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研究hIL-10和HGF重组体对大鼠活体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抑制作用.方法:以DA大鼠(RTla)为供体,Lewis大鼠(RTll)为受体建立异种肝移植鼠模型,实验组于移植后1天及7天,腹腔内注射T-HGF和T-hIL-10重组体(100μg/ml)100μl,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移植后1,7,10,20天取大鼠尾静脉血,ELISA法测定血清HGF、IL-10水平,RT-PCR测定肝细胞HGF、IL-10mRNA的表达水平,常规肝功能测定,活体肝移植动物生存期观测.结果:实验组鼠肝细胞有HGF和IL-10mRNA表达,对照组肝细胞未见表达.对照组大鼠HGF和IL-10水平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实验组大鼠HGF和IL-10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注射重组体的实验组平均生存时间为(19+0.9)天,20天时存活只数为6只.存活率75%;对照组平均生存时间为(8.6±0.5)天,20天时存活只数为2只,存活率75%(P<0.05).对照组未注射重组体,ALT和AST值持续升高,注射重组体后ALT和AST值亦有升高,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活体肝移植大鼠导入IL-10和HGF基因重组体后可抑制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维生素D3与高血压和炎症的关系。方法自发性高血压大鼠2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10只。实验组大鼠腹腔注射维生索D3制剂3μg/kg(溶于20%丙二醇0.5mL中),每周2次;对照组仅腹腔注射丙二醇0.5mL,两组均干预12周。实验过程中监测大鼠血压变化。干预前后,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25(OH)D3、钙、白细胞介素-6(IL-6)、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浓度;计算肾脏-体重比和心脏-体重比;HE染色观察两组大鼠肾脏、心脏、主动脉、小动脉组织病理改变。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干预前血压无差异显著性(P〉0.05);干预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大鼠平均收缩压分别为(157±9)mmHg和(173±8)mmHg(P〈0.05)。实验组的血清25(OH)D3、血钙水平比对照组高(P〈0.05),IL-6、MMP-9水平实验组比对照组低(P〈0.05)。实验组的心脏-体重比小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的肾脏、心脏和小动脉高血压、炎性损害明显轻于对照组。结论规律的维生素D3用药能够抑制炎症因子IL-6、MMP-9的产生,抑制机体炎症反应,调节控制血压。  相似文献   

3.
探讨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基因转染人淋巴瘤细胞系Raji细胞后,拮抗足叶乙甙(VP-16)诱导细胞凋亡的研究。将三种细胞:未转染Raji细胞、空载体pVITR02-mcs转染细胞和HGF基因转染细胞,分成正常对照组和经vP-16处理的药物组。采用Westernblot法验证HGF蛋白的表达:CCK-8法检测诱导Raji细胞凋亡的药物浓度;通过透射电镜、流式细胞术、吖啶橙(A0)染色、苏木精咿红(HE)染色等方法观察Raji细胞的凋亡情况,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Westernblot法验证了HGF蛋白质的表达;CCK.8法显示100μg/mL足叶乙甙可明显抑制Raii细胞增殖;透射电镜下可发现典型的凋亡细胞;流式检测结果表明:给药组与正常组相比,三组细胞的凋亡率明显升高(P〈0.01),提示VP-16具有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但给药组间:HGF基因转染组凋亡率明显低于未转染组(P<0.05)和空载体pVITR02.mcs转染组(P〈0.05),提示嬲F基因转染可明显抑制VP-16诱导的Raji细胞的凋亡,AO染色和HE染色结果也同样提示HGF具有拮抗VP-16诱导的细胞凋亡效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富硒板党(BCPA)注射液对老龄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2月龄、12月龄和22月龄大鼠(雌雄各半)60只,分别作为年轻组、中年组、老龄组。每个年龄段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BCPA实验组(n=10)。BCPA实验组每天腹腔按7.2g/kg注射BCPA,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常规饲养连续45d。BCPA给药后第15天,进行免疫注射。第22天,迟发型免疫应答(DTH)诱导。第15天、30天及45天尾静脉采集各年龄组大鼠血液,抗原特异性IgG、IgGl及IgG2α检测。第45天,取脾细胞分析主要T细胞亚群,并增殖脾细胞。结果:年轻、中年组BCPA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DTH反应均无显著差异,老龄BCPA实验组DTH反应则明显增强。特异性IgG、IgGl及IgG2α抗体年轻BCPA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老龄BCPA实验组则明显增高(P〈0.05)。CD3+T淋巴细胞、CD4+辅助T淋巴细胞在年轻组中比较无显著差异,中年、老龄组中有显著提升(P〈0.05)。年轻BCPA实验组脾细胞有很强的增殖反应(P〈0.05)。结论:BCPA能增强老龄大鼠DTH反应,增强抗KLM特异性IgG、IgGl和IgG2α抗体的产生,可提高对抗原的反应性,提高CD4+T细胞数量,促进免疫应答,在对抗免疫衰老,提高抗氧化能力方面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鱼油对断奶大鼠脏器指数及肠道菌群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鱼油对断奶大鼠脏器指数及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选取(21±3)d日龄断奶SD大鼠96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饲喂添加0.5%鱼油的饲料,对照组饲喂正常饲料。