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氯丙醇酯是国际上广泛关注的食品加工过程污染物,其水解产物氯丙醇对人体(特别是婴幼儿)危害风险较大。采用固相萃取与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联用技术,对食用植物油和含脂食品中的氯丙醇酯[3-氯-1,2-丙二醇脂肪酸酯(简称3-MCPD酯)和2-氯-1,3-丙二醇脂肪酸酯(简称2-MCPD酯)]进行检测。该方法准确度高(3-MCPD酯和2-MCPD酯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8.9%和96.5%)、灵敏度高(3-MCPD酯和2-MCPD酯的检出限分别为0.042 mg·kg-1和0.058 mg·kg-1)、重现性好(相对标准偏差均低于5%)。76批次监测样品中,3-MCPD酯和2-MCPD酯的含量分别为0.042~4.865 mg·kg-1(平均值为0.773 mg·kg-1)和0.058~2.592 mg·kg-1(平均值为0.469 mg·kg-1)。经机构间的协同验证和英国FAPAS样的能力验证,2种氯丙醇酯在0.200~3.000 mg·kg-1范围内线性良好,为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食品加工企业严格控制生产过程建立了一种可行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免疫亲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婴幼儿乳粉中维生素B12的方法。方法:样品经缓冲溶液提取、过滤,滤液过维生素B12免疫亲和柱净化后,洗脱液在60℃下氮吹定容上机。采用C18色谱柱,柱温为30℃,流动相为乙腈和水(15∶85),梯度洗脱,流速为0.25mL/min,紫外检测器波长为361nm,外标法定量。结果:维生素B12在0.01~1μg/mL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为0.999 9。本方法的检出限为5μg/kg。在样品中添加不同添加量水平的标准物质,加标回收率为80%~89%;选择不同含量的样品,重复测定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3%~1.6%。结论:该方法较现行国标GB 5413.14—2010的微生物法操作简便,易于掌握,可提高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安徽省居民家庭内即食状态谷类食物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污染情况并评估调查人群膳食DON暴露水平。方法:在安徽省阜阳市选择2个村庄作为调查点,通过称重法获得305名调查对象在整个调查日内食用的所有即食状态谷类食物克数,并分别采样检测其中DON、3-乙酰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3-Ac-DON)、15-乙酰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15-Ac-DON)、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3-葡萄糖苷(DON-3-G)含量。基于调查对象主要谷类食物个体消费量和各类食物DON平均含量,采用简单分布模型,计算每个个体膳食DON暴露量。结果:调查人群主要食用的谷类食物包括大米粥、馒头/花卷、面条、米饭、粑粑子。馒头/花卷和粑粑子中DON和DON-3-G均100%检出,总DON平均含量分别为454.9、457.7 μg/kg,最高污染水平来自馒头/花卷样品,总DON含量为2 067.8μg/kg。面条中DON和DON-3-G检出率分别为100%、71.6%,总DON平均含量为75.5μg/kg。米饭和大米粥中两种物质检出率和含量均相对较低。调查人群膳食DON平均暴露量为2.6μg/(kg·d),高于每日耐受摄入量(TDI)(1μg/kg体重),高端暴露水平(P90~P99)为4.0~6.2μg/(kg·d),是TDI的4倍以上,调查人群中93.8%的个体DON暴露量超过TDI。各年龄组DON暴露量无显著差异(P=0.381)。以小麦为主要原料的食物对DON平均暴露量的总贡献率达94.1%,其中馒头/花卷贡献率最高,为65.4%。结论:安徽省调查人群膳食DON暴露量较高,存在一定的健康风险,馒头/花卷和面条等小麦制品是主要暴露来源。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南瓜中β-胡萝卜素含量的方法,并对12份南瓜样品中β-胡萝卜素含量进行测定。方法:色谱柱:Eclipse XDB-C18柱(4.6mm×250mm,5μm);流动相:水(A)+丙酮(B);检测波长:450nm。结果:南瓜中β-胡萝卜素在35 min内得到较好分离,重复性好(RSD=5.11%),精密度高(RSD=0.70%),稳定性好(RSD=2.73%),加标回收结果准确可靠(RSD=2.06%)。