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肾嗜酸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3-2009年间收治11例肾嗜酸细胞瘤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对肾嗜酸细胞瘤的诊断及治疗进行复习讨论。结果:本组11例患者中,年龄为26-75岁,男性7例,女性4例。合并透明细胞癌者1例,术前误诊为肾上腺肿瘤者1例。7例行根治性肾切除术者,4例行肾部分切除术。术后随访11个月-7年未见肿瘤转移或复发。结论:肾嗜酸细胞瘤倾向于良性肾实质性肿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确诊需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与病理学检查相结合。治疗首选保肾手术,但应注意并发恶性肿瘤的可能,加强随访。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肾嗜酸细胞腺瘤的临床特征,指导并提升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47例肾嗜酸细胞腺瘤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特点、影像表现、病理特征、治疗方法及预后等方面。结果:47例患者中43例因查体偶然发现,仅4例表现为患侧腰痛症状。术前影像诊断中1例考虑嗜酸细胞腺瘤,1例考虑腺瘤,2例CT与MRI报告不一致(CT与MRI各有1例诊断良性,具体类型不确定),其余43例均诊断为肾细胞癌(1例囊性肾癌)。27例行肾癌根治性切除术,16例行肾部分切除术,4例行微波或射频消融术。所有患者术后病理均诊断为肾嗜酸细胞腺瘤,随访4~179月,均无转移或复发。结论:肾嗜酸细胞腺瘤作为一种与肾细胞癌难相鉴别的良性肿瘤,因缺乏特异性表现,极易误诊为肾细胞癌,因此对肾肿瘤患者应尽可能选择保肾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olid pseudopapillary tumor of pancreas,SPTP)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在2006年6月-2011年11月年收治的8例SPTP病人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治疗的情况,其中小儿2例,成人6例.结果:有7例女性病人,1例男性病人,有腹痛或无特异性临床表现.所有病例均进行CT检查.肿瘤位于胰腺头部1例,胰腺颈部2例,位于胰体尾5例.1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2例行胰腺颈部节段性切除术,4例行胰体尾切除+脾切除术,1例行胰体尾切除术(保留脾脏),手术顺利,术后无并发症发生.随访时间4-56月,无复发和转移.结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是一种较罕见的肿瘤,多发于年青女性.CT有助于该病的诊断.手术切除是该病的主要治疗手段,并可获得良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螺旋CT和MRI对肾嗜酸性细胞腺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肾嗜酸性细胞瘤的CT和/或MRI表现。结果:CT检查12例,平扫8例病灶呈均匀软组织密度影,3例呈不均匀软组织密度影,1例瘤体周边有环状钙化。增强后病灶轻中度强化,6例见星状瘢痕。MRI检查3例,2例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1例T1wI呈等信号、T2WI等低信号。结论:多数肾嗜酸细胞腺瘤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CT结合MRI特别是动态扫描有助于术前做出正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5.
淡明江  吕军  胡卫列  张长征  童亮 《生物磁学》2011,(21):4081-4083
目的:探讨睾丸间质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诊疗方法。方法:分析并总结3例睾丸间质细胞瘤患者的,J盏床病理资料并文献复习。结果:1例术中冰冻切片诊断为睾丸间质细胞瘤,2例术前细针穿刺病理诊断为睾丸间质细胞瘤,病理组织学表现为瘤细胞呈团、条索或弥漫分布,体积较大,呈多角形胞质丰富嗜酸性,边界清楚。2例患者行单侧睾丸切除,1例行睾丸肿瘤剜除术,术后分别随访24、15、10个月未见复发。结论:睾丸间质细胞瘤发病率低,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易误诊,确诊需依赖病理组织学检查,细针穿刺病理可明确诊断并有助于手术的选择及手术范围的确定。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GST)的诊断和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4月至2006年3月近6年收治的1I例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手术治疗方式及病理结果.结果:临床以消化道出血、腹部肿块表现为主,症状无特异性,所有病例术前均行胃镜及CT检查,均行手术治疗,其中6例行肿瘤楔形切除,5例行胃大部切除术,病理诊断良性5例(45.5%)交界性1例(9%),恶性5例(45.5%).随访时间3个月至5年,死亡1例,死于腹腔广泛转移.结论:胃间质瘤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术前诊断困难,胃镜和CT可发现病变,诊断以病理诊断为准,其中免疫组化结果为重要诊断依据,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膀胱副神经节瘤的诊治方法及体会,提高膀胱副神经节瘤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报告1例膀胱嗜铬细胞瘤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复习分析总结膀胱副神经节瘤的诊断治疗方法。