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 CRC)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肠道微生态作为人体内最复杂、最庞大的微生态系统,与CRC密切相关。CRC患者的肠道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构成能调节CRC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本综述旨在讨论CRC肠道微生物群的构成、微生物群相关致癌机制、微生物群作为CRC生物标志物的潜力,为临床应用肠道菌群治疗CRC提供新策略与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肠道是集消化、吸收、内分泌、免疫、屏障等功能为一体的重要器官,肠道菌群的结构和功能与人体的健康、疾病的发生发展及机体的快速康复息息相关。结直肠癌变是个逐步发生发展的过程,从局部炎性反应、腺瘤、癌前病变到恶化的过程可达数年甚至数十年之久。结肠癌早期临床症状不明显且潜伏期较长,容易造成漏诊和误诊,贻误最佳治疗时机。近年来,国内外多项研究显示大肠埃希菌、粪肠球菌、脆弱拟杆菌、解没食子酸链球菌、具核梭杆菌等细菌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这为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进行结直肠癌早期诊断提供了新思路和新途径。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肠道微生态学已经成为众学者的研究热点,肠道微生态平衡影响人体健康,尤其与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关系密切。许多CRC患者在早期并无明显症状,在进入中晚期时才被确诊,因错过早期治疗的机会而导致治疗效果欠佳,目前亟需更新更优的CRC早期诊断方法。基于肠道微生态与CRC的密切关系,肠道微生态已成为CRC新诊断方法的主要选择之一,主要研究方向是肠道中的细菌、病毒及其代谢产物的种类与数量的检测。本文就近年来关于肠道微生态对CRC诊断作用的相关热点问题进行概述,并展望肠道微生态在CRC诊断作用研究的主要方向及预期进展,旨在为通过肠道微生态诊断CRC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结直肠癌是一种涉及遗传、环境和生活方式等多风险因素的疾病。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菌群与消化道之间的共生作用对维持肠道内环境的稳定也十分重要。菌群在炎症、药物代谢,甚至癌症的发展中扮演着许多角色,然而由感染、饮食或生活方式等变化引起的菌群组成的改变却可影响这种共生关系。同样,菌群组成的变化使部分菌种在肠内引发炎症反应甚至致癌,从而对结肠直肠癌的发生发展产生实质性的影响,综述将总结目前肠道菌群与结直肠癌之间潜在的联系,重点关注细菌在肠道中所参与的各种反应,从而为治疗结直肠癌提供更多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5.
药物的代谢是机体对药物处置过程的关键步骤,而肠道作为机体中重要的微生态系统,其在药物代谢方面的作用至关重要。肠道微生物群能够对各种药物等外源化合物进行生物转化、积累,并改变这些物质的活性和毒性,从而影响宿主机体对它们的反应。肠道微生物群与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相当复杂,亟待更多更加深入、全面的发掘和研究。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肠道微生物群代谢及其与药物互作关系,肠道菌-宿主共代谢认知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在药代动力学中扮演重要角色。本文通过调研、整理、归纳和总结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对机体肠道微生物的分类、功能,几种常用药物对肠道微生物的影响以及肠道菌群对药物的代谢作用效果与几个主要的机制进行了梳理和综述,并讨论了微生物和药物之间的双向互作。有利于增进对微生物群影响药物疗效及其代谢途径和机制的了解,提高调控肠道微生物改善治疗的可能性,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精准用药、个体化治疗、药物的评价和新药研发等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6.
