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深黄被孢霉AS 3.3410(Mortierella isabellina AS 3.3410)的变异株M_6为出发菌株,γ—亚麻酸含量210mg/L,经紫外线和微波处理得到变异株M_(6-22),摇瓶发酵γ-亚麻酸含量1181mg/L,200升发酵罐发酵γ-亚麻酸含量达到1350mg/L。对200升罐发酵的后提取工艺进行了研究,以乙醇和正己烷分步抽提效果最好。脲素包合法的实验结果表明,在70~75℃、3h的条件下可以使γ-亚麻酸由7.2%浓缩到72%。  相似文献   

2.
高纯度α-亚麻酸抗血栓活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价从椒目中提取和纯化获得的高纯度α-亚麻酸的抗血栓药理活性。方法:采用小鼠和大鼠在体血栓形成和肺动脉栓塞等模型,分别观察试药对血小板在动-静脉旁路中丝线上的沉积、肺动脉栓塞小鼠的死亡率、体外血小板聚集和出凝血时间等指标。结果:1.50mg/kg,100mg/kg和250mg/kg高纯度α-亚麻酸及混合不饱和脂肪酸(α-亚麻酸/亚油酸=1/1)给小鼠灌胃治疗10天,显著延长出、凝血时间(P<0.01);明显降低胶原蛋白-肾上腺素诱发性肺动脉栓塞小鼠的死亡率(P<0.01)。2、35mg/kg,70mg/kg和175mg/kg高纯度α-亚麻酸及混合不饱和脂肪酸给大鼠灌胃治疗10天,明显抑制血小板在动-静脉旁路中丝线上的沉积(P<0.01)和大鼠体外血小板聚集(P<0.01)。结论:从椒目中提纯的高纯度α-亚麻酸,作为一种木本油脂新的药用资源和其混合不饱和脂肪酸均具有明显抗血小板聚集和溶栓药理作用,并具有一定量效关系;同时还发现,当α-亚麻酸/亚油酸=1/1时,其抗血栓药理活性优于同剂量高纯度的α-亚麻酸。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子痫前期患者血清脂联素(APN)、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Apelin水平的表达及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10月到2017年8月在辽河油田总医院妇产科就诊的子痫前期患者86例,根据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将其分为轻度子痫前期组(46例)和重度子痫前期组(40例),另选取同期在我院进行产检的健康孕妇4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三组受试者血清中APN、TNF-α、Apelin、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总胆固醇(TC)水平,并分析子痫前期患者血清中APN、TNF-α、Apelin、LDL-C、TG、HDL-C、TC的相关性。结果:重度子痫前期组血清中APN水平低于轻度子痫前期组和对照组,TNF-α、Apelin水平高于轻度子痫前期组和对照组(P0.05);轻度子痫前期组血清中APN水平低于对照组,TNF-α、Apelin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重度子痫前期组血清中LDL-C、TG、TC水平高于轻度子痫前期组和对照组,HDL-C水平低于轻度子痫前期组和对照组(P0.05);轻度子痫前期组LDL-C、TC水平高于对照组,HDL-C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子痫前期患者血清中APN与TNF-α、Apelin、LDL-C、TG呈负相关,与HDL-C呈正相关(P0.05);TNF-α与Apelin、LDL-C、TG、TC呈正相关,与HDL-C呈负相关(P0.05);Apelin与LDL-C、TG、TC呈正相关,与HDL-C呈负相关(P0.05)。结论:子痫前期患者血清中APN水平明显下降,TNF-α、Apelin明显升高,三种指标可相互影响,且均可影响机体的脂质代谢水平,共同调节子痫前期患者的疾病进展。  相似文献   

4.