结果:患者行腹腔镜下膀胱部分切除术,手术成功,术后顺利出院,随访至今无转移。结论:膀胱副神经节瘤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血尿、高血压和排尿时典型发作三联征为膀胱副神经节瘤的主要症状,对于瘤体较小的患者要警惕CT检查漏诊的可能性,可行活组织检查进行确诊。腹腔镜下切除是目前治疗膀胱副神经节瘤最有效、创伤最小的方法,但术后要严格随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嫌色性肾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对17例嫌色性肾细胞癌进行组织形态学、免疫组化染色及Hale’s胶样铁染色观察,结合文献对其临床表现、病理形态特点及鉴别诊断进行探讨。结果嫌色性肾细胞癌17例,大体肿瘤直径3-10.5cm。镜下肿瘤由嫌色细胞和嗜酸细胞构成,呈片状、梁状和腺泡状分布。嫌色细胞体积较大,多角形,胞膜清晰,胞质半透明细网状,胞核皱缩,可见核沟及核异型,核仁不明显;而嗜酸细胞胞质嗜酸,可见明显的核周空晕。免疫组化:EMA 100%阳性,CD10 52.9%阳性,Vimentin阴性,CK7 88.2%阳性,P504S29.4%阳性,CD11794.1%阳性。Hale’s胶样铁染色100%阳性。17例中12例随访6个月到3年,仅1例在术后15个月发现肝脏转移,其余均未发现复发及转移。结论嫌色性肾细胞癌是一种少见的肾肿瘤,恶性程度相对较低,预后良好。掌握该肿瘤独特的病理学特征,对鉴别其他肾上皮性肿瘤有重要帮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螺旋CT和MRI对肾嗜酸性细胞腺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肾嗜酸性细胞瘤的CT和/或MRI表现。结果:CT检查12例,平扫8例病灶呈均匀软组织密度影,3例呈不均匀软组织密度影,1例瘤体周边有环状钙化。增强后病灶轻中度强化,6例见星状瘢痕。MRI检查3例,2例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1例T1WI呈等信号、T2WI等低信号。结论:多数肾嗜酸细胞腺瘤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CT结合MRI特别是动态扫描有助于术前做出正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睾丸间质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诊疗方法。方法:分析并总结3例睾丸间质细胞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文献复习。结果:1例术中冰冻切片诊断为睾丸间质细胞瘤,2例术前细针穿刺病理诊断为睾丸间质细胞瘤,病理组织学表现为瘤细胞呈团、条索或弥漫分布,体积较大,呈多角形胞质丰富嗜酸性,边界清楚。2例患者行单侧睾丸切除,1例行睾丸肿瘤剜除术,术后分别随访24、15、10个月未见复发。结论:睾丸间质细胞瘤发病率低,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易误诊,确诊需依赖病理组织学检查,细针穿刺病理可明确诊断并有助于手术的选择及手术范围的确定。  相似文献   

11.
胃肠间质细胞瘤12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问质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分析12例胃肠间质细胞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诊断及治疗情况。结果:12例中,6例胃间质瘤,6例小肠问质瘤。主要症状为不规则腹痛、腹块、消化道出血。经胃镜、钡餐、CT检查发现。12例均行手术切除,病理证实诊断。9例随访,无复发,死亡。结论:胃肠问质细胞瘤大多为恶性或低度恶性,治疗以手术切除,术后严密随访。胃肠间质细胞瘤是指一类独立起源于胃肠道原始间质干细胞并呈非定向分化的间叶肿瘤。过去受病理诊断技术的限制,这类肿瘤多被诊断为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及神经纤维瘤。近年来随着病理诊断技术的进步,这类肿瘤被统一命名为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CLSTs)。我科自1995年至今收治胃肠道问质瘤12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嫌色性肾细胞癌(chromophobe renal cell carcinoma,CRCC)和嗜酸细胞瘤(oncocytoma)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提高对二者的认识和诊疗水平。方法对手术切除的5例CRCC和2例Oncocytoma进行肉眼和光镜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其临床病理学差异。结果 CRCC以实体结构为主、胞质半透明或嗜酸性颗粒状、核皱缩且核周有空晕;Oncocytoma以巢状结构为主,胞质嗜酸颗粒状、核圆形、核仁小。免疫组化染色显示两者均呈E-cadherin、EMA、CK20、vimentin阳性;CRCC瘤细胞CD10和CK7强阳性而S-100蛋白阴性,5名患者随访8~32个月,其中1例手术12个月后由于转移死亡;Oncocytoma瘤细胞S-100蛋白强阳性、CD10和CK7阴性,2名患者随访41个月,均未出现复发和转移。结论 CRCC和oncocytoma二者形态学各有特征,免疫表型相似,二者鉴别诊断主要在于生长方式和细胞学特征。综上所述:CRCC为惰性肿瘤,Oncocytoma为良性肿瘤,预后较好,手术切除后极少发生复发和转移。  相似文献   

13.
