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分析了宽耳犬吻蝠(Tadarida teniotis insignis Blyth)和普氏蹄蝠(Hipposideros pratti Thomas)的常规核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2013年6月和9月在广东省英德市郊碧落洞(24°06'56.9'N,113°21'10.0'E,海拔88 m)分别捕捉到5号和1号蝙蝠标本(均为雌性)。上述蝙蝠体型较大,前臂长60.4~63.3 mm,胫骨长18.0 mm,颅全长24.8 mm,颅基长23.9 mm;耳大,双耳前基部在额部相联,上唇肥厚且具24~26个硬瘤,尾从尾膜后缘伸出一半,毛色土褐,双色;颅骨大,腭缘缺刻深,长大于宽。经鉴定为宽耳犬吻蝠Tadarida insignis,为广东省翼手目新纪录。本文给出了宽耳犬吻蝠的外形和头骨特征,并与来自安徽、山东和日本的标本进行了对比;同时对其回声定位信号进行了分析。标本保存于广东省昆虫研究所。  相似文献   

3.
2020年10月17日,在甘肃省卓尼县(103°30′37″ E,34°35′00″ N,海拔2 540 m)用手网采集到1只雌性蝙蝠;该个体前臂长59.98 mm;两耳宽大,耳缘具毛,双耳前缘基部在额顶相联;吻部突出,上唇肥厚有褶皱;尾从尾膜后缘伸出一半;足掌具明显可见肉垫;各脚趾缘具有白色硬毛;背毛呈土褐色,毛基苍白色。头骨狭长,颅全长24.05 mm;颧弓平直;上门齿与上犬齿大,下门齿小,齿式为1.1.2.3/3.1.2.3 = 32。以上形态特征均与宽耳犬吻蝠(Tadarida insignis)相符;基于细胞色素b基因(Cyt b)系统发育学证据也支持上述结果,故将此标本鉴定为宽耳犬吻蝠。此为该种在甘肃省翼手目分布新记录。  相似文献   