采用添加GLA前体物的方法,通过正交试验、利用液体发酵技术对少根根霉(Rhizopus arrhizu)进行诱导,研究其产生γ-亚麻酸的最佳发酵条件,检测γ-亚麻酸的含量及收率。结果表明:辅酶A以前体物的形式,诱导少根根霉发酵向有利于γ-亚麻酸产生的方向进行,从而提高了γ-亚麻酸的含量;而ATP则以能量供给体的形式,极大地促进了生物量的增加。最终确定了发酵法生产γ-亚麻酸的最佳条件。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α-亚麻酸(ALA)对糖尿病大鼠体内炎症介质和氧化应激的影响,探讨ALA在糖尿病防治中的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高脂饮食喂养4周后,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30 mg/kg建立2型糖尿病(T2DM)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3组(n=10):正常对照组、糖尿病模型组和ALA治疗组(500μg/kg.d)。4周后测定大鼠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可溶性P-选择素(sP-selectin)、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sICAM-1)、一氧化氮(NO)、丙二醛(MDA)的含量以及超氧化物岐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糖尿病大鼠血清中炎症介质TNF-α、sP-selectin和sICAM-1的含量增加,血清NO含量下降而MDA升高,同时抗氧化酶SOD和CAT的活性降低;ALA治疗可显著降低糖尿病大鼠血清中TNF-α、sP-selectin和sICAM-1的含量(与STZ+vehicle组相比,P<0.01),增加血清NO水平并减少MDA含量,升高抗氧化酶SOD和CAT的活性(与STZ+vehicle组相比,均P<0.05)。结论:ALA可显著降低糖尿病大鼠血清炎症介质的生成,减轻氧化应激水平,具有抗炎和抗氧化作用。提示ALA对糖尿病及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可能具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6.
HSJ296是本实验室分离纯化的1株能够异养生长、富含α-亚麻酸的栅藻(Scenedesmus sp.)。研究比较了不同温度、氮源和葡萄糖浓度对其生长的影响, 结果显示, 其最适培养条件为30℃、4 g/L尿素和20—40 g/L葡萄糖。通过分析不同培养条件下HSJ296总脂中的脂肪酸组成, 发现主要含有十六碳脂肪酸(C16:0)、油酸(C18:1)、亚油酸(C18:2)和α-亚麻酸(α-C18:3), 并且α-亚麻酸的含量稳定在35%—45%。栅藻HSJ296发酵产品或可用作鱼类饲料添加剂以补充α-亚麻酸等营养。  相似文献   

7.
对影响发酵产γ-亚麻酸的因素(温度、N源、P源等)进行单因素考察。结果发现,各因素对拉曼被孢霉(Mortierella ramanniana NBRC 8187)产γ-亚麻酸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设计对KH2PO4、NaNO3、酵母膏和温度进行了L9(34)试验设计,以γ-亚麻酸产量为优化目标,直观分析得出影响产量的因素大小顺序为酵母膏、温度、KH2PO4、NaNO3,最终确定最佳的培养条件:酵母膏5 g/L、25℃、KH2PO41 g/L、NaNO33 g/L。在此条件下,检测得出在第5天γ-亚麻酸产量达到0.968 g/L,相比优化前(0.583 g/L)提高了66%。  相似文献   

8.
目的:合成具有酸敏特性的α-亚麻酸-阿霉素前体药物,并观察其抗肿瘤活性以及对肿瘤细胞的靶向性。方法:以BocNHNH2、α-亚麻酸、阿霉素为主要反应原料,先后合成Boc保护的α-亚麻酰肼、α-亚麻酰肼和α-亚麻酸-阿霉素腙键连接物,采用核磁共振、质谱等方法鉴定其结构;采用LC/MS方法研究连接物在不同pH介质中的药物释放行为;采用MTT法观察连接物对人肝癌细胞HepG2、乳腺癌细胞MDA-MB-231和MCF-7细胞的毒性作用。结果:在1-乙基-(3-二甲基氨基丙基)碳酰二亚胺盐酸盐(EDC·HCl)的催化作用下,合成了α-亚麻酸-阿霉素前体药物,波谱分析提示为目标产物。通过在体外酸性条件下水解连接物,我们发现该连接物具有显著的pH值敏感性。同时在体外细胞毒性实验中,我们发现相比于游离阿霉素,该合成连接物α-亚麻酸-阿霉素对HepG2、MDA-MB-231和MCF-7三种肿瘤细胞具有更强的细胞毒性,而且细胞毒性作用可被外源性α-亚麻酸抑制。