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总结半永久性中心静脉留置导管在血液透析中的临床应用,并对两种不同方法的并发症进行对比分析.方法:选择新疆自治区人民医院血净中心自2005年7月~2011年7月中心静脉留置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CVT)病例共计1153例,包括半永久性颈内静脉双腔留置导管(568例)及临时性颈内静脉双腔留置导管(585例),临时性双腔导管留置应用Seldinger技术.半永久性颈内静脉留置导管采用美国Permcatch带涤纶套双腔导管,长度36-40cm,插管在局麻下实行,经颈内静脉应用Seldinger技术,采用撕脱型扩张导管置管法,带一涤纶套固定,半永久性导管则根据所选用导管长度的不同按导管标示用纯肝素封管.结果:两种CVT方式中,临时性颈内静脉双腔导管留置时间短,导管功能不良占27.1%,感染占27.0%,半永久性颈内静脉双腔导管留置时间长,导管功能不良占9.7%,感染占7.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半永久性中心静脉留置导管操作简单、方便、安全,并发症低于临时性双腔导管,为解决由于自身血管条件而不能作人造血管或内瘘的血液透析患者选择了一条血管通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股静脉双腔导管细菌培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股静脉双腔导管培养的菌群分布、药敏试验,与留置时间的相关性,探讨有效的防范措施。方法对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行股静脉双腔导管尖端增菌培养,并同时进行外周血培养。结果双腔导管细菌培养阳性25例,64%的病原菌为葡萄球菌属。留置时间10d以上细菌培养阳性率明显增加。结论慢性重型肝炎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高,严格的无菌操作和精心护理是防治导管感染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乙醇封管和常规肝素封管两种方法在长期留置导管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的效果,为临床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深静脉置管患者封管方式提供依据。方法:选择长期留置导管的维持性血透患者2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乙醇封管,对照组采用常规肝素封管,观察两组导管相关菌血症及血栓的发生情况及患者微炎症状态,观察48周。结果:乙醇封管组导管相关性感染及炎症指标明显降低,尤其在25-48周(P<0.05);两组患者血栓发生率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乙醇封管比常规肝素封管可有效降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率,且不易导致管腔内凝血,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封管方式。  相似文献   

4.
吴小琼 《蛇志》2016,(3):363-365
目的探讨静脉高营养液输注过程的护理措施。方法对我院收治的75例需行静脉营养液输注的患者采用同一条头皮式静脉留置针或中心静脉管进行静脉补充营养,并从预防感染、控制输液速度、监测血糖、加强中心静脉导管和留置针的护理等方面进行观察及护理。结果患者均无高血糖、高渗性利尿、高脂血症等不良反应。结论在静脉高营养液输注过程中要加强观察及护理,才能安全有效的进行静脉补充营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危重患者中心静脉导管冲封管的有效方式。方法将126例老年危重患者按照中心静脉置管时间顺序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间断脉冲式冲管加脉冲式正压封管,即输液过程中间断脉冲式冲管(冲管间断时间为4h),输液结束后脉冲式正压封管,脉冲频率均5个/s;对照组采用普通冲封管法。两组冲封管液体均为生理盐水,比较两组导管内赘生物形成情况、导管堵塞发生率及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时间。结果两组导管内赘生物形成情况及导管堵塞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两组导管留置时间比较,实验组较对照组延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间断脉冲式冲管加脉冲式正压封管(脉冲频率均5个/s)能有效减少老年患者中心静脉导管内赘生物的形成,降低导管堵塞发生率,延长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时间,保证老年危重患者输液治疗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讨肿瘤患者实施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治疗的过程实施PDCA循环管理的价值,本研究选取博习诊疗中心实施PICC置管治疗的12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研究组给予PDCA循环管理护理,对照组仅采取常规护理措施;对比两组干预前后的自我管理能力、PICC置管期间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的差别。研究显示,干预前,两组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无差别;干预后,研究组带管日常生活、带管运动、日常导管观察等自我管理能力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PICC导管留置期间并发症发生率8.3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1.67%(p<0.05)。本研究表明,肿瘤患者实施PICC留置导管治疗的过程实施PDCA循环管理有利于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降低PICC留置导管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血液透析导管血透后并发穿刺口渗血的预防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燕梅 《蛇志》2007,19(3):229-230
