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北方狭口蛙[Koloula borealis(Barbour)]俗名“雨蛙”,它们在每年雨季产卵,平时钻入地下。产卵于雨水临时积成的水洼中,发育迅速(李汝琪,1934)。在自然条件下,从产卵到变成小蛙;约需21天。关于北方狭口蛙的个体发育,李汝祺教授曾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本论文敍述了北方狭口蛙Kaloula borealis(Barbour)鳃和肺的发生,发展及在变态过程中的变化。这里所研究的间题可以说是著者在1934年工作的继续。当时李汝祺氏曾对这种蛙的早期发育做了观察,发现它的交配和产卵,在时间和空间上都与本地的一般其他蛙类有所不同;它的繁殖季节是从6月中旬开始,到了8月底即告结束。这个时期正是北京及其附近地区的雨季,雨水的积存使地面上形成很多比较浅的水洼;就是原有乾的沟渠也为积水所填满。狭口蛙就产卵在这些水洼和沟渠里面。这样的自然环境当然  相似文献   

3.
我国北方狭口蛙的染色体组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北方狭口蛙(Kaloula borealis)分布于我国北方数省,其交配与产卵季节随雨季迟早而定(刘承剑和胡淑琴,1961)。在北京,一般在7,8月间大雨的晚间产卵,受精卵往往在雨水所形成的临时性水坑干涸之前即完成变态,俗称“雨蛙”(亦称气鼓子)。据李汝祺(Li Ju-chi,1934,1935)报道,此蛙的特征是适应性强、发育异常迅速。在24—28℃的气温下,15天即完成变态,系发育生物学研究的良好试验材料。本文作者通过外周血液培养法(吴政安和杨慧一,1980)和骨髓直接法首次分析了北方狭口蛙的染色体组型。结果表明,其二倍体染色体数目为28(2n=28)个,可配成14对  相似文献   

4.
扬州地区北方狭口蛙繁殖习性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北方狭口蛙(Kaloulaborealis)是扬州地区分布不多的两栖类动物,每年在5—8月活动,在阵雨或暴雨后的暂时积水坑中,能见到活动或听到叫声。1985年曾对北方狭口蛙的繁殖、发育等活动进行初步观察,现报道如下:形态北方狭口蛙雌、雄个体基本相似,背面为灰土黄褐色,腹面淡肉红白色,稍带土黄褐色。雄蛙咽下有银白色外声囊,头部短小,略呈三角形,躯干部宽与长相近,头与四肢都很短小,跟躯干部比例不相称。咽侧淡黄色,密布黑色斑点。雌蛙头部钝圆,躯干部宽是长的3/5,比雄蛙相称,四肢亦比雄蛙稍粗,咽侧深黄色,黑色斑点比雄蛙显著。配对扬州地区的北方狭…  相似文献   

5.
花狭口蛙(Kaloula pulchra pulchra Gray)过去研究的较少。笔者于1961—1964年和1979年在学校内对其食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现报告如下。 花狭口蛙平时居于土中,多在湿度大(湿度75—94%)的时候外出觅食,尤其是在雨前蚂蚁成群活动的时候,更为活跃;平日以黄昏至晚22时为多。白天出来活动的蛙,除极少数外,都不进行捕食。该蛙捕食多在道路上、路旁及其附近的光地上;一般不在草地和杂草丛生的  相似文献   

6.
2021年5月在重庆武隆仙女山国家森林公园采集到3号小狭口蛙标本,经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为云南小狭口蛙(Glyphoglossus yunnanensis),属重庆市两栖动物分布新记录种。本文给出了这3号标本的17项外形特征测量值,并描述了其生境特征。对10个不同地理种群的云南小狭口蛙种群相关16S rRNA基因片段构建最大似然树表明,重庆武隆标本与云南小狭口蛙产地标本序列聚在一起,且其间的遗传距离为0.6%,远远小于小狭口蛙属物种之间的遗传距离。重庆武隆的这一分布点,使得对云南小狭口蛙在我国分布的认知往东北延伸了超过350 km。云南小狭口蛙在重庆武隆的分布新记录能帮助理解该物种潜在分布区以及谱系地理。  相似文献   