4.
2020年5至9月,在江西省南昌市向塘机场七里港火车桥底、高访立交桥底、横岗铁路桥底和浙江省衢州市衢州机场西山村涵洞分别捕获到1号(雌性)、4号(2雄性、2雌性)、2号(2雄性)和1号(雌性)鼠耳蝠。上述鼠耳蝠体型较小,头体长42.89 ~ 51.41 mm,前臂长40.18 ~ 42.22 mm;头骨较小,脑颅略低,顶部平缓,矢状脊不明显,吻长较短,吻宽较长,超过眶间宽,颧弓纤细且发达,宽度明显超过后头宽,明显区别于该地区已报道的鼠耳蝠物种。通过外部形态鉴定以及Cyt bCOI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关系结果,鉴定上述标本为东亚水鼠耳蝠(Myotis petax),且该种是在江西省和浙江省翼手目分布新记录种。上述标本保存于广东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5.
我国分布的宽耳蝠包括北京宽耳蝠(Barbastella beijingensis)和东方宽耳蝠(B. darjelingensis)2个物种。东方宽耳蝠在我国分布于内蒙古、新疆、青海、陕西、甘肃、河南、湖南、江西、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台湾等省(自治区、直辖市),但北京宽耳蝠仅记录于北京。2022年7月于山西省祁县昌源河湿地公园林道中(37°19′15″ N,112°26′18″ E,海拔812 m),采集到1只雄性宽耳蝠。该蝠体型中等,前臂长43.7 mm。双耳在额部相连,外耳廓近方形,横嵴明显,耳廓中部外缘具有较小的耳突,其第三掌骨长大于第四掌骨长大于第五掌骨长。颅全长为14.6 mm,具有强壮的上前臼齿和下前臼齿。以上特征均与北京宽耳蝠相符。头骨特征中,与北京宽耳蝠相比其具有较小的颅基长和颅宽,其余头骨测量参数值均与北京宽耳蝠相近。基于Cyt bND1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学证据亦支持形态鉴定结果。结合外部形态、头骨参数及分子数据,将山西样本鉴定为北京宽耳蝠,为山西省翼手目分布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6.
胡洁  宋森 《动物学杂志》2023,58(3):450, 466-472
我国分布的宽耳蝠包括北京宽耳蝠(Barbastella beijingensis)和东方宽耳蝠(B. darjelingensis)2个物种。东方宽耳蝠在我国分布于内蒙古、新疆、青海、陕西、甘肃、河南、湖南、江西、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台湾等省(自治区、直辖市),但北京宽耳蝠仅记录于北京。2022年7月于山西省祁县昌源河湿地公园林道中(37°19′15″ N,112°26′18″ E,海拔812 m),采集到1只雄性宽耳蝠。该蝠体型中等,前臂长43.7 mm。双耳在额部相连,外耳廓近方形,横嵴明显,耳廓中部外缘具有较小的耳突,其第三掌骨长大于第四掌骨长大于第五掌骨长。颅全长为14.6 mm,具有强壮的上前臼齿和下前臼齿。以上特征均与北京宽耳蝠相符。头骨特征中,与北京宽耳蝠相比其具有较小的颅基长和颅宽,其余头骨测量参数值均与北京宽耳蝠相近。基于Cyt bND1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学证据亦支持形态鉴定结果。结合外部形态、头骨参数及分子数据,将山西样本鉴定为北京宽耳蝠,为山西省翼手目分布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7.
广东7 种蝙蝠的核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毅  原田正史 《兽类学报》2006,26(4):403-406
对采集于广东的4 科7 种蝙蝠进行了核型分析,它们的核型分别是:犬蝠(Cynopterus sphinx)2n =34,FN= 58;印度假吸血蝠(Megaderma lyra)2n = 54,FN = 104;大耳双色蹄蝠(Hipposideros pomona)2n = 32,FN =60;中蹄蝠(H. larvatus)2n = 32,FN = 60;大卫鼠耳蝠(Myotis davidii)2n = 46,FN = 52;大黄蝠(Scotophilus heathi)2n = 36,FN = 54;南长翼蝠(Miniopterus australis)2n =46,FN = 50。其中大耳双色蹄蝠和大卫鼠耳蝠的核型为首次报道,犬蝠、印度假吸血蝠、中蹄蝠、大黄蝠和南长翼蝠的核型为中国第一次报道。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旧大陆食果和食蜜蝙蝠的食性类型不同是否造成其取食器官舌长度及结构的差异,本研究以2种食果蝙蝠犬蝠(Cynopterus sphinx)和棕果蝠(Rousettus leschenaultii)以及1种食蜜蝙蝠长舌果蝠(Eonycteris spelaea)为研究对象,比较了这3个物种间舌的差异.犬蝠、棕果蝠和长舌果蝠伸入直径为2 cm试管的最大舌长度L1(包括伸入试管的吻部和吻部以外的舌长)分别为(29.19±0.52)mm、(35.05±0.82) mm、(49.34±1.64) mm;伸出吻端外部的舌长L3分别为(16.25±0.53)mm、(19.25±0.79) mm、(31.88 ± 1.56) mm;与体重转换后的最大舌长度,即转换L1分别为(8.57±0.17) mm/g1/3、(7.90 ±0.27) mm/g1/3、(12.41 ±0.40) mm/g1/3;与体重转换后的伸出吻端外部的舌长,即转换L3分别为(4.77±0.16) mm/g1/3、(4.34±0.22) mm/g1/3、(8.01 ±0.38) mm/g1/3;与体重转换后的解剖舌长分别为(5.56 ±0.16) mm/g1/3、(5.35 ±0.14) mm/g1/3、(6.65±0.38)mm/g1/3.此5个参数种间比较均差异显著,食蜜类的长舌果蝠的5个参数均显著长于食果类犬蝠和棕果蝠的相应参数.通过比较3种蝙蝠的舌结构发现,长舌果蝠的舌尖尖细且具有毛刷状丝状乳头结构,舌面及两侧凹槽较多;犬蝠和棕果蝠的舌尖钝圆,舌面乳头和凹槽较少而平缓.本文结果表明,旧大陆食蜜蝙蝠与食果蝙蝠在舌长度和舌结构上存在明显差异,可能与捕食行为的差异有关.  相似文献   

9.
贵州习水发现亚洲宽耳蝠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物种分布是物种的生物地理学基本特征,能反映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信息。近年来,翼手目(Chiroptera)蝙蝠科(Vespertilionidae)宽耳蝠属(Barbastella)物种分布记录不断增加。根据形态学特征和地理分布,基本可区分宽耳蝠属的不同物种。2019年8月16日于贵州省习水县同民镇雷声村用网捕法采集到1只雄性宽耳蝠。该样本前臂长36.16mm;外耳廓近似方形,具有明显横嵴;双耳在额部相连;耳外缘无耳突;耳屏呈三角形,耳屏长(6.92 mm)约为耳长(13.81 mm)的一半。经鉴定,该物种为亚洲宽耳蝠(Barbastella leucomelas),是贵州省翼手目分布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10.
在阆中县进行动物调查时,采得一组翼手类标本,经鉴定为犬吻蝠科的皱唇蝠,为四川兽类中科的新记录,现报道如下(重量单位:克,长度单位:毫米):  相似文献   