中心动静脉留置血液透析导管是将导管直接插入粗大的中心静脉,具有血透时血流量充足、方法简单易行、可反复使用的优点,因此,该技术成为当今最常见的临时性血液透析的血管通道。但由于其管径较粗,置管时间较长,如护理不当,可导致出血、感染、血气胸等并发症发生,其中出血也较常见[1]。我科2004~2006年共有40例患者出现穿刺口渗血,经过精心的护理,未造成严重后果,现将预防及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40例均为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期的病人,男28例,女12例,年龄18~62岁。透析前后出凝血时间均正常,其中经颈内静脉置管32例,经股静脉置管7例,…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引流加尿激酶心包内灌洗治疗急性结核性心包炎的疗效。方法:自1996年1月~2009年5月对我院48例临床确诊为急性结核性心包炎伴中到大量积液的患者(病程均短于1月),男28例,女20例,年龄14~72岁。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常规抗结核、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心包引流加心包内尿激酶灌洗治疗)或对照组(常规抗结核、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治疗基础上给予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引流)。观察并比较两组穿刺并发症(心包内出血、心律失常及感染),治疗前、后心包膜厚度的变化,拔管时心包积液的残留量,以及通过电话问询及心脏超声随访并发症,随访截止日期为2010年5月。随访期限为11~132个月。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1周及2周后心包膜厚度的变化、拔管时积液残留量及发生心包缩窄方面有明显差异(P<0.05),穿刺相关并发症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全部治疗组患者给予尿激酶治疗后未见心包内出血及系统性出血并发症。随访期内无一例发生死亡,治疗组及对照组分别有1例(4.2%)及8例(33.3%)发生心包缩窄。结论: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加尿激酶灌洗治疗急性结核性心包炎安全、可行,心包积液引流彻底,拔管时间早,心包膜增厚程度显著减轻,心包粘连机会减少,能有效地预防患者心包缩窄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继发性PICC导管异位的并发症情况。方法对15例继发性导管异位鼻咽癌患者使用PICC情况进行观察分析。结果发生有症状血栓2例,穿刺口渗液1例,导管堵塞1例。结论发生继发性PICC导管异位患者,要做好患者血栓形成的风险评估,根据病人情况采取护理干预措施,有效的护理该类导管部份可以保留使用,可达到减轻病人痛苦、降低医疗费用和保护外周血管的目的。但血液流变学异常、D-二聚体增高、纤维蛋白原增高、血小板增高等血栓高危人群慎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引流加尿激酶心包内灌洗治疗急性结核性心包炎的疗效。方法:自1996年1月~2009年5月对我院48例临床确诊为急性结核性心包炎伴中到大量积液的患者(病程均短于1月),男28例,女20例,年龄14~72岁。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常规抗结核、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心包引流加心包内尿激酶灌洗治疗)或对照组(常规抗结核、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治疗基础上给予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引流)。观察并比较两组穿刺并发症(心包内出血、心律失常及感染),治疗前、后心包膜厚度的变化,拔管时心包积液的残留量,以及通过电话问询及心脏超声随访并发症,随访截止日期为2010年5月。随访期限为11~132个月。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1周及2周后心包膜厚度的变化、拔管时积液残留量及发生心包缩窄方面有明显差异(P〈0.05),穿刺相关并发症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全部治疗组患者给予尿激酶治疗后未见心包内出血及系统性出血并发症。随访期内无一例发生死亡,治疗组及对照组分别有1例(4.2%)及8例(33.3%)发生心包缩窄。结论: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加尿激酶灌洗治疗急性结核性心包炎安全、可行,心包积液引流彻底,拔管时间早,心包膜增厚程度显著减轻,心包粘连机会减少,能有效地预防患者心包缩窄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外周插管的中心静脉导管技术(PICC)在妇科恶性肿瘤化疗中的应用及护理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2~8月在我科治疗的84例妇科恶性肿瘤化疗患者留置PICC的临床资料,观察PICC置管期间相关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 84例PICC置管均成功,置管时间38~128天,置管长度38~50cm;出现机械性静脉炎10例,导管破损、漏液6例,穿刺侧肢体肿胀4例,导管脱出3例,导管堵塞3例,皮肤过敏2例,感染1例。结论 PICC具有操作简单、留置时间长、并发症相对少、感染率低等特点,尤其适用于多疗程化疗的妇科恶性肿瘤病人。  相似文献   

12.
