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喀斯特峰丛洼地不同退耕模式土壤微生物多样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和Biolog_Eco生态培养平板技术,调查了喀斯特自然退耕(NT,撂荒)、人工种植经济林(CM,木豆-板栗)、免耕(PI,牧草-任豆)和传统耕作(MB,玉米-大豆)4种退耕模式下的土壤微生物遗传分类和土壤细菌代谢功能多样性.结果表明:退耕模式显著影响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细菌代谢模式, 其中真菌群落更依赖于退耕模式,而细菌群落对季节变迁更敏感;短时期(6~7年)不同退耕模式下土壤中细菌遗传分类多样性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经济林与牧草地土壤真菌遗传分类多样性显著高于撂荒和传统耕作地(P<0.05);免耕牧草地土壤细菌代谢功能多样性显著低于其他模式(P<0.05).因此,真菌遗传多样性和细菌代谢多样性较细菌遗传多样性对退耕模式响应更敏感;土壤细菌群落对季节的变化比真菌敏感;木豆 板栗经济林对维持土壤微生物遗传和细菌代谢功能多样性具有优势,是较好的退耕模式.  相似文献   

2.
细菌细胞壁的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了解细菌细胞壁的结构,对于研究细菌的分类、遗传、及噬菌体的感染,对于解释抗生素和溶菌酶等对细菌的作用,以及革兰氏染色的机理等,都是很重要的。本文拟对细菌细胞壁的结构作一简述。  相似文献   

3.
乳酸菌细菌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简要介绍了乳酸菌细菌素的概念和分类,并以nisin为例对其分子结构、理化性质、抑菌范围及机制、遗传控制作了较为详尽的介绍,简要概括了乳酸菌细菌素的应用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
新的系统发育标记及其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石楠  张利平   《微生物学通报》2003,30(4):112-115
系统发育标记是阐明个体间遗传关系的基因片段,为了区别遗传关系接近的分类单元,有许多新的系统发育标记被应用,配合其它分类手段的使用,为多相分类的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本就几种系统发育标记的特性及其在细菌系统发育研究中的作用做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5.
国外继细菌DNA鸟嘌呤(G)和胞嘧啶(c)克分子百分比(G + C mol%)作为分子遗传学指征;用于细菌分类之后,DNA分子杂交技术作为细菌分类鉴定的新指标业已开始广泛应用,国内因受某些条件所限,目前尚属起步。为了迅速提高我国细菌分类鉴定的研究水平,我们初步建立了用~3H-TdR体内标记细菌DNA,通过固相膜分子杂交技术来鉴定细菌DNA的遗传同源性的方法,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以往细菌分类鉴定都是以表形特征为基础 ,近年来开始对细菌的遗传物质进行研究 ,把细菌分类从人为的分类体系向自然的分类体系推进了一步。最先采用的方法是DNAG Cmol%的测定。每种细菌都有其特定的G Cmol% ,而且其数值比较稳定 ,不受菌龄影响 ,也不因外界条件的改变而改变。据经验 ,一个种内各菌株间的G Cmol%不应相差5 %以上 ,同一属不同种G Cmol%不应相差1 5 %以上。G Cmol%用于芽孢杆菌分类 ,揭示了芽孢杆菌遗传上的异源性 ,结合其他方法 ,芽孢杆菌分类已由原来的一个属 ,发展到现在的七个属。本实验利…  相似文献   

7.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芽孢杆菌的DNA G+Cmol%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往细菌分类鉴定都是以表形特征为基础,近年来开始对细菌的遗传物质进行研究,把细菌分类从人为的分类体系向自然的分类体系推进了一步.最先采用的方法是DNA G+Cmol%的测定.每种细菌都有其特定的G+Cmol%,而且其数值比较稳定,不受菌龄影响,也不因外界条件的改变而改变.据经验,一个种内各菌株间的G+Cmol% 不应相差5%以上,同一属不同种G+Cmol%不应相差15%以上. G+Cmol%用于芽孢杆菌分类,揭示了芽孢杆菌遗传上的异源性,结合其他方法,芽孢杆菌分类已由原来的一个属,发展到现在的七个属.本实验利用从神农架分离的芽孢杆菌,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一些种的G+Cmol%,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致病杆菌属(Xenorhabdus)细菌是一类重要的生物杀虫剂,斯氏属昆虫病原线虫的共生菌,建立快速准确的分类鉴定方法,对研究开发这类细菌至关重要。【方法】本研究PCR扩增测序了本室保藏的26株,含20种已定名致病杆菌属细菌的一段845 bp的23S rDNA序列,构建了基于这段序列的致病杆菌属系统树并与基于几乎全长16S rDNA序列的相应系统树进行比较,分析了两者作为致病杆菌属细菌分类鉴定分子标记的优缺点。【结果】结果表明,与全长16S rDNA序列相比,所选择的23S rDNA序列片段所含可变位点、简约信息位点比例更高,遗传距离数值跨度大。【结论】上述结果显示该序列片段可用于致病杆菌属细菌进行分类鉴定,特别适用于对野外资源调查中采集到的大量菌株进行快速鉴定。  相似文献   

