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MAGE-3 DNA疫苗的构建及其免疫效果的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RT PCR方法扩增MAGE 3cDNA ,以pcDNA3 1+为载体 ,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cDNA3 1 MAGE 3。重组质粒用脂质体转染鼠B16细胞 ,经RT PCR、细胞免疫染色及免疫印迹法鉴定转化细胞中MAGE 3的表达。以 10 0 μg质粒剂量肌肉注射接种小鼠 ,间隔 10天 ,共 3次 ,以空载体和PBS为对照。结果 ,重组质粒免疫的小鼠 ,其脾淋巴细胞对MAGE 3阳性靶细胞的杀伤活性为 51 0 8± 7 41% ,与空载体组 (8 44± 1 89% )及PBS组 (5 76± 1 75% )相比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而对MAGE 3阴性靶细胞的杀伤活性分别为 8 2 1± 1 65% ,7 68± 1 56%和 5 13±1 42 % ,其差异无显著性 ;MAGE 3DNA疫苗组免疫血清 1∶15稀释时能检测到抗MAGE 3抗体 ,脾细胞培养上清中Th1类细胞因子IFN γ、IL 2水平明显升高 ,外周血中CD4+、CD8+T细胞也提高 ,小鼠肿瘤的生长速度明显减慢 ,与对照组相比 ,差异显著 (P <0 0 1)。说明MAGE 3重组质粒免疫小鼠可以诱导小鼠产生特异性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膜白介素 - 2受体 m IL- 2 R,(CD2 5 )表达在肺结核病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用生物素 -链霉亲和素 (BSA)法检测肺结核、支气管肺炎患者 T细胞亚群及植物血凝素 (PHA)诱导前后 CD2 5表达水平。结果 :支气管肺炎患者 CD+ 3、CD+ 4、CD+ 8水平分别为 (6 2 .32±6 .34) %、(47.5 2± 7.16 ) %、(32 .12± 6 .5 5 ) % ,CD+ 4/ CD+ 8比值为 1.5 2± 0 .4 3,PHA诱导前后 CD2 5水平分别为 (4.5 6± 1.5 2 ) %、(35 .12± 7.2 1) %。空洞型肺结核 CD+ 3、CD+ 4、CD+ 8、CD+ 4/ CD+ 8水平分别为 (41.13±5 .2 5 ) %、(43.38± 5 .15 ) %、(36 .2 5± 3.4 6 ) %和 1.15± 0 .2 1,非空洞型肺结核 CD+ 3、CD+ 4、CD+ 8、CD+ 4/ CD+ 8水平分别为 (46 .2 9± 5 .6 0 ) %、(47.2 1± 4 .86 ) %、(32 .36± 4 .0 3) %、1.4 6± 0 .2 5 ,相互比较 CD+ 3、CD+ 3/CD+ 8差异均有显著性 (P<0 .0 1和 P<0 .0 5 )。空洞型肺结核与非空洞型肺结核患者 PHA诱导前后 CD2 5水平分别为 (2 .13± 1.14 ) %、(2 7.2 5± 3.5 0 ) %和 (3.4 3± 1.35 ) %、(31.14± 4 .11) % ,两者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 (P<0 .0 1)。结论 :肺结核病患者体内存在明显的细胞免疫功能紊乱 ,主要表现为 CD2 5表达水平降  相似文献   

3.
目的构建一个基线评分预测模型,用于预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接受聚乙二醇干扰素α 2a(Peg IFN α 2a)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7年2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治疗的242例初治HBeAg阳性CHB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选患者均给予足量Peg IFN α 2a治疗,回顾性分析患者治疗前的基线临床数据,根据患者治疗48周后是否实现HBeAg转阴分为应答组和非应答组,筛选两组间差异指标,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确定2个截断值并赋分,然后使用Logistic回归确定建立模型的指标,并根据OR值调整分值并建立模型。结果最终纳入170例HBeAg阳性CHB患者,其中应答组64例,非应答组106例。通过Logistic回归最终筛选得到5个指标,分别为HBeAg、HBV DNA、TSH、ALT和AFP。3区段HBeAg OR值赋分结果为0、1.5、3分,其余4个指标均为0、1、2分,据此建立一个基线评分预测模型,其曲线下面积为0.759。结论本研究成功建立了一个基线评分预测模型,其中包含HBeAg、HBV DNA、ALT、AFP和TSH这5个指标,可较好预测HBeAg阳性CHB患者接受Peg IFN治疗的应答情况。  相似文献   

4.
