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黑蝇Simulium damnosum sensu lato是由多个姊妹种组成的复合体,这些种在生态学和盘尾丝虫病的传播方面各不相同.本文对奥孙河沿线的尼日利亚西南部森林区域的黑蝇S.damnosum s.l.复合体的组成以及成虫的形态学特征进行了研究.本研究所用的黑蝇S.damnosum s.l.成虫标本来源于奥孙河沿线的3个区,分别是Osun Eleja,Osun Ogbere和Osun Budepo.标本采集通过人体诱捕的方式,采集时间从2008年2月至2009年6月上午7:00到下午6:00,每两周采集1次.通过观察成虫的翅毛簇(wing tufts)和其他形态特征,对其进行分类研究.结果表明:存在同域分布的森林种和稀树草原种.在奥孙河沿线3个区内,森林种为优势种,占总捕获量的99.18%,而稀树草原种仅占0.82%;森林种和稀树草原种在多度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所捕获的所有稀树草原种的翅毛簇均为灰白色,而捕获的森林种的翅毛簇颜色存在显著差异(P<0.05).为了更清楚地揭示该地区黑蝇S.damnosum s.l.的物种组成,建议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为了揭示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 glabripennis Motschulsky纤维素酶与寄主选择的关系, 以4种不同寄主树种(新疆杨Populus alba var. pyramidalis Bunge、箭杆杨Populus nigra var. thevestina (Dode) Bean、合作杨Populus simonii × Populus pyramidalis cv. opera Hsu和漳河柳Salix matsudana f. lobato-glandulosa Faug et Liu来源的光肩星天牛幼虫, 和以取食5种不同树种(臭椿Ailanthus altissima、毛白杨Populus tomentosa、合作杨、旱柳Salix matsudana Koidz.和复叶槭Acer negundo Linn.)的光肩星天牛成虫为实验对象, 测定其纤维素酶活性。结果表明: 不同寄主来源的光肩星天牛幼虫内切-β-1,4-葡聚糖酶活性在1.36~2.71 μmol葡萄糖/ (g FW·h)之间, β-葡萄糖苷酶活性在2.57~4.86 μmol葡萄糖/(g FW·h)之间;取食不同树种的光肩星天牛成虫内切-β-1,4-葡聚糖酶活性在4.08~9.27 μmol葡萄糖/(g FW·h)之间, β-葡萄糖苷酶活性在2.87~6.08 μmol葡萄糖/ (g FW·h)之间。不同寄主树种来源的光肩星天牛幼虫体内纤维素酶活性无显著性差异, 取食与否以及取食树种的不同对光肩星天牛成虫纤维素酶活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棉铃虫细胞色素P450 CYP6B7基因的克隆与融合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胞色素P450 CYP6B7被推测与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抗性有关,但至今尚无CYP6B7参与杀虫剂代谢方面的直接证据。为揭示CYP6B7的代谢功能,作者以棉铃虫幼虫基因组DNA 为模板,以CYP6B7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扩增出包含321 bp内含子的CYP6B7基因。用反向PCR的方法消除内含子,获得包含完整的CYP6B7基因的开放阅读框。将CYP6B7基因与pMAL-c2X载体连接,并转化E.coli TB1细胞,在IPTG诱导下,CYP6B7能与载体基因编码的麦芽糖结合蛋白(MBP)在大肠杆菌中融合表达,表达产物经直链淀粉(amylose) 柱亲和层析分离洗脱后,得到SDS-PAGE电泳纯的融合蛋白。  相似文献   

4.
武春生  方承莱 《昆虫学报》2008,51(8):861-867
首次报道铃刺蛾属Kitanola Matsumura及环铃刺蛾K. uncula (Staudinger)在中国有分布,并记述7新种,即针铃刺蛾K. spina sp. nov.,小针铃刺蛾K. spinula sp. nov.,线铃刺蛾K. linea sp. nov.,灰白铃刺蛾K. albigrisea sp. nov.,蔡氏铃刺蛾K. caii sp. nov.,短颚铃刺蛾K. brachygnatha sp. nov.和宽颚铃刺蛾K. eurygnatha sp. nov.。编制了本属中国已知种的检索表,提供了成虫彩色照片和外生殖器特征图。新种模式标本均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5.
吴琦琦  任国栋 《昆虫学报》2008,51(10):1065-1076
记述中国隐毒甲属Cryphaeus Klug, 1833的4新种: 短角隐毒甲C. brevicornus sp. nov.,长角隐毒甲C. longicornus sp. nov.,短毛隐毒甲C. barbellatus sp. nov.和歪角隐毒甲C. obliquicornus sp .nov.。模式标本保存在河北大学博物馆。给出中国及部分周边地区已知种雄性和雌性检索表。  相似文献   