12份南瓜样品中β-胡萝卜素含量差异较大(8.9~94.4 μg/g),印度南瓜16296-1中β-胡萝卜素含量最高,其次为中国南瓜9132、印度南瓜16291-2和16167-8,这3种南瓜中β-胡萝卜素含量较接近(均≥76 μg/g),含量最低的为印度南瓜16185-6。结论:建立了一种快速测定南瓜中β-胡萝卜素的高效液相色谱方法,该方法准确、可靠;12份南瓜样品中β-胡萝卜素含量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广安市重点人群的碘营养状况,为指导科学补碘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每年按PPS法监测重点人群尿碘水平、8~10岁儿童甲肿率,并在全市监测食用盐碘摄入情况,使用Excel和SPSS软件通过卡方检验、秩和检验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1—2015年广安市居民食用盐碘含量中位数为26.93~30.63mg/kg;8~10岁儿童甲肿率触诊法检测结果为0%~4.18%(2011—2015年),B超法检测结果为2013年0.25%、2014年1.25%;8~10岁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婴幼儿、40岁以下育龄妇女尿碘水平中位数分别为231.2~300.6μg/L、144.6~278.3μg/L、182.1~209.1μg/L、186.4~255.1μg/L、160.7~236.4μg/L;8~10岁儿童、孕妇、40岁以下育龄妇女碘营养超量率分别为26%~42%、26%~44%、26%~40%,过量率分别为24%~50%、6%~12%、16%~28%。结论:2011—2015年广安市已经达到消除碘缺乏病的标准,但部分人群又出现了碘摄入超过适宜量的现象,应根据具体情况指导居民科学食用碘盐。  相似文献   

6.
于2006—2009年应用FACE研究平台,设计O3浓度增高50%(E)和自然浓度(CK)两个处理,采用烟农19、扬麦16、扬麦15和扬辐麦2号4个品种,研究了O3浓度增高对不同类型小麦品种籽粒蛋白质组分及其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O3浓度增高,籽粒蛋白质含量上升,3个年度上升幅度分别为7.55%~16.37%(2006—2007年度)、4.93%~22.63%(2007—2008年度)和2.29%~17.65%(2008—2009年度),处理间、品种和年度间差异显著;但籽粒蛋白质产量显著或极显著下降,3个年度降幅分别为1.83%~11.64%(2006—2007年度), -0.41%~24.22%(2007—2008年度)和-1.90%~15.81%(2008—2009年度).籽粒蛋白质4种组分(清蛋白、球蛋白、醇溶蛋白和谷蛋白)含量均表现为O3浓度增高处理高于自然浓度处理,品种间和年度间差异显著,且处理间醇溶蛋白和球蛋白含量差异显著,而清蛋白和谷蛋白含量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利用来源南海深海的微生物酯酶EST12-7不对称水解反应拆分制备(R)-2-氯丙酸乙酯。并探寻了温度、pH、底物浓度、有机溶剂和反应时间等因素对酯酶EST12-7催化制备(R)-2-氯丙酸乙酯的影响。结果表明,深海微生物酯酶EST12-7催化制备(R)-2-氯丙酸乙酯的最佳反应条件为:13.8 μg/ml酯酶EST12-7,50 mmol/L(±)-2-氯丙酸乙酯,2%正癸醇,pH8.5,30℃,0.05mol/L Tris-HCl,反应60 min。在最佳反应条件下,(±)-2-氯丙酸乙酯的转化率可达49%,所制备的(R)-2-氯丙酸乙酯的光学纯度为98%。通过对酯酶EST12-7拆分制备(R)-2-氯丙酸甲酯和(R)-2-氯丙酸乙酯进行比较,2-氯丙酸酯中的链长对酯酶EST12-7拆分反应有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对大连市超市、餐饮场所销售的蔬菜制品随机采样,采用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丙烯酰胺含量。所取15类蔬菜制品共234种,以瓜类、葱蒜类、薯芋类、豆类蔬菜制品丙烯酰胺含量较高,均值依次为213、126、123、100μg/kg。各种烹调方式中,油炸、烤制、炒制和微波处理的样品丙烯酰胺含量较高,均值依次为159、122、91、79μg/kg。蔬菜品种和加工方式影响其丙烯酰胺含量的机理尚需进一步探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婴幼儿经常食用的奶粉伴侣中微生物的污染状况。方法:2016年在我国8个省(直辖市)采集奶粉伴侣864份,按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方法检测菌落总数、大肠菌群、阪崎肠杆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沙门氏菌。结果:104%(9/864)的奶粉伴侣菌落总数>104 cfu/g,012%(1/864)大肠菌群>102 cfu/g,未检出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沙门氏菌,但1份样品检出阪崎肠杆菌。结论:奶粉伴侣微生物污染水平较低。  相似文献   

10.