俞海平  邬立保 《生物磁学》2011,(22):4398-4400
脑肿瘤分类的方法很多,目前尚无统一的分类方法,并且各种肿瘤的组织发生与病理特征不同,其良性与恶性以及物学特性也不一样。通常按组织学可分类如下:(1)发源于神经胶质的肿瘤:星形细胞瘤、少支胶质细胞瘤、髓母细胞瘤等。(2)发源于脑膜的肿瘤:脑膜瘤、脑膜肉瘤、蛛网膜囊肿等。(3)发源于垂体的肿瘤:厌色细胞腺瘤,嗜酸、嗜碱性细胞腺瘤。(4)发源于颅神经的肿瘤:听神经瘤、三又神经瘤等各种神经鞘瘤。(5)发源于胚胎残余组织:颅咽管瘤、脊索瘤、皮样囊肿等。(6)发源于血管细胞:血管瘤及血管网织细胞瘤等。(7)由其它部位转移或侵入的肿瘤:各种转移瘤及鼻咽癌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SALL4在肾母细胞瘤及相关病变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附属同济医院病理科收集2008-2011年间肾母细胞瘤及其他相关肿瘤,包括肾透明细胞癌、肾嫌色细胞癌、肾嗜酸细胞腺瘤以及后肾腺瘤等病例,共45例;此外收集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B淋巴母细胞淋巴瘤、PNET/EWING、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横纹肌样瘤等病例共28例。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Envision二步法),对上述各类疾病,进行SALL4的表达检测,分析其表达情况。结果 (1)SALL4在22例肾母细胞瘤中,阳性12例,阳性率为54.5%。SALL4在肾透明细胞癌、肾嫌色细胞癌、肾嗜酸细胞腺瘤和后肾腺瘤等其他肾脏相关肿瘤中不表达。(2)SALL4在17例混合型肾母细胞瘤中阳性表达10例,阳性率为59%。SALL4在2例上皮型肾母细胞瘤中阳性表达2例。SALL4在2例间叶型和1例胚基型肾母细胞瘤中不表达。在SALL4阳性的肾母细胞瘤中,SALL4的表达主要定位于幼稚的上皮成分,幼稚间叶成分和胚基成分不表达SALL4。(3)SALL4在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B淋巴母细胞淋巴瘤、PNET/EWING、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横纹肌样瘤等肿瘤中不表达。结论 SALL4在肾母细胞瘤中有一定程度的阳性表达,其表达主要定位于肿瘤中的上皮成分,可以用于肾母细胞瘤亚型分类和鉴别诊断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探讨心肌酶谱、动态心电图及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诊断嗜铬细胞瘤儿茶酚胺性心脏损害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20年4月在我院诊断为嗜铬细胞瘤患者114例,其中嗜铬细胞瘤儿茶酚胺性心脏损害的患者27例。所有患者均完善术前常规检查(血常规、胸片、动态心电图)、心肌酶谱、心脏超声、冠状动脉CTA等临床资料,并收集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如血压、临床症状等。结果:114例嗜铬细胞瘤患者中,27例患者存在嗜铬细胞瘤儿茶酚胺性心脏损害。嗜铬细胞瘤儿茶酚胺性心脏损害患者一般临床资料与嗜铬细胞瘤无儿茶酚胺性心脏损害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嗜铬细胞瘤儿茶酚胺性心脏损害以高血压为主要表现,临床症状表现多样,可伴有头痛、心悸、多汗三联征表现。114例患者中,26例患者出现心肌酶谱升高,36例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电图异常、24例患者冠状动脉CTA异常,嗜铬细胞瘤儿茶酚胺性心脏损害患者在心肌酶谱、动态心电图及冠状动脉CTA异常例数与嗜铬细胞瘤无儿茶酚胺性心脏损害患者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14例患者中心肌酶谱或心电图或冠状动脉CTA异常的患者总共56例,其中嗜铬细胞瘤儿茶酚胺性心脏损害患者23例,嗜铬细胞瘤无儿茶酚胺性心脏损害患者有33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嗜铬细胞瘤儿茶酚胺性心脏损害患者中,心律失常最为常见。结论:嗜铬细胞瘤儿茶酚胺性心脏损害患者心肌酶谱、动态心电图及冠状动脉CTA均可存在异常表现,但特异性、敏感性不高,三者同时综合分析可以提高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术式对早期卵巢颗粒细胞瘤初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00年1月~2008年12月我院收治的39例早期卵巢颗粒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不同术式对肿瘤复发和预后的影响。