6.
香港潜蝇科(双翅目)的分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报道了香港22种潜蝇科昆虫,其中包括5新种、6个中国大陆新记录种。新种模式标本分藏于下列两处: Melanagromyza squamifera sp. nov., Ophiomyia imparispina sp. nov., Phytomyza redunca sp. nov.的模式标本保存于日本东京自然博物馆; Melanagromyza dipetala sp. nov., Ophiomyia vasta sp. nov.的模式标本保存于美国夏威夷比肖普博物馆。  相似文献   

7.
中国菲寄蝇属分类研究(双翅目: 寄蝇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建铭  陈小琳 《昆虫学报》2007,50(9):933-940
经研究发现中国菲寄蝇属现共有9种,其中包括4新种:金额菲寄蝇Phebellia aurifrons sp. nov.,褐粉菲寄蝇Ph. fulvipollinis sp. nov.,宽叶菲寄蝇Ph. latisurstyla sp. nov.和毛基节菲寄蝇Ph. setocoxa sp. nov.。我国新记录3种:叶蜂菲寄蝇Ph. clavellariae (Brauer & Bergenstamm),灰粉菲寄蝇Ph. glauca (Meigen)和拟灰粉菲寄蝇Ph. glaucoides Herting。本文除详细描述新种特征及绘制特征图外,还提供中国菲寄蝇属已知种类的分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8.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egt基因的分子进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过PCR方法获得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ombyx mori nuclearpolyhedrosis virus,BmNPV)的蜕皮甾体尿苷二磷酸葡萄糖基转移酶基因(egt)片段,序列分析表明该片段带有EGT的完整ORF,推测的多肽可形成EGT结构域的高级结构。为了研究egt的起源,利用家蚕基因组数据库,电子克隆了多个家蚕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GT)基因,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进化分析,表明BmNPV的EGT为antennal-enriched型UGT;推测核型多角体病毒(nucleopolyhedrivirus,NPV)和颗粒体病毒(granulovirus,GV)的egt基因在进化上来源于昆虫的UGT基因,但GV的egt基因在进化上的起源可能要早于NPV的egt基因;可能在昆虫祖先种进化形成不同昆虫目的某一时期,杆状病毒的祖先种从昆虫中获得了antennal-enriched型UGT基因,并进化为egt基因。家蚕的部分UGT基因与转座子元件连锁的基因组结构特点反映了杆状病毒的egt基因可能通过转座子的传递而获得。  相似文献   

9.
张彦周  黄大卫 《昆虫学报》2007,50(2):165-171
记述了分布于中国的副蟑跳小蜂属Parablatticida的6 种,其中有2 新种:P. orientalis sp. nov.和P. scapata sp. nov.;P. brevicornis (Dalman),P. magniclava Hayat和 P. terebrata (Trjapitzin) 为中国新记录种。文中提供了分种检索表、形态特征图。模式标本及其他研究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动物标本馆。  相似文献   

