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索帕金森病(PD)的磁敏感加权成像(SWI)的表现。方法:34例帕金森病患者作为病例组和3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采用GE1.5T磁共振成像系统,行常规的快速自旋回波T1、T2加权像后,加扫三维磁敏感加权成像覆盖基底节区及中脑。使用SWI后处理软件在校正相位图上两次测量双侧尾状核头、苍白球、壳核、黑质、红核的相位值,最终的相位值取两次测量的平均值。结果:病例组患者黑质、壳核的相位值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D患者黑质及壳核铁沉积增加。病例组壳核的相位值与PD病程之间存在负相关。对照组中尾状核头、壳核、黑质相位值左侧低于右侧。结论:SWI是显示PD患者脑内铁沉积的有效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SWI)检测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患者脑深部核团的铁含量的可行性.方法:收集2010年5月至2012年6月我院就诊的32例帕金森病患者作为病例组和32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采用飞利浦公司3.0 T Achieva超导型MRI系统,行常规的快速自旋回波T1、T2加权像后,加扫三维磁敏感加权成像覆盖基底节区及中脑.使用SWI后处理软件在最小密度投影图上两次测量双侧尾状核头、苍白球、壳核、黑质、红核的信号强度值,最终的信号强度取两次测量的平均值.结果:病例组患者黑质、苍白球的信号强度值分别为0.45± 0.82、0.36± 0.81,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WI通过信号强度的变化可显示脑内铁沉积,为PD患者脑内铁沉积的有效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CT、常规MRI序列和磁敏感加权成像(SWI)表现与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42例DAI患者的影像资料,分析、比较CT、MRI和SWI的信号特征及脑内病灶显示率。结果:SWI显示病灶最多、最敏感;脑CT扫描次之;常规MRI序列敏感性差,只有部分病灶显示。结论:CT、MRI和SWI对DAI早期诊断、治疗及评价预后具有重要参考价值,SWI是诊断DAI最有效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4.
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在颅脑疾病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在脑部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65例临床疑是脑血管病变患者行常规T1WI、T2WI、DWI、SWI序列及增强T1WI、MRA,探讨SWI序列在显示小出血灶、小静脉及含铁血黄素、钙化等顺磁性物质的优越性。结果①海绵状血管瘤,SWI能鉴别出血与血管,发现更多的小出血灶;②动静脉畸形,SWI能够发现更多的细小静脉向大静脉引流;③急性脑梗死,SWI可发现小的出血灶;④脑肿瘤,SWI显示出小的引流静脉;⑤帕金森病,SWI能显示脑内多发异常低信号铁沉积。结论 SWI对低流量血管畸形、小静脉结构、多发细小出血以及铁钙沉积十分敏感,为常规MRI的重要补充,应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CT、常规MRI序列和磁敏感加权成像(SWI)表现与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42例DAI患者的影像资料,分析、比较CT、MRI和SWI的信号特征及脑内病灶显示率。结果:SWI显示病灶最多、最敏感;脑CT扫描次之;常规MRI序列敏感性差,只有部分病灶显示。结论:CT、MRI和SWI对DAI早期诊断、治疗及评价预后具有重要参考价值,SWI是诊断DAI最有效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6.
