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小麦黄花叶病毒基因组核苷酸序列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小麦黄花叶病毒 (WYMV)HC分离物为材料 ,合成病毒基因组cDNA并进行序列分析 .结果表明 ,病毒RNA1共有 76 2 9个核苷酸 ,编码 1种由 2 40 7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聚蛋白 ,切割产生病毒外壳和其他 7种可能的蛋白质 .该病毒的RNA2共有 36 39个核苷酸 ,编码 1种由 90 3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 ,可能切割产生 2种非结构蛋白 .WYMV虽然与小麦梭条花叶病毒 (WSSMV)在基因组结构上具有相似性 ,但是两者间在核苷酸及氨基酸水平上的同源性却分别低于 70 %和 75 % .由此结果可以确认 ,WYMV与WSSMV是大麦黄花叶病毒属 (Bymovirus)的 2种不同病毒 .  相似文献   

2.
四川雅安、陕西长安的土传小麦病毒病由小麦梭条斑花叶病毒(WSSMV)引起,而浙江安吉、新昌、江苏宜兴的病害则由WSSMV和土传小麦花叶病毒(SBWMV)所致。WSSMV和SBWMV可以同时复合侵染同一株小麦,但在病细胞中二者彼此独立分布。我国WSSMV RNA有2个基因组,分子量分别为2.6×10~6和1.5×10~6,与日本小麦黄花叶病毒(WYMV)一致。  相似文献   

3.
在山东省烟台地区的小麦上发生一种由土壤中禾谷多粘菌Polymyxa graminis传播的病毒病,感病小麦植株表现矮化褪绿和花叶症状.我们于1997年4月从病区采集感病小麦植株,进行了病毒种类鉴定.直接电镜观察发现有二种病毒粒子,一种粒子呈棒状,占大多数,其长度约为300nm和150nm; 另一种粒子呈线状,数量较少,长度为500nm~700nm.免疫电镜结果表明,棒状病毒粒子仅与土传小麦花叶病毒(soil-borne wheat mosaic virus, SBWMV)抗血清反应,而不与小麦黄花叶病毒(wheat yellow mosaic virus,WYMV)抗血清和小麦梭条斑花叶病毒(wheat spindle streat mosaic virus,WSSMV)抗血清反应;反之,线状病毒仅与WYMV、WSSMV抗血清反应,而不与SBWMV抗血清反应.用WYMV和SBWMV两种抗血清同时进行修饰时,线状病毒粒子和棒状病毒粒子均发生反应.  相似文献   

4.
小麦黄花叶病毒(Wheat yellow mosaic virus,WYMV),属于马铃薯Y病毒科(Potyviridae),大麦黄花叶病毒属(Bymovirus),传播介体为禾谷多粘菌(Polymyxa graminis),与发生在欧美的小麦梭条花叶病毒(WSSMV)为同一属内的两种病毒[1].  相似文献   

5.
小麦黄花叶病毒低分子量RNA1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小麦黄花叶病毒(Wheat yellow mosaic virus, WYMV)潢川分离物连续继代机械接种感病小麦品种鄂恩1号,经继代接种12代以上的小麦症状明显加重,Northern blot检测发现一条明显的低分子量病毒RNA1(LMW RNA1),并在随后至26代的继代接种发病材料中稳定存在,但在利用同样病叶提纯的病毒粒子内检测不到LMW RNA1,表明其不能被包装到病毒粒子内.序列分析结果表明,低分子量RNA1由病毒RNA1发生内部缺失而产生,从RNA1 5'端非编码区(第68nt)到CI基因编码区的3'端(第2448nt)共缺失2380个核苷酸,在缺失区域两端的结合位点存在六个碱基的正向重复序列CGTCTC.据此对此低分子量RNA1的缺失机制进行了讨论,认为由一种模板转换机制导致了缺失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程晔  陈炯  陈剑平 《中国科学C辑》2001,31(6):497-504
测定了从浙江省呈现矮花叶病症状的玉米上分离得到的一个马铃薯Y病毒属病毒RNA的核苷酸全序列. 该病毒分离物的RNA基因组由9596个核苷酸组成(不包括polyA尾). 单一的ORF由9192个核苷酸组成, 编码一个分子量为346.1 ku的聚合蛋白. 该蛋白结构特征与高粱花叶病毒(SrMV)中国甘蔗分离物和一个玉米矮花叶病毒(MDMV)保加利亚分离物基因组编码的蛋白非常相似. 序列分析表明, 该病毒分离物与甘蔗花叶病毒(SCMV)各分离物(已报道的仅为基因组3′末端序列)同源性最高, 与SrMV和MDMV同源性次之, 而与约翰逊草花叶病毒(JGMV)同源性最低. 根据马铃薯Y病毒属区分不同病毒和株系的分类标准, 报道的玉米病毒分离物应当鉴定为SCMV的一个株系. 然而, 该分离物在HC-Pro, P3和CI蛋白区域和SrMV中国甘蔗分离物具有极高的氨基酸同源性.  相似文献   