生物法合成维生素C棕榈酸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了不同的脂肪酶在有机溶剂体系中催化合成L-维生素C棕榈酸酯的反应。针对维生素C在有机溶剂中溶解度较低这一问题,对催化合成维生素C棕榈酸酯反应的脂肪酶和反应介质进行比较,同时对影响合成维生素C棕榈酸酯反应的因素(温度、底物浓度、底物摩尔比、反应时间和酶量等)进行探讨,优化了反应条件:在10mL的丙酮中,1.094g棕榈酸与0.107g维生素C在酶量为20%(W/W, 固定化酶/维生素C)的固定化脂肪酶催化下,初始含0.4nm分子筛20%,温度为60℃,转速为200r/min,反应48h转化率可以达到80%,产物维生素C棕榈酸酯的浓度可达20g/L。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奶粉中A2 β-酪蛋白分离定量的液相色谱-高分辨串联质谱法,并利用婴儿配方奶粉中酪蛋白、乳清蛋白和总蛋白含量的关系,间接得到乳清蛋白含量。方法:样品经前处理后,采用ACQUITY UPLC HSS T3柱(100 mm×2.1 mm×1.8 μm),0.1%甲酸-水和乙腈为流动相,梯度洗脱分离。多反应离子监测模式定量测定其中的A2 β-酪蛋白特征肽。结果:在0.02~2.0 μmol/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3 8)。在低、中、高三水平加标试验中,回收率在94.9%~98.7%,相对标准偏差在1.7%~3.7%,检出限为0.80 mg/100 g,可满足对奶粉中A2 β-酪蛋白定量要求。采用该法对市售11批声称A2奶粉和18批未声称A2奶粉(以下简称A2奶粉和普通奶粉)中A2 β-酪蛋白进行测定。结论:A2奶粉中A2 β-酪蛋白占总β-酪蛋白含量的86.2%~98.7%,而普通奶粉则低至20.0%~50.0%。另外,乳清蛋白含量的间接测定值和理论计算值经统计分析,无明显差异(P>0.05),为分析婴儿配方奶粉中乳清蛋白含量是否符合国标要求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对不同方法提取的紫苏油,经超声波辅助正己烷-丙酮提取、硅胶-氧化铝复合柱净化后,采用气相色谱-质谱-选择离子检测法对其中多环芳烃的残留量进行定性和定量检测,结果表明:在10~1000 μg/L浓度范围内,16种PAHs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4~0.999,加标回收率在77.4%~91.7%,日内(n = 10)相对标准偏差为3.20%~6.92%,检测限为0.08~0.45 μg/kg。该方法快速准确、分析灵敏度高、重复性好,可适合于食用油中PAHs的快速分离与检测。3种方法提取的紫苏油中PAHs残留量均在国家规定的食用油中多环芳烃含量标准范围内。  相似文献   

13.
紫杉醇产生菌Nodulisporium sylviforme原生质体诱变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酶系组成、pH、酶解温度和酶解时间等影响树状多节孢原生质体制备和再生的因素和原生质体诱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原生质体制备和再生的最佳条件为 :用pH5.5~ 6.0的0.7mol/LNaCl配制由 3%溶壁酶 + 3%蜗牛酶 + 1 %的溶菌酶 + 3%纤维素酶组成的复合酶系 ( 1ml酶液/2 5 0mg湿菌体 ) ,在 30℃恒温水浴条件下酶解 6h ;然后 ,将获得的原生质体过滤洗涤后 ,在含0.7mol/ LNaCl的PDA再生培养基上 ,采用双层平板培养法再生制备到的原生质体。树状多节孢紫杉醇产生菌原生质体诱变的最佳条件为 :30w紫外灯、距离 30cm、照射 5 0s;UV + 0.6%LiCl复合诱变、照射时间 40s,诱变菌株经初筛和复筛 ,选出了两株高产紫杉醇的原生质体诱变菌株———UV40-19和UL50-6,其产量从出发菌株紫杉醇的产量 ( 314.07μg /L)分别提高至 376.38μg/L和392.63μg/L。  相似文献   

14.