帕金森氏病(PD)是由于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坏死,导致黑质-纹状体系统的多巴胺含量下降而引起的一种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目前还没有一种很好的方法能使之治愈.Neurturin(NTN)能特异地作用于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对该类神经元具营养和保护作用.经静脉注射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诱导恒河猴产生帕金森氏病模型,并在NTN治疗组,注射MPTP之前48 h脑室内注射重组毕赤酵母表达的人NTN 1 mg. 结果表明:模型组猴均逐渐出现了PD症状,而NTN治疗组猴,PD症状比较轻或不明显;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MPTP模型组猴黑质、壳核和尾状核多巴胺(DA)、5-羟色胺(5-HT)和5-羟吲哚乙酸(5-HIAA)的含量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显著降低,NTN治疗组猴的黑质、壳核和尾状核中的DA、5-HT和5-HIAA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而与模型组相比,DA、5-HT和5-HIAA含量均明显增加;光镜检查MPTP模型组猴黑质神经元细胞明显脱失,而NTN治疗组猴黑质神经元细胞丢失不明显,与正常对照组猴无差别.上述结果表明,制备的重组人NTN在恒河猴体内能保护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不受MPTP的损伤,使其DA含量及多巴胺能神经元维持正常,在MPTP存在下没有发生PD症状.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11C同位素标记的匹兹堡复合物B正电子发射显像(11C-PIB PET)对高龄脑淀粉样血管病(CAA)患者的诊断作用及11C-PIB沉积与脑微出血(CMB)的位置关系。方法: 选取6例非痴呆的临床可能脑淀粉样血管病(CAA)患者、14例阿尔兹海默症(AD)患者和10例对照患者行11C-PIB PET检查,并同机行磁敏感成像(SWI)检查。以了解CAA患者脑内PIB沉积特点。结果: ①CAA组和AD组11C-PIB PET成像皮层各脑区可见放射性滞留,对照组患者仅1例可见皮质放射性滞留。以BostonCAA诊断标准为参考,11C-PIB PET诊断CAA敏感为100%,特异性为90%。②CAA组和AD组各脑区PIB沉积高于对照组(P<0.05)。③CAA患者脑内PIB沉积低于AD组,两者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11C -PIB PET诊断CAA敏感性高。同时合并脑叶微出血及脑凸表面铁沉积更支持CAA的诊断,有助于增加其诊断特异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6-羟多巴胺单侧毁损黑质致密部多巴胺神经元后,脚桥核(PPN)和丘脑腹外侧核(VL)神经元自发放电活动的变化,探讨帕金森病(PD)的发病机制。方法:应用玻璃微电极细胞外记录法,观察对照组和PD组PPN和VL神经元的放电频率和放电形式的变化。结果:对照组和PD组大鼠PPN放电频率分别为(8.31±0.62)Hz和(10.70±0.85)Hz,PD组放电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和对照组相比,PD组PPN的不规则和爆发式放电神经元构成比例明显增多(P〈0.01),同时规则放电频率增加(P〈0.01)。对照组和PD组大鼠VL的放电频率分别为(6.25±0.54)Hz和(5.67±0.46)Hz,两组间没有显著性差异。VL神经元放电形式表现为不规则和爆发式放电,两组间构成比也没有明显差异,但PD组爆发式神经元放电频率明显降低(P〈0.01)。结论:PD状态下,PPN神经元活动增强,PPN可能参与了PD的病理生理过程,VL神经元放电可能受PPN神经元投射的调节。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到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大鼠毁损侧黑质内,PD模型大鼠的姿势不对称性和黑质及纹状体内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hy droxylase,TH)表达的改变,以及BM—SCs在大鼠脑内的存活、分化情况。方法黑质、前脑内侧束两点法注射6一羟多巴胺(6-OHDH)并行为学分析筛选PD模型大鼠。将PD模型大鼠随机分为移植组和对照组。BMSCs移植术后4周和8周,观察大鼠姿势不对称性,免疫组织化学及免疫荧光显色方法检测黑质和纹状体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TH)的表达变化以及BMSCs在大鼠体内的存活、迁移及分化情况。结果BMSCs黑质内移植可使PD模型大鼠的转动频率由(10.62±2.97)r/min降至(4.65±1.08)r/min(P〈0.01),显著增加毁损侧黑质TH阳性细胞数量和纹状体内TH阳性纤维密度。BMSCs在大鼠黑质内可以存活至少8周,部分细胞分化为神经干细胞、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结论黑质内移植BMSCs对PD模型大鼠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0.
