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树突细胞在沙门菌感染中有其特殊功能,可能还包括输送沙门菌通过肠道屏障。此外,在沙门菌感染中尚可发现细菌数量、定位、细胞因子和CD8α^ ,CD8α^—CD4^ 和CD8α^—CD4^—树突细胞亚群的变化。树突细胞还可直接呈递沙门菌抗原和作为旁立抗原呈递细胞而起作用。  相似文献   

2.
分泌性蛋白酶是红色毛癣菌致病的潜在毒力因子。在构建红色毛癣菌6个不同时间段cDNA文库的基础上,共获得了9683条uniqueESTs,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从中得到了18个可能的分泌性蛋白酶的EST序列,包括4个分泌性肽酶、1个分泌性金属蛋白酶、2个细胞外丝氨酸蛋白酶、1个分泌性天冬氨酸蛋白酶、9个分泌性枯草杆菌蛋白酶样丝氨酸蛋白酶、1个空泡丝氨酸蛋白酶。这些分泌性蛋白酶在红色毛癣菌感染过程中可能分别与其获得营养、扩大侵袭范围及激起宿主免疫应答有关,这些结果为进一步研究红色毛癣菌感染和发病机制提供了重要的分子基础和线索。  相似文献   

3.
沙门菌主要通过食物传播,严重威胁了人类健康。肠道上皮细胞作为抵抗沙门菌入侵的重要屏障,可通过多种方式抵抗沙门菌的定植与入侵。同时,肠道固有层巨噬细胞可特异性识别正常菌群与沙门菌,激活炎性小体并分泌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β等炎症因子诱导炎症反应清除沙门菌。Caspase家族属于半胱氨酸蛋白酶,它们被激活后可执行各种细胞功能。Caspase-1是炎性小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切割消皮素D(gasdermin D)诱导细胞焦亡,引发炎症反应。研究发现,Caspase-8同样参与炎性小体复合物的形成,但其功能尚不明确。新近研究发现,在沙门菌感染所诱导的细胞焦亡被抑制时,Caspase-8在炎性小体中被强烈激活,并在肠道上皮细胞和巨噬细胞中调控细胞死亡与炎症反应,以限制沙门菌感染。因此,Caspase-8在沙门菌感染期间也是调节宿主抗感染免疫的关键分子,研究其调控宿主细胞死亡以及炎症因子释放的机制对深入了解沙门菌感染与宿主抗感染免疫应答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线粒体丝氨酸蛋白酶Omi/HtrA2与细胞凋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Wang XL  Wang J  Lv XP 《生理科学进展》2006,37(3):285-288
Omi/HtrA2是一种线粒体丝氨酸蛋白酶,具有修复、降解线粒体中折叠错误的蛋白质的作用,并可以通过破坏caspase与X染色体连锁凋亡抑制蛋白(XIAP)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直接利用其自身具有的蛋白酶活性引起细胞凋亡。本文介绍了Omi/HtrA2的结构、生物学作用、参与细胞凋亡的机制及其在某些疾病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沙门菌(Salmonella)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食源性致病菌。由于食品基质的保护作用,有些沙门菌可以抵抗热胁迫而存活下来。存活细胞往往因为热胁迫或应激而导致细胞结构、生理特性、基因及蛋白表达发生变化,并会进一步对食品原料和加工环境造成持续污染。本文主要综述沙门菌在热胁迫前后细胞形态、菌体组分、细胞壁和细胞膜结构等方面的变化,结合基因和蛋白表达改变,探讨沙门菌在热胁迫下引起的热休克反应、抗逆性和致病性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6.
【背景】丝氨酸蛋白酶在木霉菌生物防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目的】研究绿木霉丝氨酸蛋白酶S8/S53超家族基因信息及其生物学功能,进而为该蛋白酶生防制剂的开发及基因改造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从绿木霉Gv29-8基因组中鉴定出23个丝氨酸蛋白酶基因,以少孢节丛孢菌ATCC 24927基因组中鉴定的4个丝氨酸蛋白酶基因作为对照,对这27个丝氨酸蛋白酶基因的特性、蛋白结构、进化地位、功能等进行预测分析。【结果】27个基因结构差异较大,编码的蛋白具有典型的丝氨酸蛋白酶催化三联体结构,属于S8/S53超家族,分为6个亚家族,同一亚家族的蛋白酶保守区长度相近,相似性较高,催化残基附近序列比较保守。系统进化分析显示,同一亚家族丝氨酸蛋白酶聚为一类。【结论】绿木霉和少孢节丛孢菌的部分丝氨酸蛋白酶基因在结构和蛋白性质上相似性强,亲缘关系较近,均属于S8_PCSK9_ProteinaseK_like亚家族,推测绿木霉与少孢节丛孢菌该亚家族的丝氨酸蛋白酶具有相似的功能,可抑制植物病原真菌和降解线虫体壁。  相似文献   