7.
云南五个不同地区烟草花叶病毒外壳蛋白基因的序列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TMV)是烟草花叶病毒属(Tobamovirus)中的典型成员,具有极广的寄主范围,可以侵染30个科的310多种植物,为单组份正链ssRNA病毒,TMV基因组RNA由6395个核苷酸组成,共有4个ORF,分别编码183kDa、126 kDa、30 kDa和17.5 kDa蛋白[1,2].  相似文献   

8.
我国浙江、江苏、四川等省发生的小麦土传病毒病,由禾谷多粘菌(Polymyxa graminis)传播,只感染小麦,感病植株幼叶表现为退绿到黄化的条斑,老叶表现为花叶和坏死。我们提纯各地分离物研究表明,病毒粒子呈线状,直径13~14nm,长度为200~1800nm,其中350~850nm的比例较高。病毒外壳由二种分子量分别约为30kd和27kd的结构蛋白组成。病毒粒子周围能均匀地“修饰”小麦梭条斑花叶病毒(WSSMV)抗血清和小麦黄花叶病毒(WYMV)抗血清,反应均很强烈。鉴于上述特性,认为本病害是由小麦棱条斑花叶病毒(WSSMV)引起的。  相似文献   

9.
利用小麦黄花叶病毒(Wheat yellow mosaic virus, WYMV)潢川分离物连续继代机械接种感病小麦品种鄂恩1号,经继代接种12 代以上的小麦症状明显加重, Northern blot 检测发现一条明显的低分子量病毒RNA1(LMW RNA1),并在随后至26代的继代接种发病材料中稳定存在,但在利用同样病叶提纯的病毒粒子内检测不到LMW RNA1,表明其不能被包装到病毒粒子内。序列分析结果表明,低分子量RNA1 由病毒RNA1 发生内部缺失而产生,从RNA1 5′端非编码区(第68nt)到CI基因编码区的3′端(第2448nt)共缺失2380 个核苷酸,在缺失区域两端的结合位点存在六个碱基的正向重复序列CGTCTC。据此对此低分子量RNA1 的缺失机制进行了讨论,认为由一种模板转换机制导致了缺失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小麦黄花叶病毒(Wheat yellow mosaic virus,WYMV),属于马铃薯Y病毒科(Potyviridae),大麦黄花叶病毒属(Bymovirus),传播介体为禾谷多粘菌(Polymyxa graminis),与发生在欧美的小麦梭条花叶病毒(WSSMV)为同一属内的两种病毒。该病毒在我国分布广泛,在长江流域各省份以及济南、陕西等都有分布,对小麦生长.发育构成严重危害。一般可引起小麦减产10%~30%,严重时达70%,甚至绝产。以往对该病害的诊断主要是根据田间的症状表现,有时很难与由其他病原或环境因子引致症状相区分,目前,关于WYMV的问接酶  相似文献   

11.
烟草花叶病毒蚕豆株系基因组全序列分析及结构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根据已报道的TMV-U1株系核苷酸序列合成引物 ,利用RT-PCR技术获得了覆盖整个烟草花叶病毒蚕豆株系 (TMV-B)基因组的cDNA重组克隆 .结合末端测序技术 ,完成了TMV-B全基因组序列测定 .TMV-B全基因组共有 6 395个核苷酸组成 ,包括 4个开读框 (ORF) ,分别编码 1 2 6ku(含 1 1 1 6个氨基酸 )、1 83ku(含 1 6 1 6个氨基酸 )、30ku(含 2 6 8个氨基酸 )和 1 7.5ku蛋白 (含 1 5 9个氨基酸 ) .TMV-B与TMV-U1相比全基因组同源率达 99.4% ,两病毒基因组 5′ ,3′非编码区和CP基因完全相同 .TMV-B与TMV-U1之间在 1 2 6ku蛋白中有 6个氨基酸差异 ,5 4ku蛋白中有 2个差异 ,30ku蛋白中有 3个差异 .对导致TMV-B侵染蚕豆的可能致病机理进行了分析 .  相似文献   