10.
陈淑娟  贺艳  蒋明星  程家安 《昆虫学报》2010,53(12):1410-1418
共生细菌Wolbachia对宿主的生殖起多种调控作用。以往研究表明, Wolbachia基因组中广泛存在插入序列(insertion sequence, IS), 它们对宿主基因组的可塑性、 多样性和进化起重要作用。稻水象甲Lissorhoptrus oryzophilus Kuschel在东亚是一种外来水稻害虫, 在原产地北美营两性生殖, 而在所有入侵地均营孤雌生殖。本研究采用PCR法从河北唐海孤雌生殖型稻水象甲体内克隆获得了Wolbachia的2条IS序列, 即ISWosp4和ISWosp6; 从美国德克萨斯州两性生殖型稻水象甲成虫体内克隆获得了Wolbachia的2条IS序列, 即ISWosp3和ISWosp5。碱基序列比对显示: ISWosp3和ISWosp4属于IS3家族IS3组成员, ISWosp5为IS4家族IS231组成员, ISWosp6为IS5家族IS1031组成员。对这些IS的ORF结构、 所编码氨基酸序列的结构等进行了分析, 推测ISWosp5具有潜在转座活性。所得结果增进了我们对Wolbachia IS3, IS4和IS5家族插入序列的认识, 同时为今后从IS的角度探讨Wolbachia与稻水象甲生殖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文礼章  张友军 《昆虫学报》2010,53(12):1367-1381
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 (Hübner)是我国多种农作物上的重要害虫, 在我国许多地区频繁暴发成灾。为探索甜菜夜蛾种群动态规律并建立种群数量发生趋势预测模型, 作者应用时间序列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了我国广域(较大范围)温度和广域降雨量变化趋势对我国广域甜菜夜蛾年暴发频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 甜菜夜蛾发生的长期趋势和年间波动状况均与广域温度和广域降雨量具有复杂的影响关系。在1979-2008年间, 我国甜菜夜蛾暴发频度呈现出波浪式上升趋势, 其暴发指数平均年递增率为0.076, 而我国广域温度(以27个省市级气象台数据统计为例)在1990-2008年间的平均年递升率为0.039℃, 即我国甜菜夜蛾暴发频度上升趋势与我国广域温度升高趋势同向而行。作者从52个因素(当年和上年1-12月各月及全年日均温和月均降雨量)中筛选出了具有显著回归影响(P<0.05或0.01)的10个因素进入回归模型, 初步找出了能够预测广域甜菜夜蛾暴发趋势指数的温度与降雨量或其组合因素, 并使其模型达到99%以上的历史符合率和预测准确度。作者认为, 广域温、 雨因素与广域甜菜夜蛾暴发趋势指数的这种密切相关性, 不是偶然的巧合, 而是必然的环境(温度和降雨量)作用于生物(甜菜夜蛾)的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2.
毛增辉  郝家胜  王晨  于芳  司曼曼  夏靖  朱朝东 《昆虫学报》2010,53(10):1144-1152
为了探讨我国不同地区菜粉蝶种群之间的遗传分化情况, 本研究运用克隆测序法, 对我国16个地区79只菜粉蝶Pieris rapae rDNA的ITS-1基因序列进行测定并分析; 同时, 以东方菜粉蝶Pieris canidia为外群, 重建了它们的系统发生树, 初步探讨了它们的生物地理学分化格局。序列分析结果显示: 所测菜粉蝶的ITS-1序列长度介于337~458 bp之间。经序列比对后, 在347个位点中共有281个保守位点, 63个变异位点, 16个简约信息位点和47个单突变位点; AMOVA软件分析其核苷酸多态性指数(nucleotide diversity) Pi为0.014, 每位点Theta (per site) Eta为0.041, 遗传分化指数(FST)为0.351 (P<0.05); DnaSP软件共检测出48个单倍型(haplotype)序列, 单倍型多样性(haplotype diversity)的频率为0.989。系统发生分析结果表明: 现存的菜粉蝶各地理种群与其地理分布没有直接的对应关系根据系统发生树结果推测, 该蝶种在我国的最早建群可能发生于辽宁、内蒙古及北京一带, 其后, 通过幼虫寄主植物的水陆运输以及成虫的迁飞向我国的不同地区扩散。  相似文献   

13.
WO噬菌体是侵染节肢动物体内感染的Wolbachia的细菌病毒, 人们推测WO噬菌体可能参与了寄主遗传变异的过程。我们对采自中国境内4个地理种群(上海闵行、 云南普洱、 山东济宁和宁夏青铜峡)的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 1~2龄若虫用抗生素HCl-tetracycline处理过的水稻饲养, 每隔20 d取样测定并比较其体内Wolbachia和WO噬菌体的感染率, 以此来初步研究灰飞虱体内WO噬菌体与Wolbachia的侵染关系, 结果表明: WO噬菌体感染率的变化趋势与其宿主Wolbachia的基本一致, 都随着时间推移逐步下降。我们进一步对未经HCl-tetracycline处理的灰飞虱, 用实时定量PCR的方法对WO噬菌体和Wolbachia在不同日龄灰飞虱雌虫体内的菌量进行测定, 结果显示, 二者菌量都随着日龄的增长有所变化, 在第8天达到最大, 二者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由此我们推断WO噬菌体是侵染胞内共生菌Wolbachia的专性病毒, 并且感染Wolbachia的WO噬菌体很可能是溶原性的噬菌体。  相似文献   

