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 毫秒
1.
目的 探讨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的耐药机制.方法 收集2008年11月至2009年4月我院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31株,根据药敏结果分为碳青霉烯类耐药组(21株)和碳青霉烯类敏感组(10株).另设1株标准株ATCC 27853,用亚胺培南-EDTA(乙二胺四乙酸)抑制试验检测菌株是否产生金屑酶,采用PCR法检测各菌株的外膜孔道蛋白oprD2基因,探讨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机制.结果 21株耐药株有7株产生金属酶;21株耐药株经oprD2基因扩增,15株阴性,6株阳性,10株敏感株全部阳性.统计学检验结果表明,碳青霉烯类耐药组与敏感组oprD2基因阳性率的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 oprD2基因缺失和金属酶是本院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2.
CIP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两种分子耐药机制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环丙沙星(CIP)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主动外排药物与gyrA、parC基因突变的关系。方法联合碳酰氰基-对-氯苯腙(CCCP)和CIP对CIP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株进行主动外排阳性株和阴性株的筛选,并对这些菌株的gyrA,parC基因进行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结果57%(55/97)的CIP耐药菌株最小抑菌浓度(MIC)可被逆转,gyrA单基因突变率为65%,gyrA和pa-C双基因突变率为35%,未发现parC单基因突变的菌株。主动外排阳性组与阴性组gyrA、parC基因突变情况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在本地区铜绿假单胞菌对CIP的耐药机制中,主动外排系统表达上调与抗菌药物作用靶位的改变均占有重要的地位,两者可能是并存的两种相对独立的机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肺炎克雷伯杆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FQNs)的耐药机制。方法筛选临床分离的对环丙沙星耐药的肺炎克雷伯杆菌共10株,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菌株对5种氟喹诺酮类药物的MIC值;采用PCR方法检测菌株染色体和质粒携带的喹诺酮耐药基因(gyrA基因、parC基因和qnr基因)并测序;质粒接合试验验证qnr基因的转移性。结果 10株肺炎克雷伯杆菌对5种氟喹诺酮类药物均产生耐药性。扩增产物经测序发现10株肺炎克雷伯杆菌染色体的gyrA基因和parC基因均有突变;有2株菌株(K79和K107)携带qnrA基因,这2株菌的接合菌对喹诺酮抗菌药的MIC值上升了5~30倍;未检测到qnrB阳性的菌株。结论 gyrA和parC基因突变是肺炎克雷菌对氟喹诺酮类产生耐药机制的主要原因,质粒上qnrA基因的存在,也是产生喹诺酮耐药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肺炎克雷伯菌对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的药物敏感性,及对喹诺酮敏感和耐药菌株中gyrA与parC基因的突变情况。方法收集肺炎克雷伯菌临床分离株231株,采用K-B纸片法测定肺炎克雷伯菌对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的敏感性,随机选取对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均耐药菌株4株和均敏感的菌株3株,分别PCR扩增gyrA基因和parC基因的耐药决定区,扩增片段长度分别为625、319bp,PCR扩增产物经纯化后测序并做序列分析。结果肺炎克雷伯菌对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51.1%(118/231)和45.9%(106/231);gyrA和parC基因经序列分析显示,耐药株均有gyrA基因的突变,其中1株出现第83、87和27位氨基酸的改变,2株出现第83位氨基酸的改变,1株出现第47位点的改变;环丙沙星敏感株中未出现gyrA基因的突变。4株耐药株均有parC基因的突变,引起相应氨基酸Ser80→Arg的改变,2株环丙沙星敏感株也发生了同样的改变。结论哈尔滨地区肺炎克雷伯菌对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性显著,在喹诺酮耐药株中有gyrA和parC基因的同时突变,在敏感株中也发现了parC基因的突变。  相似文献   

5.