肝脏是一个具有强大再生能力的器官,其再生过程受多种因素的调控。在肝部分切除术及肝移植术后,肝脏能否恢复正常的形态及功能是判断手术是否成功的关键。因此,明确调控肝脏再生的因素对促进肝脏再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发现,人体庞大且复杂的肠道微生物群及其代谢产物在肝脏再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肠源性内毒素、与肠道微生物群相关的胆汁酸和肠道细菌代谢产物(如短链脂肪酸和色氨酸)等均参与肝脏再生,但其确切机制尚不清楚。本文就肠道微生物群及其代谢产物与肝脏再生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临床工作及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颗粒物(particulate matter,PM)是空气污染物中的主要成分,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入肠道。研究证实颗粒物进入肠道能够增加肠上皮的通透性,降低肠道免疫屏障功能,也可被代谢为有毒产物进一步引起肠道损伤。颗粒物还能够改变肠道微生物群的组成,目前认为微生物群和机体多个系统的功能密切相关。颗粒物引发的肠道炎症反应影响全身多系统的健康。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关于空气颗粒物造成的肠道微生物群改变、肠道损伤及其引起的肠道免疫应答反应的研究进展,阐明空气颗粒物进入肠道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的影响,为治理空气污染进而改善人群健康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肠道微生物群是指存在于人体消化道内的微生物组成的复杂群落。随着16S rRNA基因测序和宏基因组测序等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肠道微生物群已被证明与多种疾病息息相关。三大胰腺疾病与肠道微生物群密切相关,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慢性胰腺炎(chronic pancreatitis,CP)和胰腺癌患者肠道微生物群的构成和丰度均与健康人群不同。反之,肠道微生物群的改变会减慢或加速胰腺疾病的发生发展。益生菌和抗菌药物的使用及粪菌移植等可减轻胰腺炎症反应,缓解胃肠道症状,影响胰腺癌化疗和免疫治疗的效果,因此可为胰腺疾病的诊疗提供新策略。本文总结了AP、CP和胰腺癌的肠道微生物群研究,阐述了疾病发生时肠道微生物群的变化、与胰腺相互作用的机制以及目前的主要研究技术,探讨了肠道微生物群在胰腺疾病诊疗中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
结直肠癌是西方国家最常见的癌症之一,多数患者伴有肠道菌群的改变。有研究表明,肠道菌群通过microRNA调节宿主基因的表达,而宿主的microRNA同样调节菌群的生长和基因表达。因此,本文概述了肠道菌群与宿主microRNA相互作用的具体机制,以及这种交互作用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治疗阶段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肠道菌群与结直肠癌的关系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究二甲双胍抑制肠癌的生长及调控肠道菌群的作用。 方法 20只C57BL/6J小鼠通过AOM DSS诱导结直肠癌发生,分成2组每天分别灌胃生理盐水及二甲双胍溶液,12周后处死小鼠,收集结直肠组织及粪便,比较2组小鼠肠道肿瘤个数及大小并进行H&E染色分析,运用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检测小鼠肠道菌群组成,使用QIIME软件分析菌群物种分类、物种多样性指数及组间显著性差异。 结果 2组小鼠体质量随周龄增加均呈现增长趋势,且实验结束时体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43 1,P=0.469 7)。与对照组相比,接受二甲双胍灌胃的实验组小鼠结直肠肿瘤数量减少(t=2.260 0,P=0.040 3)且尺寸偏小(t=2.570 0,P=0.014 4)。粪便菌群测序结果显示实验组小鼠肠道菌群丰富度增加(P0.05)。在属水平上,实验组Akkermansia、Ruminococcus及Clostridium Ⅹa和Ⅳ等细菌的丰富度增加。 结论 二甲双胍能够调控肠道菌群的组成,增加肠道内产SCFAs细菌的定植,并抑制肠癌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2.