14.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河北坝上步甲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建芳  王新谱  李秀敏  刘桂霞 《昆虫学报》2010,53(10):1127-1134
为了探讨土地利用方式对步甲物种多样性的影响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于2009年5-10月利用巴氏罐法, 对河北坝上塞北管理区内的灌草丛、马铃薯地、苜蓿地、围封草地、中度放牧草地和重度放牧草地6种生境的步甲进行了系统调查。结果表明: (1)共捕获步甲标本10 804号, 计10属18种, 其中强足通缘步甲Pterostichus fortipes、侧步甲Carabus latreillei和双斑猛步甲Cymindis binotata占优势, 个体数分别占总数的67.5%, 7.53%和7.06%。(2)苜蓿地中的步甲密度、物种丰富度、Margalef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较高, 其他样地较低。(3)聚类分析结果显示, 不同生境的步甲群落相似性与受干扰强度和土地利用方式一致。(4)步甲主要在6-9月活动, 高峰期为7-8月。各物种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生境内的季节变化趋势与不同生境植被生长季节相关, 步甲个体数量随着植物生物量的增加而增加。强足通缘步甲Pterostichus fortipes高峰期大多出现在植物生长旺盛的7月, 仅围封草地内的高峰出现在8月; 双斑猛步甲Cymindis binotata的高峰期出现在8-9月。(5)典范对应分析表明, 土壤含水量、土壤温度、植物盖度、植物生物量及植株高度是影响步甲群落组成的重要环境因子。结论认为,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环境的干扰影响了步甲赖以生存的生境, 进而影响了其物种的组成和数量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15.
2008 年8 月利用陷阱法在内蒙古额尔古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得了4 号鼩鼱类标本,个体皆小, 尾长小于32 mm,貌似姬鼩鼱,颅全长在16. 50 ~17.24 mm 之间,大于姬鼩鼱(15 mm)。为了确证该4 号标本的物种类型,本文测定了它们的线粒体细胞色素b (Cyt b)基因全序列,结合从GenBank 下载的鼩鼱类序列构建系统进化关系。发现测定序列和下载苔原鼩鼱序列很好地聚在一起并形成单系。标本间及与下载的苔原鼩鼱间遗传距离小。从分子角度确证了标本为苔原鼩鼱,证实了苔原鼩鼱在中国的分布。本文对标本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16.
大分舌蜂营巢生物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延会  丁亮  袁峰  张彦周  图立红  朱朝东 《昆虫学报》2010,53(11):1287-1294
于2009和2010年对广东河源大分舌蜂Colletes gigas的巢穴结构及生物学习性进行了初步研究。对分布在同一区域大分舌蜂的巢穴进行了挖掘, 详细记录了两个巢穴的结构; 挖出的卵、 幼虫及蛹的形态进行了解剖镜和电镜观察, 并做了简要描述。另外, 还通过分子及形态学方法对与大分舌蜂共用筑巢场所的另一种分舌蜂进行了鉴定。研究发现大分舌蜂喜欢在沙土中筑巢, 并且有集中筑巢的习性。大分舌蜂的巢穴由一条主道和几条虫室道组成, 虫室建在主道及各个虫室道的末端。大分舌蜂往年的巢穴可以被翌年羽化的大分舌蜂再次利用, 沿主道重新建造自己的虫室道或扩展原有的虫室道。大分舌蜂在中国南方专性取食山茶科植物尤其是油茶的花粉及花蜜, 蜂粮由于花蜜含量较多而呈液体状。通过进一步比较COI与28S D2区数据, 甄别出同一巢区中还存在另一种分舌蜂属物种, 表明大分舌蜂可以与另一种分舌蜂Colletes sp.共用筑巢场所。  相似文献   

