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植物油和脂肪酸对灰树花深层发酵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植物油、脂肪酸和不同氮源对深层培养的灰树花生物量及胞外多糖产量的影响。添加较低浓度的橄榄油有利于胞外多糖的生产,而较低浓度的豆油促进生物量的提高。本实验及文献报道的结果显示不同的脂肪酸对生物量和胞外多糖的作用效果大小顺序为棕榈酸(十六碳饱和酸)>油酸(一烯酸)>亚油酸(二烯酸)>亚麻酸(三烯酸)>硬脂酸(十八碳饱和酸)。豆饼粉和大豆粉作为氮源时对生物量和胞外多糖的作用是蛋白质和脂肪酸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蛹虫草多糖发酵工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报道了蛹虫草(Gordyceps militaris)多糖发酵工程中的关键因子对菌丝体生物量和多糖产量影响的研究结果.对蛹虫草液体发酵培养基中的碳源、氮源和温度进行了正交试验,考察了三因子对蛹虫草生物量以及多糖的综合效应.实验结果表明:各因素不同水平间的组合对蛹虫草生物量、胞外多糖、胞内多糖以及总多糖的影响不同.其中.在6%的碳源和1%的氮源以及25℃的条件下.能获得蛹虫草的最大生物量以及总多糖和胞外多糖的最大产量;碳源为6%、氮源为1%、温度为22℃时.胞内多糖的产量达到最高.  相似文献   

3.
乳杆菌DM9811发酵液的挥发性脂肪酸组分分析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目的:通过分析乳杆菌DM9811发酵液的挥发性脂肪酸,探讨乳杆菌对机体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高压气相色谱方法。结果:乳杆菌DM9811发酵液中存在乙酸、9-十六碳烯酸,十六烷酸,9,12-十八碳二烯酸,9-十八碳烯酸,其中乙酸浓度为1.6mg/ml。结论:乳杆菌DM9811发酵液中除含有乙酸外,还含有十六~十八碳饱和与不饱和脂肪酸。  相似文献   

4.
蜜环菌多糖的生物合成与发酵条件的相关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培养基的碳、氮源,PH值直接影响蜜环菌多糖的生物合成,泥炭水解液的添加量占培养基的10%~39%(V/V)时,对蜜环菌多糖的生物合成有促进作用。液体振范培养时,蜜环菌生长形成球形菌丝体,菌丝生物量3.45g/L,菌丝多糖(精糖)得率为0.284%,而静置液体培养有利于菌索形成,菌素生物量14.05g/L,菌索多糖(精糖)得率为0.515%,胞外多糖的得率分别为29.4%和8.3%  相似文献   

5.
营养物质对桑黄菌丝生物量及胞外多糖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不同碳源、氮源和无机盐对桑黄深层培养菌丝生物量和胞外多糖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培养温度为26℃、摇床转速为160r/min、发酵时间为10d的条件下,以桑黄菌丝生物量为指标,最适碳源、氮源和无机盐分别是果糖或葡萄糖、酵母粉或酵母膏、KH2P04或MgSO4·7H2O;菌丝生物量分别达到1.51、1.31、1.69、1.52、1.52、1.36g/100mL;以胞外多糖为指标,最适碳源、氮源和无机盐分别是葡萄糖、酵母膏、ZnSO4·7H2O,胞外多糖产量分别达到0.49、0.45、0.22g/100mL。  相似文献   