7.
体外33℃许可条件下培乔由H-2Kb-tsA58转基因小鼠所建立的禾分化足细肥系,开在37℃非许可条件下诱导其分化.观察足细胞分化后形态学改变;MTT法测定细胞的生长曲线;红色荧光染料PKH-26标记足细胞,追踪其在子代细胞中的分布,检测细胞增殖能力;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的改变;Western印迹检测足细胞相关蛋白CD2AP、α-actinin和足细胞分化相关蛋白nephrin的表达;免疫荧光结合激光共聚焦方法检测CD2AP、nephrin,α-actinin、F-肌动蛋白和微管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显示:与未分化足细胞相比,分化足细胞形态发生改变,生长速度减慢,增殖能力下降:细胞周期表现为G0/G1期细胞比例的增多和S期及G2/M期的细胞比例下降;CD2AP、neDhrin和α-actinin的表达明显增高;CD2AP、nephrin、α-actinin、F-肌动蛋白和微管蛋白在表达分布上均发生明显的改变.以上结果表明,足细胞分化后生物学性状明显发生改变,细胞骨架重新分布:CD2AP、nephrin、α-actinin、F-肌动蛋白和微管蛋白均在足细胞的分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微生物与感染》2010,5(2):92-92
流感病毒表面糖蛋白血凝素(HA)被宿主细胞蛋白酶裂解是病毒感染和扩散的关键。已有研究表明,人呼吸道胰蛋白酶样蛋白酶(HAT)和跨膜丝氨酸蛋白酶S1成员2(TMPRSS2)是人类呼吸道裂解HA的蛋白酶。  相似文献   

9.
沙门菌致病岛2 Ⅲ型分泌系统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沙门菌(Salmonella)是革兰氏阴性的兼性胞内菌,可引起其广泛宿主的一系列疾病,严重时可导致全身性感染,威胁生命安全。沙门菌致病岛2(SPI2)是与沙门菌全身性感染密切相关的重要毒力基因簇,其编码的Ⅲ型分泌系统2(T3SS2)在沙门菌侵入宿主细胞后开始组装合成,经该装置分泌的多种效应蛋白对沙门菌在宿主细胞内的生存和增殖起着重要作用。近些年来,与沙门菌T3SS2相关的研究一直都是病原微生物领域关注的焦点之一。本文简要综述了SPI2的基因特征、SPI2基因表达的调控、T3SS2的结构和组成、T3SS2的效应蛋白及与T3SS2相关的疫苗研究等方面的主要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类风湿性关节炎 (rheumatoid arthritis,RA)滑膜细胞 (fibroblast- like synovialcells,FLS)过度增殖和破坏软骨的分子机理 ,利用改良消减杂交法以骨性关节炎 (osteoarthritis,OA)病人滑膜细胞为对照 ,筛选 RA滑膜细胞中的高表达基因 .将得到的基因片段克隆入质粒载体 ,通过反向点杂交排除假阳性克隆后 ,将阳性克隆进行核酸序列分析 ,最后用 Northern杂交方法检测一些高表达基因在 RA和 OA病人滑膜细胞中的表达水平 .结果显示 ,共分离到 1 50个 RA高表达基因片段 ,其中长于 1 0 0 0 bp的片段占 8% (1 2 /1 50 ) ,长于 40 0 bp的片段占 36.7% (55/1 50 ) ,在大于 40 0 bp的片段中 ,假阳性率为 2 3.7% (1 3/55) .在测序的 1 8个片段中 ,已知基因有 1 2个 ,其中包括 IGF- 1结合蛋白 (IGFBP)特异性丝氨酸蛋白酶、层粘连蛋白受体和组织蛋白酶 B等 .新序列有 6个 ,其中两个序列分别与 Ring- box蛋白 1和 SON DNA结合蛋白同源 .对 IGFBP特异性丝氨酸蛋白酶、层粘连蛋白受体和组织蛋白酶 B基因的 Northern杂交分析显示 ,在 RA病人滑膜细胞中 ,这些基因的表达水平高于 OA病人滑膜细胞 .这些结果提示 ,这种改良消减杂交法是一种简便有效的分离差异表达基因的方法 ;IGF- 1结合蛋白特异性丝氨酸蛋白酶、层粘  相似文献   