分别于第7、14、21、28天处死各组大鼠12只,分别测定大鼠肝脏指数、胸腺指数及脾脏指数;应用梯度稀释法和培养法测定大鼠4种肠道正常菌群,即肠杆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葡萄球菌。结果实验组第7天脾脏指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第28天肝脏指数和胸腺指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实验组第7、14和21天肠道内肠杆菌数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第7天大鼠肠道内葡萄球菌数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第14天大鼠肠道内葡萄球菌数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实验组大鼠肠道内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数量与对照组相比虽有所增高,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鱼油可以明显提高断奶大鼠的脏器指数,并且可通过增加断奶大鼠肠道内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数量,降低肠道内肠杆菌和葡萄球菌数量,进而调节断奶大鼠的肠内菌群,改善肠道内环境。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对异丙基肾上腺素(ISO)致心力衰竭大鼠心脏功能和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1β和IL-6)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全骨髓培养方法分离培养大鼠的MSCs;雄性Wistar大鼠45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15)、模型组(n=30)。正常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皮下注射、模型组采用170mg/kg的剂量皮下注射ISO,连续4天给药;各组动物末次皮下注射4周后,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将模型组LVEF〈70%的大鼠(n=20)随机分为细胞移植组(n=10)和培养液组(n=10),后大鼠开胸,细胞移植组将150μL(3×10^6MSCs)用微注射器分4点注射到左心室前壁,培养液组和正常对照组给与心肌内注射等量细胞培养液。移植后4周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大鼠的心功能,并取心脏组织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移植后4周,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细胞移植组和培养液组LVDs明显增加,EF和FS明显下降(P〈0.01);而和培养液组相比,细胞移植组LVDs明显下降、EF和FS明显升高(P〈0.05);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与培养液组比较,细胞移植组TNF—α、IL-1β和IL-6阳性表达细胞明显降低(P〈0.05,P〈0.01,P〈0.01)。结论:MSCs移植可以改善心衰大鼠的心脏功能,同时下调心衰大鼠心脏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1β和IL-6的表达。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研究COX-2、PGE2、EP2受体及小胶质细胞在甲基苯丙胺中毒大鼠纹状体内的表达变化探讨甲基苯丙胺中毒大鼠纹状体中COX-2/PGE2系统与小胶质细胞活化之间的关系。方法:将40只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10只和实验组30只(实验组分成三个亚组,分为末次给药后1天组、2天组和3天组,n=10)。实验组给予10mg/kg的MA腹腔注射,对照组给予同样剂量的生理盐水,每天注射两次,注射时间为8:00、20:00,连续注射4天。分别于末次给药后的第1天、第2天、第3天处杀。用免疫组化技术对中毒大鼠纹状体(CPU)中COX-2、EP2受体及Iba1(钙离子接头蛋白,小胶质细胞内一种特异性标记物)的表达进行检测,并进行图像分析。另外,取大鼠的纹状体运用酶联免疫法检测PGE2的含量。结果:COX-2、PGE2、EP2受体及小胶质细胞在各组均有表达。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中:COX-2、PGE2、EP2受体的1天组表达均不同程度下降;2天组中COX-2表达水平大幅度上升,PGE2、EP2受体表达仍低于正常水平;3天组COX-2表达水平继续升高,而PGE2、EP2受体表达趋于正常组水平。而小胶质细胞表达水平则是三个实验组均高于正常组,且3天组高于2天组,2天组高于l天组。对照组与实验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COX-2/PGE2系统与甲基苯丙胺中毒大鼠纹状体内小胶质细胞活化无明显相关性;COX-2与甲基苯丙胺的神经毒性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小茴香对肝纤维化大鼠的脂质过氧化水平的影响。方法:取Wister大鼠100只,随机取12只设为正常组,其余采用四氯化碳(CCL4)复合因素法复制肝纤维化大鼠模型,复制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小茴香组和复方丹参组(n=12);相应药物干预8周后,镜检肝组织形态学改变;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外周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与血清总蛋白(TP)、白蛋白(ALB)含量;生化法检测肝组织羟脯氨酸(HYP)与血清丙二醛(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结果:HE结果显示:模型组肝脏炎症与脂肪变性明显,经小茴香干预后明显改善。