目的:运用酶链聚合反应(PCR)技术分析和比较不同生物群的脲原体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情况。方法:以脲原体16Sr RNA保守区域基因为扩增靶序列检测脲原体的不同生物群,采用PCR方法扩增拓扑异构酶gyr A和parC基因并进行测序,分析基因突变与耐药的关系。结果:脲原体生物一群对左旋氧氟沙星的耐药性高于生物二群,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71,P=0.044)。gyr A基因主要为112号编码蛋白D112E的变异,parC基因主要为编码蛋白S83L的变异,即83号位丝氨酸(TCA)到亮氨酸(TTA)的变异的变异。与未突变株相比,拓扑异构酶基因突变株对环丙沙星MIC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1)。结论:不同生物群的脲原体对部分氟喹诺酮类耐药存在差异,拓扑异构酶基因突变与脲原体对喹诺酮类耐药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分离于陕西、河南、四川和北京四省(市)鸡肉源沙门氏菌对喹诺酮和部分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的药敏性及相关耐药基因,更好地了解耐药性的产生和传播途径,确保食品安全。【方法】用琼脂稀释法测定沙门氏菌的药敏性,用PCR和基因序列测定法确定耐药沙门氏菌中与(氟)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相关的喹诺酮类抗性决定区基因突变及质粒携带的耐药基因。【结果】390株沙门氏菌中,63.59%的菌株对萘啶酮酸产生抗性,21.28%、16.67%和14.62%的菌株分别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和加替沙星产生抗性。248株萘啶酮酸抗性菌中,aac(6’)-Ib-cr、qnrA、qnrB和qnrS基因的检出率分别为20.16%、10.89%、10.08%和1.61%。83株耐环丙沙星的菌株中,gyrA和parC基因的点突变共199个;其中gyrA基因中以Ser83Phe和Asp87Gly双突变最为常见,其次分别为Ser83Phe和Asp87Asn双突变、Ser83Tyr、Ser83Phe、Asp87Gly;parC基因的65个点突变均为Ser80Arg突变。【结论】四省市中鸡肉源沙门氏菌耐药状况严重,其解旋酶和拓扑异构酶基因突变及质粒携带的耐药基因是导致沙门氏菌耐药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gyrA 、parC基因的改变与纹带棒状杆菌耐喹诺酮类抗生素的关系.方法 采用微量稀释法测试纹带棒状杆菌对环丙沙星、左旋氧氟沙星、万古霉素的敏感性.PCR扩增检测gyrA和parC基因喹诺酮类耐药决定区相关片段并测序,在GenBank中进行Blast及BlastX分析并观察氨基酸突变位点,用NcoI酶进行PCR-RFLP.结果 37株纹带棒状杆菌对环丙沙星和左旋氧氟沙星的耐药率为94.6%,30株菌发生双突变(87位Ser突变为phe,91位Asp突变为Ala),5株菌单点突变(87位Ser突变为phe).PCR-RFLP经NcoI酶切后显示,敏感株和耐药株均产生3个条带.结论 纹带棒状杆菌对环丙沙星、左旋氧氟沙星的耐药率较高,对万古霉素全部敏感.纹带棒状杆菌对喹诺酮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主要是gyrA突变引起的,尤以双突变占优势.纹带棒状杆菌不携带parC基因,不编码拓扑异构酶Ⅳ.  相似文献   

8.
摘要:目的 探讨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金属β-内酰胺酶基因检测及对多粘菌素B耐药机制情况。方法 分析2008年2月至2014年2月收集分离的菌株收集200株铜绿假单胞菌,通过琼脂稀释法和E-test法对8种抗生素进行药敏试验,通过PCR对金属β-内酰胺酶基因进行扩增,在对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进行体外诱导,获得多粘菌素B的耐药菌株,观察临床分离株和诱导株pmrAB和phoPQ基因扩增和测序情况。结果 200株铜绿假单胞菌对于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环丙沙星、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均高于30%,200株铜绿假单胞菌对于阿米卡星耐药率最低仅为10%,敏感率最高达到90%。200株铜绿假单胞菌对于多粘菌素B药敏试验中197株敏感,3株中介,无耐药发生。通过B100、B108、B925三株临床分离株和多粘菌素B诱导耐药株B100d、B108d、B925d的phoP、phoQ和pmrB基因进行扩增。其中B108d号菌株的pmrB基因有两个点突变,在第5365842位的碱基发生了从GGC到AGC的突变,即361个G氨酸变成了S氨酸;第5365864位的碱基发生率从TCG到CCG突变,第368个S氨酸转变为P氨酸。B108d号菌株的1278614位点的碱基从TAC到TTC的突变,第84个Y氨酸变为F氨酸。另外B108d号菌株的phoQ基因中1278416-1278527位的基因发生缺失,进而缺失了152个氨基酸。结论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率较高,但是没有出现多粘菌素B耐药菌株,诱导出的多粘菌素B耐药的多重铜绿假单胞菌PCR扩增后,出现了pmrB和phoQ基因的碱基突变,同时还有部分DNA片段缺失。  相似文献   

9.