结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病死率都极高。从结肠息肉发展到结肠癌一般需要10~15年,且大多遵循息肉‒腺瘤‒癌症的发展过程,结肠腺瘤性息肉(colorectal adenomatous polyps,CAP)被认为是结肠癌的癌前病变。有研究显示肠道菌群的改变与肠道腺瘤性息肉样变及癌症的发生发展有密切的相关性。根据肠道菌群在不同病理状态下的富集程度,可以进一步分析其与结肠病变之间的关系。本文就肠道菌群的构成,CAP患者粪便和腺瘤组织中肠道菌群富集的改变,以及肠道菌群代谢产物对CAP患者的影响等内容进行综述,为结肠腺瘤性息肉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随着人们对肠道菌群认识的深入,其在胃肠肿瘤发生、发展和防治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大量研究表明:失调的肠道菌群可通过产生促肿瘤代谢产物及毒素、影响宿主免疫等促进胃肠肿瘤的发生发展;相反,健康且平衡的肠道菌群可增强宿主的抗肿瘤效应而抑制胃肠肿瘤发生发展、改善其预后。本文从肠道菌群与胃肠肿瘤的相关性、肠道菌群对胃肠肿瘤的影响机制及防治应用等角度,对二者关系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旨在为胃肠肿瘤的预防、早诊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Colorectal cancer (CRC) remains the third most prevalent cancer disease and involves a multi-step process in which intestinal cells acquire malignant characte ristics. It is well established that the appearance of distal metastasis in CRC patients is the cause of a poor prognosis and treatment failure. Nevertheless, in the last decades, CRC aggressiveness and progression have been attributed to a specific cell population called CRC stem cells (CCSC) with features like tumor initiation capacity, self-renewal capacity, and acquired multidrug resistance. Emerging data highlight the concept of this cell subtype as a plastic entity that has a dynamic status and can be originated from different types of cells through genetic and epigenetic changes. These alterations are modulated by complex and dynamic crosstalk with environmental factors by paracrine signaling. It is known that in the tumor niche, different cell types, structures, and biomolecules coexist and interact with cancer cells favoring cancer growth and development. Together, these components constitute the tumor microenvironment (TME). Most recently, researchers have also deepened the influence of the complex variety of microorganisms that inhabit the intestinal mucosa, collectively known as gut microbiota, on CRC. Both TME and microorganisms participate in inflammatory processes that can drive the initiation and evolution of CRC. Since in the last decade, crucial advances have been made concerning to the synergistic interaction among the TME and gut microorganisms that condition the identity of CCSC, the data exposed in this review could provide valuable insights into the biology of CRC and the development of new targeted therapies. 相似文献
15.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并且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建立有效的早期筛查方法是当今防治结直肠癌的首要任务。随着肠道菌群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显示肠道菌群与CRC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关系,尤其是具核梭杆菌、产肠毒素脆弱拟杆菌、大肠埃希菌等这些特异性菌群与CRC的发展密切相关。本文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就这些特异性菌群在CRC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作一综述,为进一步研究CRC和实现对其早期筛查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老年结直肠癌患者肠道菌群变化与机体免疫、炎症、营养指标的相关性,为结直肠癌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纳入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老年结直肠癌患者30例和同期健康查体的老年人群30例,收集粪便标本,采用FloraCheck~(TM)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粪便样本中所有细菌的16S rRNA V3-V4区进行DNA测序,序列通过MiSeq 16S宏基因组APP及QIIME软件,分析两组人群间属水平上显著差异性菌群。