11.
采用PCR技术获得了翼手目(菊头蝠总科、蝙蝠科以及鞘尾蝠科)16种19个个体的核基因重组激活基因2(Recombination activating gene,RAG2)部分序列,长度为730~760 bp.结合从Genbank中提取的翼手目3科14个体的RAG2序列,通过构建贝叶斯(Bayesian inference,BI)和最大似然树对翼手目种属间的系统进化关系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在菊头蝠总科中,菊头蝠科和蹄蝠科是两个独立的科,且在蹄蝠科中,大蹄蝠、中蹄蝠、普氏蹄蝠3种之间的亲缘关系非常近;蝙蝠科中的南蝠属与棕蝠属是姊妹群;长翼蝠亚科应提升为长翼蝠科.此外,鞘尾蝠科与犬吻蝠科形成姊妹群关系.  相似文献   

12.
2016年8月27日晚间在湖南省衡东县四方山国有林场仙妃洞(26°58′25″N,113°3′23″E,海拔463m)利用雾网采集到2号鼠耳蝠标本(HUNNU16SF16雄性、HUNNU16SF38雌性)。通过外部形态以及Cyt b序列比对,确认这两只鼠耳蝠为东亚水鼠耳蝠(Myotis petax)。此2个体体型较小,头体长分别为49.76 mm与49.93 mm,前臂长分别为40.73 mm和42.40 mm;头骨较小、略低而不显圆滑,上颌向上中等弯曲约30°,脑颅较低,顶部平缓,矢状脊不明显,吻较发达,宽度超过眶间宽,颧弓纤细,宽度明显超过后头宽,头骨后部略显浑圆而稍外凸;阴茎骨较长,1.088 mm,宽度为0.742 mm。此记录为湖南省翼手目分布新记录,标本保存于湖南师范大学脊椎动物标本馆。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旧大陆食果和食蜜蝙蝠的食性类型不同是否造成其取食器官舌长度及结构的差异,本研究以2种食果蝙蝠犬蝠(Cynopterus sphinx)和棕果蝠(Rousettus leschenaultii)以及1种食蜜蝙蝠长舌果蝠(Eonycteris spelaea)为研究对象,比较了这3个物种间舌的差异。犬蝠、棕果蝠和长舌果蝠伸入直径为2 cm试管的最大舌长度L1(包括伸入试管的吻部和吻部以外的舌长),分别为(29.19?0.52)mm、(35.05?0.82)mm、(49.34?1.64)mm;伸出吻端外部的舌长L3分别为(16.25?0.53)mm、(19.25?0.79)mm、(31.88?1.56)mm;与体重转换后的最大舌长度,即转换L1分别为(8.57?0.17)mm/3√g、(7.90?0.27)mm/3√g、(12.41?0.40)mm/3√g;与体重转换后的伸出吻端外部的舌长,即转换L3分别为(4.77?0.16)mm/3√g、(4.34?0.22)mm/3√g、(8.01?0.38)mm/3√g;与体重转换后的解剖舌长分别为(5.56?0.16)mm/3√g、(5.35?0.14)mm/3√g、(6.65?0.38)mm/3√g。此5个参数种间比较均差异显著,食蜜类的长舌果蝠的5个参数均显著长于食果类犬蝠和棕果蝠的。通过比较3种蝙蝠的舌结构发现,长舌果蝠的舌尖尖细且具有毛刷状丝状乳头结构,舌面及两侧凹槽较多;犬蝠和棕果蝠的舌尖钝圆,舌面乳头和凹槽较少而平缓。本文结果表明,旧大陆食蜜蝙蝠与食果蝙蝠在舌长度和舌结构上存在明显差异,可能与捕食行为上的差异有关。  相似文献   

14.
水鼠耳蝠 Myotis daubentonii(Chiroptera,Vespertilionidae),广泛分布于欧洲和亚洲,亚种分化众多,在亚洲已报道有 M.d.ussuriensis,M.d.loukashkini,M.d.petax和M.d.laniger但其分类地位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中国的水鼠耳蝠长期以来被认为属于水鼠耳蝠M daubentonii亚种.最近有研究认为中国的水鼠耳蝠与欧洲的水鼠耳蝠M.daubentonii不同,并把"petax"提升为种.在中国境内相继采到17只鼠耳蝠标本,根据外形、头骨、牙齿、阴茎骨、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等特征,鉴定为东亚水鼠耳蝠Myotis petax,对中国水鼠耳蝠的种和亚种分类做一讨论.  相似文献   

