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8 毫秒
1.
幽门螺杆菌疫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幽门螺杆菌疫苗是预防和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上消化道疾病的有效途径。而疫苗的研制是关键和基础。一种好的疫苗完全可结束人与幽门螺杆菌共存的现象。本文综述了幽门螺杆菌疫苗的研究现状及前景。  相似文献   

2.
王宁  邹全明 《生命的化学》2004,24(6):487-489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传统治疗方案面临着耐药性和依从性差的问题,而其治疗性疫苗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该文综述近年来幽门螺杆菌治疗性疫苗的研究进展,分别阐述幽门螺杆菌的感染免疫机制、主要抗原、佐剂、已有的治疗性疫苗等方面.  相似文献   

3.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主要致病因素,并且与胃癌的发生有关。本文报告了幽门螺杆菌疫苗及其相关性研究的成果,包括细菌的分离培养、毒力基因分型、抗原的纯化及单克隆抗体的研制、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其基因工程株的构建等。  相似文献   

4.
钊守凤  严杰 《微生物与感染》2004,27(5):26-27,41
动物感染模型对于幽门螺杆菌致病机制的研究、疫苗的研制和药物的筛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已报道的用于建立该菌动物感染模型的动物有小鼠、大鼠、蒙古沙鼠、豚鼠、猫、狗、悉生生物猪和灵长类动物等。此外也有人利用猫胃螺杆菌感染的小鼠、大鼠模型和鼬鼠螺杆菌感染的雪貂模型来研究幽门螺杆菌。本文就各种幽门螺杆菌动物感染模型的优缺点、适应范围及存在问题作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5.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被认为是引起人类胃部疾病的元凶之一。外膜囊泡(Outer Membrane Vesicles,OMVs)是由细菌外膜自发脱落而形成的囊泡状结构,其具有细菌外膜多数成分,包括外膜蛋白、多糖、脂质以及其他蛋白组分。越来越多的研究正在关注外膜囊泡在幽门螺杆菌感染、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同时,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外膜囊泡作为疫苗,在防治幽门螺杆菌感染中也展现了良好的应用潜力。因此,本综述总结了目前关于幽门螺杆菌外膜囊泡组成成分的研究,并讨论了外膜囊泡在幽门螺杆菌存活和致病机制中的作用,以及外膜囊泡在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中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疫苗防治与展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幽门螺杆菌感染作为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最主要病因已经得到了国际医学界的认可,且已有证据表明该菌感染对人类具有致癌力。该菌在全球范围的高感染率和明确的致病毛重促使人们优先考虑依据依靠发展疫苗来进行基侨病防治。本文介绍了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简要概况,幽门螺相蓖感染的疫苗防治及其相关的动物模型、免疫佐剂等问题,并对今后疫苗发展过程中应注意考虑的问题与发展前景进行了简要的展望。  相似文献   

7.
幽门螺杆菌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幽门螺杆菌动物模型用于H.pylori相关疾病和H.pylori疫苗作用的研究。常规实验动物包括翻生猪、悉生狗、非人类灵长动物、猫、雪貂、小鼠、大鼠、沙鼠等。猫螺杆菌和雪貂螺杆菌感染也被用于模型研究。最近,转基因小鼠和基因敲除小鼠也被用作幽门螺杆菌动物模型研究。  相似文献   

8.
幽门螺杆菌动物模型用于HP相关疾病和HP疫苗作用的研究。常规实验动物包括悉生猪、悉生狗、非人类灵长动物、猫、雪貂、小鼠、大鼠、沙鼠等。猫螺杆菌和雪貂螺杆菌感染也被用于模型研究。最近,转基因小鼠和基因敲除小鼠也被用作幽门螺杆菌动物模型研究。  相似文献   

9.
幽门螺杆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呈螺旋状或S形、微需氧的革兰阴性杆菌,专一性定居于人胃,是人类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和胃MALT淋巴瘤的主要病因。幽门螺杆菌在人群中的感染率非常高,达40%~90%,通常在儿童期感染,而且一经感染,若不根除治疗,将终生携带,携带者是幽门螺杆菌的传染源。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诊断有侵入性方法如细菌培养、快速脲酶试验等,亦有非侵入性方法如脲呼吸试验、抗体检测等。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胃-十二指肠疾病的机制涉及细菌本身毒力因子、细菌黏附与定植、宿主炎症/免疫反应、氧化应激、细胞的增殖与凋亡等,情况复杂。迄今,幽门螺杆菌的确切致病机制未有定论。幽门螺杆菌相关疾病的治疗普遍采用根除细菌的抗菌疗法。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以及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疾病的疫苗正在研究中。  相似文献   