17.
黄素青  徐汉虹  童松  张志祥 《昆虫学报》2010,53(10):1104-1110
为了研究Interruptin B的杀虫活性, 初步探讨其杀虫作用机理, 本研究采用叶碟法和叶片浸渍法测定了Interruptin B对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和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 3龄幼虫的拒食活性和毒杀活性; 采用注射法和血球计数法研究对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幼虫血细胞数的影响; 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3-(4, 5-dimethylthiazole-2-yl)-2, 5-diphenyltetrazolium bromide, MTT]法测定对斜纹夜蛾卵巢细胞(SL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 采用倒置显微镜观察对SL细胞形态、密度和贴壁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处理后48 h, Interruptin B对亚洲玉米螟和小菜蛾3龄幼虫的拒食中浓度(AFC50)分别为108.56 和143.88 μg/mL, 致死中浓度(LC50)分别为346.23和194.32 g/mL; 处理后24 h和48 h, 对SL细胞的抑制中浓度(IC50)分别为13.51和4.11 g/mL。Interruptin B处理SL细胞后12-48 h, 细胞密度随时间的延长而下降, 与对照差异显著(P<0.05); 处理后3, 6, 12, 24和48 h, SL细胞变形率分别为28.18%, 83.90%, 85.18%, 93.93%和100%, 细胞贴壁率分别为96.59%, 89.90%, 83.18%, 5.06%和1.09% , 处理后6-48 h, SL细胞变形率和贴壁率与对照差异显著(P<0.05)。Interruptin B对小菜蛾和亚洲玉米螟3龄幼虫具有良好的拒食和毒杀活性, 能显著降低斜纹蛾幼虫血细胞数量, 对SL细胞具有良好的增殖抑制作用, 可显著降低SL细胞生长密度, 改变细胞形态, 降低贴壁率, 表明该化合物可通过影响昆虫细胞活力毒杀活体昆虫。  相似文献   

18.
朱军生  翟保平  董保信 《昆虫学报》2010,53(12):1429-1435
为了提高害虫预报的准确率, 将径向基小波网络首次引入农作物害虫预测预报领域, 改进了径向基小波网络的学习算法, 使之适合于害虫预测的应用: 利用径向基小波函数族时、 频两域支撑完全或部分覆盖被分析数据序列时、 频两域支撑的原理来确定小波函数族尺度参数和平移参数取值; 根据中心向量之间的欧式距离大小来初步筛选隐含层神经元。在实例分析中, 本文利用1966-1995年山东省惠民县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的监测数据建立了基于径向基小波网络的2代棉铃虫卵量峰值日期预测模型, 利用1996-2000年的监测数据对模型进行了检验。检验结果表明: 在5年的预测数据中, 4年的预测数据偏差在3 d以内, 另外1年的预测数据偏差4 d, 预测效果令人满意。本文为害虫预测预报研究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9.
杨瑞  张雅林  冯纪年 《昆虫学报》2008,51(3):290-297
活体蝴蝶异地放飞存在潜在的入侵风险。本文采用生态位因素分析(ENFA)模型分析包括气候、地形、生境结构、植被类型、人类活动在内的影响玉带凤蝶Papilio polytes Linnaeus和箭环蝶Stichophthalma howqua(Westwood) 两种放飞蝴蝶分布的生态地理变量,模拟其在中国的适宜生境,评估其入侵风险。对现有分布记录的分析表明: 影响这两种蝴蝶分布的主要环境变量与其生态学特性相一致,且影响其扩散范围的主要因素为年总积温和冬季低温等;同时,人类活动的干扰对其分布影响很大。根据适生性图推测,这两种蝴蝶的适宜生境大部分重叠,主要集中在中国大陆中部及东南部,其扩散趋势由东南向西北发展。为防止活体蝴蝶放飞带来的潜在入侵风险,根据不同适生等级提出:HSI≥50的地方,不能开展室外放飞;5≤HSI<50的地方,可采取限制性室外放飞; HSI<5的地方,可进行自由室外放飞。  相似文献   

20.
西南鼠耳蝠广东新纪录及其核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西南鼠耳蝠(Myotis altarium Thomas,1911),因峨眉山为其模式产地,又称峨眉鼠耳蝠或者四川鼠耳蝠。隶属于翼手目(Chiroptera)蝙蝠科(Vespertilionidae)鼠耳蝠属(Myotis),主要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