隐孢子虫感染与患者免疫功能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隐孢子虫感染与细胞免疫功能的关系。方法 :采用生物素 -链霉亲和素 ( BSA)和EL ISA法对卵囊阳性患者分别进行 T细胞亚群、膜白细胞介素 - 2受体 ( m IL - 2 R)和血清特异性 Ig G、Ig M检测。结果 :隐孢子虫卵囊阳性者 CD+3、CD+4、CD+8和 CD+4/ CD+8阳性百分率分别为 ( 6 5 .83± 6 .5 5 ) %、( 4 3.5 5± 6 .10 ) %、( 2 8.4 3± 4 .32 ) %和 1.5 8± 0 .32 ) % ,静息期与诱导期 m IL- 2 R表达水平分别为 ( 2 .92±1.0 6 ) %和 ( 33.4 5± 2 .31) % ;隐孢子虫卵囊阴性者 CD+3、CD+4、CD+8和 CD+4/ CD+8阳性百分率分别为( 5 5 .87± 7.2 3) %、( 39.2 6± 6 .4 3) %、( 30 .0 4± 5 .6 7) %和 ( 1.36± 0 .4 1) % ,静息期与诱导期 m IL- 2 R表达水平分别为 ( 4 .31± 1.4 7) %和 ( 35 .4 1± 3.12 ) % ,两者相比 ,差异有显著性 ( P<0 .0 5~ P<0 .0 1)。隐孢子虫特异性抗体 Ig G、Ig M、Ig G + Ig M阳性率分别为 6 3.4 1% ( 2 6 / 4 1)、17.0 7% ( 7/ 4 1)、19.5 1% ( 8/ 4 1) ,隐孢子虫感染后的体液免疫以 Ig G为最多见。结论 :隐孢子虫感染以细胞免疫为主 ,体液免疫在隐孢子虫感染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隐孢子虫感染者体内存在一定程度细胞免疫功能紊乱。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比CD177~+中性粒细胞在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与正常对照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差异,分析CD177~+中性粒细胞在溃疡性结肠炎发生发展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30例UC患者及20例正常对照者外周血,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中性粒细胞CD177~+中性粒细胞表达情况,对比两组CD177表达差异。结果:UC患者外周血中CD177~+中性粒细胞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 0. 01),中度活动UC外周血CD177~+中性粒细胞表达较轻度者明显增高(P 0. 05),UC患者外周血CD177~+中性粒细胞%与Mayo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 384,P=0. 036)。结论:CD177~+中性粒细胞在UC患者外周血表达明显增高,且与疾病活动程度密切相关,能够反映UC患者临床疾病活动程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将艾滋病病毒核心蛋白(gag)与干扰素(IFNα-2b)融合基因表达的融合蛋白作为免疫原免疫小鼠,动态观察小鼠的体液免疫、细胞免疫与CTL应答.方法:将IFNα-2b基因片段插入到gag基因的nt531位点,经脂质体转染与血凝素阴性蚀斑筛选,挑出重组痘苗病毒.经SDS-PAGE和Western blot鉴定表达产物.以小鼠为实验对象,用重组痘苗病毒vJ38gag/IFNα-2b免疫小鼠,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IgG抗体含量.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小鼠外周血CD+4、CD+8T淋巴细胞计数.3H-TdR掺入法检测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杀伤活性.结果:血清IgG抗体含量逐渐增高,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CD+4、CD+8T淋巴细胞计数、CTL检测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重组痘苗病毒vJ38gag/IFNα-2b能增强小鼠的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和CTL应答.IFNα-2b可以作为免疫佐剂增强机体的免疫状态.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影响干扰素-α(IFN-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疗效的因素。方法:选择2006年到2009年青岛市传染病医院住院的CHB患者46例,应用IFN-α治疗48周,根据IFN-α治疗的疗效将其分为应答组与无应答组,评价患者的宿主、病毒载量及生化指标等因素对疗效的影响。结果:两组间的性别比例、年龄和病程无显著差异(P>0.05),应答组治疗前HBV-DNA载量低于无应答组,ALT水平高于无应答组,HBeAg阳性患者的应答率高于HBeAg阴性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答组在治疗12周时HBV-DNA载量下降>2log的比例高于无应答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前HBVDNA载量低、ALT水平高和HBeAg阳性以及治疗12周时的HBVDNA应答可以作为干扰素-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48周时应答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影响干扰素-α(IFN-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疗效的因素。