生化检测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ALT、AST水平显著升高(P〈0.05),TP、ALB含量显著降低(P〈O.05),HYP、MDA含量显著增加(P〈0.05),而SOD、GSH—PX和CAT活性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小茴香组ALT、AST水平显著下降(P〈0.05),TP、ALB水平显著升高(P〈0.05);HYP、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SOD、GSH—PX和CAT活性显著提高(P〈0.05)。结论:小茴香的抗肝纤维化作用可能与调节大鼠脂质过氧化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观察肢端缺血预处理(1imbisehemicpreconditioning,LIP)对大鼠脑缺血性损伤后重要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探讨LIP诱导的脑缺血耐受与炎症反应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72只SD大鼠,实验组(LIP组)30只、缺血组30只和对照组12只。实验组和缺血组设立5个时间点:6h、12h、24h、48h和72h,每点6只。通过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middlecerebralarteryocclusion,MCAO)的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及LIP法建立脑缺血耐受模型,采用HE观察每组大鼠的脑组织形态学改变、QRT—PCR和ELISA方法检测脑组织中炎症因子IL-17及IL-6的表达变化。结果实验组脑组织学病理改变明显轻于缺血组。与缺血组相比:实验组的IL-17和IL-6的基因和蛋白表达在整体水平均呈下降趋势;mRNA水平提示实验组在缺血12h、24h和48h后脑组织中IL-17、IL-6的表达量显著减少(P〈0.01);蛋白水平提示实验组在缺血24h和48h后脑组织中的IL-6以及在缺血12h、24h和48h后脑组织中IL-17的表达量均降低(P〈0.05)。结论LIP诱导脑缺血耐受,可以减轻脑缺血后的炎症反应,对缺血性脑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注射负荷量盐酸替罗非班对心肌灌注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270倒,随机分为实验组(n=133)和对照组(n=137)。所有入选患者均急诊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实验组患者予冠脉内注射负荷量盐酸替罗非班,对照组不予注射,主要终点为观察PCI术后即刻造影结果,同时观察术后3天、30天、360天的左室射血分数(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期末内径(LVESD)及术后360天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次要终点为一般出血事件的发生率、血小板下降情况、血小板聚集率的变化。结果:实验组患者术后校正的TIMI帧数、术后2小时ST段回落程度、磷酸肌酸肌酶同工酶(CK-MB)峰值及峰值时间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梗死相关血管无复流发生率及360天MACE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术后30天、360天的EF值明显增加,术后30天、360天的LVEDD、LVESD显著降低(P〈0.05);实验组术后2天血小板聚集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诊PCI术中联合冠脉内注射负荷量替罗非班可以改善心肌灌注水平及心功能,且不增加出血事件的发生率,提高远期愈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大鼠肝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并对所建模型进行评价。方法:采用改良Kamada“二袖套”法,以近交系大鼠Dark Agouti(DA)为供体、Lewis(LEW)为受体(A组)建立大鼠原位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通过观察手术情况、生存情况及肝功能和病理学检查对此模型进行评价,同时以LEW→LEW作为对照组(B组)。结果:手术成功率为91.3%;手术时间为(90.70±5.68)min;无肝期时间(9.96±1.19)min;平均存活时间A组为(12.44±3.43)d,B组超过100d;A组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及血清总胆红素术后不断升高,在第10~14d最为明显,血清白蛋白在术后第3d开始逐渐降低,在相同时相点,与B组相比差异显著;A组移植肝脏病理检查有明显的排斥反应,而B组没有。结论:DA→LEW为稳定、强烈的大鼠肝移植急排模型,是研究肝移植排斥及免疫耐受的理想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携载两性霉素B的聚乳酸纳米粒(AmB-PLA-NP)对大鼠肝、肾及血液系统的影响。方法将大鼠随机分4组,分别经尾静脉注射AmB、AmB-PLA-NP、PLA-NP(聚乳酸纳米粒)及表面活性剂聚山梨酯-80,定时取血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尿素氮(BUN)、肌酐(Cr)及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白细胞(WBC)、血小板(PLT)等指标。结果AmB组大鼠给药前及给药后1d、1周的RBC分别为(5.84±0.37)×10^12/L、(4.302±0.3)×10^12/L和(3.3±0.37)×10^12/L,AmB-PLA-NP组分别为(6.142±0.55)×10^12/L、(6.38±0.35)×10^12/L和(6.14±0.18)×10^12/L,溶血反应明显降低;AmB组给药后ALT及AST水平显著升高,分别为(1059.2±119.22)μmol/L、(466.6±357.30)μmol/L(给药1d后)和(1755±175.39)μmol/L、(2684.2±494.74)μmol/L(给药1周后),而AmB-PLA-NP组、PLA组及聚山梨酯-80组的大鼠肝、肾功能未发生明显变化。