旨在讨论CRC肠道微生物群的构成、微生物群相关致癌机制、微生物群作为CRC生物标志物的潜力,为临床应用肠道菌群治疗CRC提供新策略与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微生态活菌制剂的临床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人与其寄居的微生物群构成人体的微生态环境 ,这些微生物群对人体有着极其重要的生理作用 ,人体的健康依赖于二者之间的平衡 ,如果平衡失调将导致疾病发生。自 192 8年Alexander Flem ing发现青霉素以来 ,抗生素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人们认识到了其对恢复健康的重要价值 ,同时也逐渐认识到了滥用抗生素或治疗措施不当 ,已经导致菌群失调和耐药菌株产生 ,造成或加重了微生态失衡 ,使得人们越来越重视研究用于调节微生态失衡的微生态疗法。微生态活菌制剂的临床研究及应用就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1 微生态活菌制剂1.1 概念 微生态活菌制剂指…  相似文献   

4.
微生态失调与感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微生态失调与感染的关系极为密切。引起感染的微生物不一定是致病菌或病原体,微生态失调后,正常微生物群易位或易主也可以引起感染。从微生态的视角去审视感染的发生、发展和结局,将会为感染病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的发病率及病死率在多国多年居高不下,肠道微生态的失衡在CRC的发生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被许多学者所证实。专家一致认为,积极纠正肠道微生态失衡是可取的。CRC患者术前肠道菌群已经出现改变,术后肠道菌群失衡加重,化疗会进一步加重这种失衡状态。肠道微生态的稳态对机体肠道功能和免疫功能等起着重要作用。益生菌作为一种可调节肠道菌群的微生态制剂,已显现出在CRC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现对益生菌在CRC患者中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蚯蚓调控土壤微生态缓解连作障碍的作用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毕艳孟  孙振钧 《生物多样性》2018,26(10):1103-205
连作障碍不仅严重影响作物产量, 而且会导致土壤生物多样性下降、有益微生物减少及病原菌增加等一系列微生态失衡问题。土壤微生态失衡反作用于植物, 导致植物发生更严重的病害、减产等。作为土壤生态系统工程师, 蚯蚓的取食、掘洞和爬行等活动对土壤微生态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 既可以改善土壤环境, 又可以强化土壤生物群落功能, 有望为缓解作物的连作障碍问题提供一条新途径。本文总结了土壤微生态与土壤功能维持及蚯蚓调控土壤生物作用的研究进展, 在此基础上, 结合蚯蚓对化感物质降解作用的研究, 分析了蚯蚓通过调控土壤微生态缓解作物连作障碍的微生物作用机制的三条途径: 直接调控微生物群落、通过改变化感物质组成以及通过调控土壤动物区系调控微生物群落。蚯蚓对微生物群落的调控可改善失衡的土壤根际微生态, 有效缓解作物连作障碍。  相似文献   

7.
人体微生态是人体内的微生物生态群落,是存在于人体组织和体液中的共生和病原微生物的总和,也是近年来发现的"新器官",它在维持人体健康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微生态与宿主间有着全面广泛的相互作用机制,微生态失衡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文概述了人体微生态与健康和疾病研究的重要意义,并对国内外研究进展作总结评述。  相似文献   