方法:选择2006年到2009年青岛市传染病医院住院的CHB患者46例,应用IFN-α治疗48周,根据IFN-α治疗的疗效将其分为应答组与无应答组,评价患者的宿主、病毒载量及生化指标等因素对疗效的影响。结果:两组间的性别比例、年龄和病程无显著差异(P〉0.05),应答组治疗前HBV-DNA载量低于无应答组,ALT水平高于无应答组,HBeAg阳性患者的应答率高于HBeAg阴性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答组在治疗12周时HBV-DNA载量下降〉2log的比例高于无应答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前HBVDNA载量低、ALT水平高和HBeAg阳性以及治疗12周时的HBVDNA应答可以作为干扰素-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48周时应答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9.
标准型CD44基因蛋白在78例非小细胞肺癌中表达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探讨标准型CD44 (CD44s)基因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 (NSCLC)的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以及转移等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微波 -LSAB免疫组化染色及图像分析 ,测定了 78例NSCLC中CD44s阳性产物的光密度值(IOD)与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间的关系。结果  78例NSCLC的CD44s阳性细胞IOD值 (12 9.8± 12 .2 )与 10例癌旁组织IOD值 (91.3± 11.5 )之间差异非常显著 (P <0 .0 1) ;有淋巴结转移组 (10 9.8± 13.2 )与无淋巴结转移组 (136 .5± 14.8)间差异非常显著 (p <0 .0 1)。组织学类型、不同分化程度之间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CD44s强阳性的病人转移率低、预后良好 ,CD44s可作为预测NSCLC病人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艾滋病患者CD4~+T细胞基线值与长期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免疫重建效果的相关性。方法:挑选进行长期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的艾滋病患者120例,并按CD4~+T淋巴细胞计数基线值分为A组(≤100·μL~(-1))共66例和B组(100·μL~(-1))共54例,对两组患者的CD4~+T以及CD8~+T淋巴细胞计数变化进行定期观察以及统计分析。结果:经抗病毒治疗后,B组患者各个阶段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回升水平明显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9个月内,B组CD4~+T淋巴细胞计数回升明显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3,P0.001,P=0.002);12个月后,两组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增幅并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1,P=0.219,P=0.738);经抗病毒治疗后,两组组患者各个阶段的CD8~+T淋巴细胞计数回升水平均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47,P=0.681,P=0.639,P=0.464,P=0.886,P=0.712)。结论:艾滋病患者免疫重建受CD4~+T淋巴细胞基线高低的直接影响,而CD8~+T淋巴细胞计数的回升相对较为缓慢。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探讨血清高尔基体蛋白73(GP73)、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天冬氨酸转氨酶/血小板比值指数(APRI)对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肝纤维化和抗病毒治疗应答的评估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我院收治的初诊CHB患者187例,根据肝穿刺活检分为无纤维化组41例、纤维化S1期组43例、纤维化S2期组39例、纤维化S3期组36例、纤维化S4期组28例;肝纤维化≥S2期患者给予抗病毒治疗,根据治疗应答情况分为应答组(n=76)和无应答组(n=27)。比较不同肝纤维化程度组、不同疗效组治疗前血清GP73、hs-CRP及APRI,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GP73、hs-CRP联合APRI对CHB抗病毒治疗无应答的预测价值。结果:血清GP73、hs-CRP水平及APRI纤维化S4期组高于纤维化S3期组,纤维化S3期组高于纤维化S2期组,纤维化S2期组高于纤维化S1期组,纤维化S1期组高于无纤维化组,不应答组高于应答组,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GP73、hs-CRP、APRI及联合预测CHB抗病毒治疗无应答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03、0.731、0.785和0.903,联合检测的预测准确率大于各指标单独检测。结论:血清GP73、hs-CRP及APRI与CHB患者肝纤维化程度及抗病毒治疗应答情况有关,联合检测对CHB肝纤维化患者抗病毒治疗无应答具有较高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2.