结论:α-亚麻酸-阿霉素连接物能经α-亚麻酸受体介导靶向于α-亚麻酸受体丰富的肿瘤细胞,是一种潜在的新型抗肿瘤药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脑梗塞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及血脂水平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6月~2012年6月收治的86例急性脑梗塞患者(轻型脑梗塞组27例、中型脑梗塞组34例、重型脑梗塞组25例)为实验组和同期4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检测和比较两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TNF-α)、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HDL-C)的水平,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实验组血清hs-CRP、TNF-α及TC、TG、LDL-C水平显著升高,而血清HDL-C水平显著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轻型脑梗塞组比较,中、重型脑梗塞组血清hs-CRP、TNF-α及TC、TG、LDL-C等血脂水平均显著升高,而血清HDL-C水平显著降低,其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中型脑梗塞组比较,重型脑梗塞组血清TC、TG、LDL-C等血脂水平均显著升高,血清HDL-C水平显著降低,其差异亦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塞患者血清hs-CRP与TNF-α水平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TC、TG、LDL-C等血脂水平均亦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血清HDL-C水平呈显著负相关(P<0.05).脑梗塞患者血清hs-CRP、TNF-α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检测血清hs-CRP、TNF-α及血脂指标水平对评估脑梗塞患者病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赵亚杰  杨艳晖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7,7(10):1526-1527,1535
目的:考察功能性大豆低聚糖对高脂血症患者调节血脂的保健功效。方法:选取60例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采用双盲法,试验组每人每日服用大豆低聚糖12克,对照组服用安慰剂,试验期为30天,试验前后分别检测试验对象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常规、尿常规和其它生化指标。结果:试验组血清总胆固醇(TC)平均值(mmol/L)由试验前的7.41±0.86下降为5.58±0.60,差异显著(P<0.05);甘油三酯(TG)平均值(mmol/L)由试验前的2.76±0.73下降为1.74±0.75,差异显著(P<0.05)。结论:大豆低聚糖对高脂血症患者具有降低血脂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滇池水华蓝藻中γ-亚麻酸的提取与含量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在控制水华蓝藻的同时,有效利用滇池富营养化水体的水华蓝藻。方法:藻类资源。以从滇池中收集的水华蓝藻干粉为材料,对从水华蓝藻中γ-亚麻酸的含量进行了分析,对提取γ-亚麻酸的几个基本参数进行了研究。结果:直接用萃取溶剂浸泡藻粉,并用超声波破碎细胞,可以简化操作且增加γ-亚麻酸得率;石油醚是比较合适的萃取溶剂;进行皂化反应时所用皂化液为(KOH-CH3CH2OH-H2O)。最适反应温度为50~60℃,γ-亚麻酸酯在氮气保护下进行酸化可以防止游离出来的γ-亚麻酸被氧化。滇池水华蓝藻中γ-亚麻酸的含量达到0.8957%。  相似文献   

12.
γ-亚麻酸高产菌株的选育及发酵产物的分离提取   总被引:32,自引:6,他引:26  
张峻  邢来君  王红梅   《微生物学通报》1993,20(3):140-143
以深黄被孢霉AS3.3410为出发菌株发醇产生γ-亚麻酸,其菌体得率为10%,油脂含量为27%,γ-亚麻酸含量为3.3%。经过紫外线诱变处理。得到变异株M_6,其菌体得率为25%,油脂含量为32.8%,γ-亚麻酸含量为8.84%。传代实验表明,M_6具有良好的遗传稳定性。经摇瓶发酵条件试验,选出了最佳培养基配方,以10升罐进行发酵,结果为:菌体得率29.3%,油脂含量44.7%,γ-亚麻酸含量9.44%。菌体油脂提取方法的研究表明,以乙醇和正己烷对湿菌体进行分步抽提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3.
椒目中高纯度α-亚麻酸的提取分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椒目作为一种新的木本油脂资源,其油脂中约含有30%的α-亚麻酸,采用本文创制的综合方法可对其中的α-亚麻酸进行有效分离和纯化,为椒目的综合开发和利用奠定了研究基础.椒目经皂化酸解得游离的混合脂肪酸,依次经梯度冷冻、尿素包合及硝酸银络合,得高纯度α-亚麻酸.经HPLC分析,以本文的方法得到的α-亚麻酸含量高达91.6%以上.  相似文献   

14.