7.
应用Grimelius银染法观察北方狭口蛙消化道嗜银细胞的形态学特点,并统计分析嗜银细胞的分布密度。结果表明,消化道嗜银细胞可分为开放型细胞和闭合型细胞,两者的比值变化范围为0.20~0.49,从食管至直肠都以闭合型细胞为主。分布密度食管和胃体最高,空肠最低。北方狭口蛙消化道嗜银细胞的形态学特点和分布密度有自身的独特性,这可能与其善于穴居掘土的生活习性有关。  相似文献   

8.
北方狭口蛙繁殖生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建梅  胡斌  李宗芸  邹寿昌 《四川动物》2000,19(2):77-78,F004
采用野外定点观察、室内剖检相结合的方法,对北方狭口蛙(Kalouta borcalis)繁殖生态进行了研究北方口蛙繁殖期直接与每年的雨季迟早有关,多在大雨过后的傍晚,夜阐及清晨进行繁殖活动,产卵场所为大雨过后形成的临时水坑或流速较缓的沟渠中,产卵场所不受水域大小及水中有无杂草所限,卵分批产出,每批弱卵约20~30粒。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北方狭口蛙(Kaloula borealis)消化道5-羟色胺细胞的分布密度规律和形态学特点。方法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鉴别和定位雌雄各6只北方狭口蛙食管、贲门、胃体、幽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直肠的5-羟色胺细胞。结果5-羟色胺细胞的分布密度高峰位于胃幽门部,胃体和十二指肠其次,贲门最低。开放型和闭合型细胞的比值从食管至直肠呈”V”形分布,胃幽门部为比值的最低点。食管、贲门和肠道各段的5一羟色胺细胞以开放型细胞为主,胃体开放型和闭合型细胞的数量几近相等,胃幽门部以闭合型细胞为主。结论北方狭口蛙消化道5-羟色胺细胞的分布型和形态学特点与其他两栖动物既有相同点,也有自身的独特性,这可能与其食性和善于穴居掘土的生活方式有关。  相似文献   

10.
单套染色体组在泽蛙雌核单倍体发育中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比较了泽蛙(Rana limnocharis Boie)单倍体和二倍体的胚胎发育。结果表明:泽蛙单倍体的生活力低下,器官发生异常,自原肠胚起发育速度减慢。据此,作者讨论了单套染色体组在个体发育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细狭口蛙属是两栖纲动物中的一个热带类群。已知七种,仅分布在亚洲南部及其岛屿上。1975年在滇南两栖类调查中,发现一新种,现描述如下。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孟连细狭口蛙Kalophrynus menglienicus Yang et Su新种(图一、二、三)  相似文献   

12.
黑斑蛙Rana nigromaculata(Hallowell)卵是研究正常个体发育和实验发生学以及教学上常用的实验材料。但黑斑蛙卵的发育系在水内进行,需经常补充及更换培养液,在操作上不方便。 基于自然界中产卵在水外发育的两栖动物之普遍存在,正常产卵于水内发育的黑斑蛙卵是否也可以进行水外培养呢?遵照毛主席关于“你要有知识,你就得  相似文献   

13.
北方狭口蛙早期胚胎发育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本文采用shumway拟定的分期方法,观察了北方狭口蛙的早期胚胎发育,结果表明,从受精卵期至鳃盖褶闭合期可分为24个时期,在24 ̄25℃的水温条件下,历时50.37小时。文内描述了各时期的形态特征,并讨论了发育中的一些现象。  相似文献   

14.
豫西三门峡地区的旧石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本文中所谓“豫西三门峡地区”,是指与陕西潼关邻接的河南灵宝以东至三门峡的黄河右岸地区。这里地处秦岭与中条山之间,新生代地层发育很好,早就为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所注意。自本世纪二十年代起,到此进行地质和古生物考察与研究工作的学者已经不少,例如杨钟健和裴文中(1933)、卞美年(1934)、刘东生(1956)和贾福海(1959)等均在这一带进行过工作。特别是近几年来,由于在晋南黄河左岸陆续发现了丰富的旧石器,以及王择义等于1957—1958年又在灵宝、陕县等地也发现了旧石器(贾等,1961)之  相似文献   

15.
饰纹姬蛙的早期胚胎发育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本文报道了饰纹姬蛙的早期胚胎发育。自受精卵期到出水孔完善期共分25个时期,其发育进程及各时期胚胎的外形特征与四川狭口蛙基本相似,但其胚胎孵化的迟早差距较大。在水温21±0.5℃和24±0.5℃条件下,其胚胎发育的全过程历时分别为76h56min和61h52min。  相似文献   