结论AmB-PLA-NP能够显著降低AmB对肝、肾及血液系统的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同型半胱氨酸及甲状腺功能与他汀致冠心病患者肝功能异常的相关性。方法:服用阿托伐他汀钙(20mg,1次/日)后1-3个月肝功能正常组(ALT和AST均正常者)300例;肝功能轻度异常组(ALT或/和AST升高3倍以下者)300例;肝功能重度异常组(ALT或/和AST升高3倍以上者)300例。在转氨酶重度升高组中选取停用他汀药观察组和加用CoQ10(20mg,3次/日)治疗组各100例,对比两组转氨酶下降情况。结果:PCI术后服用他汀类药物治疗1-3个月后出现肝功能异常的冠心病患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甲状腺功能降低;肝功能的异常与年龄及饮酒有相关性。转氨酶重度升高患者中,加用CoQ10治疗组较仅停药组转氨酶显著下降。结论:阿托伐他汀钙引起的冠心病患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及甲状腺功能下降与肝功能损伤有明显相关性。CoQ10可显著降低转氨酶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大鼠原位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方法采用改进的Limmer和Kamada的二袖套法建立大鼠肝移植模型。将大鼠分为2组:①实验组:急性排斥反应组(Wistar→SD);②对照组:免疫耐受组(SD→SD)。结果免疫排斥组肝存活时间(7.4±1.7)d低于对照组(18.9±7.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P〈0.05)。结论Wistar→SD大鼠之间的原位肝移植模型可产生中、重度的免疫排斥反应,是一种较理想的可作为研究急性排斥反应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移植途径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归巢及促进肝切除大鼠肝再生的影响.方法 建立肝切除大鼠模型,随机分为3 组,即肝切除对照组、尾静脉移植组和门静脉移植组.移植组分别经尾静脉和门静脉注射DAPI 标记的MSCs 约1.5×106/ 只,分别于第3 天和第9 天后采血清检测肝功能,第9 天处死大鼠取肝脏标本,并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两种移植途径对MSCs 向肝脏迁移的影响.结果 门静脉移植组(18.1 ± 3.4)个细胞/100 倍视野到肝脏归巢及定植的 MSCs 多于尾静脉移植组(7.6 ± 2.0)个细胞/100 倍视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术后第9 天各组大鼠肝功能均有好转,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及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3 组之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 2.822,1.046,P = 0.057,0.365,P 〉 0.05);但两移植组与单纯肝切除组比较血浆白蛋白(ALB)均有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 = 6.259,P = 0.006);尾静脉移植组与门静脉移植组两移植组之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移植途径对 MSCs 归巢、定植到肝脏有一定影响,门静脉途径优于外周静脉,MSCs 移植对肝大部切除大鼠肝功能恢复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基因修饰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MSC)对Wistar大鼠慢性肝损伤的治疗作用。方法:利用携带人HGF基因的重组腺病毒(Ad~HGF)对MSC进行基因修饰;通过皮下注射CCl4-橄榄油溶液建立大鼠肝损伤模型;56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MSC组、HGF组和HGF/MSC组,分别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MSC、Ad-HGF或HGF/MSC,通过血清肝功能检测及肝组织的生化指标、病理切片等评价治疗效果。结果:利用腺病毒将HGF基因转入MSC并确定了最佳感染条件。CCl4-橄榄油诱导4周后,动物肝脏外观出现明显的脂肪变性和血清转氨酶明显升高,表明成功诱导了大鼠慢性肝损伤模型。经过4周治疗,治疗组动物的体重明显升高、肝指数明显降低,动物存活率高于模型组(模型组:50%;MSC组:70%;Ad-HGF组:70%;HGF/MSC组:90%)。肝功能指标测定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HGF/MSC组动物的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406.75±35.98 vs.513.75±12.71U/L,P〈0.01)、丙氨酸氨基转移酶(124.6±10.6 vs.169.67+15.38 U/L,P〈0.05)和总胆红素(14.6±2.08 vs.19.25±1.38g/dL,P〈0.01)均明显降低,白蛋白含量(29.1±1.3vs.22.05±2.61g/L,P〈0.05)明显升高;Ad-HGF组只有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436.0±18.40vs.513.75±12.71U/L,P〈0.05)明显降低;而单纯MSC治疗对肝功能改善不明显。丙二醛测定结果显示,治疗后动物肝组织中的过氧化反应均较模型组显著减弱。HGF/MSC组和MSC组动物肝组织中的羟脯氨酸含量与模型组比较明显降低(69.27±14.58,63.23±13.23 vs.96.59±15.05mg/mL,P〈0.01)。上述实验结果提示3种治疗方式对CCl4-橄榄油引起的大鼠肝损伤均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可减轻CCl。导致的肝损伤程度,增加动物体重,降低肝脏指数,减轻肝组织的过氧化反应,提高动物的存活率,其中HGF/MSC治疗效果最为明显,而且细胞注射没有引起动物的不良反应。结论:3种治疗方式均可改善CCl。导致的肝损伤,其中以HGF/MSC对肝损伤的治疗效果最好。本实验为HGF/MSC的临床研究提供了新的实验数据,为治疗肝损伤提供了新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7.