9.
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并有了新的认识。对生物学来说也是这样。就拿整个生物界的分类来说,也有人提出了新的分类。他们根据实验资料,发现动物和植物的生化、代谢过程,遗传和细胞内结构等方面都是极其相似的,而这些高等生物的特征跟细菌、蓝绿藻等低等生物相比  相似文献   

10.
PCR技术在植物病原细菌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rep-PCR,AFLP和RAPD等多种基因组指纹分析方法,指纹图谱结合计算机辅助分析,用于研究植物病原细菌群体遗传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图谱有助于理解病原细菌的分类,群体结构。还有利于设计特异,灵敏,快速检测策略用于植物病原检测和病害诊断。已有许多以PCR为基础的检测技术如rDNA-PCR,ITS-PCR,ARDRA等,有很多特异性引物及检测程序,已在植物病原检测和病害诊断中广泛应用,PCR技术的应用和计算机的辅助分析。为植物病原细菌群体动态和生态学知识提供了基本框架,使植物病理学进入一个新时代。  相似文献   

11.
利用rep-PCR、AFLP和RAPD等多种基因组指纹分析方法,指纹图谱结合计算机辅助分析,用于研究植物病原细菌群体遗传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图谱有助于理解病原细菌的分类、群体结构,还有利于设计特异、灵敏、快速检测策略用于植物病原检测和病害诊断。已有许多以PCR为基础的检测技术如rDNA-PCR、ITS-PCR、ARDRA等,有很多特异性引物及检测程序,已在植物病原检测和病害诊断中广泛应用。PCR技术的应用和计算机的辅助分析,为植物病原细菌群体动态和生态学知识提供了基本框架,使植物病理学进入一个新时代。  相似文献   

12.
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G+C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 概述细菌分类是以形态学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等表型特征为基础的。虽然这些方法也成功地应用至今 ,但从不同细菌类群中区别表型相似性来确定它们的系统发育关系 ,还是不够精确的。近 2 0多年来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和各项新技术的广泛应用 ,有关细菌种属间亲缘关系的分类鉴定工作 ,已从一般有表型特征的鉴定 ,深化为遗传型特性的鉴定。细菌 DNA中 (G+C) m ol%含量的测定是细菌分类鉴定中的一个反映属、种间亲缘关系的遗传指征。目前已成为属、种鉴定的常用方法。鸟嘌呤 (G)、胞嘧啶 (C)含量是 DNA的特征值中最简单的一项 ,因为…  相似文献   

13.
土壤细菌遗传多样性及其与植被类型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杨官品  男兰  刘英杰 《遗传学报》2000,27(3):278-282
细菌是土壤生物的重要类群,由于其形态简单,绝大多数无法人工培养,用传统分类法极难进行土壤细菌遗传多样性分析。选择土壤细菌16S核糖体RNA基因内一段26碱基变异区为基因标签,连接成标签串测序,用标签类型、频率和多样性指数等在分子水平上描述土壤细菌遗传多样性,并分析了土壤细菌遗传多样性与植被类型的相关性。土壤细菌遗传多样性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等理化性质高度相关,不同植被土壤理化性质差异决定细菌遗传  相似文献   

14.
微生物学学科(49项) 项目名称小麦上棒杆状细菌的研究自然保护区神农架细菌资源和分类的研究中国斑痣盘菌科的分类及主要种生物学特性 探讨应用RFLP鉴别香菇品系和分析遗传分离中国锤舌菌科的系统分类研究中国捕食线虫真菌的研究中国葡萄抱柱隔抱牙枝毒属的分类及其植病 研究球壳抱目真菌分类及其有性型研究白腐菌纤维分解酶类特性及其应用潜力的研 究磁场对固氮酶活性调控效应的研究大洋沉积物中细菌及其在锰氧化还原中的作 用的研究紫云英根瘤菌PRaZ巧重组质粒共生固氮丛 因结构与功能植物青枯菌胞外多糖荃因克隆及其与致病性 关系研究…  相似文献   

