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6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乳腺癌腋窝良性淋巴结与腋窝转移性淋巴结的鉴别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2月~2016年6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乳腺癌患者150例,应用高频二维超声结合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技术,观察腋窝肿大淋巴结的声像图及血流情况。结果:经二维超声发现,乳腺癌腋窝良性淋巴结的皮质多向心增厚(68.93%)、长短径比L/S多2.0(70.58%)、多不融合(93.14%)、多无钙化斑(97.06%);腋窝转移性淋巴结的皮质多偏心增厚(68.48%)、长短径比L/S多2.0(69.57%)、多融合(68.48%)、多有钙化斑(77.17%);两者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经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技术发现,乳腺癌腋窝良性淋巴结的血流信号分布多呈门型(63.17%),血流丰富程度多为Ⅱ级(54.35%);腋窝转移性淋巴结的血流信号分布多呈周边型(68.93%),血流丰富程度多为Ⅲ级(72.83%);两者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乳腺癌腋窝良性淋巴结与腋窝转移性淋巴结在内部回声、形态、血流分布特点等方面有显著的差异,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乳腺癌腋窝良性淋巴结与腋窝转移性淋巴结具有较高的鉴别价值。  相似文献   
2.
2004年2~5月在四川省南充市嘉陵江中上游的河漫滩内对白鶺鴒(Motacilla alba)的繁殖习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白鶺鴒2月开始繁殖;雌雄参与筑巢,营巢期7~10 d;主要雌鸟孵卵,孵卵期13~14 d,上午8:00~9:00时孵卵出现一次高峰;窝卵数(5.00±0.52)(n=16)枚,孵化率42.5%;雌雄参与育雏,育雏期15~16 d,下午18:00~19:00时育雏出现一次高峰,日育雏次数(112.9±48.6)(n=17),育雏时间间隔(5.60±5.34)min(n=1 584);雏鸟形态生长曲线呈“S”型。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在鼻咽癌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8年4月我院经病理证实的初诊鼻咽癌患者104例为研究对象,均行DCE及扩散加权成像(DWI)检查,比较不同鼻咽癌分期患者的DCE-MRI定量参数[转运常数(Ktrans)、血管外细胞外间隙体积百分数(Ve)、速率常数(Kep)、容积分数(f PV)]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分析各DCE-MRI参数与临床分期的相关性,并评估DCE-MRI对鼻咽癌分期的诊断价值。结果:随总分期增加,鼻咽癌患者Ktrans、Ve增加,且Ve随T分期增加而增加,M1分期者Ktrans、Ve大于M0分期者(P0.05),不同N分期患者各DCE-MRI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ep、f PV在各分期中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总分期增加,鼻咽癌患者ADC值减少(P0.05);Spearman相关分析发现,鼻咽癌患者Ktrans与总分期、M分期呈正相关,Ve与总分期、T分期呈正相关,ADC值与总分期呈负相关(P0.05);各参数中,Ktrans诊断鼻咽癌总分期的曲线下面积(AUC)最大,为0.925,Ktrans诊断鼻咽癌早期(Ⅱ期)、晚期(Ⅲ期与Ⅳ期)的AUC分别为0.909、0.921,均较ADC(AUC=0.864、0.815)高。结论:DCE-MRI在鼻咽癌临床分期中有较高应用价值,其中Ktrans的诊断效能最好且高于DWI诊断,肿瘤分期越高,Ktrans越大,可作为肿瘤分期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4.
微尾鼩冬季肥满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野外捕获 2 2 2号微尾标本进行肥满度研究。结果表明 ,不同生境肥满度差异不显著 ,雌雄微尾肥满度之间无显著差异 ,不同年龄组间肥满度差异显著 ,未成年个体肥满度明显高于成年个体 ;冬季各月份肥满度与种群数量呈负相关 ,r =- 0 96 4 6 <0 ,P <0 0 1,差异极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胃增强CT与超声双重造影诊断胃间质瘤的临床价值。方法:收取2010年1月至2016年1月间于我院就诊的胃间质瘤患者43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胃增强CT与超声双重造影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两种方法的诊断准确率。结果:将43例胃间质瘤患者分为高危型17例及低危型26例,分别纳入高危组及低危组。高危组肿瘤大小5 cm患者例数明显多于低危组,有液化坏死现象的患者也明显较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增强CT胃间质瘤总检出率为95.35%,超声双重造影胃间质瘤总检出率为86.05%,联合检测胃间质瘤检出率高达97.67%,高于两种方法单独检测,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增强CT定位准确率为65.85%,超声双重造影定位准确率为97.30%,联合检测定位准确率高达100%,较单独检测差异显著(P0.05)。结论:增强CT与超声双重造影在不同类型胃间质瘤的定位及定性诊断中各具优势,二者联合使用可显著提高胃间质瘤诊断准确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的冠状动脉病变特征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我院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的患者227例(DM组)和同期不合并2型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229例(NDM组)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血脂、血糖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比较两组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特点,探讨血糖水平对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影响.结果:DM组患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显著高于NDM组(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显著低于NDM组(P<0.05);DM组患者三支血管病变、弥漫性病变以及狭窄程度大于75%的血管的病例数百分率显著高于NDM组(P<0.05);在DM患者中,血糖水平控制理想组(A组)的冠状动脉血管狭窄程度大于75%以及发生弥漫性病变的病例数百分率均显著低于血糖控制较差组(B组,P<0.05).