8.
乳腺癌是全球女性患病率及病死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对生命健康造成极大威胁。微生物群被认为是人体“第二基因组”,在维护人类健康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结构及功能紊乱与疾病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随着高通量测序等生物技术的发展,诸多研究揭示了微生物群与乳腺癌关系密切,微生物群可能通过影响雌激素代谢、干预细胞增殖与凋亡、调节免疫及炎症等途径影响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并可能影响乳腺癌对化疗及免疫治疗的反应。本文就乳腺癌组织微生态与肠道微生态研究概况展开综述,并提出预防和治疗乳腺癌的新策略。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PCR-DGGE技术对结直肠癌患者肠道黏膜局部菌群多样性进行研究,为结直肠病变的防治提供微生态调节思路。方法收集正常对照组、结直肠息肉组及结直肠癌组患者各30例,采集结直肠黏膜局部肛拭子,提取细菌基因组DNA,采用PCR-DGGE对肠道黏膜局部菌群进行指纹图谱分析。结果正常对照组、结直肠息肉组和结直肠癌组患者PCR-DGGE指纹图谱分析显示3组肠道黏膜局部菌群多样性发生了显著的变化,3组肠道黏膜局部菌群发生了显著的菌群变迁。结论 PCR-DGGE分析结直肠癌患者肠道黏膜局部菌群多样性变化对监测肠道局部微生态变化在结直肠癌的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微生物群与人体的健康密切相关,约20%的恶性肿瘤与微生态失调有关。研究显示肠道微生物可以调节造血,其与血液系统疾病的关系逐渐得到研究者的关注,肠道微生物参与白血病的发生发展,影响白血病的治疗效果。较早的暴露于微生物群是儿童白血病的保护性因素,化疗会引起肠道微生物紊乱,肠道微生物可以改变化疗药物的疗效和毒性,其多样性和组成能够预测化疗相关的并发症,通过微生态制剂和粪菌移植可以减少化疗相关的并发症。本文从肠道微生态与白血病及其并发症的关系,以及调节肠道微生态对白血病的影响两个方面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消化道微生态的相关研究引起广大研究者注意。研究表明质子泵抑制剂(proton pump inhibitors,PPIs)可通过对消化道微生物产生影响,继而引起消化道微生态发生改变。本文分析了PPIs引起消化道微生物变化的相关疾病及原因,发现PPIs通过抑制中性粒细胞的杀菌活性来破坏炎症反应。此外,PPIs抑制胃酸分泌,导致消化道细菌移位、细菌过度生长、肠道通透性增加、肠道蠕动改变和肠道微生物群被破坏,致使肠道黏膜屏障受损和继发性肠道功能失调,由此引起消化道微生态失衡。  相似文献   

12.
NLRP6炎症小体作为炎症反应的核心识别环节,由PRRs、ASC、Caspase三部分组成,可激活下游IL-1β、IL-18等炎症分子。肠道微生态主要由肠道内结构复杂的微生物、种类繁多的代谢物和肠道黏膜屏障组成,参与机体多种重要生命功能,与多种疾病发生发展密切相关。NLRP6炎症小体广泛分布于肠道组织中,可识别肠道内多种危险信号,进而与众多下游信号通路关联,调控肠道内微生物组成和肠道黏膜屏障,从而调控疾病进展。此外,肠道微生物菌群或其代谢产物可直接激活NLRP6炎症小体,也可通过肠-肝循环刺激肝脏内NLRP6炎症小体,对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及宿主-微生物相互作用至关重要。基于NLRP6炎症小体与肠道微生态之间的相互调控机制,靶向NLRP6炎症小体调节肠道微生态失衡,成为与肠道微生态失衡相关疾病治疗的新思路。文章就NLRP6炎症小体的组成、分布与激活,NLRP6炎症小体与肠道微生物、代谢产物、肠道黏膜屏障相互调控机制进行综述,为临床治疗肠道微生态失衡相关疾病提供更多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3.
女性生殖道微生态的研究已经显示,阴道存在多种微生物并具有生理和病理作用。阴道微生物群失调直接导致炎症、不孕和肿瘤等妇产科相关疾病。在检测女性上、下生殖道包括阴道、宫腔和输卵管等部位的特定微生物群时,高通量测序技术比传统的细菌培养技术效率更高,成本更低。大多数宫腔微生态的研究认为乳杆菌是宫腔内的优势菌群。生殖道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与宿主细胞间相互作用,在胚胎着床和妊娠等生理过程发挥重要作用,并且参与妇产科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统一的生殖道微生态评价标准,不仅可以指导临床使用抗生素,而且可以有效地评价益生菌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白菜根肿病是由芸薹根肿菌(Plasmodiophora brassicae Woron)引起的一种常见土传病害,主要危害白菜的根部。根际是土壤-植物-微生物相互作用最活跃的关键微域,根际微生态系统中的微生物失衡是导致土传病害的重要因素,深入探究根际微生态与土传病害互作机制,有利于从根际微生物、抑病物质和功能代谢等方面挖掘防控土传病害安全高效的方法。本文综述了根际微生态与白菜根肿病的发生机制关系,从该病害的危害、发生的根际微生态机制及生防菌防治研究等方面综合分析了根际微生物调控白菜根肿病发生的机制,以期为白菜根肿病防控、促进土壤健康和维持根际微生态系统稳定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衰老的特征是组织器官的功能衰退以及衰老相关疾病风险的增加,这给维护和促进健康长寿带来一系列新的挑战。尽管进行了广泛的衰老相关研究,但进展有限。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肠道微生物群的结构和功能积极参与了衰老过程。肠道微生物群紊乱表现为许多与年龄相关的肠外器官轴的衰老。肠道微生物群可以被调节,这暗示了通过肠道微生物群抗衰老是一个可以实现的重要目标。本综述总结了肠道微生物群在不同年龄段中的动态演替,这种动态的肠道微生物群从胎儿到出生和婴儿期开始迅速发展,从断奶期到幼儿期迅速变化,然后建立稳定的成年人菌群,直到随着年龄增长最后发生衰退;肠道微生物群与肠外器官轴(大脑、心脏、肝脏、胰腺、肌肉、皮肤和骨骼)衰老相关疾病,以及通过饮食、粪菌移植和微生态制剂调节肠道微生物群靶向抗衰老的研究进展,以期为调控肠道微生物群抗衰老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微生态学是研究人、动物及植物正常微生物群的新学科。正常微生物群对其宿主不但无害 ,而且有益 ,并具有众多的生理效应。这是正常微生物群与其宿主的长期共生的进化结果 ,是微生态平衡状态的表现。但是 ,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时这种微生态平衡就要遭到破坏 ,发生微生态失调 ,并引起宿主各种类型的疾病。微生态失调引起的疾病来源于内源性与外源性两个方面。内源性主要来源于正常微生物群的比例失调、定位转移和二重感染。外源性主要来自外袭菌的侵入 ,形成新的感染。感染如果在群体中有传播性 ,这就是传染病或传播病 (communicabledis ease)…  相似文献   