摘要:目的:了解不同哺乳期母乳中各种脂肪酸水平的差异及其变化趋势,为母乳喂养及婴幼儿配方奶粉的配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5年7月—2016年3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足月顺产的25~40岁产妇产后1~5d的初乳、6~10d的过渡乳和30d的成熟乳123份,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检测母乳中的脂肪酸成分,分析母乳中各脂肪酸水平的差异及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结果:随着泌乳时间的延长,C18∶0、C14∶1ω5、C18∶3ω6水平和ω-6/ω-3比例呈增高趋势;C24∶0、C16∶1ω9、C20∶1ω9、C20∶2ω6、C20∶3ω6、C20∶4ω6(AA)、C22∶2ω6、C22∶4ω6、C22∶5ω6、C22∶5ω3和C22∶6ω3(DHA)水平呈下降趋势,总体SFA含量逐渐增加,但无显著性意义;而PUFA 尤其是ω-3 PUFA水平显著减少(P<0.05)。 结论:母乳中的各种脂肪酸随着泌乳时间的延长而不断变化,新生儿喂养及配方奶粉的配制时应考虑母乳中各种脂肪酸含量的微观变化。  相似文献   

15.
哺乳期是兽类繁殖成功的关键阶段之一,本实验以不同浓度卡麦角林油溶液对哺乳早期雌性小鼠连续灌胃3 d,检测雌性小鼠体重和幼鼠存活及体重变化,以此确定卡麦角林对哺乳雌性小鼠繁殖成功的影响。结果发现,卡麦角林对雌性小鼠在哺乳期的体重相对增长率无显著影响,但处理组幼鼠出现部分死亡,0 μg / kg、50 μg / kg、100 μg/ kg、200 μg/ kg、400 μg/ kg 组幼鼠死亡率分别为1.30% 、3.85% 、4. 08% 、7.38% 、21.19% ,幼鼠死亡数和剂量呈正相关,400 μg / kg 组幼鼠成活率显著下降到78 8% ,其他剂量组幼鼠成活率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给药后7 d 存活幼鼠的生长发育显著被抑制,之后处理组幼鼠体重变化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上述结果表明卡麦角林处理哺乳早期雌性小鼠可降低幼鼠成活率并抑制存活幼鼠的生长发育,进而有可能降低雌性小鼠及其子代的繁殖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采用QuEChERS净化模式,通过气相色谱质谱仪(GCMS)建立了液态乳中氟虫腈及其代谢物残留量检测方法,并对两种不同净化材料的净化效果进行比较。样品由乙腈提取,QuEChERS净化,浓缩复溶后,通过GCMS进行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氟虫腈及其代谢物残留量在2.00~200ng/mL内呈良好线性,线性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99,检出限为 0.400~1.00μg/kg;氟虫腈及其代谢物残留量在4 个添加水平(2.50、5.00、20.0、80.0μg/kg)下的加标回收率为 74.4%~120.2%,相对标准偏差(RSD,n=3)为1.0%~4.9%,小于10%。该方法准确、简单、快速,可适用于液态乳中氟虫腈及其代谢物残留量的同时测定。  相似文献   

17.
控释肥对夏玉米产量及田间氨挥发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30,自引:2,他引:28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树脂包膜控释肥(CRF)和硫包膜控释肥(SCF)对夏玉米产量、田间氨挥发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控释肥能显著提高玉米产量.在相同施肥量(N、P、K量相同)情况下,全量控释肥CRF(1428 kg·hm-2)和SCF(1668 kg·hm-2)分别比全量普通复合肥CCF(1260 kg·hm-2)增产13.15%和14.15%;控释肥施肥量减少25%(CRF 1071 kg·hm-2;SCF 1251 kg·hm-2)时,分别比CCF增产9.69%和10.04%;控释肥施肥量减少50%时(CRF 714 kg·hm-2;SCF 834 kg·hm-2),其产量与CCF无显著差异.对夏玉米田间土壤原位氨挥发进行研究表明,控释肥处理氨挥发速率上升缓慢,最大挥发高峰出现时间比普通肥处理晚7 d,土壤氨挥发量在0.78~4.43 kg N·hm-2,比普通肥处理(9.11 kg N·hm-2)减少51.34%~91.34%.控释肥的氮肥利用率和农学效率也均显著高于普通肥处理.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研究积雪草(CA)对早期糖尿病肾病大鼠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及相关下游信号的影响,阐明积雪草防治早期糖尿病肾病(DN)的分子机制。方法:60只雄性SD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10)和造模组(n=50)。造模组大鼠进行右肾切除术,1周后给以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30 mg/kg,连续给3 d;72 h后测血糖,以 ≥ 16.7 mmol/L,尿糖+++以上及尿量大于对照组的50%为DN模型成模标准。