15.
大肠杆菌与绿脓杆菌原生质球融合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利用在细菌学分类上不属同一科的大肠杆菌与绿脓杆菌原生质球的融合方法,使二种细菌发生融合和染色体重组,并通过重组体与亲本菌株遗传标记的差异来选育新重组菌株。实验中由于绿脓杆菌原生质球形成率低,适应性强,对多数抗菌素耐药。我们利用聚蔗糖—泛影葡胺分层液将活菌体与原生质球分开。并通过热处理使未与大肠杆菌杂交的绿脓杆菌原生质球在MD_3培养基中不能复原再生。为提高细菌细胞融合率及简化融合体筛选方法提供了有效的手段。通过实验结果证明所选育的二株融合体兼有二种亲本菌种的遗传性状,说明二种细菌细胞发生了融合和染色体重组。应用细菌原生质球的融合方法,使异种细菌进行杂交重组,组建一株兼备二株细菌性状的重组体,不仅为遗传育种提供一有效方法,也为异种细菌间传递质粒提供了新手段。  相似文献   

16.
李臻  宋庆浩  徐俊 《微生物学报》2017,57(9):1400-1408
细菌中整合性遗传元件与DNA修饰和防御、毒力因子传播以及次级代谢等生理功能存在关联,而相关研究在超嗜热古菌中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综述了超嗜热古菌中整合性病毒、质粒及基因组岛等整合性遗传元件的分类、整合及维持机制。展示了整合性遗传元件参与的水平基因转移过程在超嗜热古菌基因组演化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整合性遗传元件相关功能基因组学研究为理解超嗜热古菌的多样性及其环境适应性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7.
目前建立了多种对微生态细菌鉴定分型的DNA分析技术,这些方法使细菌分类的水平不断提高,由最初的区分不同属、种的细菌发展到同种不同株细菌分类区分。本文对这些遗传学方法的原理、特性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和比较。  相似文献   

18.
植物病原棒形细菌的RAPD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采用RAPD分析技术对萎蔫短小杆菌落葵致病变种(Curtobacterium flaccumfaciens pv. basellae pv. Nov.)和萎蔫短小杆菌糖甜菜致病变种(Curtobacterium flaccumfaciens pv. beticola pv. Nov.)及植物病原棒形细菌4个属的15个菌株进行分类研究:从50条随机引物中筛选出20条,共产生225条带,多态性条带占804%。遗传相似矩阵及UPGMA聚类分析,表明这两个新致病变种与萎蔫短小杆菌属亲缘关系近,最小相似系数为0.6511;与其他属细菌亲缘关系较远;结合前人研究结果对植物病原棒形细菌新近提出的分类地位的改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冠状病毒(Coronavirus,CoV)在分类上属于尼多病毒目、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其基因组长度约为25 000 nt~30 000 nt。反向遗传技术可以针对RNA病毒的基因组进行突变,是研究病毒蛋白功能的有力工具,也是对毒力基因进行突变,构建减毒疫苗株的新型方法。冠状病毒反向遗传技术的建立和应用,推动了基因功能的研究和重组病毒疫苗的研发。本综述将介绍三种常见的冠状病毒反向遗传克隆技术,分别是基于痘病毒载体、基于细菌人工染色体(Bacterial artificial chromosome,BAC)载体和基于体外连接的反向遗传技术。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IBV)是成功建立反向遗传系统的冠状病毒之一,本文对反向遗传技术在IBV中的研究和应用进行了介绍和讨论。  相似文献   

20.
细菌基因组重复序列PCR技术及其应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细菌中散在分布的DNA重复序列近年来不断被报道,基因外重复回文序列和肠细菌基因间共有重复序列是两个典型的原核细胞基因组散在重复序列。重复序列在染色体上的分布和拷贝数具种间特异性,用它们的互补序列作为引物,以细菌基因组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反应,反应产物的琼脂糖电泳可以提供非常清晰的DNA指纹图谱,使用此图谱既可对各种微生物进行快速分型及鉴定,又可对它们进行DNA水平上的遗传多样性分析。细菌基因组重复序列PCR技术具有简捷、快速、结果稳定等特点,可对细菌进行分子标记,用于菌株分型、分类鉴定和亲缘关系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