6.
多糖是蛹虫草Cordyceps militaris产生的重要活性成分。为提高其液体发酵胞外多糖的产量,通过单因素轮换法、方差分析、正交试验对蛹虫草菌株YCC-H产胞外多糖的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单因素结果表明液体发酵最适初始pH为5,最适葡萄糖浓度(质量分数)为6%,最适氮源为酵母膏,最适装液量为80 mL/250 mL,最适接种量(体积分数)为12%;在不同培养条件下菌体生物量变化较大;通过方差分析及正交试验进一步优化,结果显示:装液量(A)、氮源(B)、接种量(C)对蛹虫草产胞外多糖影响程度为B>A>C,最佳条件组合为A2B3C2,即装液量80 mL/250 mL、酵母膏为唯一氮源、接种量(体积分数)为12%,其余因素选择单因素中最佳水平。经验证,该菌株合成胞外多糖的质量浓度达247.06 mg/L,较未优化前胞外多糖的产量23.67 mg/L提高了9.43倍。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 pumilus)对盐藻空间诱变株系SZ-05(Dunaliella salina SZ-05)的生物量及β-胡萝卜素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短小芽孢杆菌显著提高了盐藻SZ-05的生物量和β-胡萝卜素的产量,明显降低了培养体系中的溶解氧和胞外多糖的含量。溶解氧的减少,使得藻细胞的光呼吸作用下降,光合作用速率提高,使藻细胞生物量增加。胞外多糖具有抗氧化作用,胞外多糖的减少可能进一步增加了β-胡萝卜素的合成,从而使β-胡萝卜素在胁迫条件下大幅度增加。  相似文献   

8.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和荧光偏振技术测定了42例正常人红细胞膜和血浆游离脂肪酸(FFA)及膜微粘度,并探讨了膜脂肪酸和血浆FFA构成与膜微粘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正常人红细胞膜主要由廿二碳六烯酸(C22∶6)、花生四烯酸(C20∶4)、亚油酸(C18∶2)、软脂酸(C16∶0)、油酸(C18∶1)和硬脂酸(C18∶0)等六种脂肪酸组成。血浆FFA构成与膜脂肪酸相似,但不含C22∶6而含十四烷酸(C14∶0)。红细胞膜各脂肪酸含量大多与其血浆浓度呈明显正相关。红细胞膜微粘度与膜软脂酸和硬脂酸呈明显正相关,与膜廿二碳六烯酸和花生四烯酸呈明显负相关。提示红细胞膜脂肪酸组成受血浆FFA成分影响;而红细胞膜脂肪酸成分对膜微粘度亦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利用正交试验对灵芝菌丝体液体发酵富硒条件进行优化,研究培养基中不同碳源、氮源和亚硒酸钠浓度对菌丝体生物量、硒含量、富硒率以及胞外酶活性的影响,此外还对硒多糖的抗氧化活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当培养基中碳源为20%马铃薯、氮源为2%麸皮、Na_2SeO_3浓度为5 mg/L时,培养基中菌丝生物量最高达到3.86 g/L,硒含量最高为0.576 mg/g,富硒率也达到最高为44.47%。Na_2SeO_3对菌丝生长的影响大于碳源和氮源;同样的Na_2SeO_3对胞外酶活性的影响最大,最优组的POD和PPO酶活性都较其他组高,且随着Na_2SeO_3浓度的升高,其酶活性逐渐降低。富硒灵芝菌丝体粗多糖都具有较强的体外抗氧化活性,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其粗多糖的抗氧化活性与硒含量、富硒率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显示硒多糖在食品和药品等领域具有良好的开发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马利  李霞  张松 《菌物学报》2014,33(2):385-393
不同浓度尖顶羊肚菌胞外多糖提取物作用人皮肤成纤维细胞(human skin fibroblasts,HSF),检测对HSF细胞形态、细胞增殖、衰老相关β-半乳糖苷酶活性、羟脯氨酸含量的影响,探究尖顶羊肚菌胞外多糖提取物对HSF增殖和衰老的影响。结果显示,125μg/mL尖顶羊肚菌胞外多糖提取物使HSF细胞活力增加了25.2%,羟脯氨酸含量增加了12.1%,β-半乳糖苷酶活性降低了48.1%。说明适宜浓度尖顶羊肚菌胞外多糖提取物具有促进HSF细胞增殖、胶原蛋白合成,延缓细胞衰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找出有利于隐甲藻生长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积累的碳、氮源。方法:利用不同碳、氮源培养隐甲藻,收集藻体后提取脂肪酸并甲酯化,然后利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法进行分析。结果:最适的单一碳、氮源分别为葡萄糖、酵母粉,在此培养条件下隐甲藻培养72h后的生物量(干重)和DHA产量分别为3.90和0.642g/L。结论:葡萄糖、酵母粉分别作为碳、氮源时更有利于隐甲藻的生长和DHA的积累。  相似文献   