γ-亚麻酸作为人体必需的不饱和脂肪酸,对人体的激素调节及脂肪酸代谢发挥着重要的生理作用.△6-脂肪酸脱氢酶是多不饱和脂肪酸合成途径中的限速酶.本文介绍了不饱和脂肪酸γ-亚麻酸代谢途径中的关键酶△6-脂肪酸脱氢酶的结构功能与目前△6-脂肪酸脱氢酶的基因工程研究进展,并对其应用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利用基因工程手段生产γ-亚麻酸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氮饥饿补糖分批培养小克银汉霉产γ-亚麻酸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小克银汉霉C2(Cunninghamella sp.C2)发酵生产γ-亚麻酸工艺进行研究,发现氮饥饿补糖能有效地积累γ-亚麻酸,在第5、6、7d每天补糖15g/L,培养10d后生物量、油脂和γ-亚麻酸的产量分别达到47.4g/L、19.74g/L和1.86g/L,为分批培养的2.85、2.08和2.07倍。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国内外利用丝状真菌发酵生产γ-亚麻酸的高产菌株;并从发酵法生产γ-亚麻酸、前体物转化技术和下游工艺等方面对丝状真菌生产γ-亚麻酸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检测兰州地区健康体检者空腹血脂水平了解本地区人群血脂水平现状及血脂异常情况,建立本地区血脂参考值。方法: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兰州市2328名健康体检者,血清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比较不同年龄、性别血脂水平差异。结果:本地区2328名被检者,女性TC平均(4.54±0.94)mmol/L,TG中位数1.24mmol/L、HDL-C平均(1.34±0.26)mmol/L、LDL-C平均(2.61±0.76)mmol/L;男性TC平均(4.52±0.84)mmol/L、TG中位数1.56mmol/L mmol/L、HDL-C平均(1.20±0.23)mmol/L LDL-C平均(2.76±0.72)mmol/L,血脂水平随年龄增加逐渐升高(P<0.05)。血脂参考范围为女性TC:2.70~6.38 mmol/L、TG:0.52~3.66 mmol/L、HDL-C:0.83~1.85 mmol/L、LDL-C:1.12~4.10 mmol/L男性:TG:2.87~6.17 mmol/L、0.65~4.00 mmol/L、0.75~1.65 mmol/L、1.35~4.17 mmol/L。男性高TC、高TG、低HDL-C和高LDL-C患病率为18.2%、42.8%、19.6%和28%,女性高TC、高TG、低HDL和高LDL的患病率分别为22.1%、25.5%、2.7%和23.5%。结论:兰州地区血脂水平随年龄、性别、地区不同存在较大差异,临床上不能采用统一标准衡量,而应根据本地区建立的参考值诊断高脂血症。积极控制血脂水平、降低高脂血症患病率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利拉鲁肽对载脂蛋白E基因缺陷(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AS)的影响。方法:将24只无特定病原体(SPF)级雄性ApoE-/-小鼠(6周龄)随机分成对照组与实验组,各12只,分别用高脂饲料、高脂饲料+利拉鲁肽饲养,饲养12周后,比较两组小鼠AS斑块面积/管腔面积、内膜厚度/中膜厚度及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一氧化氮(NO)、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丙二醛(MDA)水平。结果:实验组AS斑块面积/管腔面积和内膜厚度/中膜厚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血清TC、TG及LDL-C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小鼠血清HD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小鼠血清NO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血清TNF-α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小鼠血清MD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拉鲁肽能够改善ApoE-/-小鼠血脂水平、保护细胞内皮功能、抑制炎症反应,抗AS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19.
利用气相色谱仪对根霉属的部分菌株进行脂肪酸成分分析,发现中华根霉(Rhizopus chinensis)、米根霉(Rhizopus oryzae)和匍枝根霉(Rhizopus stolonifer)均能产生γ-亚麻酸,其中米根霉R316菌丝体中γ-亚麻酸的含量较高达11.47%,对R316的液体发酵产脂条件进行研究,发现液体摇瓶培养菌丝体的油脂含量可达53.24%,γ-亚麻酸的含量提高到20.12%。R316菌丝体生长的最适碳源为葡萄糖、最适氮源为蛋白胨、最适培养温度20℃。但γ-亚麻酸积累的最适碳源为甘油、最适氮源是尿素、最适温度15℃。同时发现逆境是高产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经PC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术后血脂、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8月至2017年4月我院收治的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80例,依据随机数据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小剂量阿托伐他汀(20 mg/d)治疗,观察组给予大剂量阿托伐他汀(40 mg/d)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HDL-C)、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及内皮素-1(endothelin-1,ET-1)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血清TC、TG、LDL-C、HDL-C、hs-CRP、IL-6、TNF-α、NO及ET-1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TC、TG、LDL-C、hs-CRP、IL-6、TNF-α及ET-1水平与本组治疗前相比均显著性降低,且观察组治疗后血清TC、TG、LDL-C、hs-CRP、IL-6、TNF-α及ET-1的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血清HDL-C、NO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均显著性升高(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血清HDL-C、NO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用于经PCI术治疗的老年ACS患者可显著减轻再灌注后的炎症反应,降低血脂水平并改善内皮功能,且大剂量阿托伐他汀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小剂量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