12.
以甜菜坏死黄脉病毒(Beet Necrotic Yellow Vein Virus,简称BNYVV)内蒙分离物(NM)RNA为模板,通过反转录和PCR扩增得到了BNYVV RNA4基因组的cDNA克隆pGBF6。序列分析结果表明,pGBF6含有全长RNA4 cDNA插入片段,大小为1465个核苷酸,含有一个849个核苷酸的开放阅读框架,编码产生由282个氨基酸组成的分子量为31kDa的蛋白。与法国F2分离物RNA4相比,其核苷酸序列和由此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7.1%和96.4%,并在5'端非编码区比F2分离物缺失了3个核苷酸。将RNA4编码区cDNA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FLAG·MAC上,获得融合蛋白表达质粒pFMBF87。所构建的融合蛋白由载体序列编码的14个氨基酸和31kDa蛋白C端的233个氨基酸组成。经IPTG诱导,Westem blotting分析表明,该融合蛋白在大肠杆菌中得到高效表达。本文还对内蒙分离物的株系划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对大麦黄花叶病毒属成员的同源性和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 ,同一病毒RNA1和 2基因组 5′ UTR区域在进化上的相关性高于不同病毒同一RNA组分间的关系 ,而 3′ UTR则相反。蛋白质二级结构分析显示RNA1编码的P3和 14K蛋白存在跨膜结构。BaMMVALS1分离物P3蛋白跨膜结构在大肠杆菌中原核表达时有致死作用。类比Potyviridae科其它属成员功能 ,此 2个蛋白可能与膜附着功能相关。RNA2编码的P2蛋白存在两个结构保守的跨膜区域 ,一些摩擦接种保存的大麦和性花叶病毒 (BaMMV)分离物和燕麦花叶病毒 (OMV)P2蛋白此两个结构(或一个 )缺失后 ,不能由介体禾谷多粘菌 (P .graminis)传播 ,揭示P2蛋白跨膜结构与禾谷多粘菌传播能力相关  相似文献   

14.
报道了蚕豆萎蔫病毒2的B935分离物全基因组序列。RNA1和RNA2分别由5956和3601个核苷酸组成[不包括3‘端未知长度的poly(A)尾巴]。RNA1和RNA2均包含单个阅读框,分别编码分子量为210063(210kD)和119002(119kD)的蛋白质。对外壳蛋白N端氨基酸序列测定表明,外壳蛋白大、小亚基(LCP、SCP)为119kD蛋白质在466/467位的Q/C和868/869位的Q/A位点切割形成的中间和C端蛋白,而端蛋白与豇豆花叶病毒58kD/48kD移动蛋白具有一定的同源性,并且包含一个类似病毒移动蛋白特有的rNTP结合域,推断为移动蛋白。通过与豇豆花叶病毒科病毒RNA1编码的多聚蛋白的同源性比较及功能蛋白保守序列的查找,表明210kd蛋白质可切割形成RdRp、蛋白酶、包含NTP结合域蛋白(NTBM)、蛋白酶辅助因子和Vpg等成熟蛋白,并进一步对其切割位 作了分析,根据LCP和SCP氨基酸序列所作的系统关系树充分证明了蚕豆萎蔫病毒(BBWV)两个血清型,确应命名为两个不同的病毒。  相似文献   

15.
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辽宁分离物全基因组序列测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感病组织总RNA为模板,采用RT-PCR方法扩增并测定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Cucumber green mottle mosaic virus,CGMMV)辽宁分离物(CGMMV-LN)的基因组全序列。CGMMV-LN基因组全长6 422 nt,5'非编码区(noncoding region,NCR)和3'NCR分别为59 nt和175 nt。CGMMV-LN编码的4个蛋白依次是186 kD和129kD的复制酶,29 kD的移动蛋白和17.4 kD的外壳蛋白。CGMMV-LN与其他4个CGMMV分离物基因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7.6%~99.3%,与同属其他3种病毒基因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仅为61.7%~62.8%。基于186kD复制酶和外壳蛋白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树显示:侵染葫芦科作物的烟草花叶病毒属病毒可分为2个亚组,亚组I包括所有CGMMV分离物,亚组II包括Kyuri绿斑驳花叶病毒(Kyuri green mottle mosaic virus,KGMMV)、黄瓜果实斑驳花叶病毒(Cucumber fruit mottle mosaic virus,CFMMV)和小西葫芦绿斑驳花叶病毒(Zucchini ...  相似文献   

16.
测定了从意大利硬红小麦上分离的一个真菌传棒状病毒分离物两个RNA的核苷酸全序列, 并与美国的土传小麦花叶病毒(SBWMV)、最近发表的从法国小麦上分离的欧洲小麦花叶病毒(EWMV)和从德国黑麦和小麦上分离的3个土传黑麦花叶病毒(SBRMV-C,-G, -O)进行了序列比较和系统树分析. 结果表明, 意大利分离物的RNA1和RNA2分别由7 025和3 688个碱基组成, 与EWMV的同源性分别为97.5%和98.6%, 与SBRMV-G 为95.5%和85.8%, 而与SBWMV 仅为70.6%和64.5%. 因此, 意大利分离物与SBWMV不同, 但与EWMV和SBRMV同属一种病毒, 建议将这些欧洲病毒命名为土传禾谷类花叶病毒(SBCMV), 以避免与以前的名字混淆.  相似文献   