15.
对肺、心等进行组织培养,用空气干燥法制作染色体标本,对贵州3种蝙蝠即中华鼠耳蝠(Myotis chinensis)、西南鼠耳蝠(M.altarium)和亚洲长翼蝠(Miniopterus fuliginosus)进行了G-带、C-带带型分析。结果表明,2种鼠耳蝠的G-带基本相同,亚洲长翼蝠的G-带与两种鼠耳蝠有一定同源性;C-带核型中,中华鼠耳蝠和亚洲长翼蝠只有着丝粒带,而西南鼠耳蝠有的染色体有插入C-带和端位C-带。根据带型异同分析讨论了鼠耳蝠和长翼蝠间的进化关系。  相似文献   

16.
冯江  李振新  陈敏  刘颖  张喜臣  周江  张树义 《生态学报》2003,23(9):1712-1718
大足鼠耳蝠(Myotisricketti)是中国特有蝙蝠,其回声定位声波和捕食策略国内外均无报道,对大足鼠耳蝠该方面的研究报导是国内首次。大足鼠耳蝠体型较大,具有强大的后足,足上有强而有力的弯曲的爪,尾膜和距很长。大足鼠耳蝠回声定位声波为FM(调频)型,一般具有1~2个谐波,主频率较低(37.78±1.04kHz),调频带较宽(第一谐波频带宽为42.02±6.98kHz,第二谐波频带宽为25.79±7.89kHz),声脉冲时间较长(2.91±0.54ms),声脉冲间隔时间变化较大(32.30±15.10ms),能率环较高(11.27±5.84%);野外观察发现,大足鼠耳蝠主要在低水面上空飞行,利用大足从水面捕食猎物(拖网式捕食),猎物主要由鱼类组成。即分析和讨论了大足鼠耳蝠形态特征、回声定位特征和捕食策略的相互适应性。  相似文献   

17.
在自建的野外实验事内,录制雌雄成体高颅鼠耳蝠Myotis siligorensis不同行为状态(飞行、爬行、手持)回声定位声波,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对不同状态及不同性别的回声定位声波参数进行均值多重比较和显著性差异分析.结果 表明,高颅鼠耳蝠回声定位声波为长的宽频带调频(FM)声波,有1~3个谐波,但能量主要集中在第一谐波.不同行为状态下,高颅鼠耳蝠声脉冲持续时间、声脉冲间隔和能率环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第一谐波起始频率和终止频率、主频率、带宽差异不显著;第一谐波终止频率、带宽、声脉冲持续时间和能率环的性别差异显著(P<0.05),具有性别二态性.高颅鼠耳蝠回声定位声波特征体现了其在捕食策略和捕食生境方面的生态适应.  相似文献   

18.
初中《动物学》课本在讲哺乳纲的翼手目和鲸目时,介绍了蝙蝠和鲸。我们查阅了《辞海》(生物分册)553页,书中写到:“蝙蝠,哺乳纲、翼手目动物的通称,是具有飞翔能力的哺乳动物……分大蝙蝠和小蝙蝠两大类。前者体型大,第一和第二指均有爪,以果实为食,如狐蝠、果蝠、犬蝠。后者体型较小,仅第一指具爪,种类较多,一般以昆虫为食,如菊头蝠、蹄蝠、伏翼(家蝠)、山蝠、大耳蝠等。可见,  相似文献   

19.
绯鼠耳蝠Myotis formosus又称丽鼠耳蝠、红黑鼠耳蝠等,隶属于翼手目Chiroptera蝙,蝠科Vespertilionidae蝙蝠亚科Vespertilioninae鼠耳蝠属Myotis.2006年12月20日于河南省南阳市桐柏山熊洞(2°62′N,113°68′E,海拔301 m)发现一冬眠群共31只色彩鲜艳的蝙蝠,仅采集5只,外形测量后分离头骨,毛皮做成剥制标本保存于河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标本馆.经进一步鉴定,确定为绯鼠耳蝠华南亚种Myotis formous rufoniger,为河南省蝙蝠新纪录.  相似文献   

20.
金黄鼠耳蝠Myotis formosus与渡濑氏鼠耳蝠M.rufoniger在物种识别及学名和中文名使用上一直混乱。以广东和江西采集的部分鼠耳蝠标本为研究对象,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发育学方法对其进行分类厘定。结果显示,所采集的标本应为"渡濑氏鼠耳蝠",其形态特征却与国内文献中的"绯鼠耳蝠"(学名错用为M.formosus)形态描述相符合,结合历史文献,可确定国内鉴定的"绯鼠耳蝠"应为渡濑氏鼠耳蝠,国内分布区主要集中在中国东部,而近似种金黄鼠耳蝠仅在台湾和江西有分布记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