12.
富含11-廿碳烯酸的黄花倒水莲种子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气相色谱和色谱-质谱方法分析鉴定了黄花倒水莲种子油的脂肪酸成分,其脂肪酸组成(%)为癸酸0.3,月挂酸0.3,肉豆蔻酸0.1,棕榈酸1.9,硬脂酸2.3,花生酸2.6,油酸3.8,11-廿碳烯酸88.5.一个未鉴定成分0.2.远志科植物中出现高含量的11-廿碳烯酸属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3.
用"远端羧基的化学修饰"、色谱-质谱方法分离鉴定了楝叶吴茱萸和臭辣树种子油中的十八碳不饱和脂肪酸,含常见的亚油酸和不常见的10-十八碳烯酸,以及在植物中首次发现的9,13,15-十八碳三烯酸.楝叶吴株萸和臭辣树种子油的脂肪酸组成(%)分别为:棕榈酸10.1,10.7;硬脂酸1.0,1.9;棕榈油酸21.2,20.7;10-十八碳烯酸28.5,31.7;亚油酸24.2,17.5;9,13,15-十八碳三烯酸15.0,14.9.  相似文献   

14.
张馨月  白家韶  韩雪  许吟隆 《生态学报》2023,43(20):8504-8515
针对农田胞外和胞内酶活性响应CO2浓度升高认识不足的现状,依托华北平原冬小麦种植区北京昌平试验站长期开放式CO2富集平台,设置常规和升高两组CO2浓度处理,研究冬小麦田土壤胞外和胞内酶活性的变化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CO2浓度升高促进胞外碳获取酶活性,不影响胞外氮获取酶活性以及全部胞内酶活性。通过量化碳、氮获取酶的胞外胞内比发现,CO2浓度升高在冬小麦成熟期增强了碳获取酶胞外胞内比,但降低了氮获取酶胞外胞内比。胞外碳、氮获取酶活性都与土壤pH值呈负相关;而胞内碳获取酶活性与土壤含水量正相关,胞内氮获取酶活性与微生物生物量负相关。CO2浓度升高导致上述大部分酶活性变化驱动因素的作用消失,仅存在土壤全氮与胞内碳获取酶活性负相关。研究结果强调了对胞内酶开展研究的重要性,为理解土壤过程对全球变化因素的响应提供了新见解。  相似文献   

15.
香菇多糖是重要的生物活性成分,其药用价值高,茉莉酸甲酯有助于提高食用菌多糖含量,但关于其对香菇多糖合成的影响尚不清楚。本研究以香菇新808为实验材料,对不同浓度茉莉酸甲酯(MeJA)诱导下香菇菌丝生物量和生长速率、香菇多糖代谢关键酶活性及基因相对表达量、香菇多糖含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0μmol/L的茉莉酸甲酯可显著促进香菇菌丝生长并提高菌丝体生物量,分别是对照的1.14倍、1.2倍;与香菇多糖代谢相关的UDP-葡萄糖焦磷酸化酶(UGPase)、葡萄糖磷酸异构酶(PGI)、α-葡萄糖磷酸变位酶(α-PGM)活性增加,为对照组的1.58、1.13、3.21倍;其基因相对表达量较对照组也显著上调,为对照组的5.73、1.4、1.77倍;香菇多糖合成量显著增加,为对照组1.58倍。10μmol/L的MeJA处理后,香菇多糖代谢关键酶活性及基因相对表达量与多糖含量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表明添加适宜浓度的茉莉酸甲酯会影响香菇菌丝的生长及多糖合成。  相似文献   