张威  许梅辛  孟庆刚 《生物磁学》2011,(16):3034-3037
目的:研究局部含注射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基因的质粒时大鼠同种异体骨移植的免疫排斥反应的影响。方法:将64只Wister大鼠完全随机分成4组,每组16只,切取SD大鼠的胫骨移植到Wister大鼠人工建模后形成的胫骨缺损区。TGF-β1组于移植骨局部一次性注射含有TGF-β1基因的质粒(40μg/只);空质粒组于移植局部注射空质粒;免疫抑制剂组术前3天开始腹腔内注射环孢素A(10mg/kg)直至处死;异体移植组仅行异体骨移植,不予特殊处理。术后3、6、12周行光镜和电镜检查。结果:异体移植组和空质粒组骨基质排列紊乱,骨细胞消失,基质区内见块状低电子密度区。TGF-β1组和免疫抑制剂组可见骨细胞和完整的成骨细胞,骨小管状态良好。混合淋巴细胞培养(MLC)结果显示TGF-β1组(0-331±0.017)与免疫抑制剂组(0.501±0.00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GF-β1组与空质粒组(1.104±0.023)和异体移植组(1.206±0.0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鲜骨移植过程中局部注射TGF-β1质粒可发挥免疫抑制作用,降低宿主的免疫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血清生化指标和病理学的监测分析来建立标准的SD大鼠酒精性脂肪肝动物模型。方法:选取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模型组采用直接饮酒法,于第8、12和20周时检测大鼠血清生化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甘油三酯(TG),并于第8、12周时随机采集5只大鼠肝组织,20周时采集剩余所有大鼠肝组织并进行病理学分析。结果:模型组于第8、12和20周时体重增长量均低于对照组(P〈0.01),血清ALT、AST均高于对照组(P〈0.01),第8周和12周时TG高于对照组(P〈0.01)。病理学结果显示肝组织从8周至20周呈现出酒精性脂肪肝、重度酒精性脂肪肝伴肝炎和酒精性肝纤维化等演变过程。结论:直接饮酒法可成功地复制出酒精性脂肪肝动物模型,通过监测分析可了解酒精性脂肪肝病变的整个过程,为今后建立酒精性脂肪肝和肝纤维化动物模型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研究高浓度藏红花溶液引起肝损伤大鼠肝功能、肝组织病理及肝组织中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bcl-2,NF-kB表达,探讨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bcl-2,NF-kB在高浓度藏红花溶液导致的肝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清洁级雄性大鼠45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15只,分别标记为A组(藏红花组);B组(酒精组,阳性对照);C组(生理盐水组,阴性对照)。分别给予藏红花高浓度水煎浓缩溶液、60%酒精、生理盐水灌胃共6周。第6周末,心腔取血测定ALT、AST。肝组织HE染色,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细胞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及调控基因Bcl-2、NF-kB的表达。结果:藏红花组大鼠肝功能ALT、AST升高,肝组织正常结构消失,肝细胞肿胀坏死,部分碎裂,凋亡蛋白caspase-3,bcl-2,NF-kB表达增加(69.6%±16.7%vs 5.3%±1.6%;55.4%±14.5%vs4.5%±2.8%;44.1%±12.6%vs2.5%±1.9%;P〈0.05)。结论:高浓度藏红花溶液可以引起大鼠肝损伤,肝组织caspase-3,bcl-2,NF-kB表达增加,细胞凋亡机制参与了藏红花肝损伤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