帕金森病的MRI应用价值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常规MRI的影像学表现特点和在常规MRI上测量黑质致密带(pars compacta of substantia nigra,SNc)宽度对PD的评估价值。方法:对90例PD患者(Hoehn-Yahr分级为Ⅰ-Ⅱ级57例、Ⅲ级18例、Ⅳ级15例)、60例年龄匹配的健康对照者进行MRI检查,分析PD患者的常规MRI影像学表现,对比分析PD组和对照组中MRI的白质高信号(包括侧脑室周围和半卵圆中心的白质高信号)的发生率,并对比分析PD组和对照组的SNc宽度。结果:PD组比对照组侧脑室周围白质高信号的发生率明显增高(P〈0.01),但PD组的半卵圆中心白质高信号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D组比对照组SNc宽度明显变窄,并且PD患者随病情加重其SNc宽度更加变窄。结论:PD常规MRI的影像学表现不具有诊断上的特异性,但在常规MRI上侧脑室周围白质高信号的观察和SNc宽度的测量对PD的评估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CT灌注成像技术观察帕金森病合并抑郁患者局灶脑血流灌注的特点,进一步探讨抑郁症发生与脑血流的关系.方法:将41例帕金森患者根据是否合并抑郁症分为帕金森病组22例、帕金森病合并抑郁症者为抑郁组19例、其中抑郁组分为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前组、治疗后组,3组均进行CT局部脑血流灌注显像,半定量分析各脑区血流灌注情况.结果:帕金森合并抑郁症组患者双侧额叶、颞叶和基底节的脑血流量测定(CBF)较帕金森病组显著下降(P<0.05);抑郁组左、右侧脑血流低灌注存在不对称性,左侧额叶、顶叶的CBF较右侧显著下降(P<0.01);rTMS治疗后脑血流灌注较治疗前改善,HAMD评分改善(P<0.05).结论:帕金森患者存在局灶性脑血流灌注降低,合并抑郁症患者额、顶叶下降更明显,经颅磁刺激治疗后脑血流低灌注改善.  相似文献   

12.
马宝仓  陈忻  熊珮  张楠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2013,(6):41-45,I0007,I0008
目的观察鱼藤酮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大鼠铁积聚脑区胶质细胞是否激活。方法雄性Wistar大鼠予颈背部皮下注射鱼藤酮(2 mg/kg)葵花油乳化液,每日一次,连续注射4~6周制备PD模型,8周时做冰冻切片,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PD大鼠铁积聚脑区小胶质细胞(OX42)和星形胶质细胞(GFAP)。结果 PD大鼠黑质致密部、海马齿状回颗粒细胞层、纹状体苍白球、小脑齿状-间位核及小脑面神经核中铁染色显著积聚区域内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染色积分光密度值较正常组明显增加(P〈0.05)。结论鱼藤酮PD大鼠铁积聚脑区小胶质细胞、星型胶质细胞均呈激活状态。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汉族人线粒体DNA(mtDNA)单倍型与散发性帕金森病(PD)的关系。方法:用酚/氯仿法从65例PD患者和50名健康者(对照组)的外周静脉血中提取基因组DNA,通过斑点杂交方法对PD患者和对照组的10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G1719A,G4580A,C7028T,G8251A,G9055A,A10398G,A12308G,G13366A,C13708T,G16391A)和单倍型进行检测。结果:PD组G1719A突变5例、G9055A突变2例、C13708T突变4例,对照组G1719A突变1例,2组的突变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PD组H单倍型54例(83.1%),其他11例(16.9%);对照组H单倍型49例(98.0%),其他1例(2.0%)。结论:10398G不是汉族人散发性PD发病的易感因子,也没有保护作用;不宜用H、I、J、K、T、U、V、w和x等9个mtDNA单倍型来评估汉族人散发性PD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重复经颅磁刺激(r TMS)作为一种无创的神经调控技术,对帕金森病(PD)患者的疗效目前尚未完全明确。本文结合临床量表评估、脑电溯源以及脑功能网络以探讨高频r TMS对强直迟缓亚型帕金森病(AR-PD)患者的作用效应。方法 共纳入18例AR-PD患者,利用标准低分辨率电磁断层成像(s LORETA)对脑电信号进行溯源分析,进而通过复杂网络理论构建脑功能网络,从脑区之间协同工作的角度对比分析网络拓扑特征。