铜绿假单胞菌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铜绿假单胞菌是一种重要的医院内感染条件致病菌,喹诺酮类药物是一类主要用于革兰阴性菌感染的抗菌药物。随着该类药物的广泛使用,该菌的耐药率也逐年上升。大量的研究表明,该菌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制主要包括:①编码喹诺酮类药物作用靶位的DNA旋转酶和拓扑异构酶Ⅳ的基因突变,改变了酶的结构,使药物不能与酶-DNA复合物稳定结合;②外排系统调节基因的变异而导致细胞内药物浓度降低。  相似文献   

10.
嗜水气单胞菌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的分子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目的】调查从浙、苏、皖等地水产动物中分离的23 株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的耐药谱并探索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菌株的耐药分子机制。【方法】根据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药敏判断标准(2011 版)测定23株嗜水气单胞菌耐药谱并筛选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株;对筛选的耐药菌株和体外诱导耐药菌株的gyrA和parC基因耐药决定区进行分析;用二倍稀释法测定加入多重耐药外排泵抑制剂碳酰氰基-对-氯苯腙前后耐药菌株对恩诺沙星最小抑菌浓度的变化,同时检测喹诺酮类药物相关的外排泵基因qepA、oqxA和mdfA;并检测质粒介导的喹诺酮耐药的qnr家族基因qnrA、qnrB、qnrC、qnrD和qnrS。【结果】所有菌株都存在对5种以上药物的耐药性;39.1%(9/23)的嗜水气单胞菌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其中55.6%(5/9)对恩诺沙星耐药。耐恩诺沙星的5株菌株均携带qnrS,而不携带qnrA、qnrB、qnrC、qnrD基因,也不携带外排泵基因qepA、oqxA和mdfA。其中耐药菌株AH19同时存在gyrA与parC基因双突变、质粒介导的耐药基因qnrS和主动外排泵三种耐药机制,菌株AH4、AH7和AH20存在gyrA与parC基因双突变和质粒介导的耐药基因qnrS两种耐药机制,AH6存在gyrA基因突变和质粒介导的耐药基因qnrS机制,体外诱导耐药菌株ATCC7966-QR相对于原始菌株ATCC7966发生了gyrA与parC基因双突变。【结论】喹诺酮类药物作用靶位的改变和质粒介导的耐药基因qnrS的存在是本研究中涉及的嗜水气单胞菌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的主要作用机制,主动外排泵机制是个别菌株存在的耐药机制。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铜绿假单胞菌在儿童重症监护病房(ICU)与普通病房的分布及耐药性差异,为临床合理、有效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ICU及普通病房铜绿假单胞菌培养阳性患儿的年龄分布、菌株来源、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结果 ICU和普通病房分别分离出82株和429株铜绿假单胞菌,年龄均小于2岁(70.73%和69.23%),以痰标本来源(80.49%和64.80%)为主。ICU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率低于普通病房,对其余测试药物的耐药率均高于普通病房。ICU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中多重耐药菌55株(67.07%),泛耐药菌44株(53.66%),均明显高于普通病房(26.81%,3.26%)(P〈0.05)。结论铜绿假单胞菌是ICU常见的病原菌,具有多重耐药特性,加强耐药性监测,控制医院内感染,对临床医生选用有效的抗生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从浙、苏、皖等地水产动物中分离的23株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的耐药谱并探索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菌株的耐药分子机制。