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杨希  高强  梁鹏  何慧 《微生物学通报》2021,48(10):3910-3922
微生物学属于生命科学的重要分支,是生物、食品科学、临床医学等大学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课。该课程综合性强、知识涉及面广,所以如何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直接影响课堂效果。为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可在微生物学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多种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质量。因此,我们采用“趣味教学法”进行教学设计,并针对连续3个不同年级的相同专业班级做出教学改革,通过学生期末闭卷成绩、过程考核(签到率、课堂参与度、注意力集中程度等)成绩与学生反馈评语对教学成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采用“趣味教学法”进行教学改革的班级学生期末闭卷成绩中不及格率低于未改革的班级,“良好”与“优秀”学生比例均高于未改革的班级,过程考核成绩远高于未改革的班级,说明“趣味教学法”教学改革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认为,在大学微生物学课堂上,教师可在教学设计中适当引入趣味教学内容并适时展开,有助于改善教学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2.
"微生物学实验"是生物类相关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该课程的开展对提高学生实验技能和理解微生物学知识原理至关重要。因此,不断探索和改进实验课程教学方法、减少学生的错误实验操作、提高实验课堂教学效率是任课教师的基本任务。反例微视频教学法是将传统的案例教学法、反例教学法和当下流行的微课程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方法。本文阐述了该教学法的原理、基本操作流程、课堂应用效果和存在的问题。该教学法的实施能较好地提高实验课堂效率,大幅减少学生错误实验操作的次数,值得在本科生物类实验课堂中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3.
“微生物学实验”混合式教学实践与评价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张霞  张雁  陈峰  夏娟 《微生物学通报》2020,47(5):1615-1620
生命科学的本科教学中,实验教学是举足轻重的一个部分。本文以"微生物学实验"课程为研究对象,利用互动网站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规律,探索生命科学实验类课程采用混合式教学的效果,并探讨推广可能性。在连续三年的教学实践中,统计分析各维度数据,发现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绝大部分学生都具有主动自学的能力。同时,实验课程中的深度和广度都有所提升。学习规律的监控和综合评价显示,深度学习的学生在各种评价指标中都显著表现优秀。因此,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真实有效的深度学习是教师在新教学模式下的重任。  相似文献   

4.
实验课程是生命科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现阶段的生物实验课程还是处于教学的从属地位,评价上缺少独立的评价体系。针对上海市高中生命科学教材中实验的3个类型及各类型特点设计并开展了多元化学习评价体系,以教师、学生、同伴为评价主体,体现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采用了实验报告、评价量表等对学生的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体现了评价方式的多样化;评价内容涵盖了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3个维度.体现了评价内容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5.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是高等学校生命科学学院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程,而学生实验成绩的评定是教学工作体系的关键环节,对学生的学习起着重要的指挥棒作用。本文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如何建设"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成绩评定体系为着眼点,探讨了以学生为本、提升实验教学效果的模式,以期有益于高校本科生各实验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是高等学校生命科学学院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程,而学生实验成绩的评定是教学工作体系的关键环节,对学生的学习起着重要的指挥棒作用。本文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如何建设"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成绩评定体系为着眼点,探讨了以学生为本、提升实验教学效果的模式,以期有益于高校本科生各实验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蛇志》2018,(3)
目的探讨"三明治"教学法对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和教学效果的影响。方法对2016级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生在皮肤性病学教学中,采用"三明治"教学法结合传统教学法的教学模式。结果 "三明治"教学法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传统教学法系统地传授了专业理论知识。结论在皮肤性病学教学中采用"三明治"教学法结合传统教学模式,可取得优于传统教学法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8.
对上海高中《生命科学》"探究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一节进行整体设计与实施,基于课程标准、考试大纲(手册),在学习理论指导下,分析学情和教材内容的特点,将教学流程分为"组织教学—呈现学习目标—开展复习—在新情境中学习新课—反馈与纠正训练—小结—布置作业"7个环节,努力培养学生在做中学的实践和探究能力,并对教学进行分析与反思。  相似文献   