假手术组进行右肾被膜损伤,并注射相应量生理盐水。造模组通过灌胃给药,分为:DN模型组(模型组)、DN+福辛普利组(蒙组1.6 mg/kg·d)、DN+积雪草高剂量组(高剂量组16.8 mg/kg·d)、DN+积雪草中剂量组(中剂量组11.2 mg/kg·d)和DN+积雪草低剂量组(低剂量组5.6 mg/kg·d)(n=10),连续给药16周,每日上午1次灌胃。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肾组织中TGF-β1、TβR1、TβR2、Smad2/3、p-Smad2/3及Smad7 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DN组TGF-β1、TβR1、TβR2、Smad2/3 mRNA和蛋白表达及Smad2/3蛋白的磷酸化水平显著增加(P<0.05)、Smad7 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减少(P<0.05),而福辛普利和高剂量积雪草能倒转DN引起的TGF-β1、TβR1、TβR2、Smad2/3 mRNA和蛋白表达增加(P<0.05)及Smad7 mRNA和蛋白表达降低(P<0.05)。结论:积雪草可能通过调控TGF-β1/Smad信号通路起到防治DN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高脂饲料(HFD)喂养小鼠血糖和血浆胰岛素水平、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糖耐量,以及棕色脂肪组织中含PR结构域蛋白16(PRDM16)、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STAT3)磷酸化水平(p-STAT3/STAT3)、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FGF21)mRNA以及蛋白质表达的影响,为肥胖及其并发症的发生机制提供线索。方法:20只高脂饲料喂养的C57BL/6J雄性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HFD-Con)和EPO组(HFD-EPO),两组分别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和EPO(200 IU/kg),每周3次,连续4周。4周后检测两组动物的体重、血糖与血浆胰岛素水平、HOMA-IR及糖耐量的变化;分别使用实时定量PCR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棕色脂肪组织中PRDM16、STAT3、FGF21 mRNA和蛋白质水平。结果:腹腔注射EPO 4周后,HFD-EPO组小鼠体重为(26.65±0.85)g,HFD-Con组体重为(31.50±1.60)g,P<0.01。HFD-Con组血糖为(91.06±9.86)mg/dl,HFD-EPO组为(62.79±8.09)mg/dl,P<0.01;HFD-EPO组小鼠血浆胰岛素水平为(10.56±1.06)μU/ml,HFD-Con组为(13.2±1.1)μU/ml,P<0.01。与HFD-Con组比较,HFD-EPO组的糖耐量水平显著改善,胰岛素抵抗指数下降;HFD-EPO组动物棕色脂肪组织中PRDM16、FGF21mRNA以及蛋白质表达,p-STAT/STAT3水平均显著增加,两组小鼠肝脏中FGF21 mRNA含量、血浆中FGF21含量无明显差异。结论:EPO可能通过增加棕色脂肪组织中PRDM16表达促进棕色脂肪组织的分化,降低高脂喂养小鼠的血糖水平、改善高脂喂养小鼠的糖代谢状态。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右美托咪啶对小鼠肺缺血/再灌注诱发肾脏损伤的影响。方法:雄性健康SPF级C57BL/6J小鼠50只,体重20 g~24 g,8~10周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5组(n=10):假手术组(sham组)、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组(I/R组)、肺缺血/再灌注+生理盐水组(NS组)、右美托咪啶组(Dex组)、右美托咪啶+阿替美唑(Atip)(DA组)。采用小鼠在体左侧肺门夹闭30 min再灌注180 min方法制备肺缺血/再灌注损伤(I/R)模型。Dex组在肺门阻断前30 min腹腔注射右美托咪啶20 μg/kg,NS组为用同Dex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替代Dex,DA组腹腔注射右美托咪啶(20 μg/kg)+阿替美唑(250 μg/kg),其余处理同I/R组。再灌注结束后静脉取血ELISA法检测血浆中IL-1β和TNF-α浓度;取双肾组织,透射电镜下观察肾组织病理学结果。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其余组血浆IL-1β和TNF-α浓度明显升高,肾组织病理学损伤明显加重;与I/R、NS、DA组相比,Dex组IL-1β和TNF-α浓度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肾组织超微结构损伤有所减轻。结论:右美托咪啶预先给药可减轻小鼠肺缺血/再灌注诱发肾脏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炎性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