16.
菌株SRF是1株从意大利树莓(Rubus corchorifolius)果实表面分离、可产胞外多糖的新菌株。在鉴定其分类归属的基础上,对其产生的胞外多糖进行了结构分析和发酵条件优化,为寻找微生物多糖提供新的菌株,为开发利用资源微生物提供借鉴。通过形态学和ITS序列对比分析进行菌株鉴定;通过薄层层析和红外光谱分析,确定胞外多糖结构;通过单因素检测试验,确定影响产糖量的主要因素;响应面Plackett-Burman和Box-Behnken设计筛选发酵产胞外多糖的最优条件。结果表明,出发菌株SRF隶属于出芽短梗霉属,命名为Aureobasidium sp. SRF;SRF所产胞外多糖为普鲁兰多糖;单因素检测表明,对多糖产量影响最大的因素为碳源浓度、氮源浓度、无机离子浓度,其次是碳源、氮源、无机离子、pH值;根据响应面结果确定最优发酵条件为麦芽糖8%(质量分数)、酵母提取物3%(质量分数)、钙离子0.3 g/L、pH 6,产糖量达5.93 g/L。SRF是1株来源于树莓浆果表面,可产胞外普鲁兰多糖的出芽短梗霉新菌株,是1株产微生物多糖的候选菌株。  相似文献   

17.
沈霞  刘惠娜 《菌物研究》2021,19(2):115-121
为筛选促进灰树花Grifola frondosa深层发酵的中药提取物,以期提高灰树花发酵产胞外多糖的产量,在灰树花液体深层发酵体系中添加12种中药(白花蛇舌草、金银花、淡竹叶、柚子皮、银杏叶、何首乌、薏苡仁、菊花、甘草、山药、枸杞、天麻)水提物和醇提物,以生物量和胞外多糖为指标,从中筛选出2种最适中药,并通过在发酵体系中单一添加和组合添加2种最适中药醇提物,确定2种中药的最适浓度和最适组合浓度。试验结果表明:对灰树花生物量与胞外多糖产量影响最大的中药是薏苡仁和天麻;添加薏苡仁醇提物质量浓度8 g/L时,灰树花生物量达到最大值,为14.43 g/L;发酵产胞外多糖的最佳条件为组合中药醇提物,即薏苡仁和天麻醇提物质量浓度均为6 g/L时,胞外多糖产量达3.61 g/L。试验结果为提高灰树花液体深层发酵的生物量和代谢产物合成量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18.
对10株灵芝菌株发酵菌丝体生物量、胞内多糖含量、胞外粗多糖得率及其多糖含量和单糖组成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10株菌株的生物量均有不同程度增加,但不同菌株胞内多糖含量和胞外粗多糖得率变化趋势有所不同。在培养至7d时,G0023和G0160菌株胞外粗多糖得率均较高,分别为3.02g/L和3.14g/L,其多糖含量分别达到了84.11%和91.03%,可作为发酵高产胞外多糖的优良菌株。分级醇沉胞外多糖分析结果表明,各菌株胞外液20%乙醇沉淀所得20E组分的得率和多糖含量均高于50%乙醇沉淀所得的50E组分,说明胞外液中主要以大分子量多糖为主。20E主要由葡萄糖组成,含有少量木糖和甘露糖;50E主要由葡萄糖和甘露糖组成,含有少量木糖和半乳糖。胞外液表观粘度随剪切速率变化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各菌株胞外液均呈现剪切变稀非牛顿流体特性,其表观粘度大小与菌株对应20E组分的得率及多糖含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通过评价香菇野生菌株发酵产多糖性能,筛选高产香菇多糖菌株.以采自长白山野生香菇通过组织分离获得的6株菌株和2株人工栽培菌株为出发菌株,对不同发酵培养时间菌丝体生物量、胞内多糖含量、胞外多糖含量等进行测试分析,结果表明,8株菌株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菌丝体生物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但胞内多糖含量和胞外多糖得率变化趋势不同,...  相似文献   

20.
红树植物红海榄脂肪酸的GC-MS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索氏提取法对红树植物红海榄(Rhizophora stylosa)叶中的脂肪酸进行提取,甲酯化后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脂肪酸成分进行分离和鉴定,鉴定出了12种脂肪酸,占脂肪酸总量的84.95%,其中主要包括十六酸(棕榈酸)(40.49%),9-十八碳烯酸(油酸)(17.24%),9,12-十八碳二烯酸(亚油酸)(11.24%)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