结果 磁刺激后前额叶、初级运动皮层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与运动感觉产生、运动规划和运动执行相关脑区的网络连通性显著增强(P<0.05)且脑功能网络的拓扑特征平均聚类系数的变化与帕金森病统一评定量表评分的变化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推测r TMS改善了AR-PD患者在运动感觉产生到运动执行过程中的信息传递能力,本研究可为r TMS对AR-PD患者运动症状的改善作用与感觉运动网络重新整合的关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铁与帕金森病关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量研究证实帕金森患者黑质铁异常沉积,脑内铁代谢紊乱,铁促进氧化应激是神经细胞损伤的重要病理机制。本文综述了铁代谢异常与帕金森病关系的研究概况,指出从中药中寻找金属螯合活性成分治疗PD是极其诱人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电针防治帕金森病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腹腔注射建立帕金森病小鼠模型,利用组织化学技术以及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电针对帕金森病小鼠脑黑质铁染色细胞和铁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模型组1周、2周、4周小鼠黑质铁染色阳性细胞的数量较正常组明显增多,染色强度也明显增强(P〈0.001;P〈0.01;P〈0.001),电针在3个存活期内均可明显减少帕金森病小鼠黑质铁阳性细胞的数量和染色强度(P〈0.001;P〈0.05;P〈0.001);模型组1周、2周黑质部位铁蛋白的表达与正常组相比都有不同程度下降(P〈0.01;P〈0.001),而电针组2周帕金森病小鼠黑质铁蛋白的表达与模型组相比显著增加(P〈0.01)。结论电针可以通过降低脑内铁的含量,同时增加铁蛋白的表达,从而提高帕金森病模型小鼠脑抗氧化能力,达到保护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探究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诱导的亚急性帕金森病(PD)模型小鼠黑质纹状体神经元动力相关蛋白1(DRP1)的表达以及在雌激素的干预下所发生的变化,从而进一步探讨雌激素对帕金森病的保护作用以及在线粒体动力学方面的作用机制和原理。本研究将C57/BL小鼠随机分配为4组:模型组(MPTP)、对照组(生理盐水)、干预组(Estrogen+MPTP)、干预对照组(Estrogen),腹腔注射一定浓度的MPTP,造模成功后,灌胃给药戊酸雌二醇,一段时间后观察小鼠行为学变化,采用双标免疫荧光检测各组的DRP1和GFAP在小鼠脑黑质纹状体神经元的表达差异,以及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蛋白印迹法检测PD小鼠黑质纹状体DRP1表达的变化以及给予雌激素干预后对上述变化的影响。研究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MPTP)小鼠表现出典型的PD症状,脑黑质纹状体神经元DRP1明显增多;经雌激素干预处理后,小鼠PD症状有所减轻,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蛋白印迹法检测的各组脑黑质纹状体DRP1的表达的变化趋势一致,干预组的DRP1表达量明显低于模型组,高于干预对照组,并且对照组和干预组的DRP1表达量无显著性差异。说明一定浓度的雌激素对正常的小鼠无明显作用,而对患PD的小鼠,雌激素能明显改善其病症,因此,雌激素对帕金森病起着一定的保护作用,其潜在的机制可能与雌激素降低了黑质纹状体神经元DRP1的表达从而减少了线粒体异常分裂有关,但是具体的原理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损毁或高频刺激丘脑底核(STN)对帕金森病(PD)大鼠黑质致密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的发生机制。方法:应用每羟基多巴胺(6-OHDA)制备偏侧PD大鼠模型,于丘脑底核(STN)区分别植入刺激电极给以高频电刺激,或注入鹅膏蕈氨酸(IA)进行损毁后,观察PD大鼠行为改变;运用尼氏(Nissl)染色、DNA原位末端标记技术(TUNEL)、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并分析黑质致密部(SNc)神经元存活及凋亡发生情况。结果:刺激组黑质致密部凋亡神经元的阳性率显著低于模型组与损毁组(P〈0.05)。与正常大鼠相比,刺激组Bel-2染色呈强阳性,Bel-2/Bax比值较高,模型组、损毁组SNc区的Bcl-2表达有所下调,Bax表达增加,Bcl-2/Bax比值降低(P〈0.05),虽然损毁组SNc的凋亡阳性神经元少于模型组(P〈0.05),但二者的Bel-2、Bax的表达及Bel-2/Bax比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损毁或高频刺激SIN对PD大鼠黑质SNc神经元存在保护作用,高频刺激的长期保护作用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9.