HIV—lgag/IFNα—2b表达产物的生物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将艾滋病病毒核心蛋白 (gag)与干扰素 (IFNα - 2b)融合基因表达的融合蛋白作为免疫原免疫小鼠 ,动态观察小鼠的体液免疫、细胞免疫与CTL应答。方法 :将IFNα - 2b基因片段插入到gag基因的nt5 31位点 ,经脂质体转染与血凝素阴性蚀斑筛选 ,挑出重组痘苗病毒。经SDS -PAGE和Westernblot鉴定表达产物。以小鼠为实验对象 ,用重组痘苗病毒vJ38gag/IFNα - 2b免疫小鼠 ,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IgG抗体含量。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小鼠外周血CD 4 、CD 8T淋巴细胞计数。 3H -TdR掺入法检测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杀伤活性。结果 :血清IgG抗体含量逐渐增高 ,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CD 4 、CD 8T淋巴细胞计数、CTL检测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重组痘苗病毒vJ38gag/IFNα - 2b能增强小鼠的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和CTL应答。IFNα - 2b可以作为免疫佐剂增强机体的免疫状态。  相似文献   

13.
结核病对免疫学家构成了巨大的挑战,因为它是一种慢性传染性疾病,病原体具有持久性特点.在对人和动物进行实验时,检测到结核分枝杆菌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特点之一为感染早期T细胞免疫应答延迟.新近研究揭示了此种延迟应答的机制:通过结核杆菌抑制免疫细胞(CD4+和CD8+T细胞及DC)凋亡延迟应答,通过特异性Treg细胞抑制作用延迟应答.结核杆菌慢性感染期间存在IFNγ信号调节网络和ESAT-6抗原的慢性刺激作用,抗原特异性PD-1+ CD4+T细胞具有高度增殖分化为更多终末效应性T细胞的潜能,以此可调节和维持免疫应答.深入了解抗原特异性T细胞调节与维持适应性免疫应答的机制,有益于抗结核疫苗的设计和研制.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大连市HIV感染者/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过程中,HIV病毒载量和细胞免疫指标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2013年开始抗病毒治疗,治疗时间满一年的HIV/AIDS 60例,分别在进行抗病毒治疗过程中的0、6、12月用全自动病毒载量分析仪(COBAS AmpliPrep/COBAS TaqMan)检测HIV病毒载量,同时用流式细胞计数仪(FACSCalibur)检测CD4~+和CD8+T淋巴细胞数。结果60例HIV/AIDS中治疗前仅有9例患者有检测数据,都是高病毒载量(VL1 000),在治疗6个月后,病毒载量抑制比例为73.33%(44/60)、治疗12个月后,载量抑制比为81.67%(49/60)。两组治疗后比治疗前病毒载量抑制比显著升高(Z=12.85,P0.001;Z=16.35,P0.001)。随着治疗时间的推移,CD4~+T淋巴细胞数和CD4~+/CD8~+比值都有所上升,差异有显著性(F=72.73,P0.001;F=53.83,P0.001)。病毒载量越低,T淋巴细胞数及CD4~+/CD8~+比值越高,呈负相关,有显著性差异(F=21.66,P0.001;F=8.53,P0.001)。结论抗病毒治疗有助于提高CD4~+T淋巴细胞数,改善HIV/AIDS免疫状态。细胞免疫指标与病毒载量的相关性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5.