9.
生物化学是高校许多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原理繁多、概念抽象,如何让学生掌握其知识与技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是教学中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根据生命科学研究迅猛发展的特点,并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详细介绍了"科学前沿进课堂"的特色教学法,包括该教学法的特点、素材选择和准备、该教学法的课堂实施及其教学效果等,旨在促进与同行的教学交流,共同提高高校生物化学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讨WPBL教学法在"微生物学检验"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对本院2008级检验医学专业66名学生进行分组教学,实验组采用WPBL教学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课后对2组学生进行理论测试,同时对实验组进行问卷调查。经统计,实验组的测试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且2组学生测试成绩的及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问卷调查显示90%以上的学生对WPBL教学法感兴趣,认为WPBL教学法能提高学习兴趣、自学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结果看,WPBL教学法能够提高"微生物学检验"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1.
分子生物学技术已成为生命科学领域普遍运用的方法和手段,分子生物学实验课是一门让学生理解、掌握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课程。系统总结了近年来我们以学生的能力培养为宗旨,在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中进行的建立“3+1”的新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考核方式等探索,并就下一步改革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杨静 《生命的化学》2020,40(2):284-287
"分子生物学实验"是分子生物学理论课配套的实验课。掌握分子生物学基本实验技术是生命科学对新时代人才发展的基本需求。上海科技大学通过整合教学资源与实验室资源,对传统本科生"分子生物学实验"的教学内容和体系进行调整,建立了一套基础实验与前沿实验相结合、验证性实验和自主设计性实验相结合的教学体系,为提高本科生"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质量和培养综合型人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人体组织解剖学是高等师范院校生物系的一门基础课。为了提高该学科的教学效果,笔者认为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实施素质教育;注重非智力因素培养,促进学生智力发展;改革教学方式,注重启发式、探究式教学;分流教学内容,降低教学难度;革新教学手段,注重多媒体教学;改革实验教学,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指导学生开展科研活动,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4.
信息时代由于信息量巨大,传统的生物学讲学模式易导致知识片段化和浅表化等问题,从而显得乏味。应用生物信息学由于具有在实践中串并联相关知识点的特征,可成为转变这些问题的重要利器。为利用好这把利器,本文探讨了应用生物信息学课程的系统化综合性教学改革。论文从教学内容系统性布局(课程定位、内容结构和教学手段)和综合解析优秀科普视频中趣味性生物学问题两方面,图文并茂地展示了改革实践。实践中学生们受益匪浅。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认知的系统性与深度提高、思维模式由被动转变为主动、团队合作意识增强、学习兴趣热情提升、克服困难的勇气与自信心增强、自主设计与创新能力提升等。信息时代的生命科学已由传统的实验性科学转变为由思维分析主导的实验设计兼由设计主导的实验论证性科学,而应用生物信息学课程正是训练信息时代相关科研能力的重要环节。论文实施的系统化综合性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值得借鉴与交流。  相似文献   

15.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exploratory qualitative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elementary student teachers’ conceptions of teaching life science outdoors. The study involved 99 student teachers who were enrolled in an elementary science methods course at a large public university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The study utilised drawings, and narratives to investigate the nature of these teachers’ conceptions. Data analysis revealed that three conceptions of teaching life science were common among the participants: (1) teaching life science is predominantly conceptualised as being situated in the schoolyard, (2) teaching life science outdoors is teacher-directed, and (3) teaching life science outdoors is disconnected from in-class science instruction. Implications include the need for (1) teacher education programmes to provide reflective supports that explicate student teachers’ conceptualisation of teaching life science and thus exposing prior frameworks; and (2) teacher educators to examine student teachers’ prior frameworks for teaching life science outdoors and provide knowledgeable theory and practice platforms that will serve as frameworks for student teachers to adopt, connect and routinize outdoor life science teaching with in-school teaching of life science.  相似文献   

16.
微生物生理学是哈尔滨工业大学微生物学及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领域的硕士研究生精品核心课程,但由于传统微生物学实验教学耗时长、过程不确定及不可逆等因素,难以开展“微生物生理学”综合性研究生专业课程实验。将先进的虚拟仿真和互联网技术相结合构建“微生物生理学”虚拟仿真实验系统,可以有效突破课程实验教学的时空障碍,推进微生物学及环境科学与工程的研究生教育改革。本文以“微生物絮凝剂合成机理研究及应用”为例,从微观尺度到宏观尺度逐渐展开,实验内容涵盖微生物絮凝剂合成机理和微生物絮凝剂的应用,以培养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知识探索微生物絮凝剂合成及应用的内在机理的能力,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其科研热情。  相似文献   

17.
遗传学史在遗传学教学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李明晖 《遗传》2006,28(8):989-992
科学史的研究和发展状况能反映一个国家的科学技术水平,遗传学史是生命科学发展史的一个重要分支,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在遗传学教学中加强遗传学发展史的介绍,不仅具有教育功能,使学生了解遗传学的产生和发展,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科学素质。本文就遗传学史的教育功能及在教学中的作用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8.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amine the effect of formal teaching of ethical issues related to science on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ttitudes towards science and science achievement. A total of 132 Grade 8 (age 13 – 14years) students in Seoul participated, who were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Student attitude toward science was assessed using a questionnaire before and after the intervention which composed of five sub-categories: students' interest level in science, students' perception of the practicality of science knowledge, student's opinion on how science is defined, students' perception of the relationships within science, scientists and society, and students' perception of the value of science. The study further examined whether teaching ethical issues in science had any effect on students' achievement level by means of a pre- and post-test evaluation.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showed that teaching ethical issues in science had a positive influence on the students' attitudes toward science, specifically, the interest level in science (p = 0.028) and perception of practicality of science knowledge (p = 0.044). However,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science achievement level between the control and experimental groups. The results imply that there is a need to explore ethical issues in science education, and that incorporating various materials on the ethical perspectiv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educational material will promote students'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s science.  相似文献   

19.
理工科与生命科学的交叉与融合,是今后科学发展的潮流和趋势。生物化学作为面向全校学生的公选课,应更好地发挥介绍生命科学发展、促进学科交叉的作用。结合所在理工科院校自身特点,提出以“打基础,提兴趣,促交叉,重引导”为核心的教改方案。通过优化教学内容打牢理论基础,开设专题介绍促进学科交叉,引入虚拟实验激发学生兴趣,跟进后续课题引导参与科研,使公选课能够切实提升理工科学生生物学素养,发掘跨学科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