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微生态制剂MMA对新生儿高间接胆红素血症的改善作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本研究使用微生态制剂MMA对20例新生儿高间接胆红素血症患者进行了口服或十二指肠内灌注治疗。结果发现MMA对新生儿高间接胆红素血症有显著改善作用:治疗组血清总胆红素值明显下降,十二指肠液直接胆红素增多,这些与对照组常规治疗法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微生态制制MMA能阻止肠道直接胆红素转变为间接胆红素,减少胆红素的肠肝循环,从而减轻高间接胆红素血症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通过对乳酸链球菌亚种N8的Nisinz结构基因下游基因区的分子克隆、序列分析和ORF的检测,揭示出一个属于细菌性双成份调节子系统的基因,nisK,其起始区略与nisR末端重叠,并发现NisR和nisK同被转录一个多顺反子mRNA。在nisK编码区后,有一个ρ非依赖性终止子。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应用分子克隆和基因缺失突变技术首创了一个乳酸链球菌nisin生物合成基因nisp的突变株。此菌株能分泌完整的nisin 前体肽链,却不能分泌有活性的nisin。经生物活性、SDS—PAGE和RP—HPLC等技术测定,nisin 前体N—末端连接有先导序列,用胰酶或产活性nisin的菌细胞膜蛋白处理nisin前体,使之失去先导链,成为有活性的成熟的nisin肽分子。此研究结果证明nisp基因在nisin生物合成最后阶段的成熟过程起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4.
幽门螺杆菌临床分离株的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指纹图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建立武汉及周边地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病人胃内分离的Hp的DNA指纹图谱,并进行数理统计分析,探讨Hp基因型与疾病的相互关系,为临床诊断、防治及致病机制提供理论与实践基础.方法:采取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指纹法(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RAPD)对48例病人Hp基因组DNA进行PCR反应,其随机引物为:1290 5'-GTGGATGCGA-3'.反应产物经2%琼脂糖凝胶电泳,成像存盘.用统计分析软件(Statistic analysis software,SAS)对Hp DNA指纹图的相似性以及与疾病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每个菌株都有其独特的DNA指纹图,显示其基因的多态性;计算机聚类分析显示:Hp DNA指纹图可分为两大类,其与宿主疾病之间有一定程度的相关性(P<0.05).结论:(1)RAPD对 Hp DNA扩增结果是稳定、可靠的,是一种较好的分型方法.(2)幽门螺杆菌感染所致疾病可能与其基因型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同济医院分离的流感嗜血杆菌的生物学分型及荚膜基因分型,了解本地区分离的流感嗜血杆菌的主要流行株。方法2012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分离流感嗜血杆菌100株。根据脲酶、吲哚和鸟氨酸脱羧酶试验对流感嗜血杆菌进行传统的生物学分型,分为Ⅰ~Ⅷ八个生物型。回顾患者病史资料,分析生物学分型和流感嗜血杆菌所引起的疾病之间的关系。用流感嗜血杆菌荚膜编码基因(bexA)和a—f型特异性荚膜基因设计引物,采用PCR技术对流感嗜血杆菌进行荚膜基因检测。通过生物学分型和荚膜基因分型结果的比对,探讨两者之间的关联。结果分离的100株流感嗜血杆菌生物学分型结果如下:Ⅲ型6株,Ⅳ型28株,Ⅴ型1株,Ⅵ型54株,Ⅶ型11株。未分离到Ⅰ型、Ⅱ型和Ⅷ型。分析患者的临床诊断,发现主要流行株Ⅵ型流感嗜血杆菌主要引起患者肺炎(包括支气管肺炎和新生儿肺炎)和支气管炎(包括毛细支气管炎和喘息性支气管炎)。荚膜基因分型结果显示,未分离到b型和b-型流感嗜血杆菌。共分离到1株f型,其余99株均为无荚膜抗原的不可分型流感嗜血杆菌。生物学分型和荚膜分型之间无明显的相关性。结论该院分离的流感嗜血杆菌主要为生物型Ⅵ型。回顾患者病史,发现Ⅵ型主要引起肺炎和支气管炎。荚膜基因分型显示,本地区分离的流感嗜血杆菌主要为不可分型流感嗜血杆菌。