结果:39例患者中,行全面分期手术者20例,其中7例仅予盆腔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活检而未予淋巴结清扫,所有淋巴结术后病理皆提示无淋巴转移;19例行非全面分期手术。随访期间,全面分期手术组皆无复发,而非全面分期手术组4例复发,两组患者术后3年的复发率分别为0和21%,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非全面分期手术组有1例患者于术后29月死亡,死亡年龄为72岁,全面分期手术组无死亡病例,两组患者的死亡率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原发性卵巢颗粒细胞瘤罕有淋巴结转移,早期卵巢颗粒细胞瘤行全面分期手术对于明确肿瘤分期、治疗及预后有重要意义,而全面分期手术中行盆腔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对于肿瘤的复发意义有限,初治患者全面分期手术时可不予淋巴清扫。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儿童胸腔内巨大肿瘤的临床特点与外科治疗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儿童胸腔内巨大肿瘤患儿的临床、病理学资料,外科处理过程,并对治疗效果进行随访。结果:4例前纵隔肿瘤中2例为梭形细胞瘤,另2例来源于胸腺,分别为良性畸胎瘤和恶性神经鞘瘤,肿瘤均被完整切除;5例后纵隔肿瘤均作肿块切除,最终病理结果4例为神经母细胞瘤,1例为神经节细胞瘤;2例术前诊断为肺肿瘤的患者中,1例作了右全肺切除,1例作右肺中下叶切除,病理报告均为胸膜肺母细胞瘤;1例术前诊断为胸腔内巨大肿块患儿行肿块切除后病理报告为间叶性软骨肉瘤。结论:手术指征、手术径路的把握及术后管理决定了胸腔内巨大肿瘤患儿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妊娠期上尿路结石致肾绞痛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103例妊娠期上尿路结石致肾绞痛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诊治过程进行分析,结合文献讨论本病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结果:92例B型超声检查发现结石,11例仅发现患侧肾脏积水.所有患者均先行保守治疗;期间14例行输尿管置管术,7例行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术,2例行经皮肾穿刺造瘘术;101例患者顺利足月分娩;2例终止妊娠,孕妇平安.结论:妊娠期上尿路结石的诊断首选超声检查.对于有症状发作者保守治疗是主要治疗方法.治疗用药物应注意保护胎儿.对于顽固性肾绞痛患者,外科治疗首选逆行插管引流尿液,必要时可选择输尿管镜检查或经皮肾穿刺.开放手术为最后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颅底脊索瘤的CT、MRI表现及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6例脊索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肿瘤位于鞍区及鼻咽部者9例,位于中颅窝者5例,位于后颅窝者8例,混合型4例。手术入路:额颞入路一翼点开颅9例,鼻内镜下经蝶入路5例,颞下、颞枕及扩大中颅窝入路8例,4例未手术行放射治疗。结果:肿瘤全切8例,大部及次全切14例,围手术期未见死亡病例。25例患者获得随访;3例于术后1年内复发,其中2例死亡,余者颅神经损伤及肢体症状均有改善。结论:脊索瘤无典型临床表现,现多可通过术前影像学检查得以诊断,少数位于特殊位置者需与垂体瘤,颅咽管瘤,三叉神经鞘瘤等鉴别;肿瘤全切较为困难,根据需要选择相应的手术入路可明显提高手术效果;放疗可作为术后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1.探讨以癫痫为首发症状的胶质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2了解不同手术方式对疾病的治疗和长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对从2011年8月到2012年9月的31例病人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结果:病理确诊的WHOⅠ级星形细胞瘤2例,WHOⅠ-Ⅱ级的星形细胞瘤的4例,WHOⅡ级的星形细胞瘤12例,WHOⅡ级少突胶质细胞瘤的7例,WHOⅡ-Ⅲ的星形细胞瘤4例,仅有胶质细胞增生的2例。结论:1以癫痫为首发症状的低级别胶质瘤应诊断明确,注意鉴别诊断。2早期显微手术治疗控制癫痫症状效果较好。3术后给予抗癫痫药物可预防和较少再发作。4根据手术部位,尽可能的全切肿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