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多表现为弥漫和多支病变,狭窄程度严重;血糖和血脂水平异常是其冠脉病变的危险因素;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于正常范围可改善其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并减小其病变范围.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CEUS)在肝硬化合并肝内局灶性小病灶(≤3.0 cm)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我院自2010年4月至2014年8月患有肝硬化合并肝内局灶性小病灶的患者100例,采用MRI、CT及病理确定病灶良恶性,同时对比影像结果,计算常规超声和CEUS的准确性。结果:MRI、CT及病理确定病灶105个,其中恶性组45例,良性组60例,超声造影技术能清晰的显示出血流灌注的情况以及动脉相、门脉相及延迟相的特点。数据统计结果显示常规超声和CEUS的准确性、特异性和敏感性分别为59.05%、77.78%、45.00%和95.24%、95.56%、95.00%,两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常规超声,CEUS对患有肝硬化合并肝内局灶性小病灶的患者具有更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注射负荷量盐酸替罗非班对心肌灌注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270倒,随机分为实验组(n=133)和对照组(n=137)。所有入选患者均急诊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实验组患者予冠脉内注射负荷量盐酸替罗非班,对照组不予注射,主要终点为观察PCI术后即刻造影结果,同时观察术后3天、30天、360天的左室射血分数(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期末内径(LVESD)及术后360天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次要终点为一般出血事件的发生率、血小板下降情况、血小板聚集率的变化。结果:实验组患者术后校正的TIMI帧数、术后2小时ST段回落程度、磷酸肌酸肌酶同工酶(CK-MB)峰值及峰值时间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梗死相关血管无复流发生率及360天MACE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术后30天、360天的EF值明显增加,术后30天、360天的LVEDD、LVESD显著降低(P〈0.05);实验组术后2天血小板聚集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诊PCI术中联合冠脉内注射负荷量替罗非班可以改善心肌灌注水平及心功能,且不增加出血事件的发生率,提高远期愈后。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探讨胸部CT结合AI诊断系统对疑似肺结节患者的诊断及对结节类型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2月-2020年12月在我院进行CT检查的358例疑似肺结节患者,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放射科医生根据CT扫描结果,通过人工阅片分析记录检出结节数量和影像特征),观察组(将CT扫描结果导入AI辅助诊断系统,经AI运算得到结节检出数量和影像特征)。AI辅助系统IMsight用于肺结节的图像分析和自动检测。通过组织病理学确定结节的良恶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以评估AI和CT结合图像的诊断价值。结果:病理结果最后确诊结节数量736个,恶性结节139个(18.89 %),良性结节597个(81.11 %)。观察组诊断结节数量717个,检出率97.42%,对照组诊断出结节数量603个,检出率81.93 %。观察组较对照组的结节检出率、阳性检出率升高(P<0.05),漏检率和假阴性率均显著降低(P<0.05)。当结节小于10 mm时,观察组较对照组的检出率升高(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对磨玻璃密度结节和实性结节检出率升高(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位于胸膜结节检出率升高(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AUC(P<0.05),表明AI系统下的结节检出准确率高。ROC曲线显示观察组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8.39%和89.68 %,对照组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5.24 %和82.34 %,观察组较对照组的ROC曲线敏感性和特异性升高(P<0.05)。结论:AI辅助诊断系统可有效提高肺结节的检出率,减少误检率及漏检率,值得在肺结节CT检测中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不同注射方式治疗单纯性咬肌肥大患者的疗效及对咬肌厚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6月-2016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单纯性咬肌肥大患者84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各42例,其中对照组进行单次注射A型肉毒毒素,研究组给予连续注射A型肉毒毒素。所有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个月、治疗后6个月、治疗后9个月、治疗后12个月,采用超声对进行咬肌厚度进行检测;在治疗后12个月调查两组患者对治疗效果的主观评价,同时邀请两名专家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记录患者在治疗后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在治疗后9个月、治疗后12个月的咬肌厚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的咬肌厚度在治疗后1个月至治疗后6个月逐渐降低,治疗后6个月达到最低值,在治疗后9个月和治疗后12个月开始回升。研究组患者的咬肌厚度在治疗后一直呈下降的趋势,并在治疗后12个月达到最低值。两组治疗后的各个时间点的咬肌厚度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本人的主观评价和专家评价为A、B、C的比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D、E的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与单次注射相比,A型肉毒毒素连续注射能更好的降低咬肌厚度,同时患者对治疗效果的主观评价和专家的评价较好,且不良反应少,临床上治疗咬肌肥大时可选用连续注射A型肉毒毒素的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