16.
中国产泽蛙的染色体组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温昌祥  姜书庭 《遗传》1983,5(3):27-28
关于无尾两栖类染色体组型的研究,国外 已有不少报道〔5.87,但国内仅报道了金线蛙、中 华大蟾赊、我国北方狭口蛙、北京产中国林 蛙[i,al滇蛙、牛蛙、昭觉林蛙及华西雨蛙[37等少 数几种。Kuromoto[6,曾分析了日本产泽蛙4个 不同亚种的染色体组型,而中国产泽蛙的染色 体组型至今未见报道,为此,我们分析了中国产 泽蛙的染色体组型。  相似文献   

17.
多疣狭口蛙昆明种群雌雄配对行为及形态适应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量和比较采自昆明东北郊的24对抱对多疣狭口蛙(Kaloulaverrucosa)标本,同时野外观察其繁殖行为。配对雌雄蛙的体长、体重和头宽3个形态特征的Pearson相关系数大于0·5;择体长和体重作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雌雄蛙体长选择和雌雄蛙体重配对都呈良好的线性关系。雌蛙选择雄蛙体长为自身体长的(81·8±5·7)%、体重为自身体重的(53·1±10·7)%的个体为最适配偶。雌蛙选择体长较长而体重较轻的雄蛙作为配偶,这样有利于形成较好的空间(雄性胸腹部皮肤腺长度,雌雄抱对时泄殖孔位置等)配对关系。多疣狭口蛙属于雌性选择模式,即雄蛙鸣叫,雌蛙受吸引,主动接近雄蛙,如果雄蛙条件适合则形成配对。  相似文献   

18.
云南省发现弄岗狭口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8年6月,在位于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3°21′41″N,104°50′26″E,海拔1 300 m)采集到无尾目(Anura)姬蛙科(Microhylidae)狭口蛙属(Kaloula)标本3号,包括雄性成体标本1号和雌性成体标本2号,并对相应形态特征进行了测量,雄性头体长为35.79mm,雌性头体长为48.01 mm和42.78 mm。根据形态特征比较发现,该种群的标本皮肤光滑,背部呈橄榄绿色,有不规则的深绿色斑纹,指端平切且具两排小乳突,雄性胸部有小柠檬黄色斑点,雄性全蹼,雌性为1/3蹼,与采集自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弄岗狭口蛙(K. nonggangensis)地模标本(海拔186 m)的形态鉴定特征基本一致,仅体色和体型大小稍有差异。基于16S rRNA基因片段进行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这些标本与弄岗狭口蛙模式产地标本聚在一起,共享同一单倍型。可以确定所采集的3号标本均为弄岗狭口蛙,为云南省两栖纲分布新记录物种。新发现的种群分布于中高海拔处,较地模标本的低海拔分布记录有较大的拓展。该物种的发现说明,云南东南部与广西西南部的喀斯特地区具有相似的物种组成,对该区域将来的生物地理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测量和比较采自昆明东北郊的24对抱对多疣狭口蛙(Kaloula verrucosa)标本,同时野外观察其繁殖行为。配对雌雄蛙的体长、体重和头宽3个形态特征的Pearson相关系数大于0.5;择体长和体重作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雌雄蛙体长选择和雌雄蛙体重配对都呈良好的线性关系。雌蛙选择雄蛙体长为自身体长的(81.8±5.7)%、体重为自身体重的(53.1±10.7)%的个体为最适配偶。雌蛙选择体长较长而体重较轻的雄蛙作为配偶,这样有利于形成较好的空间(雄性胸腹部皮肤腺长度,雌雄抱对时泄殖孔位置等)配对关系。多疣狭口蛙属于雌性选择模式,即雄蛙鸣叫,雌蛙受吸引,主动接近雄蛙,如果雄蛙条件适合则形成配对。  相似文献   

20.
运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葡聚糖凝胶层析、酶联免疫等实验方法,对多疣狭口蛙Kaloula verrucosa繁殖前期、繁殖期、繁殖后期的皮肤分泌物进行初步的成分分离,并对其不同时期皮肤分泌物成分中卵泡刺激素(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FSH)及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 LH)进行了免疫检测和定量比较.结果 表明:多疣狭口蛙皮肤分泌物中FSH的含量在其繁殖前期处于三个时期中的最高,繁殖期次之,繁殖后期最低;而LH则是在繁殖期含量最高,繁殖前期含量略偏低,到繁殖后期含量最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