10.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与慢性胃炎、胃溃疡及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的致病菌。疫苗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有效途径,筛选出幽门螺杆菌保护性抗原是设计和构建幽门螺杆菌疫苗的关键。本对与幽门螺杆菌粘附、定植及与其毒素相关的保护性抗原做一概述。  相似文献   

11.
幽门螺杆菌与引起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等密切相关,但在其预防和治疗方面有和是一步探索。本文对幽门螺杆菌疫苗研究的进展进行了综述。今后疫苗可能将有效地预防和治疗幽门螺杆菌所致胃,十二指肠疾病。  相似文献   

12.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是居留于人胃上皮组织并引起胃炎、消化性胃溃疡和胃癌的病原菌。近年来,随着幽门螺杆菌全基因组序列的报道和功能基因的研究深入,对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的分子、免疫等机制逐渐阐明。现对幽门螺杆菌基因组特点和幽门螺杆菌黏附、毒性因子等对人体感染的分子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幽门螺杆菌耐药是一个全球性问题,由于耐药株的增多,给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治疗带来困难,本文就该菌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发病密切相关。近年来的研究还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与冠心病发病也有关系,但其机制仍不清楚,可能与炎症免疫反应、高半胱氨酸血症、脂质代谢紊乱、促凝物质增加等因素有关。进一步探讨其作用机制将为冠心病的防治提供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幽门螺杆菌感染可通过各种致黏膜炎症信号诱导宿主产生较强的免疫反应,但宿主免疫应答非但不能有效地清除感染,反而促进炎症反应而导致病情的加剧。本文综述了幽门螺杆菌感染所致宿主免疫应答以及该菌长期定居胃黏膜和致炎症的机制。  相似文献   

16.
幽门螺杆菌抗生素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可引起消化性溃疡、胃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和胃癌。随着抗生素耐药性的问题越来越严重,耐药机制的研究也不断深入。分子检测方法,尤其是核酸检测技术,可高效、快速、准确地检测幽门螺杆菌抗生素耐药基因及突变,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临床治疗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也可对幽门螺杆菌抗生素耐药性进行大规模及时有效监控。本文讨论了关于幽门螺杆菌抗生素耐药机制并着重总结了相关耐药基因及突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胃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口臭发生的相关性。方法:选取48例口臭患者为研究对象,另选取96例无口臭的健康志愿者为无口臭组,通过13C呼气试验检测所有研究对象幽门螺杆菌的感染情况,比较两组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根据是否感染幽门螺杆菌分为感染组和无感染组,比较两组口臭的发生率,分析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口臭发生的相关性。结果:口臭组和非口臭组患者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分别为79.17%,27.08%,口臭组显著高于无口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5.16,P0.05)。口臭与幽门螺杆菌的感染显著相关(r=0.4)。幽门螺杆菌感染组患者和未感染组口臭的发生率分别为70.31%和3.75%,感染组显著高于未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0.89,P0.05)。幽门螺杆菌的感染与口臭的发生率显著相关(r=0.69)。结论: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口臭的发生有密切的相关性,是引起口臭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幽门螺杆菌是(Helicobacter pylori,H. pylori)是导致人类多种胃肠疾病的主要病因,通过多种毒力因子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鉴于目前幽门螺杆菌缺少商业化疫苗且多重耐药性问题日益严重,临床上对其根除效果不佳,因此,精准的检测技术是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键,也是评估感染后治疗效果的重要手段。幽门螺杆菌的检测方法主要包括尿素呼气试验、快速尿素酶试验、粪便抗原检测、血清学检查、内镜检查、组织学病理检查、聚合酶链式反应及细菌培养,每种方法在临床上皆存在优点与局限性。目前,对于幽门螺杆菌检测的“金标准”尚无统一定论,因此本文重点综述当前应用的幽门螺杆菌检测技术,分析其优点和局限性,并指明精准、快速且便捷的检测技术在流行病学调查等方面具备的优势,旨在为临床和研究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幽门螺杆菌在体内外各种不利因素的作用下可转变为球状体。该菌球状体是一种有活力但不能培养成活的幽门螺杆菌形态变异体,可能在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传播途径及其相关性消化系统疾病的复发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拟对幽门螺杆菌球状体的诱变因素、超微结合、分子生物学特征、毒力以及与疾病的关系、与原生质球的区别等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端粒酶在胃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肠道疾病的关系密切,且幽门螺杆菌已被列为第一类致癌因子,近年来,一些研究显示了幽门螺杆菌感染与端粒酶活性之间存在一定关系,本文就端粒酶与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疾病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