【方法】根据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药敏判断标准(2011版)测定23株嗜水气单胞菌耐药谱并筛选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株;对筛选的耐药菌株和体外诱导耐药菌株的gyrA和parC基因耐药决定区进行分析;用二倍稀释法测定加入多重耐药外排泵抑制剂碳酰氰基-对-氯苯腙前后耐药菌株对恩诺沙星最小抑菌浓度的变化,同时检测喹诺酮类药物相关的外排泵基因qepA、oqxA和mdfA;并检测质粒介导的喹诺酮耐药的qnr家族基因qnrA、qnrB、qnrC、qnrD和qnrS。【结果】所有菌株都存在对5种以上药物的耐药性;39.1%(9/23)的嗜水气单胞菌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其中55.6%(5/9)对恩诺沙星耐药。耐恩诺沙星的5株菌株均携带qnrS,而不携带qnrA、qnrB、qnrC、qnrD基因,也不携带外排泵基因qepA、oqxA和mdfA。其中耐药菌株AH19同时存在gyrA与parC基因双突变、质粒介导的耐药基因qnrS和主动外排泵三种耐药机制,菌株AH4、AH7和AH20存在gyrA与parC基因双突变和质粒介导的耐药基因qnrS两种耐药机制,AH6存在gyrA基因突变和质粒介导的耐药基因qnrS机制,体外诱导耐药菌株ATCC7966-QR相对于原始菌株ATCC7966发生了gyrA与parC基因双突变。【结论】喹诺酮类药物作用靶位的改变和质粒介导的耐药基因qnrS的存在是本研究中涉及的嗜水气单胞菌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的主要作用机制,主动外排泵机制是个别菌株存在的耐药机制。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对喹诺酮类等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琼脂稀释法测定86株铜绿假单胞菌对5种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以及头孢吡肟、美罗培南的耐药性。结果铜绿假单胞菌对诺氟沙星、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加替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50%、61.6%、51.2%、48.8%、51.2%;对头孢吡肟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30.2%、23.2%。结论铜绿假单胞菌对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耐药显著,临床应加强检测和监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酶)与高产头孢菌素酶(Amp C酶)情况及药物敏感性。方法收集我院各病区提供的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菌株共128株,无重复菌株,检测产ESBLs酶、Amp C酶情况同时进行药物敏感性分析。结果 128株铜绿假单胞菌共检测出产酶菌株98株,占总菌株数的76.56%,其中单产ESBLs酶菌株25株、单产Amp C酶菌株58株、同时产ESBLs酶与Amp C酶菌株15株、不产酶菌株30株;大多数抗菌素对产酶铜绿假单胞菌不敏感,特别是同时产ESBLs酶与Amp C酶菌株几乎所有抗菌素均不敏感,而对于不产酶铜绿假单胞菌大多数抗菌素均较为敏感。结论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产酶菌株较多,抗菌药物敏感性差,临床应该根据药敏结果合理使用抗菌素,减少和控制细菌耐药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铜绿假单胞菌的临床分布和耐药性变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调查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铜绿假单胞菌的临床分布和耐药性及其变迁情况,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和控制耐药菌的产生。方法对该院2003年至2005年437株铜绿假单胞菌进行回顾性分析,用17种抗菌药物进行体外药敏试验。结果铜绿假单胞菌分布以呼吸道感染和创口分泌物感染为主。细菌对第3代头孢菌素耐药率高,对头孢他啶、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和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率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耐药率增加与临床广谱抗菌药物用药量增加有关。结论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十分突出,应在药敏指导下合理选用抗菌药物,应该适当控制碳青霉烯类和第3代头孢菌素的使用,减缓耐药菌株的产生。  相似文献   

16.