生物学分型和荚膜基因分型之间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登革热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并通过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 ,广泛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随着分子生物学新技术特别是寡核苷酸指纹、c DNA探针杂交、逆转录 PCR、限制性 DNA片段多态性分析 ,核酸序列分析等技术的应用可从分子或基因水平对登革病毒变异、进化进行研究。利用 T1指纹图谱、RE图谱、Ig G- ELISA、IF、空斑减少中和试验等技术可以从抗原决定簇同源性上对型内毒株微观进化分析 ,从而了解登革病毒变异株在流行区的分布和传播中的作用 ,探讨毒株与疾病严重程度方面的相关性。在此基础上 ,我们发现登革病毒的感染、致病和流行存…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泌尿系感染常见病原细菌和真菌分布、耐药性及宿主相关状态,为理解相关微生物感染影响因素及临床合理用药提供资料和依据。方法对门诊及住院患者中段尿培养分离的179株病原细菌和真菌进行微生物学鉴定和K-B法药敏试验,同时记录门诊和住院的菌株相关的泌尿系感染患者情况。结果泌尿系感染微生物以大肠埃希菌居首位,占62.4%,其次为真菌和肠球菌,各占12.4%、14.0%。药敏结果显示,大肠埃希菌产ESBLs占62.2%;肠杆菌科细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的敏感率为100%,其次敏感性较好的为氨基糖苷类阿米卡星、头孢头霉类头孢西丁及第三代头孢类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他啶,敏感率均大于80%。革兰阳性球菌万古霉素敏感率为100%,对呋喃妥因敏感率为70.8%。大肠埃希菌感染率与患者的身体状态和行为具有显著的相关性(P<0.01)。结论革兰阴性杆菌是泌尿系感染的主要病原菌,机体免疫状态低下、不洁等生活行为与尿路微生物感染密切相关,但与耐药性不相关。维护机体正常免疫力、注意合适的生活行为,对预防泌尿道病原细菌与真菌的感染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8.
医用微生态调节剂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延祚教授于 2 0 0 0年 10月在《中国微生态学杂志》发表文章题为 :我国人用微生态制剂出路何在 ?文章中体现忧患意识 :a.在大量保健品中 ,民众认可只有酸奶一种 ,虽酸奶市场一片繁荣 ,但厂商为弱势企业。b.药用中仅有益生菌制成的粉剂和胶囊片剂。 c.医务界认为这种制剂见效慢 ,疗效不肯定 ,不如抗生素应手。他建议 :a.生产工艺要先进 ,操作要严守规则 ,保证产品质量稳定。 b.基础理论研究要提出适应症 ,有坚实的试验数据。 c.临床验证要严格对照 ,结果要可信、可靠。d.不要追求不切实际的做法 ,任意夸大功效 ,扩大适应症。 e.不要抄袭外…  相似文献   
9.
现代细菌感染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 77年德国学者 Robert Koch发现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病原菌——炭疽芽胞杆菌 (B.anthracis)。此后 ,许多可引起人类传染病的细菌陆续被发现 ,这些能引起临床感染的细菌被称为病原菌 (致病菌 )。在 2 0世纪中叶以前 ,引起临床感染的细菌主要是一些对人类生命威胁极大的病原菌 ,例如鼠疫杆菌 (Y.pestis)、霍乱弧菌 (V.chotera)、结核杆菌 (M.tuberculosis)、白喉杆菌 (C.diphtheriae)、化脓性球菌 (Pyog-enic coccus)等。近 5 0年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 ,社会文明的进步、医疗条件的改善 ,过去那种由典型的病原菌所引起的外源性感染已明显…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0.005%碳酸钙盐水、0.85%生理盐水、1%葡萄糖液以及沙氏液体培养基四种不同的保存介质,保藏蛙粪霉菌、黑曲霉菌、产黄青霉菌、红色毛癣菌、犬小孢子菌(异名羊毛状小孢子菌)、石膏样小孢子菌和许兰氏毛癣菌。每种菌的同一保存介质分别置4℃冰箱、室温及22℃温箱贮藏。结果表明,蛙粪霉菌只适于22℃温箱贮藏,经统计学处理,22℃与室温和4℃贮藏对存活时间的影响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除许兰氏毛癣菌外。其它各真菌在0.005%的碳酸钙盐水中的存活时间最长,达3~4年之久,其次为生理盐水。0.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