静脉导管留置及胸腔注射尿激酶治疗结核性胸腔积液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中心静脉导管胸腔穿刺留置抽液联合胸腔内注入尿激酶(urokinase,UK)治疗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对胸膜肥厚、粘连的预防作用。方法:将52例收治的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所致大量胸腔积液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7例)和对照组(25例),对照组给于常规抗结核以及传统单纯胸腔穿刺抽液(每周3次)等治疗;全身结核中毒症状严重者,予口服泼尼松30mg.d-1,每周减量5~10mg,疗程约4~6周。在以上药物治疗同时,治疗组第一次穿刺时使用一次性中心静脉导管代替传统胸穿针穿刺置入并保留于胸腔,抽液后从导管注入尿激酶10~20万U,保留24小时后再次抽液;可以再次或多次使用尿激酶10万u注入胸腔;此后不定时抽液,经B超证实抽尽胸水后拔除导管。结果:治疗组住院时间(12.3±6.6)天,住院费用(2219.5±1171.9)元,治疗后第三个月的胸膜厚度(1.00±0.23)mm,无病例发生胸膜增厚、粘连及包裹性胸腔积液。对照组住院时间(20.4±7.9)天,住院费用(2721.9±1711.7)元,治疗后第三个月胸膜厚度(2.1±0.31)mm,另有3例发生胸膜增厚、粘连,2例形成包裹性胸腔积液。各项指标对比差异有显著性。结论:中心静脉导管胸腔穿刺留置抽液及尿激酶胸腔内保留注射治疗结核性胸腔积液具有简便、安全、创伤少、疗效确切;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且能有效预防胸膜肥厚和粘连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了保证患者治疗的连续性,完善留置PICC导管安全管理制度,为宫颈癌化疗患者留置PICC导管通道,保证化疗过程安全顺利进行。方法对279例宫颈癌患者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在穿刺及留置导管过程中从护士培养、健康宣教、操作流程、导管维护、出院教育、并发症处理等方面实施安全管理,进行大剂量、长周期化疗。结果 279例患者通过应用PICC导管顺利完成治疗,未发生脱管、断管、化学性静脉炎、血栓性静脉炎等现象,无PICC相关医患纠纷发生。结论对PICC导管实施安全管理,可保证化疗顺利进行,减少患者痛苦,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为进一步降低血流感染发生率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PICC置管患者,总结归纳导管给药和置管护理后引起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原因,规范导管护理,减少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结果 PICC置管后有6例发生了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导致拔管。结论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严格无菌技术,在各项护理操作中严格执行手卫生,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防止交叉感染,减少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吕艳梅 《蛇志》2005,17(4):282-282
静脉留置导管因其保留时间长,病人痛苦小,而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但在留置导管过程中,常出现堵塞而影响留置时间。现将我科成功解决1例静脉留置导管堵塞的护理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半永久性颈内静脉留置导管在血液透析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0月到2014年10月我院收治的半永久性颈内静脉留置导管患者42例(研究组),另选取同期人造血管内瘘患者42例(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研究组导管留置时间(23.2±0.8)月显著长于对照组的(12.8±0.8)个月,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导管功能不良和感染显著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无显著不良反应发生,对照组有2例止血困难,6例血栓形成。结论:半永久性颈内静脉留置导管具有方便、不良反应少的优点,可应用于需要血液透析的患者。  相似文献   

17.
比较两种固定方式对留置气囊导尿管的效果。使用随机数字表将妇科术后患者236例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118例,A组患者将留置气囊导尿管固定于大腿上方,B组患者将留置气囊导尿管固定于大腿下方。比较两组患者舒适度、导管护理难易程度和导管不良事件发生率。A组患者舒适度、导管护理的便捷性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导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留置气囊导尿管固定于大腿上方增加了患者的舒适度,降低了护理操作难度和导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此法可广泛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腔静脉滤器植入联合导管溶栓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2014年10月来我院住院治疗的8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及溶栓途径的差异分为两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下肢周径差变化、静脉通畅率、血栓后综合征情况及治疗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下肢平均周径均有所减少,肿胀明显缓解,静脉通畅度评分显著降低,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观察组患者下肢消肿率更为明显,静脉通畅度更好,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患者PTS发生例数为9例(23.68%),观察组PTS发生率更低仅为1例(2.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均出现并发症,但发生率比较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腔静脉滤器植入联合导管溶栓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可使静脉阻塞部位尽早恢复通畅,减少瓣膜功能损害,降低PTS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探讨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在重症神经外科疾病中的应用的临床效应。方法:选择锁骨下静脉,首选右侧,如果穿刺右侧失败改为左侧。穿刺成功后用扩张器扩皮,最后顺导丝置入导管,根据患者身高置管长度为12~15 cm,局部缝合固定,外敷纱布封闭或用一次性贴膜封闭。静脉留置管接三通静脉输液管。结果:286例首次穿刺右侧成功282例,4例失败后改选左侧成功。静脉导管留置时间最短3天,最长45天,留置时间平均为18天。结论: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在神经外科中抢救治疗重症患者是十分便利、有效的措施。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较其他深静脉穿刺置管如股静脉、颈内静脉和颈外静脉穿刺置管术及PICC相比较,更利于护理并具有费用低廉的优点。其方便、有效、经济的特点十分利于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20.
静脉留置部位导管相关菌血症的病原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调查静脉留置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病原学特点。方法回顾性调查杭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2003年1月至2005年9月静脉留置治疗患者感染的发生情况,并对其病原菌及耐药特点进行分析。结果165例患者共送检留置导管标本184份,140份标本检有病原菌,检出率为76.1%(140/184)。在165例患者中有150例进行了血液培养,发生血流感染的有103例,感染率为68.7%(103/150)。从140份静脉留置导管标本中共分离出171株病原菌,主要为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等。有44例患者静脉留置导管和血液培养出同一种病原菌,主要为表皮葡萄球菌。导管留置后到第一次血液培养出现阳性的时间大约为4~8d。同时从静脉留置导管和血液分离的21株表皮葡萄球菌全部对呋喃妥因和万古霉素敏感,除对利福平的耐药率较低外,对其它抗生素的耐药率都超过50%。结论静脉留置导管较易引起血流感染,引起血流感染病原菌主要以表皮葡萄菌为主,且耐药性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