铜绿假单胞菌耐环丙沙星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铜绿假单胞菌耐环丙沙星情况的演变,并从分子水平揭示铜绿假单胞菌对环丙沙星产生耐药的原因。方法收集1995~2003年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患者,痰培养所得348株铜绿假单胞菌,做相关药敏试验,对耐药株gyrA基因突变作PCR-RFLP分析。结果环丙沙星耐药率1995年为13.8%,1997年为27.3%,1999年为38.9%,2003年为22.4%,以1995年为基准,各年份与之比较,经卡方检验χ21997=2.884,P>0.05,差异无显著性;χ21999=10.104,P<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χ22003=2.001,P>0.05,差异无显著性。在所分离的87株耐药菌中,发生gyrA变异的有77株。结论广谱抗生素的滥用,导致菌株接触抗生素的频度增加,基因发生突变,耐药性产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测定铜绿假单胞菌对22种药物的敏感性,帮助临床选择用药。并对分离株进行质粒图谱分析以了解耐药菌株的流行情况。方法 药物敏感性实验采用纸片琼脂扩散法,质粒指纹图谱分析采用碱变性法提取质粒DNA,限制性内切酶切割后进行凝胶电泳分析。结果 铜绿假单胞菌对头胞哌酮、氧派酸、丁胺卡那霉素、壮观霉素、多粘菌毒和头孢三嗪的敏感率在84%-100%之间。所有菌株对其他16种抗性素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质粒DNA图谱分析显示,12株被检测菌株中有11株含有质粒DNA,其中8株含有23kb质粒DNA。结论 铜绿假单胞菌对头胞哌铜、氟派酸、丁胺卡那霉素、壮观霉素、多粘菌素敏感;多数耐药菌株含23kb质粒DNA。  相似文献   

18.
为了分析亚胺培南耐药铜绿假单胞菌(IMPRPAE)临床分离株的耐药性及oprD基因变异情况,本研究收集了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临床标本中分离的35株IMPRPAE,采用VITEK2-compact系统分析IMPRPAE的耐药性;PCR法扩增基因oprD并测序分析其序列突变类型。IMPRPAE共15株,其中1株oprD基因PCR扩增阴性。余14株阳性菌株进行oprD基因测序发现其中1株无突变,11株有框码移位(其中有2株发现携带插入序列ISPpu21, IS1394),2株有终止密码子提前出现。本研究中铜绿假单胞菌oprD基因突变是亚胺培南耐药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大连地区分离的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特征,金属β-内酰胺酶携带情况,提供大连地区院内控制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9月临床分离的400株铜绿假单胞菌,进行菌种鉴定和药物敏感试验;金属酶检测采用E-test试验;PCR法扩增产金属β-内酰胺酶的基因,并对扩增阳性产物进行测序确认。结果 400株铜绿假单胞菌的标本以呼吸道分泌物最多,占81.5%;分布以呼吸内科和ICU病房最高,占总数的19.8%和25.5%;药敏结果发现有89株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耐药,且多数为多重耐药菌株;400株铜绿假单胞菌经E-test试验进行金属酶表型筛查,有17株金属酶阳性,检出率为19.1%;经PCR扩增金属酶基因阳性的有11株,其中8株为IMP-1,3株为VIM-2,其他几种基因均未检出。结论大连地区耐亚胺培南的89株铜绿假单胞菌多数是多重耐药菌株;产金属β-内酰胺酶在大连地区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耐药中发挥重要作用,酶的基因型主要为IMP-1和VIM-2。  相似文献   

20.
了解宜昌市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临床分离株的耐药现状。宜昌市城区5所医院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菌株,用K-B法作药敏试验,并根据统计其耐药情况及耐药表型(模式)分析可能存在的耐药机制。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共1 575株,耐药率依次为阿米卡星7.1%、美罗培南17.2%、头孢吡肟20.4%、头孢哌酮/舒巴坦21.0%、哌拉西林/他唑巴坦22.5%、环丙沙星23.1%、庆大霉素23.4%、头孢他啶25.0%、亚胺培南25.2%、哌拉西林30.4%、氨曲南34.5%、复方新诺明59.0%、米诺环素75.6%。多重耐药(MDR)和泛耐药(PDR)株分别占41.5%和0.17%。对各种抗假单胞菌药物分别耐药的菌株仍有13%~25.7%对阿米卡星敏感,提示在严重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患者的治疗中,β内酰胺类抗假单胞菌药加氨基糖苷类仍是一个很好的联合用药组合。细菌耐药性仍呈增长趋势,临床上感染多重耐药和泛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的治疗仍很棘手,应合理使用抗生素,尽量延缓耐药菌株的出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