17.
女性阴道是自然开放的腔道,其内寄居着大量的微生物,其中乳杆菌占优势。正常阴道内的微生物对于维持女性生殖系统健康具有重要作用,而多种因素能够影响妇女正常的阴道微生态环境,包括妊娠。女性阴道微生态状况不仅会影响自身健康,同时能够影响子代的健康。正常的肠道菌群参与机体的营养、免疫、代谢、神经内分泌等多种生理功能,而婴儿期是人肠道菌群建立的关键时期,其中分娩方式对婴儿菌群的定植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阴道菌群失衡不但可导致妇女感染性疾病的发生,还与妊娠结局及婴儿菌群的建立密切相关,改善女性阴道微生态状况对提高母婴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微生态学及微生态制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微生态学(Microecology)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1977年联邦德国VOLKER RUSCH首先明确提出这门学科的定义,并在德国建立起第一个微生态学研究所。该所的主要工作是关于活菌制剂(生理性细菌治疗),如大肠埃希菌、双歧杆菌、乳酸菌等,总的来说是研究生态疗法和生态调整。1985年VOLKER RUSCH提出一个新的定义:“微生态学是细胞水平或分子水平的生态学,是研究人类、动物、植物正常微生物群与其宿主相互关系的生命科学分支”,也可以认为是研究微生物结构和功能,及其和宿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科学技术。有研究估计,人体携带正常微生物群…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肠道微生物在人类的健康和疾病中的应用受到了广泛关注.无菌动物在肠道微生态中的模型应用越来越广泛,为人类的生理、病理研究提供了非常有效的研究工具.为保证实验动物的质量,必须对无菌动物频繁的进行无菌检测.但无菌检测受到诸多因素的干扰.目前传统的检测方法 主要是细菌、真菌培养及革兰染色镜检.随着高通量测序的发展,现在...  相似文献   

20.
结直肠癌是威胁全球和我国公民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报道揭示了肠道微生物和免疫微环境在维持肠稳态中的重要作用;其中,具核梭杆菌介导的肠道微生态失调和免疫紊乱是近期研究热点之一.但是,少有研究关注肠道细菌和免疫炎症因子在致癌过程中的相互作用.本课题组发现,具核梭杆菌可以增高白介素-6(IL-6)和IL-22等免疫因子的表达,从而参与大肠癌的发生发展,且与大肠癌化疗疗效相关.IL-22和具核梭杆菌可能有协同促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