摘要目的:观察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功能及B7-H1 的影响,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逃 逸的的机制。方法:慢性乙型肝炎患者31例,给予聚乙二醇干扰素琢-2a180 μg 抗病毒治疗52周,分别于0、12、26、52周检测肝功 能、HBV-DNA;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mDC表面HLA-DR、CD80、CD86、CD83、CD1a、B7-H1 水平。根据患者HBV-DNA 水平, 将患者分为应答组(A 组)、非应答组(B 组),10 例健康志愿者作正常对照组(C 组)。结果:慢性乙肝患者的树突状细胞膜表面分 子HLA-DR、CD80、CD86、CD83、CD1a 的表达均降低。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治疗后应答组膜表面分子HLA-DR、CD80、CD86、 CD83、CD1a 的表达高于非应答组65.3± 6.2 %vs 44.2± 5.5 %,67.2± 7.4%vs 37.3± 7.2 %,68.4± 3.6 %vs 42.5± 7.3 %,65.6± 6.8 %vs 43.2± 3.9 %, 49.4± 9.5 %vs 37.5± 7.9 %,(P <0.05)。应答组B7-H1 表达水平较治疗前下降,非应答组B7-H1 水平无明显变 化12.73± 3.8%vs 25.24± 2.92 %,(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树突状细胞功能低下,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治疗可以提高 树突状细胞功能,降低B7-H1 表达,促进HBV-DNA 的清除。树突状细胞功能低下及B7-H1 高表达是乙型肝炎病毒免疫逃逸的 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初治、单药使用替比夫定治疗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48周的e抗原血清学转换的基线预测因素。方法97例HBeAg阳性CHB患者分别以基线HBsAg、ALT和HBVDNA水平高低分组,对比两组治疗48周时生化学、病毒学和血清学应答情况。结果基线HBsAg-101500IU/mL组e抗原阴转率和血清学转换率均为42.3%,基线HBsAg〉1500IU/mL组分别为20%和17.8%,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ALT〉5ULN组e抗原阴转率和血清学转换率均为45.1%,基线ALT05ULN组分别17.4%和15.2%,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基线HBVDNA〈8.0log-10copies/mL组和基线HBVDNA≥8.0log-10copies/mL组e抗原阴转率和血清学转换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水平HBsAg≤1500IU/mL且ALT〉5ULN的CHB患者共40例作为观察组,其余57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治疗48周时观察组e抗原阴转率和血清学转换率均为45%,对照组分别为22.8%和21.1%,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线HBsAg水平≤1500IU/mL和ALT水平〉5ULN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接受替比夫定治疗48周时,有较高的e抗原转阴率和血清学转换率;基线HBsAg和ALT水平是替比夫定治疗e抗原血清学转换的重要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SHIP 在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患者结肠组织标本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炎症性肠病发生过程中 所起的作用及意义。方法:收集活动期UC患者,活动期CD 患者,及结直肠癌旁正常粘膜组织(NC组)标本各20 例。将活检标本 进行苏木精- 伊红染色及SHIP 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利用Western blot 半定量比较分析SHIP 蛋白表达及组间差异;Real-time RT-PCR 分析SHIP在RNA水平的表达情况和组间差异。统计学处理采用Student''s t检验。结果:免疫组化染色示UC组SHIP阳 性表达积分为(7.20± 2.53),CD 组积分为(6.50± 2.76),对照组积分为(1.10± 0.74)。t 检验组间比较UC组和CD组无统计学差异 (t=0.59,P>0.05);而UC组与NC组(t=7.32,P<0.05),CD组与NC组(t=5.98, 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Western blot 检测 结肠组织SHIP表达,UC组SHIP 相对表达量为(0.314± 0.021),CD组(0.301± 0.019),NC 组(0.163± 0.027)。UC和CD组表达 无差异(t=1.44,P>0.05),而UC组,CD组与NC 组相比表达明显升高(t=13.88、13.16, P均<0.05)。