比较两组人群炎性指标(TNF-α、IL-6、IL-1、IL-12)、营养指标(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和免疫指标(CD3~+、CD4~+、CD8~+、NK)的差异。分析老年结直肠癌患者肠道菌群变化与营养、炎症、免疫的内在联系。结果老年结直肠癌组和老年健康组人群免疫指标CD3~+、CD4~+、CD8~+、NK和CD4~+/CD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炎性指标老年结直肠癌组TNF-α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增高(t=3.769,P=0.001),两组人群IL-1、IL-6、IL-1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营养指标老年结直肠癌组白蛋白、前白蛋白较对照组明显下降(t=-4.107,P=0.001;t=-4.366,P=0.001),两组人群总蛋白、转铁蛋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老年结直肠癌组肠道差异性菌属变化,包括Eubacterium、Ruminococcaceae_UCG-002、Peptostreptococcus、Porphyromonas和部分炎症指标、营养指标、免疫指标有明显相关性。结论老年结直肠癌患者肠道菌群结构和功能异常,可能是导致患者机体免疫损伤、炎症反应、营养不佳的主要原因之一。有针对性地对肠道菌群结构进行优化,改善肠道菌群对宿主的影响,是一种帮助老年结直肠癌患者促进健康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嗜黏蛋白阿克曼菌(A. muciniphila)及其释放的外膜囊泡(OMV)对应激结直肠癌小鼠模型焦虑和抑郁情绪的影响。 方法将70只C57BL/6J小鼠分为Control组、CAC组、A. muciniphila组、CS组、CSAM组、OMV组和CSOMV组,每组10只。采用氧化偶氮甲烷与葡聚糖硫酸钠溶液联合用药建立结肠炎相关结直肠癌模型。小鼠每天随机暴露于1~2种轻度应激刺激,持续14 d建立慢性应激模型。采用A. muciniphila菌液和A. muciniphila OMV悬浮液灌胃干预应激结直肠癌小鼠。采用旷场实验检测小鼠焦虑情绪,采用悬尾实验检测小鼠抑郁情绪。16S rDNA基因测序检测小鼠肠道微生物群落的改变。 结果与CS组小鼠相比,A. muciniphila干预后慢性应激结直肠癌小鼠旷场箱内探索总路程(t=4.747,P<0.001)和平均速度(t=4.691,P<0.001)均显著增加。悬尾实验的不动时间(t=2.270,P<0.05)和不动时间百分比(t=2.273,P<0.05)显著减少。与CS组小鼠相比,A. muciniphila OMV干预后慢性应激结直肠癌小鼠旷场箱内探索总路程(t=3.167, P<0.05)和平均速度(t=3.264, P<0.01)均显著增加。悬尾实验中不动时间(t=2.409, P<0.05)和不动时间百分比(t=3.969,P<0.01)显著减少。16S rDNA基因测序表明,与CS组比较,CSOMV组中考拉杆菌属、Colidextribacter、布劳特菌属、Faecalibacterium、罕见小球菌属、嗜胆菌属、Olsenella、Angelakisella和酸硫杆菌属的相对丰度显著增加(P<0.05),Parvibacter相对丰度显著减少(P<0.05)。 结论A. muciniphila及其分泌的外膜囊泡能够有效缓解应激结直肠癌小鼠的焦虑和抑郁情绪,并显著改变慢性应激结直肠癌小鼠的肠道菌群。 相似文献
18.
人体肠道中数量可观、种类丰富的微生物对于维持人体健康起到重要作用。大量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对肝硬化及其并发症有重要影响。当机体内外环境改变时会引起肠道微生物的变化,影响肝硬化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而肝硬化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也会引起肠道微生物的紊乱,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通过对肠道微生物的检测和调节有助于肝硬化及其并发症的诊断与治疗。本文就肠道微生物与肝硬化及其并发症关系的研究现状,以肠道微生物为靶标的诊断治疗肝硬化及其并发症的策略以及现存在的问题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肝癌是世界上最恶性的疾病之一,发病率居世界第六位,病死率居世界第四位。尽管近年来在肝癌的诊断和治疗方面取得了进展,但患者生存率和术后复发率仍然不尽人意。肠道菌群栖息于人类的消化道,介导人体内多种代谢反应,协助机体完成正常生命活动。目前大量的研究证实,慢性肝病患者(如酒精性肝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和病毒性肝炎等)体内均存在一定程度的肠道菌群紊乱且与疾病的发生发展相关,可能是慢性肝病向肝癌进展的主要因素,因此靶向肠道菌群的诊疗手段可能为肝癌患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在此基础上,本文总结大量相关文献,从肠道菌群促进肝癌的机制及其对肝癌的预防、诊断以及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结直肠癌患者肠道黏膜相关菌群组成差异,探索肠道菌群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用末端限制片段长度多态性(Terminal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T-RFLP)技术分析50例结直肠癌患者癌组织、癌旁正常黏膜与健康对照组肠道黏膜相关细菌组成差异。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相比,结直肠癌患者肠道黏膜相关细菌丰度显著增加(P<0.05),多样性显著降低(P<0.05)。结直肠癌患者癌组织与癌旁正常黏膜的黏膜相关细菌组成相近,但与健康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MspI酶切的160 bp、560 bp的T-RF片段在结直肠癌癌组织及癌旁正常黏膜中为优势片段,而在健康对照组中缺失。相反,MspI酶切的66 bp、74 bp、141 bp的T-RF片段在健康对照组为优势片段,但在结直肠癌患者癌组织及癌旁正常黏膜中缺失。结论 肠道菌群失调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MspI酶切的66 bp、74 bp、141 bp、160 bp、560 bp的T-RF片段所代表的细菌可能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