11.
沙门菌病(Salmonellosis)是全世界最普遍的食源性疾病之一,不仅对养殖业造成经济损失,还对人类安全构成威胁。禽沙门菌感染肠道后,可诱导肠上皮细胞表达多种TLRs和炎症反应的发生,在分泌的趋化因子作用下免疫效应细胞迁移到感染部位。细菌通过肠上皮细胞屏障后被巨噬细胞或树突状细胞吞噬,其中巨噬细胞是沙门菌的主要定殖场所。天然免疫系统将抗原递呈给淋巴细胞后,机体能够在2–3周内通过以Th1为主的免疫应答清除在肠道和深层组织中的沙门菌。而宿主特异性血清型鸡白痢沙门菌从肠道侵入后,在肝脾和其他器官中定殖,进而引发全身感染。早期感染阶段不会引起肠道炎症反应,主要诱导以Th2为主的免疫应答,而Th1型应答相对较弱,有利于鸡白痢沙门菌在机体内的持续存在和感染。本文围绕禽沙门菌的致病机理和免疫应答特性进行阐述,尤其对鸡白痢沙门菌免疫逃逸和持续载菌的特性进行深入分析,为禽沙门菌病的防控提供新靶标和新见解。  相似文献   

12.
α1-抗胰蛋白酶(α1AT)是一种由肝脏合成并分泌至外周血循环系统的多功能糖蛋白,其主要功能是中和肺部组织蛋白酶从而保障肺部不受自体蛋白酶的攻击而引发病变;此外在保持免疫平衡、控制炎症反应、抵御抗原侵袭等方面α1AT也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的研究发现α1AT具有良好的抗病毒功能,在抵抗包括HIV、SARS等在内的高致病病毒时, α1AT作为机体自身的天然防御分子发挥了很好的屏障作用。最新的研究显示, α1AT通过抑制受体细胞表面跨膜丝氨酸蛋白酶2的活性来降低SARS-CoV-2病毒颗粒与宿主细胞的结合作用,从而抑制SARS-CoV-2对细胞的侵袭。因此, α1AT作为极具潜力的天然蛋白质药物被用于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临床研究和治疗当中。该文从介绍α1AT天然生理学功能入手,展开介绍其抗病毒功能,着重归纳其在抵抗SARS-CoV-2细胞侵袭方面的机理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3.
细胞外基质包括基底膜和间隙基质 ,主要由胶原、糖蛋白和蛋白多糖等一些物质组成 ,具有维持细胞组织形态的作用 ,是细胞间相互作用的重要场所 .在肿瘤细胞的浸润和转移过程中 ,必须有细胞外基质的降解过程 ,研究发现多种蛋白酶与该过程有关 ,包括丝氨酸蛋白酶家族中的纤维蛋白溶酶原和纤维蛋白溶酶系统 ,金属蛋白酶系统中的MMP 2和MMP 9,组织蛋白酶B ,组织蛋白酶D ,以及透明质酸酶 ,胶原酶等[1] .Ⅱ型跨膜丝氨酸蛋白酶 (TypeⅡtransmembraneserineprotease ,TTSP)ST14具有降解细胞外基质的能力 ,并能激活uPA前体及HGF SF前体 ,参与…  相似文献   

14.
宿主细胞的磷酸肌醇是细胞信号通路中的重要成分,参与许多细胞内过程(如细胞生长与分化、肌动蛋白的组装、细胞运动、细胞死亡、膜运动、葡萄糖转运等)的调节,是细胞生物学中极为重要的一组分子.近来的研究表明,病原菌(尤其是胞内寄生菌)可以利用磷酸肌醇信号通路,颠覆宿主细胞的功能.本文综述伤寒沙门菌对宿主细胞磷酸肌醇信号通路的调节与利用,有利于了解胞内寄生菌的寄生和致病机制.同时,细菌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的模型给人们提供了重要的手段来破解真核细胞内的复杂信号传导之谜.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制备稳定、特异、高亲和性的分别针对甲型副伤寒沙门菌、乙型副伤寒沙门菌、丙型副伤寒沙门菌、肠炎沙门菌、伤寒沙门菌和猪霍乱沙门菌的单克隆抗体。方法:用甲醛灭活的菌液抗原免疫BALB/c小鼠,取脾细胞与SP2/0骨髓瘤细胞融合;用灭活的菌液包被酶标板,ELISA筛选阳性克隆株,建立细胞系;选取高效分泌杂交瘤细胞,常规制备腹水并纯化,进行单抗特异性与亲和性评价。结果:筛选得到分泌6种沙门菌相应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获得高亲和性单抗;所有单抗与大部分病原菌(包括7种沙门菌、3株志贺菌、2株李斯特菌、4株致病性大肠杆菌、2株霍乱弧菌)无交叉反应,但由于同类型O抗原的广泛分布,抗乙型副伤寒沙门菌单抗与鼠伤寒沙门菌、抗伤寒沙门菌单抗与肠炎沙门菌有明显的交叉反应。结论:沙门菌单抗的制备,为感染性腹泻的监测、诊断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短链脂肪酸(SCFA)作用伤寒沙门菌诱导巨噬细胞凋亡机制。方法将SCFA作用伤寒沙门菌感染巨噬细胞8 h后,检测TNF-α、caspase3、caspase8、caspase9及NO的产生量,同时检测加入caspase3、caspase8、caspase9抑制剂和TNF-α抗体后的细胞凋亡率。结果作用8 h后caspase3、caspase8及NO、TNF-α的产生量均高于对照组(P0.01)。caspase3、caspase8抑制剂和TNF-α抗体均能不同程度抑制SCFA作用伤寒沙门菌诱导的巨噬细胞凋亡(P0.01)。结论 SCFA作用伤寒沙门菌诱导巨噬细胞凋亡可以通过NO及TNF-α介导,caspase3和caspase8参与的外源性凋亡途迳。  相似文献   