Real-time RT PCR 检测UC 组 结肠粘膜SHIP mRNA相对表达量为(0.649± 0.028),CD 组为(0.645± 0.021),NC 组为(0.140± 0.015)。同样,UC组与CD 组没 有统计学差异,而其相较对照组表达均升高(P<0.05)。结论:炎症性肠病患者结肠组织SHIP 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结肠组织,但其在 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间没有明显差异;提示SHIP可能在炎症性肠病的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复发性口腔溃疡(ROU)患者病情的不同阶段口腔微生态菌群和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东阳市人民医院口腔科门诊就诊不同病情时期的ROU患者70例(研究组)和同期在该院体检中心检查的健康人群30例(健康组)。研究组根据病情不同时期将患者分为发作期38例(发作组)和愈合期32例(愈合组)。比较研究组和健康组以及发作组和愈合组口腔微生物菌群数量(链球菌、韦荣球菌和奈瑟菌)及细胞免疫功能指标(外周血CD4~+、CD8~+水平和CD4~+/CD8~+比值)的差异。结果研究组链球菌、韦荣球菌和奈瑟菌数量[(9.05±0.84)、(9.94±0.86)、(10.02±0.81)copies/mL]均明显少于健康组[(11.94±0.95)、(12.78±0.97)、(11.27±0.87)copies/mL](t=2.42、2.37、2.23,均P0.05);发作组链球菌、韦荣球菌和奈瑟菌数量[(7.96±0.80)、(8.85±0.83)、(9.61±0.84)copies/mL]均明显少于愈合组[(10.34±0.91)、(11.23±0.94)、(10.51±0.85)copies/mL](t=2.40、2.37、2.21,均P0.05)。研究组外周血CD4~+水平和CD4~+/CD8~+比值[(34.92±4.34)%、(0.94±0.18)]明显低于健康组[(41.16±5.13)%、(1.27±0.23)],外周血CD8~+水平[(37.14±3.62)%]明显高于健康组[(32.53±4.98)%](t=2.29、2.45、2.24,均P0.05);发作组外周血CD4~+水平和CD4~+/CD8~+比值[(32.26±4.63)%、(0.84±0.14)]明显低于愈合组[(38.08±5.26)%、(1.07±0.19)],外周血CD8~+水平[(38.55±5.12)%]明显高于愈合组[(35.46±4.87)%](t=2.30、2.38、2.19,均P0.05)。结论 ROU患者存在口腔微生物菌群及细胞免疫功能失调,且溃疡发病期口腔微生物菌群及细胞免疫功能失调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幽门螺旋杆菌 (Hp)与慢性胃炎粘膜内CD3+ 细胞 ,S 10 0 + 树突状细胞和nNOS表达之间的关系。方法 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 ,检测Hp+ 和Hp 胃炎患者及正常人的胃窦部活检标本。结果 Hp+ 胃炎组胃窦粘膜内CD3+ 细胞和S 10 0 + 树突状细胞数量明显高于Hp-胃炎和正常组 ,且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和P <0 0 5 ) ,而nNOS呈高表达 ,与Hp-胃炎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Hp+ 胃炎患者胃窦粘膜内CD3+ 细胞和S 10 0 + 树突状细胞的增加是机体对Hp的免疫应答 ,而nNOS在Hp+ 胃炎组的高表达可能与Hp感染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0.
摘要 目的:探讨PD-1/PD-L1抑制剂对肺鳞状细胞癌(鳞癌)患者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eg细胞)及其亚型的影响。方法: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肺鳞癌初诊患者纳入本项研究;患者均接受Nivolumab治疗,根据治疗效果不同,将患者分为缓解组(n=20)和无效组(n=20);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总Treg细胞、PD-1+Treg细胞、CD150+Treg细胞、CTLA-4+Treg细胞、LAG-3+Treg细胞的比例。结果:缓解组外周血总Treg细胞、CTLA-4+Treg细胞和LAG-3+Treg细胞的比例分别为4.052±0.231%、1.616±0.099%和0.328±0.021%,无效组的比例分别为5.532±0.395%、3.277±0.224%和0.857±0.108%,差异均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t=3.239,P=0.009;t=6.776,P<0.001;t=4.807,P<0.001);缓解组外周血PD-1+Treg细胞和CD150+Treg细胞的比例分别为0.195±0.016%和1.530±0.113%,无效组的比例分别为0.203±0.018%和1.787±0.157%,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t=0.318,P=0.757;t=1.329,P=0.214)。结论:PD-1/PD-L1抑制剂治疗无效的肺鳞癌患者外周血总Treg细胞、CTLA-4+Treg细胞和LAG-3+Treg细胞的比例均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