17.
大豆花叶病毒黄淮5号株系的基因组全序列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测定了大豆花叶病毒(SMV)我国黄淮5号(Y5)株系的基因组全序列.该病毒基因组全长9*!585个核苷酸,3′-末端具poly(A)尾,包含单一开放读码框,编码一个349.2kD的多聚蛋白.基因组全序列和美国SMV G2和G7株系的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97.4%和96.9%.多聚蛋白酶解后产生马铃薯Y病毒属典型的10个成熟蛋白.Y5、G2和G7 3个株系的不同成熟蛋白间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为89.6%~100%.多重比较分析表明,Y5株系P1蛋白N-末端区域与G2和G7存在明显差异.进一步分析显示,这3个株系的6K1、6K2、NIa-Pro、NIa-VPg、NIb蛋白中心区域和CP蛋白高度保守,P1蛋白N-末端,CI和P3蛋白C-末端以及HC-Pro蛋白变异较大,但是美国G2和G7株系已报道序列P1蛋白区域存在可能的测序错误.  相似文献   

18.
山东省玉米矮花叶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及基因组全序列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山东省玉米矮花叶病毒原分离物(SD)进行了寄主范围、血清学等普通生物学鉴定,测定了该病毒的基因组核苷酸全序列。该病毒基因组RNA由9596个核苷酸组成(不包括3’—polyA的长度),整个基因组按一个ORF编码一个3063个氨基酸的多聚蛋白。序列比较表明,该病毒分离物(SD)与玉米矮花叶病河南分离物(HN,EMBL登录号:AF94510)核苷酸全序列同源性最高,为98.2%,与已报道的甘蔗花叶病毒(SCMV)7个分离物同源性也高达79.5%-98.2%,但与玉米矮花叶病毒保加利亚分离物(MDMV—B8,AJ001691)和高梁花叶病毒萧山甘蔗分离物(SrMV—XoS,AJ310197)的同源性仅为67.8%和69.3%,与约翰逊草花叶病毒(226920,JGMV)差异最大。系统进化树分析也表明,该病毒与SCMV分离物位于同一进化簇,而与MDMV进化关系很远。  相似文献   

19.
陈炯  陈剑平 《中国病毒学》2002,17(4):344-349
对大麦黄花叶病毒属成员的同源性和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同一病毒RNA1和2基因组5′-UTR区域在进化上的相关性高于不同病毒同一RNA组分间的关系,而3′-UTR则相反.蛋白质二级结构分析显示RNA1编码的P3和14K蛋白存在跨膜结构.BaMMV ALS1分离物P3蛋白跨膜结构在大肠杆菌中原核表达时有致死作用.类比Potyviridae科其它属成员功能,此2个蛋白可能与膜附着功能相关.RNA2编码的P2蛋白存在两个结构保守的跨膜区域,一些摩擦接种保存的大麦和性花叶病毒(BaMMV)分离物和燕麦花叶病毒(OMV) P2蛋白此两个结构(或一个)缺失后,不能由介体禾谷多粘菌(P. graminis)传播,揭示P2蛋白跨膜结构与禾谷多粘菌传播能力相关.  相似文献   

20.
本文运用RT-PCR方法克隆了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cucumber green mottle mosaic virus,CGMMV)湖南邵阳株系的基因组MP(CGMMV-HuNSY movement protein)片段,测序并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片段全长共有803bp(KC684977),编码由264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推测分子量约28.87kD,理论等电点pI为9.06,ProtParam预测显示为不稳定蛋白,与已报道的辽宁分离物病毒的MP作比较,核苷酸相似性为99.6%,氨基酸相似性为98.9%;湖南邵阳株系CGMMVMP蛋白无高度卷曲螺旋部位,有跨膜结构区域,该部位表现为疏水性,可能为蛋白互作位点;磷酸化位点均匀分布于整个多肽链中,存在5个主要的B细胞抗原表位预测位点;对烟草花叶病毒属病毒MP氨基酸序列进行了motif查找,发现了该属病毒氨基酸序列的3个保守区段,还进行了密码子偏向性分析。此外,发现了1个酰胺化位点和1个依赖于cAMP和cGMP的蛋白激酶磷酸化位点,可能与病毒的侵染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