17.
目的:克隆得到人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因子Hespintor基因,并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进行序列分析。方法:提取HepG2细胞总RNA,RT-PCR扩增Hespintor基因片段,连接至pMD 20-T克隆载体中,转化JM109宿主菌,蓝白斑法筛选阳性克隆菌落,菌落PCR及测序鉴定。利用在线工具软件对Hespintor进行信号肽预测、亚细胞定位、结构域、三级结构、基因染色体定位及组织分布表达分析。结果:人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因子Hespintor基因全长285bp,共编码94aa,其中1-23aa编码信号肽,符合亚细胞定位于细胞外的预测;53-93aa编码一个典型的Kazal结构域。Hespintor基因的染色体定位于5号染色体短臂3区3带1亚带(5q33.1);正常组织中仅在睾丸有表达,而肿瘤组织中仅在生殖细胞瘤有表达。结论:Hespintor是一个在机体中静止表达的Ka-zal型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因子家族的分泌型新成员。  相似文献   

18.
【背景】鼠伤寒沙门菌(Salmonella typhimurium)是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病原菌,严重危害养殖业及人类健康。调控蛋白在病原菌的生存及感染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目的】构建鼠伤寒沙门菌调控基因rtsB缺失株和互补株,分析调控蛋白RstB对鼠伤寒沙门菌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性的影响。【方法】利用Red同源重组的方法构建鼠伤寒沙门菌SAT52的rtsB基因缺失株,并利用互补质粒构建互补株。然后比较分析野生株SAT52、缺失株?rtsB和互补株C?rtsB的生长特性、运动性、生物被膜形成能力、黏附入侵能力、胞内存活能力及致病性的差异。【结果】缺失rtsB基因不影响SAT52的生长速度,但导致运动能力增强,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减弱。细胞感染试验结果表明,rtsB基因有助于鼠伤寒沙门菌对Hela细胞的黏附入侵及RAW264.7细胞内的存活。动物试验结果表明rtsB基因缺失显著降低鼠伤寒沙门菌的致病力。【结论】rtsB基因在鼠伤寒沙门菌感染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可为阐释鼠伤寒沙门菌的致病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细菌侵入宿主细胞的分子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细菌侵入宿主细胞时所涉及的分子间相互作用进行了简要综述,概述了耶氏菌、肠致病性大肠杆菌、产单核细胞李氏菌、沙门菌及志贺菌等侵入哺乳动物细胞时相关分子的性质、结构与功能,并对宿主细胞上的受体分子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蒙脱石对细菌黏附Caco-2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Caco-2细胞培养模型,观察两歧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嗜水气单胞菌、副溶血弧菌、大肠杆菌、鼠伤寒沙门菌的黏附率,并在培养液中加入蒙脱石,计算蒙脱石对细菌黏附的阻断率,探讨蒙脱石对上述细菌黏附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所试菌与Caco-2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黏附作用;蒙脱石对细菌黏附Caco-2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阻断作用,对病原菌黏附Caco-2细胞的阻断作用要明显大于其对益生菌的阻断效果,其中对大肠杆菌、鼠伤寒沙门菌、嗜水气单胞菌、副溶血弧菌黏附的阻断率分别为54.22%、48.41%、60.53%、50.64%,而对两歧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黏附的阻断率分别为25.64%和21.49%。结果提示蒙脱石可有效阻断病原菌黏附,从而防治肠道细菌感染和细菌移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