Ma YY  Kong SZ  Yang LJ  Meng JL  Lv LC  He M 《生理学报》2007,59(6):753-758
成年哺乳动物的某些脑区存在性别差异,即二型性,但中脑黑质是否存在性分化目前不清楚。本文旨在探讨成年大鼠中脑黑质是否存在二型性。将60只成年大鼠分成5组:(1)正常雌鼠对照组:(2)正常雄鼠对照组:(3)去卵巢组;(4)去睾丸组;(5)去卵巢后回补雌激素组,该组大鼠在去卵巢后的第7天开始连续3d给予生理剂量的雌激素回补。所有大鼠在右侧黑质埋置记录电极,在清醒和安静的生理状态下连续14d记录黑质的P50听觉诱发电位(P50),之后作黑质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TH)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查TH阳性(TH^+)细胞数量和形态变化。结果表明,正常成年雄鼠黑质的TH^+细胞数量较雌鼠少22.47%(P〈0.05),P50的T/C值也低34.72%(P〈0.01),提示正常成年大鼠黑质在结构和功能上存在二型性。与正常雄鼠相比,去睾丸大鼠黑质的TH^+细胞数量、形态和P50的T/C值无显著性变化(P〉0.05)。与正常雌鼠相比,去卵巢大鼠黑质TH^+细胞数量减少28.09%(P〈0.01),P50的T/C值降低30.85%(P〈0.01)。在大鼠去卵巢后的短时间内给予3d生理剂量的雌激素,15-20d后可观察到其黑质TH^+细胞数量、形态和P50的T/C值基本恢复到去卵巢前水平。结果提示,大鼠中脑黑质的多巴胺能神经元在数量、结构和功能活动上存在性别差异:内源性雌激素在维持黑质多巴胺系统完整性及调节其功能活动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3.0TMR高分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序列对颅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临床诊断为DAI的30例患者行SWI及常规序列扫描,观察患者病灶等,对比SWI与常规MR序列对DAI病灶形态、分布、数目显示的敏感性,并分析与哥拉斯哥昏迷(GCS)评分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130例DAI患者SWI序列平均病灶个数为22.83个,明显高于T1WI、T2WI、T2flair序列的1.5个、2.13个、4.1个,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44,P<0.05);2SWI序列皮髓质交界区、白质区、基底节、脑干、小脑、胼胝体DAI病灶呈边界清晰、大小不等点状、片状、串珠状、条状、团状不均低信号;3GCS分值越高DAI平均病灶数目越少,两者呈明显负相关(r=-0.715,P<0.05);4痊愈、好转、死亡患者DAI平均病灶数目、脑中线累及率依次增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29,X2=13.52,P<0.05)。结论:3.0TMR高分辨SWI序列对DTI的敏感性优于常规序列,病灶数目与GCS评分具有相关性,能够较好地预测患者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